實踐經驗文章專輯

本計劃團隊一方面於學校前線與學校同工緊密協作,針對學校改進及教學提升進行實踐;另一方面又以大學為基地,接觸得到海外及本地最新的教育研究及理論知識。這讓計劃成員有機會揉合前線及學術觀點,總結及評析教界熱門議題、現象及發展趨勢。本欄特別精選新近主題的文章與教育同業分享。

(按可下載全文)

學校改進

  • 整全式學校改進(一)— 陳鴻昌 ()
  • 整全式學校改進(二):改進的階段 — 陳鴻昌、何碧愉 ()
  • 整全式學校改進(三)︰裏應外合 — 陳鴻昌 ()
  • 遽變環境中的承傳與創新 — 陳鴻昌 ()
  • 以「混合學習」為旗幟的學校改進 — 陳鴻昌 ()
  • 從「教師發展日」到「教師發展」— 陳鴻昌 ()
  • 變革能動者的角色與互動 — 呂斌 ()
  • 以培育中層領導為焦點的整全式學校改進 — 胡翠珊 ()
  • 以「提升評估素養」為主題的整全式學校改進 — 胡翠珊 ()
  • 凝聚專業力量  推動電子學習 — 潘穎程 ()
  • 學校改進的七項原則 — 林錦芳 ()
  • 強化校外專業支援的效能:學校領導的角色 — 岑安邦 ()
  • 以「不一樣的觀課」提升專業能量 — 陳鴻昌 ()
  • 學校改進與教學改善要有針對性 — 趙志成 ()
  • 學校發展計劃的問題與局限 — 趙志成 ()
  • 再談學校發展計劃 — 陳鴻昌 ()

中層領導

  • 中層領導培育的新趨勢 — 陳鴻昌 ()
  • 科主任的領導角色和科組PIE策略 — 周富鴻 ()
  • 「新常態」下的科組領導角色(一)— 胡翠珊、呂斌、陳鴻昌 ()
  • 「新常態」下的科組領導角色(二):帶領以「混合學習」作焦點的共同備課 —
    胡翠珊 ()
  • 「新常態」下的科組領導角色(三):以「混合學習」作焦點的觀課及議課 —
    胡翠珊、曾凱芝、陳鴻昌 ()
  • 一個過來人的自白:科主任如何做好夾心人的角色? — 黃偉賢 ()

科組改進

  • 透過共同備課和觀課達至科組教學改進:以小學數學科為例 — 柯志明 ()
  • 促進科組改進——科主任的實戰攻略 — 司徒靜君 ()
  • How to encourage collaborative lesson planning — Cheung Hiu Tung, Becky ()
  • Rethinking Curriculum Review: Let's Begin with the End  — Sheto Ching Kwan, Melody (

有效教學策略

  • 「學問」這門學問原來是一門技能I:課堂提問是不是一門學問? — 梁承謙 ()
  • 「學問」這門學問原來是一門技能 II :問問自己是否懂得怎樣問? — 梁承謙 ()
  • 「學問」這門學問原來是一門技能III:如何能運用提問建構新知?— 梁承謙 ()

照顧學習多樣性

  • 以「照顧學習多樣性」為焦點的PIE — 陳鴻昌 ()
  • 「照顧學習多樣性」的科本多元管理(一)— 呂斌 ()
  • 「照顧學習多樣性」的科本多元管理(二)— 呂斌 ()
  • 以中文科論說文之寫作教學為例談照顧學習多樣性 — 袁漢基 ()
  • 照顧學習多樣性的課堂設計——以小學中文科為例 — 柯玉儀 ()
  • Teachers’ Toolkit: A Quick and Easy Way to Cater for Learner Diversity —  Lau Wing Sze, Dilys ()

校本多元管理系列

緣起 ()

  1. 適異教學的重要概念 — 胡翠珊 ()
  2. 差異管理:中層領導的六大要素 — 陳鴻昌 ()
  3. 我放棄了Powerpoint! — 洪卓筠 ()
  4. 照顧學習多樣性的課堂教學策略:以中文科篇章教學為例 — 周富鴻 ()
  5. 照顧學習多樣性:以設計分層課業為例 — 賴文清 ()
  6. 聽說讀寫?讀寫聽說? — 李春文 ()
  7.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Study in Summary Cloze — Tsang Hoi Chi, Rosy ()
  8. 善用學生間的差異:以數學課堂為例 — 黃偉賢 ()

再談照顧學習差異系列

  • 再談照顧學習差異(上)— 陳鴻昌 ()
  • 再談照顧學習差異(下)— 陳鴻昌 ()

文化差異系列

(一)文言隔閡—在語文評核被遺忘的效度困難 — 戚本盛 ()
(二)文化的隔閡—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潛在困難 — 戚本盛 ()
(三)中文學習豈止於學習中文—異文化的學習差異 — 戚本盛 ()


 自主學習

  • 促進自主學習的中文科課例分享 — 袁漢基 ()
  • Developing a Self-Directed Learning Programme on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Songs — Cheung Hiu Tung, Becky ()
  • 促進自主學習——以小學數學科為例(上):引起學習動機 — 柯志明 ()
  • 推行自主學習的進路、策略與再思 — 趙志成 ()
  • 自主學習不是填規範表格 — 趙志成 ()

自主學習「實踐」系列

緣起 ()
(一)從杭州觀課看內地特色的自主學習(上) — 陳鴻昌 ()
(二)從杭州觀課看內地特色的自主學習(下) — 陳鴻昌 ()
(三)促進自主學習的回饋 — 陳鴻昌 ()
(四)以想望促進自主學習:照顧個別差異的生涯規劃 — 陳鴻昌 ()
(五)回歸基本:自主學習的「簡單」版本 — 陳鴻昌 ()
(六)續談自主溫習 — 陳鴻昌 ()
(七)從「教做筆記」看「教學」 — 陳鴻昌 ()
(八)配合教學的班級經營 — 陳鴻昌()

自主學習之專注系列

(一):多工做事抑或斷續注意? — 戚本盛 ()
(二):再注意的能力 — 戚本盛 ()
(三):深度學習的專注 — 戚本盛 ()


評估素養

  • 擬卷要素 — 陳鴻昌 ()
  • 初中生活與社會科試題設計的新嘗試 — 朱榮得 ()
  • 善用數據 — 陳鴻昌 ()
  • 電子學習工具與促進學習的評估(一) — 呂斌 ()
  • 電子學習工具與促進學習的評估(二) — 呂斌 ()
  • Using Qualitative Assessment Data to Help Primary Students Make Progress in-Story Writing — Tsang Hoi Chi, Rosy ()
  • Varying the forms of assessment to unleash the multiple talents of our students and help them become self-directed learners: A ca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 Tsang Hoi Chi, Rosy ()
  • 擬卷藍圖、表現分析及教學跟進:以小學數學科為例 — 柯志明 ()
  • 運用公開試評估回饋學與教——以文憑試中文科為例 — 袁漢基 ()

全方位學習

  • 全方位學習與課堂學習相輔相成 — 陳鴻昌 ()
  • 人人不同vs全體統一:關於「主題週」在教學上的挑戰和意義 — 梁承謙 ()
  • 全方位學習: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 — 曾秀怡 ()
  • 新常態下以藝術創作帶動的社區探究教學 — 薛海暉 ()

學生培育

  • 真誠的溝通:故事與戲劇於價值觀教育的應用 — 薜海暉 ()
  • 中一適應課程:暑期銜接課程 — 朱榮得 ()
  • 無心插柳的班級經營與學生培育 — 張峻 ()

教育漫談

  • 我的足印——與中層老師分享的一個故事 — 岑安邦 ()

 「幼兒教育」系列

  • 幼師工作的困難和專業 — 湯才偉 ()
  • 協作教學 — 呂斌 ()
  • 自由遊戲是完全自由嗎? — 何碧愉 ()
  • 幼兒表現添加—— 結合教學與評估的簡易策略 — 戚本盛 ()
  • 老師,我的表現「正常」嗎? — 曾秀怡 ()

 香港特殊教育

  • 香港特殊學校的挑戰與改進:「大學——學校」夥伴協作的經驗與反思  — 優質學校改進計劃 ()

 學校改進的認知與行動啟示

本計劃與學校進行夥伴協作的歷年間,蒐集及總結了不同類型學校在多個層面的發展經驗,寫成一系列的個案研究及專題著作,探討的內容包括學校整體改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與學的優化、學生培育、課程發展評析等不同範疇。有關著作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及其「學校教育改革系列」(下表標示「系列」)中出版,著作包括:

  • 學校改進:理論與實踐 — 趙志成、何碧愉、張佳偉、李文浩 ()
  • 優質學校計劃:學校改進的知識基礎(系列10)— 趙志成 ()
  • 香港學校改進的關鍵因素及策略(系列11)— 趙志成 ()
  • 集體備課和觀課與學校改進的關係 — 湯才偉(系列15)()
  • 學校自我評估與專業自主(系列17)— 趙志成 ()
  • 學校改進行動:用「心」的班級經營 — 江哲光、何碧愉(系列28)()

 教師專業協作與能量提昇

  • 中層教師在學校改進過程中的領導和參與(系列12) — 湯才偉 ()
  • 透過抽離課程提升教師能量帶動學校改進(系列18) — 趙李婉儀 ()
  • Can teacher leadership contribute to secondary school revitalization in Hong Kong?(No. 29) — Ng Fung Han, Candice  ()
  • 新修訂中學中國語文課程下科主任的領導工作:專業知識與協作的提升(系列30) — 湯才偉、呂斌 ()

 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探索

  • 思維技巧的教與學(系列9) — 趙李婉儀 ()
  • 利用照片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理論和實踐(系列14) — 湯才偉 ()
  • 「講故事」對提升小學生寫作及教師專業能力的影響(系列20) — 湯才偉 ()
  • 有效學習的探索(系列23) — 趙志成 ()
  • 有效教學策略的應用(系列43) — 趙志成 ()
  • Collaboration and mutual learning between school teachers and school development officers in an attachment experience (No. 49)- Pang Ka Yan, Karen et al. ()
  • 個別學習差異:理念與實踐(系列51) — 趙志成、何碧愉 ()

 課程發展的反思與評析

  • 香港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評析(系列34) — 趙志成、麥君榮 ()
  • 從專題研習、「有為」閱讀到通識教育:一所中學校本課程發展的反思(系列35) — 趙志成、麥君榮 ()
  • 專題研習的實踐經驗:探究與反思(系列36) — 趙志成 ()
  • 新高中課程帶來的憂慮與挑戰(系列42) — 趙志成 ()
  • 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及教學設計策略與反思:初中及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準備(系列50) — 趙志成、麥君榮 ()

 

如欲購買以上刊物,請致電香港教育研究所 (3943 6755),或瀏覽相關連結取得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