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十四期 
           | 
          2009年3月31日 | 
        
         
           | 
          編者按 | 
        
         
          | 金東吉 | 
           
            1945年10月朝鮮義勇軍先遣縱隊入朝及其受挫 | 
        
         
          | 徐霞翔 | 
           
            透視農村電影放映員──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江蘇省為例 | 
        
         
          | 黃 駿 | 
           
            江蘇省五十年代中期的「幹部審查」 * | 
        
         
          | 李開盛 | 
           
            從網絡輿論析中國網民的民族悲情 | 
        
         
          | 王 柯 | 
           
            「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 * | 
        
         
          | 艾仁貴 | 
           
            民族國家崛起的宏大敘事與範式重構 | 
        
         
          |   | 
            | 
        
         
          | 第八十三期 
           | 
          2009年2月28日 | 
        
         
           | 
          編者按 | 
        
         
          | 盧 毅 | 
           
            回顧一場幾乎被遺忘的論爭──「新權威主義」之爭述評 | 
        
         
          | 席富群 | 
           
            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產生、演變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 
        
         
          | 戴 揚 | 
           
            敘事與分析:中國政治學研究中的新制度主義 | 
        
         
          | 馬傑偉、鄭巧玲 | 
           
            遮蔽赤裸之軀──工廠民工男女關係探索 * | 
        
         
          | 任 霄 | 
           
            也從祛魅說起──讀陳丹晨〈睜眼看「魅影」〉 | 
        
         
          | 王馬克 | 
           
            全球化中的封閉化──民族認同對中日韓本國歷史認識的影響 * | 
        
         
          |   | 
            | 
        
         
          | 第八十二期 
           | 
          2009年1月31日 | 
        
         
           | 
          編者按 | 
        
         
          | 孔凡義 | 
           
            現代化、組織缺陷與中國軍閥政治的終結 | 
        
         
          | 章慕榮 |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陸軍武器裝備建設之考察 * | 
        
         
          | 黃力民 | 
           
            朝鮮戰爭彭德懷統帥作用辨析 | 
        
         
          | 代 兵 | 
           
            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美國國際主義的興起 * | 
        
         
          | 莊孔韶 | 
           
            中國愛滋病的防治──人類學整體論原則的實踐 * | 
        
         
          | 晏 英 | 
           
            沒有土地,沒有權利,也沒有道德 | 
        
         
          |   | 
            | 
        
         
          | 第八十一期 
           | 
          2008年12月31日 | 
        
         
           | 
          編者按 | 
        
         
          | 盛邦和 | 
           
            生態文化學說與中國的文化期許──中日俄比較的視界 | 
        
         
          | 張旭東 | 
           
            文化政治視野裏的普遍與特殊 * | 
        
         
          | 段懷清 | 
           
            對異邦文化的不同態度:理雅各與王韜 * | 
        
         
          | 喻 中 | 
           
            評價賀衛方、陳忠林等關於司法改革方向的爭論 | 
        
         
          | 劉工昌 | 
           
            《南方周末》的前世今生爭 | 
        
         
          | 姚達兌 | 
           
            評《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兼梳理晚清三種民族主義的歷史敘述 | 
        
         
          |   | 
            | 
        
         
          | 第八十期 
           | 
          2008年11月30日 | 
        
         
           | 
          編者按 | 
        
         
          | 魯明軍 | 
           
            古今之辯:2000年以來中國思想界的現代性之爭 | 
        
         
          | 陶東風 | 
           
            從呼喚現代化到反思現代性 * | 
        
         
          | 金觀濤、劉青峰 | 
           
            多元現代性及其困惑  * | 
        
         
          | 龔刃韌 |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 
        
         
          | 趙聚軍 | 
           
            當代農民利益表達形式的轉型 * | 
        
         
          | 黃曉華 | 
           
            傳統文化與實用理性的雙重解構──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癲狂敘事 | 
        
         
          | 易蓮媛、羅 成 | 
           
            情感、貨幣與都市空間──電影《蘋果》的現代性辯證省思  | 
        
         
          |   | 
            | 
        
         
          | 第七十九期 
           | 
          2008年10月31日 | 
        
         
           | 
          編者按 | 
        
         
          | 劉繼純 | 
           
            以魯迅為例看五四知識份子的電影態度 | 
        
         
          | 許章潤 | 
           
            論梁漱溟對西方法律的理解 * | 
        
         
          | 張允熠 | 
           
            胡適實用主義思想中的儒學情結 * | 
        
         
          | 羅俊華 | 
           
            人事檔案收費:當代中國權力市場化的典範樣本 | 
        
         
          | 彭松喬 | 
           
            景觀社會生態中的話語「突擊」──電影《色‧戒》症候論析 | 
        
         
          | 藍棣之 | 
           
            詩壇正來在一個「引爆點」上  | 
        
         
          |   | 
            | 
        
         
          | 第七十八期 
           | 
          2008年9月30日 | 
        
         
           | 
          編者按 | 
        
         
          | 劉小莉 | 
           
            《中國紅軍在前進》──回應「左聯」前期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焦慮 | 
        
         
          |  陳舒劼 | 
           
            神性與暴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文學中知識份子敘事的「革命」維度 | 
        
         
          | 蕭永平、鄒國勇 | 
           
            互聯網對國際合同法規則的衝擊 * | 
        
         
          | 胡 泳 | 
           
            博客在中國 * | 
        
         
          |  吳冠軍 | 
           
            互聯網虛擬社群的思考札記 * | 
        
         
          | 溫樂群 |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胡耀邦思想年譜(1975-1989)》讀後  | 
        
         
          |   | 
            | 
        
         
          | 第七十七期 
           | 
          2008年8月31日 | 
        
         
           | 
          編者按 | 
        
         
          | 蔣賢斌 | 
           
            顧准在「三反」運動中被撤職的原因分析 | 
        
         
          | 劉兆崑 | 
           
            中國大饑荒時期「非正常人口死亡」研究之綜述與 
            解讀 | 
        
         
          | 高 華 | 
           
            大饑荒與四清運動的起源 * | 
        
         
          | 何包鋼 | 
           
            沃爾澤的多元正義理論評析 * | 
        
         
          | 李 磊 | 
           
            公德綁私德,問題挾主義──范美忠事件中的自由 
            主義定位 | 
        
         
          | 曹清華 | 
           
            身份想像──1930年代「文藝大眾化」的討論 * | 
        
         
          |   | 
            | 
        
         
          | 第七十六期 
           | 
          2008年7月31日 | 
        
         
           | 
          編者按 | 
        
         
          | 丘為君 | 
           
            權威與自由: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歷程 * | 
        
         
          | 章 清 | 
           
            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系譜的建構 * | 
        
         
          | 金觀濤、 劉青峰 | 
           
            試論中國式的自由主義 * | 
        
         
          | 任劍濤 | 
           
            甚麼是當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共同底線? * | 
        
         
          | 宋玢璐 | 
           
            中國社會轉型期大眾傳媒對社會性別觀念的建構和傳播──影視劇中的性別敘事分析 | 
        
         
          | 黃 化 | 
           
            《解放日報》經濟報導的立場與疑問──以1947年1月《解放日報》為例  | 
        
         
          | 畢新偉 | 
           
            繪製鄉土中國的全景圖──讀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  | 
        
         
          |   | 
            | 
        
         
          | 第七十五期 
           | 
          2008年6月30日 | 
        
         
           | 
          編者按 | 
        
         
          | 蕭燕雄 | 
           
            我國近現代新聞法規的變遷 1906-1937 * | 
        
         
          | 張仁善 | 
           
            1949年前後中共的新聞政策及歷史效應 * | 
        
         
          | 程金福 | 
           
            論香港報紙的「中國新聞」報導──以2008年「兩會」報導為案例 | 
        
         
          | 顧 倩 | 
           
            從格里菲斯《殘花淚》說起 | 
        
         
          | 沈仲亮 | 
           
            「真相」不止一種──與「左」、「右」無涉的一種思考 | 
        
         
          | 陳 銳 | 
           
            1949年後的馬一浮與嚴群 | 
        
         
          |   | 
            | 
        
         
          | 第七十四期 
           | 
          2008年5月31日 | 
        
         
           | 
          編者按 | 
        
         
          | 林蘊暉 | 
           
            高崗事件與中共高層在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上的分歧 * | 
        
         
          | 范曉春 | 
           
            也談「高饒事件」發生的某些因素 | 
        
         
          | 高 華 | 
           
            革命政治的變異和退化:「林彪事件」的再考察 * | 
        
         
          | 林 震  | 
           
            駕馭「第三波」:台灣和韓國民主化比較研究 | 
        
         
          | 甘會斌 | 
           
            中國城市空間的虛無化 | 
        
         
          | 邱加輝 | 
           
            李安《色,戒》的隱蔽敘事︰改編張愛玲 | 
        
         
          | 廖四平、孟 婕 |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從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到李安的同名電影  | 
        
         
          |   | 
            | 
        
         
          | 第七十三期 
           | 
          2008年4月30日 | 
        
         
           | 
          編者按 | 
        
         
          | 劉 超、馬 翠 | 
           
            民國知識界與上海的人文生態統 | 
        
         
          | 李恭忠 | 
           
            孫中山崇拜與民國政治文化 * | 
        
         
          | 張英進 | 
           
            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 * | 
        
         
          |  涂少彬 | 
           
            論憲政主義語境下的公民主體性 | 
        
         
          | 張華強 | 
           
            民企:如何擺脫「富不過三代」的陰霾?──「布登布洛克式動力」的啟示 | 
        
         
          | 韓 琛 | 
           
            啟蒙時代的電影神話──關於第五代電影的文化反思 | 
        
         
          | 高 頑 | 
           
            獨立學院,愛你乎?恨你乎? | 
        
         
          |   | 
            | 
        
         
          | 第七十二期 
           | 
          2008年3月31日 | 
        
         
           | 
          編者按 | 
        
         
          | 高力克 | 
           
            五四倫理革命與儒家德性傳統 * | 
        
         
          | 梁景和 | 
           
            五四時期的「廢婚主義」 * | 
        
         
          | 吳潤凱 | 
           
            被挾持的自殺:五四婦女史觀的製作 | 
        
         
          | 劉祖華 | 
           
            中國鄉鎮政府角色變遷的財政邏輯 | 
        
         
          |  劉 兢、劉 瓊 | 
           
            權利訴求和事業改革的二重奏──論1980年代中國大陸的新聞內容法治話語 | 
        
         
          | 范士明 | 
           
            新媒體和中國的政治表達 | 
        
         
          | 李海燕 | 
           
            宗教的異域,異域的宗教 | 
        
         
          | 許建明 | 
           
            公司是否需要承擔社會責任?── 評《公司社會責任思想起源與演變》  | 
        
         
          |   | 
            | 
        
         
          | 第七十一期 
           | 
          2008年2月29日 | 
        
         
           | 
          編者按 | 
        
         
          | 周 震 | 
           
            試論毛澤東與大躍進時期高指標提出的關係 | 
        
         
          | 李建勇 | 
           
            1938年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背景與動機── 一個研究的綜述 | 
        
         
          | 楊 俊 | 
           
            關於發動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決策過程的考索 | 
        
         
          | 惠雁冰 | 
           
            「樣板戲」研究亟待整體性的視野──對當前「樣板戲」研究傾向的理性審視 | 
        
         
          | 張 軍 | 
           
            「建構農民政治群體發動革命」之不可能及「和平革命」的思考 | 
        
         
          |  羅 成、 易蓮媛 | 
           
            《三峽好人》的剩餘敘事及其意義  | 
        
         
          |   | 
            | 
        
         
          | 第七十期 
           | 
          2008年1月31日 | 
        
         
           | 
          編者按 | 
        
         
          | 馮 超  | 
           
            民國初期的軍人學生與社會演變(1912-1922) | 
        
         
          | 劉德軍  | 
           
            對中共發動「三反」運動的考察 | 
        
         
          | 董國強  | 
           
            從南京大學的「清隊」運動看「文革」主要矛盾的轉化及其後果 | 
        
         
          | 劉工昌  | 
           
            由《讀書》的轉型看中國學術媒體處境的尷尬 | 
        
         
          | 謝燕清  | 
           
            盧兄之死 | 
        
         
          | 吳海清、張建珍  | 
           
            全球化:西方中心抑或世界共同體?──《面紗》與《通天塔》比較研究 | 
        
         
          | 黎 錫  | 
           
            對《中國電影圖史》香港部分的一些意見 | 
        
         
          |   | 
            | 
        
         
          | 第六十九期 
           | 
          2007年12月31日 | 
        
         
           | 
          編者按 | 
        
         
          |  喻 鋒 | 
           
            從歐盟對中國國際責任的「關切」看中歐關係新變化 | 
        
         
          | 吳 磊 | 
           
            新加坡對臺灣政策述評 | 
        
         
          | 賈慶軍 | 
           
            秘密的世界及其成因──美共與莫斯科情報機構的關係探析 | 
        
         
          | 雷志宇 | 
           
            轉型期中國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研究述評 | 
        
         
          | 李嘉慧 | 
           
            在回歸十年裏──內地人眼中的香港作家「董橋」 | 
        
         
          | 郭振杰 | 
           
            「法」治與「政」治的角力── 就香港法治實踐主線與陳弘毅教授商榷  | 
        
         
          |   | 
            | 
        
         
          | 第六十八期 
           | 
          2007年11月30日 | 
        
         
           | 
          編者按 | 
        
         
          | 孟凡茂 | 
           
            從時間細節考察美國第一次退還庚款的交涉過程 | 
        
         
          | 李國芳 | 
           
            進城初期中共對國民黨員的認識與處理──以石家莊市為例 | 
        
         
          | 吳麗萍 | 
           
            文化大革命中的女紅衛兵 | 
        
         
          | 黃有光 | 
           
            快樂、基數效用與人際比較:經濟學者反主觀概念的偏見 * | 
        
         
          | 李安源 | 
           
            從上海美專到柏林中國美術展──劉海粟與蔡元培交往研究 | 
        
         
          | 鄧春梅、羅如春  | 
           
            「中國法律理想圖景」何處尋?──評《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 
        
         
          |   | 
            | 
        
         
          | 第六十七期 
           | 
          2007年10月31日 | 
        
         
           | 
          編者按 | 
        
         
          | 宗 容 | 
           
            文化本位主義的一種理解: 復蘇民族身份意識──以和辻哲郎的中國觀為中心 | 
        
         
          | 劉晨光 | 
           
            恩典與自然:被賜福的「政治學」? ──阿奎那政治思想芻議 | 
        
         
          | 宋會峰 | 
           
            人的重新發現──現代國家的精神前提 | 
        
         
          | 李金銓 | 
           
            建制內的多元主義:美國精英媒介對華政策的論述 * | 
        
         
          | 王 俊 | 
           
            「儒家社會主義」的歷史語境與局限  | 
        
         
          | 董國強 | 
           
              戴著思想的枷鎖翩翩起舞: 張素華著《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評介
           | 
        
         
          |   | 
            | 
        
         
          | 第六十六期 
           | 
          2007年9月30日 | 
        
         
           | 
          編者按 | 
        
         
          | 潘光哲 | 
           
            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 * | 
        
         
          | 李曉東 | 
          立憲政治與國民資格──筧克彥對《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的影響 
            * | 
        
         
          | 郭培清  | 
          「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原則之思考 | 
        
         
          | 李燕萍 | 
          港澳基本法與中國憲政發展 | 
        
         
          | 潘學方 | 
          集體所有制的生死理由──論市場經濟體制與集體所有制無法相容 | 
        
         
          | 王 鋒 | 
          風摧百合殊堪哀 | 
        
         
          |   | 
            | 
        
         
          | 第六十五期 
           | 
          2007年8月31日 | 
        
         
           | 
          編者按 | 
        
         
          | 楊奎松 | 
          毛澤東的「冷戰」觀 
            * | 
        
         
          | 楊永興  | 
          毛澤東與《紅旗》創刊 | 
        
         
          | 劉德軍  | 
          蘇南「三反」運動研究──以幹部變動為線索的考察 | 
        
         
          | 王文龍  | 
          比較優勢、威權政治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 
        
         
          | 程麟蓀  | 
          中國計劃經濟的起源與資源委員會 
            * | 
        
         
          | 梁家貴  | 
          對〈朝鮮戰爭初期中美失誤之探討〉一文的幾點質疑 | 
        
         
          |   | 
            | 
        
         
          | 第六十四期 
           | 
          2007年7月31日 | 
        
         
           | 
          編者按 | 
        
         
          | 李學峰 | 
          淮陽縣「大躍進」運動研究 | 
        
         
          | 李若建 | 
          大躍進與困難時期的社會動盪及控制 
            * | 
        
         
          |  郭宇寬 | 
          把紅臉唱到底──毛主義在印度的前世今生 | 
        
         
          | 賈艷敏 | 
           
            20世紀50、60年代毛澤東對《人民日報》的幾次批評 | 
        
         
          | 王細榮 | 
          上海租界內一所中法合辦實業學校的興衰 | 
        
         
          | 楊衛華 | 
          在華新教傳教士對中共的觀察與應對 | 
        
         
          |   | 
            | 
        
         
          | 第六十三期 
           | 
          2007年6月30日 | 
        
         
           | 
          編者按 | 
        
         
          | 李丹慧 | 
           
            毛澤東的安全戰略思路及其轉變 1964-65 * | 
        
         
          | 董國強  | 
          江蘇《一‧二六奪權》前後的權力角逐 | 
        
         
          | 李巧寧 | 
          新區土改中的「鬥地主」 | 
        
         
          | 陳意新 | 
           
            從下放到下崗 1968-1998  * | 
        
         
          | 張 超 | 
          博愛、自省、自由的超越精神:評電影《若望‧保祿二世前傳》 
             | 
        
         
          | 陳奉林 |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何芳川先生《中外文明的交匯》 | 
        
         
          |   | 
            | 
        
         
          | 第六十二期 
           | 
          2007年5月31日 | 
        
         
           | 
          編者按 | 
        
         
          | 杜應國 | 
          理性的聲音──汪小川《二鋪調查》四十五周年祭 | 
        
         
          | 俞德鵬 | 
          農民負擔問題的社會和法律分析 
            * | 
        
         
          | 周承人、李以莊 | 
          事實是一切評價的基礎──對黎民偉若干史實與評價的再勘誤 | 
        
         
          | 邱加輝 | 
          影像香港:王家衛的八部電影和六個香港 
            * | 
        
         
          | 楊漢倫、夏芳華 | 
          當搖滾遇上交響──中國搖滾之父崔建及交響大師王西麟對音樂的回應之訪談錄 | 
        
         
          | 楊際開 | 
          評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 | 
        
         
          |   | 
            | 
        
         
          | 第六十一期 
           | 
          2007年4月30日 | 
        
         
           | 
          編者按 | 
        
         
          | 王俊生 | 
          第二次朝鮮核危機:評估與管理──兼談當前的中國角色定位 | 
        
         
          | 鄭 羽 | 
          後冷戰時代中美俄三角關係的演變 
            * | 
        
         
          | 李金錚 | 
          晏陽初與定縣平民教育實驗 
            * | 
        
         
          | 潘家恩 | 
          新農村建設的幾個關鍵字──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實踐舉例 | 
        
         
          | 王 翔 | 
          從《天風》看中國激進基督徒的政治表達(1946-1949) | 
        
         
          | 賈慶軍 | 
          也談列文森的《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 
        
         
          |   | 
            | 
        
         
          | 第六十期 
           | 
          2007年3月31日 | 
        
         
           | 
          編者按 | 
        
         
          | 叢小平 | 
          通向鄉村革命的橋梁:三十年代地方師範學校與中國共產主義的轉型 
            * (全文版本) | 
        
         
          | 張志永 | 
          1950年代初期中共幹部婚姻問題初探──以1950-1956年河北省幹部群體為例 | 
        
         
          | 陳玉峰、許少華 | 
          不可求解的一道方程式──旁觀物權法草案之失 | 
        
         
          | 周其明 | 
           
            對中國《選舉法》2004年新修改的批評 * | 
        
         
          | 方小平 | 
          赤腳醫生與合作醫療制度──浙江省富陽縣個案研究 
            * | 
        
         
          | 吳海清、張建珍 | 
          西部影像再現的四種範式 
             | 
        
         
          | 任輝獻 | 
          一本越讀越厚的書──邁克爾‧沃爾澤《正義與非正義戰爭》譯後 | 
        
         
          | 張濤甫 | 
          揭示美國新聞自由的迷思 | 
        
         
          |   | 
            | 
        
         
          | 第五十九期 
           | 
          2007年2月28日 | 
        
         
           | 
          編者按 | 
        
         
          | 羅長春 | 
          解放戰爭時期華中地區的婦女動員──以蘇北、蘇中解放區為中心 | 
        
         
          | 王建偉 | 
          專業期刊與民國新史學──以二三十年代學術的發表行為為中心 | 
        
         
          | 李 松 |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革命「樣板戲」研究述評 | 
        
         
          | 魯明軍 | 
          從「鐵姑娘」到「超女」:兩個 
            「革時代」圖像中的身體隱喻與政治修辭── 一個政治社會學的視角 | 
        
         
          | 劉 暢 | 
          論交換權威說服三種制度力量的相互協調 | 
        
         
          |   | 
            | 
        
         
          | 第五十八期 | 
          2007年1月31日 | 
        
         
           | 
          編者按 | 
        
         
          | 郭培清 | 
          台灣與以色列軍事貿易關係探析 | 
        
         
          | 王 霞 | 
          對天安門升旗儀式的政治分析 | 
        
         
          | 張 超 | 
          在權力夾縫中追求人的尊嚴──當代中國大陸自由文學評述 | 
        
         
          | 張德強 | 
          論韓國新村運動的教育本質 | 
        
         
          |   | 
            | 
        
         
          | 第五十七期 | 
          2006年12月30日 | 
        
         
           | 
          編者按 | 
        
         
          | 王 雷 | 
          施米特的法眼與黎元洪的決斷 | 
        
         
          | 周良霄 | 
          淺論所謂「文化大革命」──為紀念「文革」發動四十周年而作 | 
        
         
          | 余慕雲 | 
          對黎民偉與黎北海的評價──與周承人、李以莊商榷 | 
        
         
          | 耿 波 | 
          相聲藝術傳統與北京城市文明格局的變遷 | 
        
         
          | 郭台輝 | 
          鮑曼思想研究:探索新的分析範式──兼評鄭莉的《理解鮑曼》 | 
        
         
          | 陸雪琴 | 
          傳奇文本和都市隱喻──從〈沉香屑──第一爐香〉說起 | 
        
         
          | 魯明軍 | 
          藝術vs政治:被規訓的身體和被壓抑的現代性──上世紀八十年代藝術思潮運動的另一社會面向 | 
        
         
          | 陳夏紅 | 
          我只向真理低頭 | 
        
         
          | 火 源 | 
          新道路上的荊棘──李怡的《現代性:批判的批判》讀後 | 
        
         
          | 吳前進 | 
          「僑鄉」探詢:跨國主義的分析視角──李明歡教授《福建鄉僑調查》述評 | 
        
         
          |   | 
            | 
        
         
          | 第五十六期 | 
          2006年11月30日 | 
        
         
           | 
          編者按 | 
        
         
          | 董國強 | 
          1967年夏天南京「倒許」風潮的台前幕後 | 
        
         
          | 丁曉杰 | 
          盧溝橋事變前後日本對西部內蒙古政策之變化 | 
        
         
          | 詹德斌 | 
          韓國新村運動的起因及作用再考察 | 
        
         
          | 吳海清、張建珍 | 
          全球化語境邊中緣表達的焦慮──《千里走單騎》的全球化想像及其權力結構 | 
        
         
          | 席天揚 | 
          從邏輯實證主義到徹底的概率主義──理查德‧傑弗利的學術生涯 | 
        
         
          | 潘國靈 | 
          以互聯網為題材的中文歌曲 | 
        
         
          | 關詩珮 | 
          多角度「共同研究梁啟超」──從「日本在中國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以梁啟超為例」說起 | 
        
         
          | 秦文佳 | 
          暮色中的光明──讀《變化中的中國人》 | 
        
         
          |   | 
            | 
        
         
          | 第五十五期 | 
          2006年10月31日 | 
        
         
           | 
          編者按 | 
        
         
          | 葛 玲、辛 逸 | 
          政策偏向與1959-19961年農村饑荒——以糧食分配政策為中心的考察 | 
        
         
          | 王海光 | 
          反「文革」檄文《給全體共產黨員的緊急呼籲》解讀和考辨 | 
        
         
          | 王 銳 | 
          「安亭事件」的再認識和再研究 | 
        
         
          | 王炯華 | 
          略論中國國民黨之社會民主黨性質 | 
        
         
          | 郭培清 | 
          大陸之外中以軍事貿易關係研究綜述 | 
        
         
          | 吳德波、王 芳 | 
          政治中的多元主義——馬基雅維里德行觀的展開 | 
        
         
          | 何宏光、范曉光 | 
          新時期農村社會動員的考察──基於華東某明星村新農村建設的調查 | 
        
         
          | 王建平 | 
          前衞鏡像下中國城市中產階級的消費張力 | 
        
         
          | 郭紹敏 | 
          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研究與中國問題意識──讀《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 | 
        
         
          | 姚朝文 | 
          粵港澳舞獅、舞龍民俗藝術的詩學意義──粵港澳功夫影視中珠三角民眾的習俗與精神寄託 | 
        
         
          | 鄧燕華 | 
          管中窺豹:消費革命靜悄悄──讀《金拱向東:麥當勞在東亞》 | 
        
         
          |   | 
            | 
        
         
          | 第五十四期 | 
          2006年9月30日 | 
        
         
           | 
          編者按 | 
        
         
          | 申曉雲 | 
          文革中毛、林之爭的初次交手──武漢「七.二○事件」真相 | 
        
         
          | 董國強 | 
          從南京大學「倒匡」事件看「文革」的複雜屬性與多重面相 | 
        
         
          | 何 蜀 | 
          「文化大革命」中的「活人展覽」 | 
        
         
          |  劉繼明 | 
          回眸五七幹校 | 
        
         
          | 戴韶華 | 
           
            對勞教制度的發展歷史及其現實困境的政治思考  | 
        
         
          | 曹瑞濤 | 
          通向毀滅的改良之路──對伊朗「白色革命」失敗的反思 | 
        
         
          |  張濤甫 | 
          中國傳媒改革動力機制分析 | 
        
         
          | 石衡潭 | 
          同一個空間,不同的世界──賈樟柯電影《世界》觀後 | 
        
         
          | 吳德淳、林鴻鈞 | 
          哪有那麼複雜──淺析楊德昌的《一一》(1999) | 
        
         
          | 趙 春 | 
          「異化」的詠歎──「蟬」的蛻變 | 
        
         
          |  杜應國 | 
          莽蒼天地一書生──讀《田家英與小莽蒼蒼齋》 | 
        
         
          |   | 
            | 
        
         
          | 第五十三期 | 
          2006年8月31日 | 
        
         
           | 
          編者按 | 
        
         
          | 許順富 | 
          湖南紳士與清末教育變革 | 
        
         
          | 蔣寶麟 |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政教合一」及其悖論──基於對晏陽初「定縣實驗」的考察 | 
        
         
          | 張建華 | 
          季諾維耶夫:蘇維埃體制「最無情的批判者」和「最後的守護人」 | 
        
         
          | 張立濤 | 
          村民自治的法理依據研究 | 
        
         
          | 鄭衛東 | 
          一個魯東南村落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社會概況:實證研究 | 
        
         
          | 潘學方 | 
          試析農村股份合作制與集體所有制衝突的法律困境──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為例 | 
        
         
          | 陳 波 | 
          關於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識 | 
        
         
          | 曹怡平 | 
          是誰搞臭了後現代 | 
        
         
          | 劉 進 | 
          後現代之後──社會科學的悲劇與鬧劇 | 
        
         
          | 杜應國 | 
          關於「雙重曲解」的回覆──答施用勤先生 | 
        
         
          | 岳永逸 | 
          我們是誰:時空位移中民族性的迷失──《自我的他性》讀後 | 
        
         
          |   | 
            | 
        
         
          | 第五十二期 | 
          2006年7月31日 | 
        
         
           | 
          編者按 | 
        
         
          | 王俊生 | 
          新中國永遠的痛楚──追憶文革中兒童所承載的歷史細節 | 
        
         
          | 白 磊 | 
          從奪權到軍管:1967-1968年陝西省武鬥略述 | 
        
         
          | 賈慶軍 | 
          美共「美國例外論」的命運及其思考 | 
        
         
          | 楊振傑 | 
          多因素影響下的農民工文化生活──C地區的調查與思考 | 
        
         
          | 張紅秋 | 
          與「文革」有「染」──「新時期」作家(評論家)在「文革時期」的文藝活動 | 
        
         
          | 林精華 | 
          蘇俄文化之於二十世紀中國何以如此有魅力 | 
        
         
          | 賈 錕 | 
          從文學事件到政治陰謀──記蘇聯文學史上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 
        
         
          | 梅俊傑 | 
          礦難與工會 | 
        
         
          | 徐海亮 | 
          我看清華文革──讀《一葉之秋》 
            *(全文版本) | 
        
         
          | 殘 雪 | 
          追尋那失掉的魂──評《重現之時》 | 
        
         
          | 任蜜林 | 
          王博:《莊子哲學》 | 
        
         
          |   | 
            | 
        
         
          | 第五十一期 | 
          2006年6月30日 | 
        
         
           | 
          編者按 | 
        
         
          | 季衛東 | 
          施米特憲法學說的睿智與偏見 
            * | 
        
         
          | 劉 擎 | 
          施米特的幽靈 
            * | 
        
         
          | 郭 建 | 
           
            為了打擊其同的敵人──施米特及其左翼盟友 * | 
        
         
          | 徐 賁 | 
          中國不需要這樣的「政治」和「主權者決斷」──「施米特熱」和國家主義 
            * | 
        
         
          | 謝貴平 | 
          北大學生黃立眾與1961年「中國勞動黨」事件 | 
        
         
          | 鍾子娟 | 
          論中國取得常任理事國席位過程中的美國因素 | 
        
         
          | 李 翔 |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強化軍人撫恤制度之原因 | 
        
         
          | 王永華 | 
          博奕與制衡:香港禁運歷史的解讀 | 
        
         
          | 潘亞玲 | 
          愛國主義證義 | 
        
         
          | 劉晨光 | 
          《卡門》:無關正義的性與愛? | 
        
         
          | 黎 錫 | 
          香港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的製作年份 | 
        
         
          | 朱宗震 | 
          評桑兵先生對百年來中國史學的挑戰──讀《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 
        
         
          | 王 恒 | 
          暗夜時份的哀悼與召喚──評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 
        
         
          | 管華敏 | 
          中央權力的式微──評《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 | 
        
         
          |   | 
            | 
        
         
          | 第五十期 | 
          2006年5月30日 | 
        
         
           | 
          編者按 | 
        
         
          | 樊 星 | 
           
            關於「革命」的狂歡記憶──紀念「文革」爆發四十周年 | 
        
         
          | 董國強 | 
           
            大陸學界紅衛兵運動研究述評 | 
        
         
          | 裴毅然 | 
           
            文革狂濤中的知識份子 * | 
        
         
          | 高 華 | 
           
            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 * | 
        
         
          | 吳稼祥 | 
           
            權威落差與政治穩定 | 
        
         
          | 鍾兆雲 | 
           
            日據時期台灣「皇民化」運動的遺患和破除 | 
        
         
          | 趙 泓 | 
           
            烏托邦與少年中國之夢 | 
        
         
          | 鍾 波 | 
           
            難道《三國演義》是比《三國志》更權威的歷史書籍嗎?──指正中國大陸地區大量現代版歷史 書內容的荒唐 | 
        
         
          | 吳國坤 | 
           
            家國之間、家國之外:中國電影的政治 | 
        
         
          | 張慧敏 | 
           
            曲徑亦望通幽──讀王斑《歷史與記憶》 | 
        
         
          |   | 
            | 
        
         
          | 第四十九期 | 
          2006年4月29日 | 
        
         
           | 
          編者按 | 
        
         
          | 白永瑞 | 
           
            東亞歷史教科書和歷史教育 * | 
        
         
          | 高橋哲哉 | 
           
            靖國是日本的文化嗎? * | 
        
         
          | 孫 歌 | 
           
            如何理解「戰後」東北亞問題  * | 
        
         
          | 薩 勒 | 
           
            日本的政治、回顧和歷史意識  * | 
        
         
          | 何立波 | 
           
            「華北自治運動」中的冀東偽政權 | 
        
         
          | 黃力民 | 
           
            遠東戰役史事新探 | 
        
         
          | 宋玉波、劉勇恆 | 
           
            從蘇/俄政治轉型看現代政黨政治的發展趨勢 | 
        
         
          | 吳 非 | 
           
            蘇俄意識形態變遷的統一性和變異性  | 
        
         
          | 閆 東 | 
           
            從結構─功能的視角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黨特徵──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面臨的歷史困境分析  | 
        
         
          | 程金福 | 
           
            艱難的「跨地區監督」──黑龍江沙蘭洪災媒體報導之案例分析 | 
        
         
          |  沈 睿 | 
           
            美國高等院校的婦女研究學 | 
        
         
          | 吳德淳、林鴻鈞 | 
           
            出去的不要──《鬼子來了》的影像分析  | 
        
         
          | 劉晨光 |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科學」 | 
        
         
          |  劉 進 | 
           
            從服從到抵牾:權力關係的現實轉向?──讀《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 
        
         
          |   | 
            | 
        
         
          | 第四十八期 | 
          2006年3月31日 | 
        
         
           | 
          編者按 | 
        
         
          | 艾 愷  | 
           
            文革:四十後的破曉 * | 
        
         
          |  魏格林  | 
           
            如何面對文化革命的歷史 * | 
        
         
          | 徐 賁  | 
           
            變化中的文革記憶  * | 
        
         
          | 郭 建  | 
           
            當代左派文化理論中的文革幽靈  * | 
        
         
          | 周全華  | 
           
            論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動因 | 
        
         
          |  郭 平  | 
           
            朝鮮戰爭初期中美失誤之探討 | 
        
         
          | 朱中原  | 
           
            中國憲政轉型的本土資源清理  | 
        
         
          |  蕭燕雄、尹 熙  | 
           
            我國有線電視法規的法律價值內涵分析 | 
        
         
          | 楊振傑  | 
           
            五保戶供養制度的歷史、現狀及其未來走向──以湖北省咸安區為例 | 
        
         
          | 周鐵水  | 
           
            從虔誠的朝聖者到批判的勇士──論顧準的思想成因及轉變  | 
        
         
          | 吳德淳、林鴻鈞  | 
           
            作為人類的條件──《人間的條件》第一部的影片分析  | 
        
         
          | 劉晨光  | 
           
            修西底德的「西西里遠征」  | 
        
         
          | 張 超  | 
           
            知識份子,行動起來 | 
        
         
          |  劉素林、李 偉  | 
           
            敘事的歷史──讀《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 | 
        
         
          | 黃 勇  | 
           
            好看的「歷史」──讀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 | 
        
         
          |    | 
            | 
        
         
          | 第四十七期 | 
          2006年2月28日 | 
        
         
           | 
          編者按 | 
        
         
          |  錢永祥 | 
          羅爾斯與自由主義傳統 
            * | 
        
         
          | 謝世民 | 
          後啟蒙的哲學計劃: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 | 
        
         
          | 周保松 | 
          經濟不平等的道德基礎──從兩種自由主義的觀點看 
            * | 
        
         
          | 黃 琨 | 
          革命、革命運行與個體生存性感受──1927-1929年的中共革命 | 
        
         
          | 曹 英 | 
          毛澤東軍事領袖地位的確立 | 
        
         
          | 朱中原 | 
          民間維權與中國憲政轉型──以太石村為例 | 
        
         
          | 王成軍 | 
          慈善捐贈、私人資本與大學發展研究 | 
        
         
          | 龐昌偉 | 
          俄羅斯人口危機與移民政策透視 | 
        
         
          |  莊 森 | 
           
            蔡元培做假聘陳獨秀長北大文科 | 
        
         
          | 許雅棠 | 
          儒學與民主──讀金耀基論文集有感 | 
        
         
          | 陳奉林 | 
          一部頗具特色的外交學研究新作──讀周永生教授著《經濟外交》 
             | 
        
         
          | 周禎祥 | 
           
            大話學者和大話邏輯──讀何新《泛演化邏輯引論》  | 
        
         
          |   | 
            | 
        
         
          | 第四十六期 | 
          2006年1月27日 | 
        
         
           | 
          編者按 | 
        
         
          | 陳夏紅 | 
          錢端升:「我大大地錯了」 | 
        
         
          | 賈慶軍 | 
          另一種「美國例外論」的產生──莫斯科的權力鬥爭與美共「美國例外論」的產生 | 
        
         
          | 辛本健 | 
          美國外交政策的軍事化及其對中國安全的影響 | 
        
         
          | 陳弘毅 | 
          2004年修憲與中國憲政前景 
            * | 
        
         
          | 王人博 | 
          憲法的中國性──「五四憲法」制定的背景 
            * | 
        
         
          | 楊振傑 | 
          從「代耕」到「租種」:免稅背景下農地經營方式之轉變──湖北三個村土地經營方式的調查與思考 | 
        
         
          | 袁 瑾 | 
          《廣州地理》的城市敘述學芻議──兼論《南方都市報》的媒介書寫與空間生產 | 
        
         
          | 王雅瑋 | 
          房地產市場:一場有組織特徵的社會決策過程──兼與孫立平先生商榷 | 
        
         
          | 顧紅亮 | 
          梁漱溟的鄉村概念與生活世界 | 
        
         
          | 張長虹 | 
          三百年來石濤形象重構問題的歷史考察 | 
        
         
          | 劉晨光 | 
          施特勞斯拯救「歷史」 | 
        
         
          | 方維保 | 
          人民.人民性與文學良知──對王曉華先生批評的回覆 | 
        
         
          | 潘志新 | 
          評蓋爾納的《民族和民族主義》 | 
        
         
          |   | 
            | 
        
         
          | 第四十五期 | 
          2005年12月30日 | 
        
         
           | 
          編者按 | 
        
         
          | 李金銓 | 
          政治經濟學的悖論:中港台傳媒與民主變革的交光互影 
            * | 
        
         
          | 陸 曄 | 
          權力與新聞生產過程 
            * | 
        
         
          | 麥康勉 | 
          中國媒體商業化與公共領域變遷 
            * | 
        
         
          | 廖久明 | 
          救亡再次壓倒啟蒙──「五卅運動」與第二次思想革命的夭折 | 
        
         
          | 李巧寧 | 
          1950年代農民流向城市現象考察 | 
        
         
          | 李朝軍 | 
          從爭取平等到爭奪領導權──從中蘇論戰的主題演變看其實質 | 
        
         
          | 王建華 | 
          威權主義政治下,政黨話語的雙重性分析 | 
        
         
          | 王禮鑫 | 
          激勵與約束制度重建中的「改革徘徊」──以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為個案的研究 | 
        
         
          | 侯其強 | 
          地理勢態與教育取徑──以西江學院創建為例 | 
        
         
          | 易 彬 | 
          流亡之書,失敗之書──關於北島散文集《失敗之書》的幾則閱讀劄記 | 
        
         
          | 熊 凱 | 
          近十年來荊公新學研究述評 | 
        
         
          | 施用勤 | 
          雙重曲解下的托洛茨基──評杜應國〈關於托洛茨基及其評價問題〉 | 
        
         
          | 許德發 | 
          評許紀霖著《無窮的困惑──黃炎培、張君勱與現代中國》 | 
        
         
          | 岳宗偉 | 
          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 
            * | 
        
         
          | 侯 杰、姜海龍 | 
          黃金龍:《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 
            * | 
        
         
          |   | 
            | 
        
         
          | 第四十四期 | 
          2005年11月30日 | 
        
         
           | 
          編者按 | 
        
         
          | 許紀霖 | 
          啟蒙的自我瓦解 
            * | 
        
         
          | 劉 擎 | 
          「學術」與「思想」分裂 
            * | 
        
         
          | 高力克 | 
          轉型中的現代性之爭 
            * | 
        
         
          | 楊 俊 | 
          析「文革」初期毛澤東對待鄧小平微妙的政治態度 | 
        
         
          | 宋玉波 | 
          當代西方政黨政治發展的新趨勢 | 
        
         
          | 任晶晶 | 
          東亞多邊安全機制:中國的困難與選擇 | 
        
         
          | 梁木生、王紅衛 | 
          我國行政區劃整體改革初探 | 
        
         
          | 陳 林 |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非營利化、非國有化與市場化互不矛盾 | 
        
         
          | 姚禮明 | 
          《聖經》與現代大學教育的歷史淵源 | 
        
         
          | 陳偉軍 | 
          被放逐的邊緣話語──解讀建國初期文壇有關同人刊物的言說 | 
        
         
          | 段 煉 |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層影響:追蹤紐約與東京的南宋山水畫 | 
        
         
          | 宋洪兵 | 
          如實估計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評劉家和先生新著《史學、經學與思想》 | 
        
         
          | 段西寧 | 
          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與天皇制的問題──評赫伯特‧比克斯著的《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 
        
         
          |   | 
            | 
        
         
          | 第四十三期 | 
          2005年10月31日 | 
        
         
           | 
          編者按 | 
        
         
          | 金耀基 | 
          中國的二十一世紀的想像 
            * | 
        
         
          | 許倬雲 | 
          問明日誰主蒼茫 
            * | 
        
         
          陳方正、 
            金觀濤、 劉青峰 | 
          《二十一世紀》面對二十一世紀 
            * | 
        
         
          | 余英時 | 
          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 
            * | 
        
         
          | 羅志田  | 
          數千年中大舉動──科舉制的廢除及其部分社會後果 
            * | 
        
         
          | 趙利棟  | 
          1905年前後的科舉廢止、學堂與士紳階層 
            * | 
        
         
          | 何懷宏  | 
          1905:終結的一年 
            * | 
        
         
          | 鍾 霞 | 
          蘇南農村抗美援朝運動 | 
        
         
          | 羅平漢 | 
          「雙百」方針1957年被中斷的原因 | 
        
         
          | 潘德昌 | 
          遺華日僑問題的歷史學思考 | 
        
         
          | 孔凡義 | 
          中國的革命與現代化 | 
        
         
          | 卿文輝 | 
          從大陸─農業文明與海洋─商業文明的視角看台灣問題 | 
        
         
          | 楊 矗 | 
          趙樹理:在正典化與狂歡化之間 | 
        
         
          | 唐小兵 | 
          《孔雀》、姐姐與亞細亞痛苦的消解 | 
        
         
          | 葛兆光 | 
          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論述──從民族國家中拯救歷史,還是在歷史中理解民族國家? 
            *(全文版本) | 
        
         
          | 吳 鈎 | 
          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 
            * | 
        
         
          | 張興成 | 
          薩爾德:《文化與帝國主義》 
            * | 
        
         
          |   | 
            | 
        
         
          | 第四十二期 | 
          2005年9月30日 | 
        
         
           | 
          編者按 | 
        
         
          | 陳方正 |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  | 
        
         
          | 鄭易生 | 
          論中國環境與經濟至上主義 
            * | 
        
         
          | 馬 軍 | 
          中國水危機:對策與出路 
            * | 
        
         
          | 唐寶林 | 
          近年中國陳獨秀研究簡況 
            * | 
        
         
          | 王福湘 | 
          陳獨秀對蘇俄經驗的接受、反思與超越 
            * | 
        
         
          | 張西虎 | 
          朝鮮半島核危機與中國的現實選擇 | 
        
         
          | 尹 斌 | 
          後冷戰時代的歐盟中東戰略與伊朗核問題 | 
        
         
          | 儲昭根 | 
          如何讓勇者不再悲涼? | 
        
         
          | 殘 雪 | 
          我們的文學 | 
        
         
          | 殷之光 | 
          從《生存》到《鬼子來了》──討論一種民族主義情緒的內化 | 
        
         
          | 羽 戈 | 
          《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與喜劇式反抗──一種喜劇政治學的建構 | 
        
         
          | 吳德淳、林鴻鈞 | 
          我可以說話了──《鏡子》的影像分析 | 
        
         
          | 陳 野 | 
          對黎民偉、黎北海和香港早期電影的評價──與李以莊、周承人提出的一些觀點的商榷 | 
        
         
          | 陳建華 | 
          告別「工具」──讀魏承思《中國知識份子的浮沉》 | 
        
         
          |   | 
            | 
        
         
          | 第四十一期 | 
          2005年8月31日 | 
        
         
           | 
          編者按 | 
        
         
          | 郭宇寬 | 
          用「面子」來解構信訪困局 | 
        
         
          | 趙曉力 | 
          信訪的制度邏輯 
            * | 
        
         
          | 陳 銘 | 
          淺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戰略作用 | 
        
         
          | 陳殿青 | 
          福柯《必須保衛社會》中的權力問題 | 
        
         
          | 董海軍 | 
          類型學分析與弱勢化:鄉鎮幹部角色狀況──以湖南塘鎮為例 | 
        
         
          | 吳海清、張建珍 | 
          多元語境中的家庭倫理危機與倫理關係重構 | 
        
         
          | 周正章 | 
          胡風事件五十年祭 | 
        
         
          | 羅銀勝 | 
          顧準著作的流布 | 
        
         
          | 蔣賢斌 | 
          把顧準還給歷史──顧準的誕生與爭論 | 
        
         
          | 陳心想 | 
          文憑社會:高級擴張與文憑貶值及其他 | 
        
         
          | 張皖明 | 
          錢永祥:《縱慾與虛無至上──現代情境裏的政治倫理》* | 
        
         
          | 秋 風 | 
          彭小瑜:《教會法研究》* | 
        
         
          |   | 
            | 
        
         
          | 第四十期 | 
          2005年7月31日 | 
        
         
           | 
          編者按 | 
        
         
          | 章慕榮 |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陸軍武器裝備建設之考察(1931.9-1937.7) | 
        
         
          | 陳玉明 | 
          對一份上訪材料的社會學分析 | 
        
         
          | 于建嶸  | 
          信訪制度改革與憲政建設 
             * | 
        
         
          | 朱中一 | 
          戰爭決定權授權的憲法透視──析《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 | 
        
         
          | 韓 恒 | 
          關注工會系統的自主利益──對基層企業工會的調查與思考 | 
        
         
          | 李紅濤、喬同舟 | 
          污名化與貼標籤:農民工群體的媒介形象 
             | 
        
         
          | 劉 明 | 
          論民國時期的研究審查與激勵 | 
        
         
          | 劉 超 | 
          「清華學派」及其終結──譜系、脈絡再梳理 
           | 
        
         
          | 彭海濤 | 
          國族想像的基礎及其暴力──「中國八分鐘」再解讀 
             | 
        
         
          | 羽 戈 | 
          肉欲書寫的興起與哲學的缺席──解讀《鵝毛筆》 | 
        
         
          | 王雅瑋 | 
          鄉村的記憶:歷史與實踐──一個方法論的批判性梳理 | 
        
         
          | 潘光哲 | 
          從《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談起 
             * | 
        
         
          | 侯 杰、姜海龍 | 
          史景遷:《天安門: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 | 
        
         
          |   | 
            | 
        
         
          | 第三十九期 | 
          2005年6月30日 | 
        
         
           | 
          編者按 | 
        
         
          | 謝 泳 | 
          一九四九年前相對論傳播及對中國知識界的影響 
            *(全文版本) | 
        
         
          | 昊 夫 | 
          公民之痛與勞教之癢 | 
        
         
          | 蕭亮中 | 
          金沙江邊農村人口流動類型分析──以車軸村為個案 | 
        
         
          | 黃東東 | 
          三峽移民的德門──美德與貧窮不會攜手行進 | 
        
         
          | 黃 勇 | 
          晚清科學小說之衰蛻──以《新紀元》為中心 | 
        
         
          | 馬永生 | 
          淺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怨婦形象 | 
        
         
          | 張耀傑 | 
          曹禺戲劇中的「絕子絕孫」──兼論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的野蠻罰罪 | 
        
         
          | 吳德淳、林鴻鈞 | 
          不只是愛情故事──《戀戀風塵》與《悲情城市》中的現實意識 | 
        
         
          | 丁燕燕 | 
          重要的是大環境──與旅法藝術家楊詰蒼談西九龍計劃 | 
        
         
          | 唐小兵 | 
          後啟蒙與公共知識份子的消解 | 
        
         
          | 尹 鈦 |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評《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全文版本) | 
        
         
          | 陳 贇 | 
          從天理世界觀到公理世界觀的轉換──汪暉關於中國現代性的論說 | 
        
         
           | 
            | 
        
         
          | 第三十八期 | 
          2005年5月31日 | 
        
         
           | 
          編者按 | 
        
         
          | 申明民 | 
          政治轉變中的中國共產黨 | 
        
         
          | 任羽中 | 
          台灣地區基層民主選舉中的「黑金政治」 | 
        
         
          | 張玉林 | 
          中國教育:不平等的擴張及其動力 | 
        
         
          | 龔刃韌 | 
          大學教授、計件工與學術自由 
           | 
        
         
          | 蔡志誠 | 
          批評旅途與話語實踐──九十年代之後 | 
        
         
          | 張洪勝 | 
          科耶夫與薩義德的《東方學》 | 
        
         
          | 熊芳亮 | 
          「命定」與「突圍」──《西遊記》所蘊藏的一個思想事件 | 
        
         
          | 翁麗霞 | 
          日語演出白毛女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 
        
         
          | 周承人、李以莊 | 
          黎民偉的若干經歷和評價──勘誤與質疑 
            * | 
        
         
          | 黎 錫 | 
          關於中國電影先驅黎民偉──答周承人、李以莊 
            * | 
        
         
          | 周承人、李以莊 | 
          讚美與求真──覆黎錫先生 | 
        
         
          | 任軍鋒 | 
          聯邦主義與歐洲的未來──讀西登托普《民主在歐洲》* | 
        
         
          | 丁松泉 | 
          傑維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 | 
        
         
          | 聶 露 | 
          米克爾約翰:《表達自由的法律限度》* | 
        
         
           | 
            | 
        
         
          | 第三十七期 | 
          2005年4月30日 | 
        
         
           | 
          編者按 | 
        
         
          | 滿 永 | 
          土地改革與建國初鄉村政權的合法化建構 | 
        
         
          | 李成貴 | 
          中國三農問題政治經濟學 | 
        
         
          | 蕭一湘 | 
          走出「三農」誤區 重溫三大差別──鄉村建設縱橫探索 | 
        
         
          | 葉本乾 | 
          抵制與壓制:地方治理中鄉鎮權力的兩面性 | 
        
         
          | 郝 建 | 
          「暴力美學」 
            的形式感營造及其心理機制和社會認識 | 
        
         
          | 楊四平 | 
          北島論 | 
        
         
          | 王菡薇 | 
          試論歐美中國藝術史研究中的一些語言問題 | 
        
         
          | 孫隆基 | 
          公元一千年前後 
            *(全文版本) | 
        
         
          | 湯敏軒 | 
          余英時與中國歷史研究:具體方法的視角 | 
        
         
          | 何方昱 | 
          完整的人格 偉大的事業──《新亞遺鐸》與錢穆的教育理想 | 
        
         
          | 陳劍瀾 | 
          張志揚:《一個偶在論者的覓蹤:在絕對與虛無之間》* | 
        
         
          | 趙善軒 | 
          宋敘五:《西漢貨幣史》* | 
        
         
           | 
            | 
        
         
          | 第三十六期 | 
          2005年3月31日 | 
        
         
           | 
          編者按 | 
        
         
          | 鍾延麟 | 
          回憶錄與大躍進研究──兼評中共對該歷史之處理手法與解釋邏輯 | 
        
         
          | 章慕榮 |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陸軍武器裝備建設 | 
        
         
          | 王紅衛、柯 偉 | 
          關於重新設置「西康省」的設想及其理論依據 | 
        
         
          | 姚尚建 | 
          直轄之爭與權力博弈 | 
        
         
          | 侯 強 | 
          傳教士與晚清法制現代化的啟蒙 | 
        
         
          | 盛邦和 | 
          上世紀初葉日本疑古史學敘論 | 
        
         
          | 張懿紅 | 
          漸進社會工程的象徵:中國當代小說城鄉對立主題的變奏 | 
        
         
          | 屈雅紅 | 
          「悲哀的花神」:米斯特拉爾 | 
        
         
          | 杜應國 | 
          關於托洛茨基及其評價問題 | 
        
         
          | 王靜怡 | 
          布萊克:《社會學視野中的司法》* | 
        
         
          | 王曉漁 | 
          敬文東:《失敗的偶像:重讀魯迅》* | 
        
         
          | 李明歡 | 
          劉宏:《戰後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 
            * | 
        
         
           | 
            | 
        
         
          | 第三十五期 | 
          2005年2月28日 | 
        
         
           | 
          編者按 | 
        
         
          | 田湘波 | 
           
            廣州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體制剖析 
             | 
        
         
          | 郭德宏 | 
           
            陳獨秀平議 
            *(全文版本) | 
        
         
          | 張曉群 | 
           
            國有資產要不要轉換及如何轉換 | 
        
         
          | 張國慶 | 
           
            從森林法看環保法規 
            *(全文版本) | 
        
         
          | 盛邦和、何愛國 | 
           
            儒學與現代化:反抗與調適 
           | 
        
         
          | 程一凡 | 
           
            反歷史 *(全文版本) | 
        
         
          | 克羅澤爾 | 
           
            前蘇聯與中國前衛藝術 
            *(全文版本) | 
        
         
          | 嚴家祺 | 
           
            中俄邊界問題的十個事實──回應俄羅斯駐中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岡察洛夫等人文章 
            *(全文版本) | 
        
         
          | 趙 芳 | 
           
            性的社會屬性、國家利用及其他──析《中國的婦女與性》* | 
        
         
          | 孫傳釗 | 
           
            奧威爾:《向加泰羅尼亞致敬》* | 
        
         
          |   | 
           
             | 
        
         
          | 第三十四期 | 
          2005年1月31日 | 
        
         
           | 
          編者按 | 
        
         
          | 勾文增、胡化凱 | 
          1952年的《科學通報》:思想改造、學習蘇聯與科學批判 
             | 
        
         
          | 吳廣義、王智新 | 
          與日本方面辯論:究竟是誰的問題? | 
        
         
          | 內藤康 | 
          日本傳媒視野中的中國──以「亞洲杯」事件為例(全文版本) | 
        
         
          | 吳銘能 | 
          評〈民進黨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 | 
        
         
          | 彭海濤 | 
          國族的世界想象:2008奧運申辦的媒介研究 | 
        
         
          | 何愛國 | 
          「全盤西化」vs「中國本位」──試論1930年代中國關於文化建設路向的論戰 
           | 
        
         
          | 魏邦良 |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解讀高爾泰筆下的幾個「犯人」 | 
        
         
          | 楊際開 | 
          評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代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 | 
        
         
          | 王則柯 | 
          鄒至莊:《中國經濟轉型》* | 
        
         
          | 嚴兆軍 | 
          伯林:《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 | 
        
         
          | 成 慶 | 
          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 | 
        
         
          |   | 
            | 
        
         
          | 第三十三期 | 
          2004年12月31日 | 
        
         
           | 
          編者按 | 
        
         
          | 蘇振蘭 | 
          饒漱石:從「小姚」到「野心家」 | 
        
         
          楊安華、李 洪、 
          唐雲峰 | 
          構建民族地區危機管理體系 | 
        
         
          | 沈 暉  | 
          當代中國中產階級認同現狀探析 
           | 
        
         
          | 楊際開 | 
          晚清變法思想中的漢學與佛學(下) 
           | 
        
         
          | 葉 勤、吳勵生 | 
          余秋雨批判:沒落的人文精神 
           | 
        
         
          | 蕭亮中 | 
          《車軸》的意義和鄉村發展 | 
        
         
          | 表 像 | 
          對昆拉德的雞奸 
             | 
        
         
          | 陳殿青 | 
          福柯的「微觀權力論」與唯物史觀方法論上的差異──兼與薛偉江先生商榷 | 
        
         
          | 徐 賁 | 
          W. 
            Paul Vogt, Tolerance & Education: Learning to Live with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 | 
        
         
          | 張和龍 | 
          利維斯:《偉大的傳統》 
            * | 
        
         
          | 盧周來 | 
          斯蒂格利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經濟體制轉型的理論與證據》* | 
        
         
          |   | 
            | 
        
         
          | 第三十二期 | 
          2004年11月30日 | 
        
         
           | 
          編者按 | 
        
         
          | 袁盛勇 | 
          真誠與說謊:延安文人心態的特殊變奏與有機化形成 | 
        
         
          | 鄧智旺 | 
          簡論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 
        
         
          | 傅懷鋒 | 
          地方文化大革命史研究 
             | 
        
         
          | 方柏華 | 
          中美關係進入新的調整 | 
        
         
          | 陳家琪 | 
          法的精神:啟示神學與政治神學 | 
        
         
          | 陳永苗 | 
          美國憲政中的父親 | 
        
         
          | 吳海清 | 
          主導意識形態的重構──《焦點訪談》的事實性訴求分析 | 
        
         
          | 楊際開 | 
          晚清變法思想中的漢學與佛學(上) 
           | 
        
         
          | 何新華 | 
          「天下觀」:一種建構世界秩序的區域性經驗 | 
        
         
          | 王少輝 | 
          城鄉結合部──一個轉型的範例 | 
        
         
          | 劉 檸 | 
          諸葛蔚東:《戰後日本輿論、學界與中國》* | 
        
         
          | 山脇直司 | 
          佐佐木毅、金泰昌編:「公共哲學」 
            * | 
        
         
          | 程亞文 | 
          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態──政治與社會批評》* | 
        
         
          |   | 
            | 
        
         
          | 第三十一期 | 
          2004年10月31日 | 
        
         
           | 
          編者按 | 
        
         
          | 劉遵義  | 
          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展望 
            * | 
        
         
          | 王 建  | 
          從全球戰略視角看中國當前的宏觀緊縮 
            * | 
        
         
          | 劉東超  | 
          試論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兼與康曉光先生商榷 | 
        
         
          | 王春霞  | 
          「排滿」革命與國史重建 | 
        
         
          | 歐陽肅通  | 
          民族國家的臨界點──「台灣意識」的現代性意義 | 
        
         
          | 岳健勇  | 
          全球化時代的美國與中國 | 
        
         
          | 朱崇科  | 
          吊詭中國性──以黃錦樹個案為中心 | 
        
         
          | 葉 凱  | 
          身份的認同──對金庸小說及電影文化解讀之一 | 
        
         
          | 黃道炫  | 
          梁濟和王國維:新世紀的解讀 | 
        
         
          | 楊際開  | 
          評林安悟《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 | 
        
         
          | 謝 岳  | 
          Robert 
            W. McChesney,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 * | 
        
         
          | 閭小波  | 
          張禮恆:《從西方到東方──伍廷芳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演進》* | 
        
         
          |   | 
            | 
        
         
          | 第三十期 | 
          2004年9月30日 | 
        
         
          |   | 
          編者按 | 
        
         
          | 張凱峰 | 
          土地改革與中國農村政權 | 
        
         
          | 蕭 樓 | 
          法律鍥入:政治衝突的秩序和地方自治的缺失──棲村一樁訴訟案件的解讀 | 
        
         
          | 周國文 | 
          公民、公民倫理與社會共同體 | 
        
         
          | 吳業苗 | 
          農村空巢家庭與社會支援系統的構建 | 
        
         
          | 劉 明 | 
          論民國時期的大學教員聘任 | 
        
         
          | 魏萬磊 | 
          政治認同危機的心理發生機制──兼談洪秀全政治人格 | 
        
         
          | 葉 勤、吳勵生  | 
          北大「德懷門」並非僅僅是事件──關於北大「德懷門」事件的制度性反思 | 
        
         
          | 宋洪兵  | 
          韓東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 | 
        
         
          | 付海晏 | 
          黃宗智:《法律、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 
        
         
          | 方 欽 | 
          韋森:《文化與制度》* | 
        
         
          |   | 
            | 
        
         
          | 第二十九期 | 
          2004年8月31日 | 
        
         
          |   | 
          編者按 | 
        
         
          | 魏文享 | 
          近代行規法律效力的演變──以1930年行規討論案及「重建行規運動」為中心 | 
        
         
          | 薛 力 | 
          台灣問題──一種建構主義的分析*(全文版本) | 
        
         
          | 梁 忠 | 
          民進黨的對美作為(2000-2004)──游擊式的外交操作*(全文版本) | 
        
         
          | 王俊生 | 
          兩岸與美國軍事外交的評估*(全文版本) | 
        
         
          | 藍勁松 | 
          中美研究型大學校長學術背景之比較 | 
        
         
          | 吳勵生 | 
          網絡言說與現代性精神 | 
        
         
          | 孫隆基 | 
          《和你在一起》與不要和你在一起*(全文版本) | 
        
         
          | 于奇智 | 
          杜小真、張寧主編:《德里達中國講演錄》* | 
        
         
          | 聶智琪 | 
          高全喜:《法律秩序與自由正義──哈耶克的法律與憲政思想》* | 
        
         
          | 徐友漁 | 
          唐少杰:《一葉知秋──清華大學1968年「百日大武鬥」》 
            * | 
        
         
          |   | 
            | 
        
         
          | 第二十八期 | 
          2004年7月31日 | 
        
         
          |   | 
          編者按 | 
        
         
          | 吳國光 | 
          試論改革與「二次改革」* | 
        
         
          | 季衛東 | 
          原罪意識、財產權以及法治的道德性 
            * | 
        
         
          | 楊奎松 |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下)*(全文版本) | 
        
         
          | 沈志華 | 
          蘇聯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幫助與制約 
            * | 
        
         
          | 彭幹梓 | 
          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溯源 | 
        
         
          | 羅 崗 | 
          危急時刻的大學精神──重識蔡元培的大學理念 
            * | 
        
         
          | 陳 林 | 
          台灣民主的陷阱 | 
        
         
          | 陳友華 | 
          百姓眼中的社會與發展──來自中國八大城市的調查報告 | 
        
         
          | 瞿 駿 | 
          清末地方憲政研究的問題與路徑──與傅懷鋒先生商榷 | 
        
         
          | 祁玲玲 | 
          Tianjian 
            Shi,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 * | 
        
         
          | 董國強 | 
          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 | 
        
         
          | 萬 丹 | 
          哈耶克:《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 
            * | 
        
         
          |   | 
            | 
        
         
          | 第二十七期 | 
          2004年6月30日 | 
        
         
          |   | 
          編者按 | 
        
         
          | 吳鵬森、佘 君 | 
          傳統社會主義理念與農業合作化運動 | 
        
         
          | 楊奎松 |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上)*(全文版本) | 
        
         
          | 李嘉谷 | 
          十月革命後的早期中蘇關係 
            *  | 
        
         
          | 牛秋實 |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以劉師培和王國維為中心 | 
        
         
          | 曾子炳 | 
          詩歌的精神 | 
        
         
          | 張英進 | 
          美國電影中華人形象的演變 
            *  | 
        
         
          | 申欣旺 | 
          「教育券」實踐──我國基礎教育投資問題研究 | 
        
         
          | 楊光飛 | 
          「地方合作主義」中的權力「越位」──對轉型期地方「紅頂商人」現象的一種反思 | 
        
         
          | 余世存 | 
          文化衫的喜劇 
            *  | 
        
         
          | 楊振寧 | 
          愛因斯坦對二十一世紀理論物理學的影響 
            *  | 
        
         
          | 李增剛 | 
          Mancur 
            Olson, Power and Prosperity: Outgrow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s * | 
        
         
          | 劉 鋼 | 
          哈金:《馴服偶然》* | 
        
         
          |   | 
            | 
        
         
          | 第二十六期 | 
          2004年5月31日 | 
        
         
          |   | 
          編者按 | 
        
         
          | 王 忠 | 
          再談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沒落──兼對《中華讀書報》丁、皮二文的答覆 | 
        
         
          | 王 忠 | 
          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沒落──以《原道》和陳明為例 | 
        
         
          | 丁為祥 | 
          「沒落」乎?──對〈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沒落〉一文的回應 | 
        
         
          | 皮介行 | 
          答王忠君三問 | 
        
         
          | 田湘波 | 
          1924-1927年中國國民黨黨政體制的來源、設計及其特徵 | 
        
         
          | 陳紅民 | 
          在朝與在野:1932-1936年胡漢民與蔣介石之關係 
            *  | 
        
         
          | 董 標 | 
          毛澤東教育學在西方 | 
        
         
          | 王立樁 | 
          走出「中心論」的藩籬 | 
        
         
          | 閆文虎 | 
          土耳其民族問題及其影響下的對外政策 | 
        
         
          | 薛 湧 | 
          江戶史的意義 
            * | 
        
         
          | 江 湄 | 
          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 | 
        
         
          | 郇建立 | 
          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 | 
        
         
          |   | 
            | 
        
         
          | 第二十五期 | 
          2004年4月30日 | 
        
         
          |   | 
          編者按 | 
        
         
          | 謝 岳 | 
          市場轉型、精英政治化與地方政治秩序 
           | 
        
         
          | 周長煥  | 
          中國文化代碼與政治的非理性化、現實主義傾向 
              | 
        
         
          | 陳祖君 | 
          從「石室之死亡」到「天涯美學」──洛夫論 
           | 
        
         
          | 傅書華 | 
          探尋面對「整體」的「個體」「蹤跡」──重評《創業史》 
           | 
        
         
          | 高全喜 | 
          論休謨的政治經濟學(三) 
           | 
        
         
          | 繆心毫 | 
          乾隆朝黃梅案中民意的塑造及其影響 
              | 
        
         
          | 劉志強 | 
          羅隆基人權理論與中共革命理論 
           | 
        
         
          | 任 軍 | 
          「大共同體本位論」質疑 
           | 
        
         
          | 易 辰 | 
          田野研究與本土學術──對兩部村莊政治研究著作討論的綜述與思考* 
           | 
        
         
          | 田子渝 | 
          石川禎浩:《中國共產黨成立史》* 
           | 
        
         
          | 徐有威 | 
          鄧元忠:《國民黨核心組織真相──力行社、復興社暨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 
           | 
        
         
          |   | 
             | 
        
         
          | 第二十四期 | 
          2004年3月31日 | 
        
         
          |   | 
          編者按 | 
        
         
          | 陳友華 | 
          代價與成就並行──江蘇省南通市人口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啟示 
           | 
        
         
          | 卞 悟 | 
          農民流動:良性還是惡性循環? 
            *  | 
        
         
          | 陳瑞林 |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的「西化」、「反西化」潮流與廣東畫壇新舊之爭 
           | 
        
         
          | 韓東育 | 
          中國古代非自由傳統與道德走勢 
              | 
        
         
          | 黃 勇 | 
          「真實」的書寫?──張愛玲土改小說論 
           | 
        
         
          | 高全喜 | 
          論休謨的政治經濟學(二) 
           | 
        
         
          |  
           李立峯、陳韜文
           | 
          經濟壓倒民主?一些回歸後民調數據的分析 
              | 
        
         
          | 賴建華 | 
          在深思熟慮與政治權力之間──讀《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 
           | 
        
         
          | 鄭紅娥 | 
          傳統與轉變──讀《中國城市消費革命》 
            *  | 
        
         
          | 董國強 | 
          弗里曼、畢克偉、賽爾登:《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 
           | 
        
         
          | 朱 虹 | 
          戴慕珍:《中國鄉村經濟的起飛:經濟改革的制度基礎 
            *  | 
        
         
          |   | 
             | 
        
         
          | 第二十三期 | 
          2004年2月28日 | 
        
         
          |   | 
          編者按 | 
        
         
          | 程亞文 | 
          「長時間」下的世界政治與二十一世紀初人類的政治範式變遷 
           | 
        
         
          | 尹繼武 | 
          建構國家主權原則:一種文化路徑的分析 
           | 
        
         
          | 張百慶 | 
          吸毒與賣淫──近代中國市民社會一瞥 
           | 
        
         
          | 馬陵合 | 
          流民與上海租界社會* 
           | 
        
         
          | 方 平 | 
          清末上海民間報刊與公眾輿論的表達模式 
            *  | 
        
         
          | 耿傳明 | 
          植根鄉土的「革命敘事」──《紅旗譜》與二十世紀鄉土中國的革命 
           | 
        
         
          | 楊際開 | 
          宋恕反理學思想的內在理路 
           | 
        
         
          | 夏 菁 | 
          郁達夫自我放逐南洋的神話:浪漫文人∕抗日英雄∕商人∕烈士? 
           | 
        
         
          | 高全喜 | 
          論休謨的政治經濟學(一) 
           | 
        
         
          | 傅懷鋒  | 
          清末江浙諮議局議員選舉的個案研究*(全文版本) 
           | 
        
         
          | 牛銘實 | 
          中外選舉制度的類別及特點*(全文版本) 
           | 
        
         
          | 劉靜怡  | 
          Cass 
            Sunstein, Republic.com *  | 
        
         
          | 楊俊蕾 | 
          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 
           | 
        
         
          |   | 
             | 
        
         
          | 第二十二期 | 
          2004年1月31日 | 
        
         
          |   | 
          編者按 | 
        
         
          | 劉 忠 | 
          民粹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 
        
         
          | 吳 㬫 | 
          《孽海花》與晚清語境中的民族主體建構 
           | 
        
         
          | 張清民 | 
          現代文學晚期文論失範的話語分析 
           | 
        
         
          | 傅書華 | 
          心靈的迷狂──張承志批判 
           | 
        
         
          | 鄭春燕 | 
          當合法性遭遇正當性──以施米特憲法思想中的對抗理論為背景 
           | 
        
         
          | 黃迎虹 | 
          解構利維坦──論複合共和制對主權概念的消解 
           | 
        
         
          | 馮蘭瑞 | 
          關於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討論 
           | 
        
         
          | 包蕾萍 | 
          職業化流浪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 
        
         
          | 江宜樺 | 
          杜利:《陌生的多樣性:歧異時代的憲政主義》* 
           | 
        
         
          | 董國強 | 
          沃特金斯:《西方政治傳統》* 
           | 
        
         
          | 單世聯 | 
          哈佛燕京學社、三聯書店主編:《儒家與自由主義》* 
           | 
        
         
          |   | 
            | 
        
         
          | 第二十一期 | 
          2003年12月31日 | 
        
         
          |   | 
          編者按 | 
        
         
          | 董 標 | 
          毛澤東研究的核心問題──毛澤東崇拜的發生與個別意志的循環 
           | 
        
         
          | 周 群、姚欣榮 | 
          新舊毛澤東崇拜 
            * | 
        
         
          | 辛奉受 | 
          早年毛澤東的烏托邦思想 | 
        
         
          | 蕭延中 | 
          如何解讀毛澤東:一個導論──試論晚年毛澤東研究的四個層面 | 
        
         
          | 陳 潭、易丹妮 | 
          湖湘文化與湖南區域政治傳統論析 | 
        
         
          | 金觀濤 | 
          〈實踐論〉與馬列主義儒家化 
            * | 
        
         
          | 秦 暉  | 
          權力、責任與憲政:兼論轉軌中政府的大小問題 
            *(全文版本) | 
        
         
          | 高名潞 | 
          論毛澤東的大眾藝術模式 
            * | 
        
         
          | 谷小水 | 
          學術與政治之間:丁文江這個人 | 
        
         
          | 張 霖 | 
          「現代化」語境中的90年代文學轉型 | 
        
         
          | 陳建勝 | 
          托克維爾論市民社會 | 
        
         
          | 侯艾君 | 
          俄羅斯人眼中的車臣人:文化差異與政治學 | 
        
         
          | 喻 中 | 
          郭于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 | 
        
         
          | 成 慶 | 
          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 Empire * | 
        
         
          | 王曉華 | 
          郁龍余:《中國印度文學比較》* | 
        
         
          |   | 
            | 
        
         
          | 第二十期 | 
          2003年11月29日 | 
        
         
          |   | 
          編者按 | 
        
         
          | 董國強 | 
          論「獨立評論時期」陳之邁的政治思想 | 
        
         
          | 張允起 | 
          蕭公權的「自由社會主義」觀 
            * | 
        
         
          | 薛紅岩 |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現代意義〉一文的幾個問題及補充 | 
        
         
          | 曹慧英 | 
          考察過去,映射現在——文革時期知青題材與紅衛兵寫作研究 | 
        
         
          | 羅 明 | 
          苦澀心境的詩意昇華 | 
        
         
          | 張曉群 | 
          歐洲的封建專制和封建壓迫 | 
        
         
          | 牛 可 | 
          國家安全體制與美國冷戰知識份子 
            *(全文版本) | 
        
         
          | 蕭 瀚 | 
          修憲的觀念基礎 | 
        
         
          | 蕭 樓 | 
          村莊精英行動的場域、組織、話語與記憶——東南沿海栖村案例研究 | 
        
         
          | 潘洪鋼 | 
          傳統社會中南方少數民族婦女的社會角色——兼與漢族婦女比較 | 
        
         
          | 高力克 | 
          許紀霖、田建業:《一溪集——杜亞泉的生平與思想》* | 
        
         
          | 吳曉東 |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 | 
        
         
          | 高瑞泉 |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 | 
        
         
          |   | 
            | 
        
         
          | 第十九期 | 
          2003年10月31日 | 
        
         
          |   | 
          編者按 | 
        
         
          | 沈宗武 | 
          論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變遷與蘇聯解體 | 
        
         
          | 張盛發 | 
          五十年代初期中蘇共同抵制對日媾和述評 
            * | 
        
         
          | 李亞萍 | 
          書寫差異:論美華英語文學的題材局限 | 
        
         
          | 劉岸偉 | 
          小泉八雲與近代中國 
            *  | 
        
         
          | 連 連 | 
          流動.網絡.新社會空間──有關「浙江村」特性的研究 | 
        
         
          | 黃 波 | 
          論非政府組織與鄉村政權的關係 | 
        
         
          | 郎友興 | 
          「草根民主」的民主意義:對村民選舉與自治制度的一次理論闡釋 | 
        
         
          | 向繼東 | 
          一九三零年代的蕭洛霍夫 | 
        
         
          | 孫傳釗 | 
          朱利安.奔達是斯大林主義分子嗎? | 
        
         
          | 臧一冰 | 
          個人體驗與參與的歷史──一個中國人的「福澤諭吉情結」 | 
        
         
          | 申明民 | 
          埃科特:《中東歐的政治危機及其後果》 
            *  | 
        
         
          | 秦 漢 | 
          林振江、梁雲祥編:《全球化與中國、日本》 
            *  | 
        
         
          | 劉洪波 | 
          巴卡京:《擺脫克格勃——克格勃最後一任主席回憶錄》 
            *  | 
        
         
          |   | 
            | 
        
         
          | 第十八期 | 
          2003年9月30日 | 
        
         
          |   | 
          編者按 | 
        
         
          | 董國強 | 
          論「問題與主義」之爭前後的李大釗思想 | 
        
         
          | 段懷清 | 
          胡適與梅光迪:分歧是怎樣成為思想障礙的? | 
        
         
          | 梁家貴 | 
          江青:1937年底──1949年 | 
        
         
          | 林榮基 | 
          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再現與文化認同 | 
        
         
          | 何立慧 | 
          樣板戲與文革政治話語 | 
        
         
          | 羅 明 | 
          李叔同文藝審美教育觀發微 | 
        
         
          | 李慶四 | 
          從SARS衝擊看中國政府的危機公關 | 
        
         
          | 劉永謀 | 
          SARS與中國知識份子 | 
        
         
          | 田湘波 | 
          關於訓政前期中國國民黨地方黨政關係問題的探討 | 
        
         
          | 張允美 | 
          理順與衝突:中國工會與黨—國家的關係 | 
        
         
          | 沈 奇 | 
          重涉:典律的生成──當前新詩問題的幾點思考 | 
        
         
          | 潘靈劍 | 
          穆旦詩歌:滴穿時間的黑血 | 
        
         
          | 王金玉 | 
          《道德經》與現代文明 | 
        
         
          | 沈 睿 | 
          她者的眼光──兩本女性主義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 | 
        
         
          | 徐有威 | 
          金光耀《顧維鈞傳》* | 
        
         
          | 曹樹基 |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 | 
        
         
          |   | 
            | 
        
         
          | 第十七期 | 
          2003年8月30日 | 
        
         
          |   | 
          編者按 | 
        
         
          | 劉練軍 | 
          評價與反思:晚清溫州維新知識群體 | 
        
         
          | 陳 鵬 | 
          甲午前夕《申報》輿論中的日俄觀 | 
        
         
          | 武增鋒、韓春英 | 
          試論梁鼎芬與張之洞的關係 | 
        
         
          | 蘇 萍 | 
          晚清民族主義性話語 | 
        
         
          | 代 迅 | 
          民粹主義與中國現代文藝思潮 | 
        
         
          | 朱崇科 | 
          「去中國性」:警醒、迷思及其他 
            ──以王潤華和黃錦樹的相關論述為中心 | 
        
         
          | 于奇智 | 
          薩特的造反理性觀 
             *﹙全文版本﹚ | 
        
         
          | 蕭 武 |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憲政 | 
        
         
          | 秦鐵錚 | 
          法學家的現實主義挑戰 | 
        
         
          | 靳樹鵬 | 
          我看普列漢諾夫的政治遺囑 | 
        
         
          | 嚴兆軍 | 
          另一種小說傳統的變奏──從米蘭.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說起 | 
        
         
          | 皮學軍 | 
          學者的真實與苦澀──讀《靜如文存》品「評文紀事」 | 
        
         
          | 王 毅 |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 | 
        
         
          | 淮 茗 |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 | 
        
         
          |   | 
            | 
        
         
          | 第十六期 | 
          2003年7月31日 | 
        
         
          |   | 
          編者按 | 
        
         
          | 祝 彥 | 
          論陳獨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軌跡 | 
        
         
          | 高力克 | 
          陳獨秀晚年的民主觀 
            *  | 
        
         
          | 劉長林 | 
          科玄論戰:中國早期的一次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論爭 | 
        
         
          | 張 泉 | 
          張愛玲「文化漢奸」論質疑──兼談傅雷、柯靈的張愛玲論 | 
        
         
          | 李明潔 | 
          轉型期社會階層重構的語言學再現──以漢語泛尊稱的社會分層為例 | 
        
         
          | 何立慧 | 
          老舍為甚麼及怎樣寫《小坡的生日》 | 
        
         
          | 龐大鵬 | 
          論俄羅斯政體的形成及其特點 | 
        
         
          | 蘇 文 | 
          俄羅斯轉軌啟示錄:評葉利欽時代 
            * | 
        
         
          | 恒 沙 | 
          現代化意志的歷史想像──對大陸近年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思考 | 
        
         
          | 陶東風 | 
          89後中國電影電視走向 
            * | 
        
         
          | 方 欽 | 
          道德倫理的經濟學探尋 | 
        
         
          | 陳 彥 | 
          評有關《共產主義黑皮書》的討論 
            * | 
        
         
          | 趙 誠  | 
          讀韋君宜《思痛錄》隨想 
            * | 
        
         
          | 李 猛 | 
          拯救誰的歷史? 
            * | 
        
         
          | 資中筠  | 
          弘毅之士,任重道遠 
            * | 
        
         
          | 袁偉時 | 
          從陳獨秀到顧準和李慎之 
            * | 
        
         
          | 朱學勤  | 
          「常識」與「傲慢」──評曹長青、仲維光對李慎之、顧準的批評 
            *  | 
        
         
          |   | 
            | 
        
         
          | 第十五期 | 
          2003年6月30日 | 
        
         
          |   | 
          編者按 | 
        
         
          | 潘國靈 | 
          商品經濟大潮下當代大陸知識份子的邊緣化 | 
        
         
          | 余英時 | 
          中國知識份子邊緣化 
            * | 
        
         
          | 張 鳴 | 
          動員結構與運動模式──華北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政治運作(1946-1949) 
            *(全文版本) | 
        
         
          | 張學強 | 
          山東省莒南縣的拔地鬥爭──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運動中的一個特例分析 | 
        
         
          | 冉小平 | 
          從書寫身體到身體書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創作漫論 | 
        
         
          | 臧一冰 | 
          中國民歌中的性話語表達 | 
        
         
          | 梁振華  | 
          世俗時代文學空間再拓展──兼論《百年文學與市民文化》 | 
        
         
          | 盛邦和 | 
          美國佔領與日本戰後「民主改革」 | 
        
         
          | 傅高義 | 
          中國崛起與二十一世紀中美日關係 
            * | 
        
         
          | 岳永逸 | 
          村落廟會傳說的情境分析 | 
        
         
          | 隗 芾 | 
          關羽文化簡論 
            * | 
        
         
          | 雷 頤 | 
          金雁、卞悟:《農村公社、改革與革命》* | 
        
         
          | 黃子平 |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 
        
         
          | 許紀霖 |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 
        
         
          | 遇資州  | 
          九十年代中國學術思想叢書漫議 
            * | 
        
         
          |   | 
            | 
        
         
          | 第十四期 | 
          2003年5月31日 | 
        
         
          |   | 
          編者按 | 
        
         
          | 何素花 | 
          清初社會秩序重整理念與對世風的批評──以江南為例 | 
        
         
          | 魏 飛 | 
          從貴陽教案的處理看晚清外交 | 
        
         
          | 楊劍龍 | 
          論新時期小說中的基督宗教 | 
        
         
          | 宋 耕 | 
          元雜劇改編與意識形態──兼談「宏觀文學史」的思考 | 
        
         
          | 唐小林 | 
          超越性虧空:郁達夫出世心態的文化審理 | 
        
         
          | Gunter Schubert | 
          Becoming 
            Engaged?  The European Un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 
        
         
          | 納 伊 | 
          中美關係與世界秩序 
            * | 
        
         
          | 胡逢瑛 | 
          中國新聞改革的國家利益取向 | 
        
         
          | 雲國強、呂 品 | 
          以SARS疫情為例看傳媒與政府的關係 | 
        
         
          | 李增剛 | 
          新制度經濟學前沿 | 
        
         
          | 王 焱 | 
          經濟史研究的新範式 
            * | 
        
         
          | 黃一乂 | 
          從經濟史到制度變遷理論 
            * | 
        
         
          | 方紹偉 | 
          經濟學與主體性 
            * | 
        
         
          | 劉世錦 | 
          制度變遷與意識形態 
            * | 
        
         
          |   | 
            | 
        
         
          | 第十三期 | 
          2003年4月30日 | 
        
         
          |   | 
          編者按 | 
        
         
          | 牛銘實 | 
          患難相恤:論中國民間的自治與扶貧 | 
        
         
          | 田湘波 | 
          1949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國國民黨黨治理論和制度的研究 | 
        
         
          | 歐陽曙  | 
          南京國民政府與革命根據地婚姻家庭法制比較研究 | 
        
         
          | 虞和平  | 
          民國初期的經濟法制建設 
            * | 
        
         
          | 馮筱才 | 
          民初江浙地區的責任群體及其嬗變 | 
        
         
          | 淮 茗 | 
          青史憑誰定是非──從學術史的角度考察1954年的批判俞平伯運動 | 
        
         
          | 袁振國 | 
          1958:毛澤東的教育模式雛形 
             * | 
        
         
          | 李學武  | 
          成長於新世界誕生之初──1950至1970年代少兒讀本中「成長」模式考察 | 
        
         
          | 李 剛 | 
          毛澤東和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 | 
        
         
          | 李恭忠 | 
          開放的紀念性:中山陵建築精神溯源 | 
        
         
          | 何立慧  |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 | 
        
         
          | 許子東 | 
          張承志:守衛昨日之夢──從《金牧場》到《金草地》* | 
        
         
          | 許子東 | 
          文革小說中的罪與罰 
            * | 
        
         
          | 陳燕遐  | 
          莫言的《酒國》與巴赫汀的小說理論 
            * | 
        
         
          | 鄭會欣 |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 | 
        
         
          |   | 
            | 
        
         
          | 第十二期 | 
          2003年3月31日 | 
        
         
          |   | 
          編者按 | 
        
         
          | 貝 拉 | 
          「公民宗教」與社會衝突──貝拉專訪 
            *  | 
        
         
          | 劉述先 | 
          論宗教的超越與內在 
            * | 
        
         
          | 黃瑞成 | 
          「神聖瘋狂」 | 
        
         
          | 沈志華 | 
          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關於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 | 
        
         
          | 林曉光 | 
          朝鮮停戰談判:蘇聯的作用、朝鮮的因素與中國的政策 | 
        
         
          | 徐國琦 | 
          越南戰爭的現代記憶及其影響 
            * | 
        
         
          | 朱聽昌、黎 翔 | 
          從相互依存的角度看冷戰後中美關係的發展 | 
        
         
          | 朱毓朝  | 
          回首五十年的《中美外交密辛》──美國對華外交官的口述回憶錄 | 
        
         
          | 潘惠祥 | 
          晚年孫中山 | 
        
         
          | 白春超  | 
          古典主義與現代中國文學 | 
        
         
          | 潘 瑛  | 
          血色芳華紅牡丹──對小說《紅牡丹》中的隱喻與象徵的解讀 | 
        
         
          | 王振忠 | 
          葛劍雄:《悠悠長水》* | 
        
         
          | 木令耆 | 
          卡普蘭:《帝國荒野》* | 
        
         
          | 靳樹鵬 | 
          鄭超麟:《史事與回憶──鄭超麟晚年文選》* | 
        
         
          |   | 
            | 
        
         
          | 第十一期 | 
          2003年2月28日 | 
        
         
          |   | 
          編者按 | 
        
         
          | 謝 泳  | 
          《觀察》撰稿人的命運 
            * | 
        
         
          | 傅 玄  | 
          從復刊後的《觀察》看中國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命運 | 
        
         
          | 文 暉  | 
          試論「戰國策派」的文化特質 | 
        
         
          | 畢新偉  | 
          驚鴻一瞥──《大公報》(1902-1912)與女權 | 
        
         
          | 張百慶  | 
          「為人」與「懂事」──從一個華北鄉村的社區研究看中國法治之「本土資源」 | 
        
         
          | 崔效輝  | 
          參與式發展理論與「鄉村建設」──參與式發展理論中的本土來源與貢獻 | 
        
         
          | 竇 康  | 
          從「第三種人」到「第三種人」集團──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三種人」之演變 | 
        
         
          | 何平華  | 
          中共開國後第一文化罪案考 
            * | 
        
         
          | 凌 燕  | 
          變革中的中國電視體制矛盾與話語衝突 | 
        
         
          | 張英進  | 
          中國電影中的民族性與國家話語 
            * | 
        
         
          | 高 華  | 
          在史料的叢林中──談陳永發新著《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 
        
         
          | 周保松  |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 | 
        
         
          | 歐陽哲生  |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 | 
        
         
          | 呂文江  |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 | 
        
         
          |   | 
            | 
        
         
          | 第十期 | 
          2003年1月30日 | 
        
         
          |   | 
          編者按 | 
        
         
          | 林毓生  | 
          論台灣民主發展的形式、實質、與前景──為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三周年而作 
            * | 
        
         
          | 吳增定  | 
          行政的歸行政,政治的歸政治 
            * | 
        
         
          | 王志明  | 
          雍正年間的邪教和邪術 
            * | 
        
         
          | 蘇 萍  | 
          清代妖術恐慌及政府的對策:以兩次剪辮謠言為例 
            * | 
        
         
          | 蘇 萍  | 
          近代教案中反教謠言的量化研究 | 
        
         
          | 何素花  | 
          清初士大夫的打擊婦女活動──以宗教活動為例 | 
        
         
          | 曹 聰  | 
          中國科學界的諾貝爾獎情結 
            * | 
        
         
          | 楊劍龍  | 
          狂熱年代紅衛兵情感的宣泄與記錄──讀《紅衛兵詩選》 | 
        
         
          | 王明賢  | 
          紅衛兵美術運動 
            * | 
        
         
          | 賈豔敏  | 
          1966-1968屆知識青年下鄉後狀況述評──以南京市為例 | 
        
         
          | 李金銓  | 
          中國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話語、市場、科技以及意識形態 
            * | 
        
         
          | 李金銓  | 
          論社會理論對中國新聞業的解放潛力 
            * | 
        
         
          | 陳政成  | 
          狗仔隊與引人矚目的公眾人物──論香港的特區政府五年來傳媒政治和平庸管治 | 
        
         
          | 強世功 | 
          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實踐──讀《蘇格拉底的審判》 
            * | 
        
         
          | 周 威 | 
          曖昧模糊的個人主義 | 
        
         
          | 嚴兆軍 | 
          查爾斯.泰勒:《黑格爾》 
            * | 
        
         
          | 羅志田 |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紀念「五四」八十周年》 
            * | 
        
         
          |   | 
            | 
        
         
          | 第九期 | 
          2002年12月31日 | 
        
         
          |   | 
          編者按 | 
        
         
          | 蕭 濱 | 
          改革的停滯與自由主義的兩種調子 
            * | 
        
         
          | 蕭 瀚 | 
          後極權時代的改革困境 
            * | 
        
         
          | 單世聯 | 
          眼底吳鉤看不休──葉劍英與「文革」 | 
        
         
          | 徐 賁 | 
          國人之過和公民責任:也談文革懺悔 | 
        
         
          | 杜 蘭 | 
          文革是一場反社會運動 
            * | 
        
         
          | 吳冠軍 | 
          「左翼」:符號資本與知識─權力──從安德森的「犯規」說起 
            *(全文版本) | 
        
         
          | 張翠容 | 
          看盡人類的瘋狂 
            * | 
        
         
          | 劉緒義 | 
          一百年前的「文學興國夢」 | 
        
         
          | 袁洪庚 | 
          接受與創新:論中國現當代偵探文學的演變軌跡 | 
        
         
          | 陸雪琴 | 
          從創傷記憶看新時期女性寫作 | 
        
         
          | 黃冬婭 | 
          解放前蘇維埃區域的社會控制──以農會為個案的分析 | 
        
         
          | 鄭 欣 | 
          運動中的鄉村道德與權力──毛澤東時代的陳村領導及其道德困境 | 
        
         
          | 張 清 | 
          權利與自由:1861-1924年俄國土地制度演進之法理分析 | 
        
         
          | 葛兆光 | 
          重評90年代日本中國學的新觀念──讀溝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國》* | 
        
         
          | 孫傳釗 | 
          阿馬蒂亞.森:《貧困の克服──アジア發展の鍵は何か》* | 
        
         
          |   | 
            | 
        
         
          | 第八期 | 
          2002年11月30日 | 
        
         
          |   | 
          編者按 | 
        
         
          | 莫 蘭 | 
          從歐洲命運共同體到全球命運共同體 
            *  | 
        
         
          | 陳 彥 | 
          歐洲悖論與歐洲聯合──讀《歐洲、國家與民主》* 
           | 
        
         
          | 許紀霖、吳冠軍 | 
          世俗社會的宗教神經──「九一一」周年的反思 
            *  | 
        
         
          | 林 濟 | 
          新鄉紳與近代宗族 
            *  | 
        
         
          | 鄭起東 | 
          近代的紳權與官權 
            *  | 
        
         
          | 叢小平 | 
          社區學校與基層社會組織的重建──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與鄉村師範 
           | 
        
         
          | 康春華 | 
          調適和融通:國家權力與客家宗族系統之間的二重變奏 
           | 
        
         
          | 王 怡 | 
          國家賦稅與憲政轉型──對劉曉慶稅案的制度分析 
            *  | 
        
         
          | 崔開雲 | 
          近年來我國非政府組織研究述評 
           | 
        
         
          | 劉建華 | 
          邁進二十一世紀的首個文件展 
           | 
        
         
          | 段 煉 | 
          藝術中的性與文化──當代藝術批評的心理學與文化學方法 
           | 
        
         
          | 瞿海源 | 
          台灣的新興宗教 
            *  | 
        
         
          | 游 謙 | 
          同性戀基督徒與網路溝通 
            *  | 
        
         
          | 鄭志明 | 
          台灣地區養生修行團體調查報告 
            *  | 
        
         
          | 陳杏枝 | 
          新興宗教團體與社區研究 
            *  | 
        
         
          | 薛 湧 | 
          佃農的革命 
            *  | 
        
         
          | 徐友漁 | 
          Heterodox 
            Thought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  | 
        
         
          | 談火生 |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 
           | 
        
         
          |   | 
            | 
        
         
          | 第七期 | 
          2002年10月31日 | 
        
         
          |   | 
          編者按 | 
        
         
          | 馮紹雷 | 
          沒有終結的「終結」──中美俄關係的變化* 
           | 
        
         
          | 辛本健 | 
          全球公共產品與美國霸權 
            * | 
        
         
          | 任吉東 | 
          晚清及民國華北鄉村基層組織與運作──以河北省獲鹿縣為例 | 
        
         
          | 都 樾 | 
          試論張謇創辦學校的經費籌集方式──以民立通州師範學校為例 
           | 
        
         
          鄭宏泰、 
            黃紹倫  | 
          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 
            * (全文版本) | 
        
         
          | 劉兆佳 | 
          「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 
            * | 
        
         
          | 鄭瑞琴 | 
          陳果電影中的妓女身份轉變──從《榴槤飄飄》到《香港有個荷里活》* | 
        
         
          | 馮崇義 | 
          第三道路世紀夢:社會民主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回顧 
           | 
        
         
          | 沈衛威 | 
          梅光迪反思中國的人文主義運動 | 
        
         
          | 江曉原 | 
          耶穌會士與哥白尼學說在華的傳播 
            * | 
        
         
          | 董 玲 | 
          沙村田野調查 | 
        
         
          | 徐 勇 | 
          村幹部的雙重角色:代理人與當家人* | 
        
         
          | 李繼宏 | 
          城鄉心理和生活世界──從齊美爾到舒茨 | 
        
         
          | 符邊吉 | 
          Louis 
            Menand, The Metaphysical Club: A story of Ideas in America 
            * | 
        
         
          | 王曉漁 | 
          Haun 
            Saussy, Great Walls of Discourse and other Adventures in Cultural 
            China * | 
        
         
          |   | 
            | 
        
         
          | 第六期 | 
          2002年9月30日 | 
        
         
          |   | 
          編者按 | 
        
         
          | 卞 悟 | 
          二十世紀末中國的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 
            * | 
        
         
          | 季衛東 | 
          漸進改革的新動力──從「化整為零」到「合零為整」 
            * | 
        
         
          | 王汎森 | 
          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 
            * | 
        
         
          | 楊際開 | 
          作為思想範式的日本觀──宋恕與變法運動 
           | 
        
         
          | 王人博 | 
          中國的民權話語 
             | 
        
         
          | 陳 真 | 
          沉默權與中國的刑事訴訟法 
             | 
        
         
          | 鄭 工 | 
          美術對「科學」的誤讀:1949-1965年中國美術之現實主義 
           | 
        
         
          | 梅 青 | 
          變幻的坐標與漂浮的歷史──廈門華僑的聚落研究 
             | 
        
         
          | 吳偉明 | 
          日本漫畫對香港漫畫界及流行文化的影響 
            * | 
        
         
          | 李潔非 | 
          為何去印度 
            * | 
        
         
          | 趙毅衡 | 
          如何走出「二度真空」? 
            * | 
        
         
          | 晏未晚 | 
          經過她奇異的眼睛 
            * | 
        
         
          | 潘學方 | 
          一個身份與產權的悖論──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農嫁居」問題分析 | 
        
         
          | 胡 榮 | 
          村民委員會的自治及其與鄉鎮政府的關係 
            * | 
        
         
          | 張殷銘 |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 
            * | 
        
         
          | 喻 中 |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 
            * | 
        
         
          | 成 慶 | 
          《張灝自選集》 
            * | 
        
         
          | 趙慶寺、王啟華 | 
          薩利.貝恩斯:《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先鋒派表演和歡樂的身體》* | 
        
         
          |   | 
            | 
        
         
          | 第五期 | 
          2002年8月31日 | 
        
         
          |   | 
          編者按 | 
        
         
          | 康曉光  | 
          90年代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研究 
            * (全文版本) | 
        
         
          | 徐友漁  | 
          社會轉型和政治文化 
            * | 
        
         
          | 謝 岳 | 
          「新左派」與自由主義的政治學之爭 
           | 
        
         
          | 翁賀凱  | 
          1927-1934陶希聖之史學研究與革命論──兼論其與國民黨改組派之關係 
             | 
        
         
          | 劉相平  | 
          金問泗與關貿總協定 
             | 
        
         
          | 毛正天  | 
          精神分析學與中國現代性愛題材文學理論批評──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性愛文學與理論批評研究 
             | 
        
         
          | 王力堅 | 
          有關知青文學話語質疑的思考──為知青文學一辯 
             | 
        
         
          | 劉 旭  | 
          記憶與盲點 
            * | 
        
         
          | 陳方正 | 
          「生命曙光」的發現──究猿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 | 
        
         
          | 史季鍾  | 
          海豹鬍鬚的特異功能 
            * | 
        
         
          | 張小軍  | 
          理解中國鄉村內捲化的機制 
            * | 
        
         
          | 吳理財  | 
          農村稅費改革對鄉鎮財政的影響及其後果──以安徽省為例 
             | 
        
         
          | 單世聯  | 
          上下無門:汪康年的困境 
            * | 
        
         
          | 孫傳釗  | 
          從二元經濟論到篩選理論──讀多爾的《文憑病──教育、資格和發展》 
           | 
        
         
          | 陳岩鋒  | 
          湮沒的真相 
             | 
        
         
          | 雷 頤  | 
          徐友漁:《直面歷史》* 
           | 
        
         
          | 姜振華  | 
          周華山:《閱讀性別》 
            * | 
        
         
          | 王 璞  | 
          烏韋.提姆:《咖哩香腸之誕生》 
            * | 
        
         
          |   | 
            | 
        
         
          | 第四期 | 
          2002年7月31日 | 
        
         
          |   | 
          編者按 | 
        
         
          | 孔慧怡 | 
          重寫翻譯史* | 
        
         
          | 韓東育  | 
          中日兩國道德文化的形態比較 
            * | 
        
         
          | 陳嘉珉 | 
          中國的「馬爾薩斯」──汪士鐸   | 
        
         
          | 張 寧  | 
          解構死刑與德里達死刑的解構 
              | 
        
         
          | 馮蘭瑞  |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提出的歷史回顧 
            *  | 
        
         
          | 劉握宇  | 
          第二次國共戰爭時期的還鄉團 
            *  | 
        
         
          | 梁家貴  | 
          抗戰時期中共對土匪、會道門的策略 
            *  | 
        
         
          | 劉緒義  | 
          「江湖」與「廟堂」:湖湘文化的歷史吊詭 
              | 
        
         
          李 煇、宋秀峰、 
          金 力 | 
          人類譜系的基因解讀 
            * | 
        
         
          | 司徒立  | 
          塞尚的「小小感覺」 
            *  | 
        
         
          | 郝 建  | 
          有中國特色的反全球化 
            *  | 
        
         
          | 周志強  | 
          無紙寫作 
              | 
        
         
          | 梁志文  | 
          論技術措施版權保護的制度衝突 
              | 
        
         
          | 凌 燕  | 
          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解讀 
            *  | 
        
         
          | 申明民 | 
          Xiaobo 
            Lii, Cadres and Corruption: The Organizational Involution 
            of the Chinese *  | 
        
         
          | 徐有威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 
            * | 
        
         
          | 劉靜怡 | 
          大衛.傅利曼:《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 
            *  | 
        
         
          |   | 
            | 
        
         
          | 第三期  | 
          2002年6月29日 | 
        
         
          |   | 
          編者按 | 
        
         
          | 吳國光  | 
          改革的終結與歷史的接續 
            *  | 
        
         
          | 張 靜  | 
          閱讀筆記:潘偉先生的政體設想 | 
        
         
          | 方維規  | 
          論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與「中國」* | 
        
         
          | 高力克  | 
          李大釗與民粹民主主義 
             * | 
        
         
          | 黎建軍  | 
          從《星期評論》對國家和事件的評價看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化模式變遷 
            * | 
        
         
          | 袁偉時  | 
          文化專橫與歷史污穢──答容若先生 
           | 
        
         
          | 張興成  | 
          跨文化實踐中的東方主義話語 
            *  | 
        
         
          | 于奇智  | 
          晃動在自由冒險中的背影 
            *  | 
        
         
          | 陳 彥  | 
          勒龐震撼與法國憲政危機 
            *  | 
        
         
          | 朱毓朝、吳江梅 | 
          從相關立法看中國人權保障的法律框架 
           | 
        
         
          | 崔衛平  | 
          自由人生活在政治之內還是之外? 
            *  | 
        
         
          | 余世存  | 
          類人孩與專制中國的未來──為王力雄獲第二屆當代漢語貢獻獎而作 
           | 
        
         
          | 崔效輝  | 
          從農民與國家間的關係理解中國農村的內捲化 
            *  | 
        
         
          | 黎熙元  | 
          神的體系和鄉村人的社會視覺 
           | 
        
         
          | 王毅杰  | 
          過渡時期的市民身份與市場邏輯 
            *  | 
        
         
          | 木令耆  | 
          再讀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 
            * | 
        
         
          | 恆 方  | 
          評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 
            *  | 
        
         
          |   | 
            | 
        
         
          | 第二期  | 
          2002年5月31日 | 
        
         
          |   | 
          編者按 | 
        
         
          | 金 鳳 | 
          十年生死祭 | 
        
         
          | 趙利棟 | 
          黨、政府與民眾團體──以上海市商民協會與上海總商會為中心 | 
        
         
          | 李春遠 | 
          革命根據地時期中共的秘密社會工作 | 
        
         
          | 李向平 | 
          「海派基督教」及其歷程──歐美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社會化問題 | 
        
         
          | 韋 森 | 
          文化傳統中的個人道德與制序演進──從格雷夫的歷史比較制度分析看東西方社會制序的原發路徑 | 
        
         
          |   | 
            | 
        
         
          | 第一期 | 
          2002年4月30日 | 
        
         
          |   | 
          編者按 | 
        
         
          | 丁 東 | 
          紀念王申酉 | 
        
         
          | 鍾沛璋 | 
          我的期待 | 
        
         
          | 王申酉 | 
          關於中國1949年以後歷史的看法 | 
        
         
          | 李 瑊 | 
          鄉土情結:近代社會的文化資源──以寧波旅滬同鄉組織為例 | 
        
         
          | 池子華 | 
          「闖關東」的歷史與文化觀 | 
        
         
          | 吳效群 | 
          文化的衝突與較量──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與天津 | 
        
         
            
             *  原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