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ENG | |
文章检索

 

| 网络版 | 总目录 |

总目录

第八十四期 2009年3月31日
编者按
金东吉 1945年10月朝鲜义勇军先遣纵队入朝及其受挫
徐霞翔 透视农村电影放映员──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江苏省为例
黄 骏 江苏省五十年代中期的「干部审查」 *
李开盛 从网络舆论析中国网民的民族悲情
王 柯 「汉奸」:想象中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 *
艾仁贵 民族国家崛起的宏大叙事与范式重构
   
第八十三期 2009年2月28日
编者按
卢 毅 回顾一场几乎被遗忘的论争──「新权威主义」之争述评
席富群 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演变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戴 扬 叙事与分析: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
马杰伟、郑巧玲 遮蔽赤裸之躯──工厂民工男女关系探索 *
任 霄 也从祛魅说起──读陈丹晨〈睁眼看「魅影」〉
王马克 全球化中的封闭化──民族认同对中日韩本国历史认识的影响 *
   
第八十二期 2009年1月31日
编者按
孔凡义 现代化、组织缺陷与中国军阀政治的终结
章慕荣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
黄力民 朝鲜战争彭德怀统帅作用辨析
代 兵 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美国国际主义的兴起 *
庄孔韶 中国爱滋病的防治──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 *
晏 英 没有土地,没有权利,也没有道德
   
第八十一期 2008年12月31日
编者按
盛邦和 生态文化学说与中国的文化期许──中日俄比较的视界
张旭东 文化政治视野里的普遍与特殊 *
段怀清 对异邦文化的不同态度:理雅各与王韬 *
喻 中 评价贺卫方、陈忠林等关于司法改革方向的争论
刘工昌 《南方周末》的前世今生争
姚达兑 评《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兼梳理晚清三种民族主义的历史叙述
   
第八十期 2008年11月30日
编者按
鲁明军 古今之辩:2000年以来中国思想界的现代性之争
陶东风 从呼唤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
金观涛、刘青峰 多元现代性及其困惑 *
龚刃韧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赵聚军 当代农民利益表达形式的转型 *
黄晓华 传统文化与实用理性的双重解构──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癫狂叙事
易莲媛、罗 成 情感、货币与都市空间──电影《苹果》的现代性辩证省思
   
第七十九期 2008年10月31日
编者按
刘继纯 以鲁迅为例看五四知识份子的电影态度
许章润 论梁漱溟对西方法律的理解 *
张允熠 胡适实用主义思想中的儒学情结 *
罗俊华 人事档案收费:当代中国权力市场化的典范样本
彭松乔 景观社会生态中的话语「突击」──电影《色‧戒》症候论析
蓝棣之 诗坛正来在一个「引爆点」上
   
第七十八期 2008年9月30日
编者按
刘小莉 《中国红军在前进》──回应「左联」前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焦虑
陈舒劼 神性与暴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中知识份子叙事的「革命」维度
萧永平、邹国勇 互联网对国际合同法规则的冲击 *
胡 泳 博客在中国 *
吴冠军 互联网虚拟社群的思考札记 *
温乐群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胡耀邦思想年谱(1975-1989)》读后
   
第七十七期 2008年8月31日
编者按
蒋贤斌 顾准在「三反」运动中被撤职的原因分析
刘兆昆 中国大饥荒时期「非正常人口死亡」研究之综述与
解读
高 华 大饥荒与四清运动的起源 *
何包钢 沃尔泽的多元正义理论评析 *
李 磊 公德绑私德,问题挟主义──范美忠事件中的自由
主义定位
曹清华 身份想象──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
   
第七十六期 2008年7月31日
编者按
丘为君 权威与自由: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程 *
章 清 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系谱的建构 *
金观涛、 刘青峰 试论中国式的自由主义 *
任剑涛 甚么是当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共同底线? *
宋玢璐 中国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观念的建构和传播──影视剧中的性别叙事分析
黄 化 《解放日报》经济报导的立场与疑问──以1947年1月《解放日报》为例
毕新伟 绘制乡土中国的全景图──读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
   
第七十五期 2008年6月30日
编者按
萧燕雄 我国近现代新闻法规的变迁 1906-1937 *
张仁善 1949年前后中共的新闻政策及历史效应 *
程金福 论香港报纸的「中国新闻」报导──以2008年「两会」报导为案例
顾 倩 从格里菲斯《残花泪》说起
沈仲亮 「真相」不止一种──与「左」、「右」无涉的一种思考
陈 锐 1949年后的马一浮与严群
   
第七十四期 2008年5月31日
编者按
林蕴晖 高岗事件与中共高层在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上的分歧 *
范晓春 也谈「高饶事件」发生的某些因素
高 华 革命政治的变异和退化:「林彪事件」的再考察 *
林 震 驾驭「第三波」:台湾和韩国民主化比较研究
甘会斌 中国城市空间的虚无化
丘加辉 李安《色,戒》的隐蔽叙事︰改编张爱玲
廖四平、孟 婕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从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到李安的同名电影
   
第七十三期 2008年4月30日
编者按
刘 超、马 翠 民国知识界与上海的人文生态统
李恭忠 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 *
张英进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
涂少彬 论宪政主义语境下的公民主体性
张华强 民企:如何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阴霾?──「布登布洛克式动力」的启示
韩 琛 启蒙时代的电影神话──关于第五代电影的文化反思
高 顽 独立学院,爱你乎?恨你乎?
   
第七十二期 2008年3月31日
编者按
高力克 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 *
梁景和 五四时期的「废婚主义」 *
吴润凯 被挟持的自杀:五四妇女史观的制作
刘祖华 中国乡镇政府角色变迁的财政逻辑
刘 兢、刘 琼 权利诉求和事业改革的二重奏──论19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新闻内容法治话语
范士明 新媒体和中国的政治表达
李海燕 宗教的异域,异域的宗教
许建明 公司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 评《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
   
第七十一期 2008年2月29日
编者按
周 震 试论毛泽东与大跃进时期高指标提出的关系
李建勇 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与动机── 一个研究的综述
杨 俊 关于发动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决策过程的考索
惠雁冰 「样板戏」研究亟待整体性的视野──对当前「样板戏」研究倾向的理性审视
张 军 「建构农民政治群体发动革命」之不可能及「和平革命」的思考
罗 成、 易莲媛 《三峡好人》的剩余叙事及其意义
   
第七十期 2008年1月31日
编者按
冯 超 民国初期的军人学生与社会演变(1912-1922)
刘德军 对中共发动「三反」运动的考察
董国强 从南京大学的「清队」运动看「文革」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后果
刘工昌 由《读书》的转型看中国学术媒体处境的尴尬
谢燕清 卢兄之死
吴海清、张建珍 全球化:西方中心抑或世界共同体?──《面纱》与《通天塔》比较研究
黎 锡 对《中国电影图史》香港部分的一些意见
   
第六十九期 2007年12月31日
编者按
喻 锋 从欧盟对中国国际责任的「关切」看中欧关系新变化
吴 磊 新加坡对台湾政策述评
贾庆军 秘密的世界及其成因──美共与莫斯科情报机构的关系探析
雷志宇 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述评
李嘉慧 在回归十年里──内地人眼中的香港作家「董桥」
郭振杰 「法」治与「政」治的角力── 就香港法治实践主线与陈弘毅教授商榷
   
第六十八期 2007年11月30日
编者按
孟凡茂 从时间细节考察美国第一次退还庚款的交涉过程
李国芳 进城初期中共对国民党员的认识与处理──以石家庄市为例
吴丽萍 文化大革命中的女红卫兵
黄有光 快乐、基数效用与人际比较:经济学者反主观概念的偏见 *
李安源 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术展──刘海粟与蔡元培交往研究
邓春梅、罗如春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何处寻?──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第六十七期 2007年10月31日
编者按
宗 容 文化本位主义的一种理解: 复苏民族身份意识──以和辻哲郎的中国观为中心
刘晨光 恩典与自然:被赐福的「政治学」? ──阿奎那政治思想刍议
宋会峰 人的重新发现──现代国家的精神前提
李金铨 建制内的多元主义:美国精英媒介对华政策的论述 *
王 俊 「儒家社会主义」的历史语境与局限
董国强 戴着思想的枷锁翩翩起舞: 张素华着《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评介
   
第六十六期 2007年9月30日
编者按
潘光哲 晚清中国的民主想象 *
李晓东 立宪政治与国民资格──笕克彦对《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影响 *
郭培清 「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原则之思考
李燕萍 港澳基本法与中国宪政发展
潘学方 集体所有制的生死理由──论市场经济体制与集体所有制无法相容
王 锋 风摧百合殊堪哀
   
第六十五期 2007年8月31日
编者按
杨奎松 毛泽东的「冷战」观 *
杨永兴 毛泽东与《红旗》创刊
刘德军 苏南「三反」运动研究──以干部变动为线索的考察
王文龙 比较优势、威权政治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程麟荪 中国计划经济的起源与资源委员会 *
梁家贵 对〈朝鲜战争初期中美失误之探讨〉一文的几点质疑
   
第六十四期 2007年7月31日
编者按
李学峰 淮阳县「大跃进」运动研究
李若建 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社会动荡及控制 *
郭宇宽 把红脸唱到底──毛主义在印度的前世今生
贾艳敏 20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对《人民日报》的几次批评
王细荣 上海租界内一所中法合办实业学校的兴衰
杨卫华 在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共的观察与应对
   
第六十三期 2007年6月30日
编者按
李丹慧 毛泽东的安全战略思路及其转变 1964-65 *
董国强 江苏《一‧二六夺权》前后的权力角逐
李巧宁 新区土改中的「斗地主」
陈意新 从下放到下岗 1968-1998 *
张 超 博爱、自省、自由的超越精神:评电影《若望‧保禄二世前传》
陈奉林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何芳川先生《中外文明的交汇》
   
第六十二期 2007年5月31日
编者按
杜应国 理性的声音──汪小川《二铺调查》四十五周年祭
俞德鹏 农民负担问题的社会和法律分析 *
周承人、李以庄 事实是一切评价的基础──对黎民伟若干史实与评价的再勘误
丘加辉 影像香港:王家卫的八部电影和六个香港 *
杨汉伦、夏芳华 当摇滚遇上交响──中国摇滚之父崔建及交响大师王西麟对音乐的回应之访谈录
杨际开 评周昌龙《新思潮与传统──五四思想史论集》
   
第六十一期 2007年4月30日
编者按
王俊生 第二次朝鲜核危机:评估与管理──兼谈当前的中国角色定位
郑 羽 后冷战时代中美俄三角关系的演变 *
李金铮 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实验 *
潘家恩 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键字──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实践举例
王 翔 从《天风》看中国激进基督徒的政治表达(1946-1949)
贾庆军 也谈列文森的《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第六十期 2007年3月31日
编者按
丛小平 通向乡村革命的桥梁:三十年代地方师范学校与中国共产主义的转型 * (全文版本)
张志永 1950年代初期中共干部婚姻问题初探──以1950-1956年河北省干部群体为例
陈玉峰、许少华 不可求解的一道方程式──旁观物权法草案之失
周其明 对中国《选举法》2004年新修改的批评 *
方小平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浙江省富阳县个案研究 *
吴海清、张建珍 西部影像再现的四种范式
任辉献 一本越读越厚的书──迈克尔‧沃尔泽《正义与非正义战争》译后
张涛甫 揭示美国新闻自由的迷思
   
第五十九期 2007年2月28日
编者按
罗长春 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地区的妇女动员──以苏北、苏中解放区为中心
王建伟 专业期刊与民国新史学──以二三十年代学术的发表行为为中心
李 松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革命「样板戏」研究述评
鲁明军 从「铁姑娘」到「超女」:两个 「革时代」图像中的身体隐喻与政治修辞── 一个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刘 畅 论交换权威说服三种制度力量的相互协调
   
第五十八期 2007年1月31日
编者按
郭培清 台湾与以色列军事贸易关系探析
王 霞 对天安门升旗仪式的政治分析
张 超 在权力夹缝中追求人的尊严──当代中国大陆自由文学评述
张德强 论韩国新村运动的教育本质
   
第五十七期 2006年12月30日
编者按
王 雷 施米特的法眼与黎元洪的决断
周良霄 浅论所谓「文化大革命」──为纪念「文革」发动四十周年而作
余慕云 对黎民伟与黎北海的评价──与周承人、李以庄商榷
耿 波 相声艺术传统与北京城市文明格局的变迁
郭台辉 鲍曼思想研究:探索新的分析范式──兼评郑莉的《理解鲍曼》
陆雪琴 传奇文本和都市隐喻──从〈沉香屑──第一炉香〉说起
鲁明军 艺术vs政治:被规训的身体和被压抑的现代性──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思潮运动的另一社会面向
陈夏红 我只向真理低头
火 源 新道路上的荆棘──李怡的《现代性:批判的批判》读后
吴前进 「侨乡」探询:跨国主义的分析视角──李明欢教授《福建乡侨调查》述评
   
第五十六期 2006年11月30日
编者按
董国强 1967年夏天南京「倒许」风潮的台前幕后
丁晓杰 卢沟桥事变前后日本对西部内蒙古政策之变化
詹德斌 韩国新村运动的起因及作用再考察
吴海清、张建珍 全球化语境边中缘表达的焦虑──《千里走单骑》的全球化想象及其权力结构
席天扬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彻底的概率主义──理查德‧杰弗利的学术生涯
潘国灵 以互联网为题材的中文歌曲
关诗佩 多角度「共同研究梁启超」──从「日本在中国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以梁启超为例」说起
秦文佳 暮色中的光明──读《变化中的中国人》
   
第五十五期 2006年10月31日
编者按
葛 玲、辛 逸 政策偏向与1959-19961年农村饥荒——以粮食分配政策为中心的考察
王海光 反「文革」檄文《给全体共产党员的紧急呼吁》解读和考辨
王 锐 「安亭事件」的再认识和再研究
王炯华 略论中国国民党之社会民主党性质
郭培清 大陆之外中以军事贸易关系研究综述
吴德波、王 芳 政治中的多元主义——马基雅维里德行观的展开
何宏光、范晓光 新时期农村社会动员的考察──基于华东某明星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王建平 前衞镜像下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消费张力
郭绍敏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与中国问题意识──读《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姚朝文 粤港澳舞狮、舞龙民俗艺术的诗学意义──粤港澳功夫影视中珠三角民众的习俗与精神寄托
邓燕华 管中窥豹:消费革命静悄悄──读《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第五十四期 2006年9月30日
编者按
申晓云 文革中毛、林之争的初次交手──武汉「七.二○事件」真相
董国强 从南京大学「倒匡」事件看「文革」的复杂属性与多重面相
何 蜀 「文化大革命」中的「活人展览」
刘继明 回眸五七干校
戴韶华 对劳教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实困境的政治思考
曹瑞涛 通向毁灭的改良之路──对伊朗「白色革命」失败的反思
张涛甫 中国传媒改革动力机制分析
石衡潭 同一个空间,不同的世界──贾樟柯电影《世界》观后
吴德淳、林鸿钧 哪有那么复杂──浅析杨德昌的《一一》(1999)
赵 春 「异化」的咏叹──「蝉」的蜕变
杜应国 莽苍天地一书生──读《田家英与小莽苍苍斋》
   
第五十三期 2006年8月31日
编者按
许顺富 湖南绅士与清末教育变革
蒋宝麟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政教合一」及其悖论──基于对晏阳初「定县实验」的考察
张建华 季诺维耶夫:苏维埃体制「最无情的批判者」和「最后的守护人」
张立涛 村民自治的法理依据研究
郑卫东 一个鲁东南村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概况:实证研究
潘学方 试析农村股份合作制与集体所有制冲突的法律困境──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为例
陈 波 关于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识
曹怡平 是谁搞臭了后现代
刘 进 后现代之后──社会科学的悲剧与闹剧
杜应国 关于「双重曲解」的回复──答施用勤先生
岳永逸 我们是谁:时空位移中民族性的迷失──《自我的他性》读后
   
第五十二期 2006年7月31日
编者按
王俊生 新中国永远的痛楚──追忆文革中儿童所承载的历史细节
白 磊 从夺权到军管:1967-1968年陕西省武斗略述
贾庆军 美共「美国例外论」的命运及其思考
杨振杰 多因素影响下的农民工文化生活──C地区的调查与思考
张红秋 与「文革」有「染」──「新时期」作家(评论家)在「文革时期」的文艺活动
林精华 苏俄文化之于二十世纪中国何以如此有魅力
贾 锟 从文学事件到政治阴谋──记苏联文学史上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梅俊杰 矿难与工会
徐海亮 我看清华文革──读《一叶之秋》 *(全文版本)
残 雪 追寻那失掉的魂──评《重现之时》
任蜜林 王博:《庄子哲学》
   
第五十一期 2006年6月30日
编者按
季卫东 施米特宪法学说的睿智与偏见 *
刘 擎 施米特的幽灵 *
郭 建 为了打击其同的敌人──施米特及其左翼盟友 *
徐 贲 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政治」和「主权者决断」──「施米特热」和国家主义 *
谢贵平 北大学生黄立众与1961年「中国劳动党」事件
钟子娟 论中国取得常任理事国席位过程中的美国因素
李 翔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强化军人抚恤制度之原因
王永华 博奕与制衡:香港禁运历史的解读
潘亚玲 爱国主义证义
刘晨光 《卡门》:无关正义的性与爱?
黎 锡 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的制作年份
朱宗震 评桑兵先生对百年来中国史学的挑战──读《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王 恒 暗夜时份的哀悼与召唤──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管华敏 中央权力的式微──评《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
   
第五十期 2006年5月30日
编者按
樊 星 关于「革命」的狂欢记忆──纪念「文革」爆发四十周年
董国强 大陆学界红卫兵运动研究述评
裴毅然 文革狂涛中的知识份子 *
高 华 在贵州「四清运动」的背后 *
吴稼祥 权威落差与政治稳定
钟兆云 日据时期台湾「皇民化」运动的遗患和破除
赵 泓 乌托邦与少年中国之梦
钟 波 难道《三国演义》是比《三国志》更权威的历史书籍吗?──指正中国大陆地区大量现代版历史 书内容的荒唐
吴国坤 家国之间、家国之外:中国电影的政治
张慧敏 曲径亦望通幽──读王斑《历史与记忆》
   
第四十九期 2006年4月29日
编者按
白永瑞 东亚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育 *
高桥哲哉 靖国是日本的文化吗? *
孙 歌 如何理解「战后」东北亚问题 *
萨 勒 日本的政治、回顾和历史意识 *
何立波 「华北自治运动」中的冀东伪政权
黄力民 远东战役史事新探
宋玉波、刘勇恒 从苏/俄政治转型看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
吴 非 苏俄意识形态变迁的统一性和变异性
闫 东 从结构─功能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党特征──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面临的历史困境分析
程金福 艰难的「跨地区监督」──黑龙江沙兰洪灾媒体报导之案例分析
沈 睿 美国高等院校的妇女研究学
吴德淳、林鸿钧 出去的不要──《鬼子来了》的影像分析
刘晨光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科学」
刘 进 从服从到抵牾:权力关系的现实转向?──读《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第四十八期 2006年3月31日
编者按
艾 恺 文革:四十后的破晓 *
魏格林 如何面对文化革命的历史 *
徐 贲 变化中的文革记忆 *
郭 建 当代左派文化理论中的文革幽灵 *
周全华 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因
郭 平 朝鲜战争初期中美失误之探讨
朱中原 中国宪政转型的本土资源清理
萧燕雄、尹 熙 我国有线电视法规的法律价值内涵分析
杨振杰 五保户供养制度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走向──以湖北省咸安区为例
周铁水 从虔诚的朝圣者到批判的勇士──论顾准的思想成因及转变
吴德淳、林鸿钧 作为人类的条件──《人间的条件》第一部的影片分析
刘晨光 修西底德的「西西里远征」
张 超 知识份子,行动起来
刘素林、李 伟 叙事的历史──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黄 勇 好看的「历史」──读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第四十七期 2006年2月28日
编者按
钱永祥 罗尔斯与自由主义传统 *
谢世民 后启蒙的哲学计划: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 *
周保松 经济不平等的道德基础──从两种自由主义的观点看 *
黄 琨 革命、革命运行与个体生存性感受──1927-1929年的中共革命
曹 英 毛泽东军事领袖地位的确立
朱中原 民间维权与中国宪政转型──以太石村为例
王成军 慈善捐赠、私人资本与大学发展研究
庞昌伟 俄罗斯人口危机与移民政策透视
庄 森 蔡元培做假聘陈独秀长北大文科
许雅棠 儒学与民主──读金耀基论文集有感
陈奉林 一部颇具特色的外交学研究新作──读周永生教授着《经济外交》
周祯祥 大话学者和大话逻辑──读何新《泛演化逻辑引论》
   
第四十六期 2006年1月27日
编者按
陈夏红 钱端升:「我大大地错了」
贾庆军 另一种「美国例外论」的产生──莫斯科的权力斗争与美共「美国例外论」的产生
辛本健 美国外交政策的军事化及其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陈弘毅 2004年修宪与中国宪政前景 *
王人博 宪法的中国性──「五四宪法」制定的背景 *
杨振杰 从「代耕」到「租种」:免税背景下农地经营方式之转变──湖北三个村土地经营方式的调查与思考
袁 瑾 《广州地理》的城市叙述学刍议──兼论《南方都市报》的媒介书写与空间生产
王雅玮 房地产市场:一场有组织特征的社会决策过程──兼与孙立平先生商榷
顾红亮 梁漱溟的乡村概念与生活世界
张长虹 三百年来石涛形象重构问题的历史考察
刘晨光 施特劳斯拯救「历史」
方维保 人民.人民性与文学良知──对王晓华先生批评的回复
潘志新 评盖尔纳的《民族和民族主义》
   
第四十五期 2005年12月30日
编者按
李金铨 政治经济学的悖论:中港台传媒与民主变革的交光互影 *
陆 晔 权力与新闻生产过程 *
麦康勉 中国媒体商业化与公共领域变迁 *
廖久明 救亡再次压倒启蒙──「五卅运动」与第二次思想革命的夭折
李巧宁 1950年代农民流向城市现象考察
李朝军 从争取平等到争夺领导权──从中苏论战的主题演变看其实质
王建华 威权主义政治下,政党话语的双重性分析
王礼鑫 激励与约束制度重建中的「改革徘徊」──以北大人事制度改革为个案的研究
侯其强 地理势态与教育取径──以西江学院创建为例
易 彬 流亡之书,失败之书──关于北岛散文集《失败之书》的几则阅读札记
熊 凯 近十年来荆公新学研究述评
施用勤 双重曲解下的托洛茨基──评杜应国〈关于托洛茨基及其评价问题〉
许德发 评许纪霖着《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
岳宗伟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
侯 杰、姜海龙 黄金龙:《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 *
   
第四十四期 2005年11月30日
编者按
许纪霖 启蒙的自我瓦解 *
刘 擎 「学术」与「思想」分裂 *
高力克 转型中的现代性之争 *
杨 俊 析「文革」初期毛泽东对待邓小平微妙的政治态度
宋玉波 当代西方政党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任晶晶 东亚多边安全机制:中国的困难与选择
梁木生、王红卫 我国行政区划整体改革初探
陈 林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非营利化、非国有化与市场化互不矛盾
姚礼明 《圣经》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陈伟军 被放逐的边缘话语──解读建国初期文坛有关同人刊物的言说
段 炼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层影响:追踪纽约与东京的南宋山水画
宋洪兵 如实估计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评刘家和先生新着《史学、经学与思想》
段西宁 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与天皇制的问题──评赫伯特‧比克斯着的《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
   
第四十三期 2005年10月31日
编者按
金耀基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的想象 *
许倬云 问明日谁主苍茫 *
陈方正、
金观涛、 刘青峰
《二十一世纪》面对二十一世纪 *
余英时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
罗志田 数千年中大举动──科举制的废除及其部分社会后果 *
赵利栋 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 *
何怀宏 1905:终结的一年 *
钟 霞 苏南农村抗美援朝运动
罗平汉 「双百」方针1957年被中断的原因
潘德昌 遗华日侨问题的历史学思考
孔凡义 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卿文辉 从大陆─农业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的视角看台湾问题
杨 矗 赵树理:在正典化与狂欢化之间
唐小兵 《孔雀》、姐姐与亚细亚痛苦的消解
葛兆光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 *(全文版本)
吴 鈎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
张兴成 萨尔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
   
第四十二期 2005年9月30日
编者按
陈方正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郑易生 论中国环境与经济至上主义 *
马 军 中国水危机:对策与出路 *
唐宝林 近年中国陈独秀研究简况 *
王福湘 陈独秀对苏俄经验的接受、反思与超越 *
张西虎 朝鲜半岛核危机与中国的现实选择
尹 斌 后冷战时代的欧盟中东战略与伊朗核问题
储昭根 如何让勇者不再悲凉?
残 雪 我们的文学
殷之光 从《生存》到《鬼子来了》──讨论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内化
羽 戈 《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与喜剧式反抗──一种喜剧政治学的建构
吴德淳、林鸿钧 我可以说话了──《镜子》的影像分析
陈 野 对黎民伟、黎北海和香港早期电影的评价──与李以庄、周承人提出的一些观点的商榷
陈建华 告别「工具」──读魏承思《中国知识份子的浮沉》
   
第四十一期 2005年8月31日
编者按
郭宇宽 用「面子」来解构信访困局
赵晓力 信访的制度逻辑 *
陈 铭 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略作用
陈殿青 福柯《必须保卫社会》中的权力问题
董海军 类型学分析与弱势化:乡镇干部角色状况──以湖南塘镇为例
吴海清、张建珍 多元语境中的家庭伦理危机与伦理关系重构
周正章 胡风事件五十年祭
罗银胜 顾准著作的流布
蒋贤斌 把顾准还给历史──顾准的诞生与争论
陈心想 文凭社会:高级扩张与文凭贬值及其他
张皖明 钱永祥:《纵欲与虚无至上──现代情境里的政治伦理》*
秋 风 彭小瑜:《教会法研究》*
   
第四十期 2005年7月31日
编者按
章慕荣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1931.9-1937.7)
陈玉明 对一份上访材料的社会学分析
于建嵘 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 *
朱中一 战争决定权授权的宪法透视──析《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
韩 恒 关注工会系统的自主利益──对基层企业工会的调查与思考
李红涛、乔同舟 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
刘 明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激励
刘 超 「清华学派」及其终结──谱系、脉络再梳理
彭海涛 国族想象的基础及其暴力──「中国八分钟」再解读
羽 戈 肉欲书写的兴起与哲学的缺席──解读《鹅毛笔》
王雅玮 乡村的记忆:历史与实践──一个方法论的批判性梳理
潘光哲 从《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谈起 *
侯 杰、姜海龙 史景迁:《天安门:知识份子与中国革命》*
   
第三十九期 2005年6月30日
编者按
谢 泳 一九四九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全文版本)
昊 夫 公民之痛与劳教之痒
萧亮中 金沙江边农村人口流动类型分析──以车轴村为个案
黄东东 三峡移民的德门──美德与贫穷不会携手行进
黄 勇 晚清科学小说之衰蜕──以《新纪元》为中心
马永生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怨妇形象
张耀杰 曹禺戏剧中的「绝子绝孙」──兼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野蛮罚罪
吴德淳、林鸿钧 不只是爱情故事──《恋恋风尘》与《悲情城市》中的现实意识
丁燕燕 重要的是大环境──与旅法艺术家杨诘苍谈西九龙计划
唐小兵 后启蒙与公共知识份子的消解
尹 钛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评《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全文版本)
陈 赟 从天理世界观到公理世界观的转换──汪晖关于中国现代性的论说
 
第三十八期 2005年5月31日
编者按
申明民 政治转变中的中国共产党
任羽中 台湾地区基层民主选举中的「黑金政治」
张玉林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扩张及其动力
龚刃韧 大学教授、计件工与学术自由
蔡志诚 批评旅途与话语实践──九十年代之后
张洪胜 科耶夫与萨义德的《东方学》
熊芳亮 「命定」与「突围」──《西游记》所蕴藏的一个思想事件
翁丽霞 日语演出白毛女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承人、李以庄 黎民伟的若干经历和评价──勘误与质疑 *
黎 锡 关于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答周承人、李以庄 *
周承人、李以庄 赞美与求真──覆黎锡先生
任军锋 联邦主义与欧洲的未来──读西登托普《民主在欧洲》*
丁松泉 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聂 露 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
 
第三十七期 2005年4月30日
编者按
满 永 土地改革与建国初乡村政权的合法化建构
李成贵 中国三农问题政治经济学
萧一湘 走出「三农」误区 重温三大差别──乡村建设纵横探索
叶本干 抵制与压制:地方治理中乡镇权力的两面性
郝 建 「暴力美学」 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
杨四平 北岛论
王菡薇 试论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些语言问题
孙隆基 公元一千年前后 *(全文版本)
汤敏轩 余英时与中国历史研究:具体方法的视角
何方昱 完整的人格 伟大的事业──《新亚遗铎》与钱穆的教育理想
陈剑澜 张志扬:《一个偶在论者的觅踪:在绝对与虚无之间》*
赵善轩 宋叙五:《西汉货币史》*
 
第三十六期 2005年3月31日
编者按
钟延麟 回忆录与大跃进研究──兼评中共对该历史之处理手法与解释逻辑
章慕荣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
王红卫、柯 伟 关于重新设置「西康省」的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姚尚建 直辖之争与权力博弈
侯 强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盛邦和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叙论
张懿红 渐进社会工程的象征:中国当代小说城乡对立主题的变奏
屈雅红 「悲哀的花神」:米斯特拉尔
杜应国 关于托洛茨基及其评价问题
王静怡 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
王晓渔 敬文东:《失败的偶像:重读鲁迅》*
李明欢 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 *
 
第三十五期 2005年2月28日
编者按
田湘波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体制剖析
郭德宏 陈独秀平议 *(全文版本)
张晓群 国有资产要不要转换及如何转换
张国庆 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 *(全文版本)
盛邦和、何爱国 儒学与现代化:反抗与调适
程一凡 反历史 *(全文版本)
克罗泽尔 前苏联与中国前卫艺术 *(全文版本)
严家祺 中俄边界问题的十个事实──回应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冈察洛夫等人文章 *(全文版本)
赵 芳 性的社会属性、国家利用及其他──析《中国的妇女与性》*
孙传钊 奥威尔:《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第三十四期 2005年1月31日
编者按
勾文增、胡化凯 1952年的《科学通报》:思想改造、学习苏联与科学批判
吴广义、王智新 与日本方面辩论:究竟是谁的问题?
内藤康 日本传媒视野中的中国──以「亚洲杯」事件为例(全文版本)
吴铭能 评〈民进党族群多元国家一体决议文〉
彭海涛 国族的世界想象:2008奥运申办的媒介研究
何爱国 「全盘西化」vs「中国本位」──试论1930年代中国关于文化建设路向的论战
魏邦良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解读高尔泰笔下的几个「犯人」
杨际开 评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代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
王则柯 邹至庄:《中国经济转型》*
严兆军 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
成 庆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
   
第三十三期 2004年12月31日
编者按
苏振兰 饶漱石:从「小姚」到「野心家」
杨安华、李 洪、
唐云峰
构建民族地区危机管理体系
沈 晖 当代中国中产阶级认同现状探析
杨际开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下)
叶 勤、吴励生 余秋雨批判:没落的人文精神
萧亮中 《车轴》的意义和乡村发展
表 像 对昆拉德的鸡奸
陈殿青 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与唯物史观方法论上的差异──兼与薛伟江先生商榷
徐 贲 W. Paul Vogt, Tolerance & Education: Learning to Live with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
张和龙 利维斯:《伟大的传统》 *
卢周来 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与证据》*
   
第三十二期 2004年11月30日
编者按
袁盛勇 真诚与说谎:延安文人心态的特殊变奏与有机化形成
邓智旺 简论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傅怀锋 地方文化大革命史研究
方柏华 中美关系进入新的调整
陈家琪 法的精神:启示神学与政治神学
陈永苗 美国宪政中的父亲
吴海清 主导意识形态的重构──《焦点访谈》的事实性诉求分析
杨际开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上)
何新华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
王少辉 城乡结合部──一个转型的范例
刘 柠 诸葛蔚东:《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
山脇直司 佐佐木毅、金泰昌编:「公共哲学」 *
程亚文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政治与社会批评》*
   
第三十一期 2004年10月31日
编者按
刘遵义 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展望 *
王 建 从全球战略视角看中国当前的宏观紧缩 *
刘东超 试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兼与康晓光先生商榷
王春霞 「排满」革命与国史重建
欧阳肃通 民族国家的临界点──「台湾意识」的现代性意义
岳健勇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与中国
朱崇科 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
叶 凯 身份的认同──对金庸小说及电影文化解读之一
黄道炫 梁济和王国维:新世纪的解读
杨际开 评林安悟《道的错置──中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结》
谢 岳 Robert W. McChesney,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 *
闾小波 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
 
第三十期 2004年9月30日
编者按
张凯峰 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
萧 楼 法律锲入:政治冲突的秩序和地方自治的缺失──栖村一桩诉讼案件的解读
周国文 公民、公民伦理与社会共同体
吴业苗 农村空巢家庭与社会支援系统的构建
刘 明 论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员聘任
魏万磊 政治认同危机的心理发生机制──兼谈洪秀全政治人格
叶 勤、吴励生 北大「德怀门」并非仅仅是事件──关于北大「德怀门」事件的制度性反思
宋洪兵 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
付海晏 黄宗智:《法律、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
方 钦 韦森:《文化与制度》*
   
第二十九期 2004年8月31日
编者按
魏文享 近代行规法律效力的演变──以1930年行规讨论案及「重建行规运动」为中心
薛 力 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全文版本)
梁 忠 民进党的对美作为(2000-2004)──游击式的外交操作*(全文版本)
王俊生 两岸与美国军事外交的评估*(全文版本)
蓝劲松 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学术背景之比较
吴励生 网络言说与现代性精神
孙隆基 《和你在一起》与不要和你在一起*(全文版本)
于奇智 杜小真、张宁主编:《德里达中国讲演录》*
聂智琪 高全喜:《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
徐友渔 唐少杰:《一叶知秋──清华大学1968年「百日大武斗」》 *
   
第二十八期 2004年7月31日
编者按
吴国光 试论改革与「二次改革」*
季卫东 原罪意识、财产权以及法治的道德性 *
杨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概述(下)*(全文版本)
沈志华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与制约 *
彭干梓 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溯源
罗 岗 危急时刻的大学精神──重识蔡元培的大学理念 *
陈 林 台湾民主的陷阱
陈友华 百姓眼中的社会与发展──来自中国八大城市的调查报告
瞿 骏 清末地方宪政研究的问题与路径──与傅怀锋先生商榷
祁玲玲 Tianjian Shi,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 *
董国强 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
万 丹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
   
第二十七期 2004年6月30日
编者按
吴鹏森、畲 君 传统社会主义理念与农业合作化运动
杨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概述(上)*(全文版本)
李嘉谷 十月革命后的早期中苏关系 *
牛秋实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刘师培和王国维为中心
曾子炳 诗歌的精神
张英进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 *
申欣旺 「教育券」实践──我国基础教育投资问题研究
杨光飞 「地方合作主义」中的权力「越位」──对转型期地方「红顶商人」现象的一种反思
余世存 文化衫的喜剧 *
杨振宁 爱因斯坦对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影响 *
李增刚 Mancur Olson, Power and Prosperity: Outgrow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s *
刘 钢 哈金:《驯服偶然》*
   
第二十六期 2004年5月31日
编者按
王 忠 再谈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没落──兼对《中华读书报》丁、皮二文的答复
王 忠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没落──以《原道》和陈明为例
丁为祥 「没落」乎?──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没落〉一文的回应
皮介行 答王忠君三问
田湘波 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的来源、设计及其特征
陈红民 在朝与在野:1932-1936年胡汉民与蒋介石之关系 *
董 标 毛泽东教育学在西方
王立桩 走出「中心论」的藩篱
闫文虎 土耳其民族问题及其影响下的对外政策
薛 涌 江户史的意义 *
江 湄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郇建立 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第二十五期 2004年4月30日
编者按
谢 岳 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
周长焕 中国文化代码与政治的非理性化、现实主义倾向
陈祖君 从「石室之死亡」到「天涯美学」──洛夫论
傅书华 探寻面对「整体」的「个体」「踪迹」──重评《创业史》
高全喜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三)
缪心毫 乾隆朝黄梅案中民意的塑造及其影响
刘志强 罗隆基人权理论与中共革命理论
任 军 「大共同体本位论」质疑
易 辰 田野研究与本土学术──对两部村庄政治研究著作讨论的综述与思考*
田子渝 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徐有威 邓元忠:《国民党核心组织真相──力行社、复兴社暨所谓蓝衣社的演变与成长》*
   
第二十四期 2004年3月31日
编者按
陈友华 代价与成就并行──江苏省南通市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启示
卞 悟 农民流动:良性还是恶性循环? *
陈瑞林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西化」、「反西化」潮流与广东画坛新旧之争
韩东育 中国古代非自由传统与道德走势
黄 勇 「真实」的书写?──张爱玲土改小说论
高全喜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二)
李立峯、陈韬文 经济压倒民主?一些回归后民调数据的分析
赖建华 在深思熟虑与政治权力之间──读《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郑红娥 传统与转变──读《中国城市消费革命》 *
董国强 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朱 虹 戴慕珍:《中国乡村经济的起飞:经济改革的制度基础 *
   
第二十三期 2004年2月28日
编者按
程亚文 「长时间」下的世界政治与二十一世纪初人类的政治范式变迁
尹继武 建构国家主权原则:一种文化路径的分析
张百庆 吸毒与卖淫──近代中国市民社会一瞥
马陵合 流民与上海租界社会*
方 平 清末上海民间报刊与公众舆论的表达模式 *
耿传明 植根乡土的「革命叙事」──《红旗谱》与二十世纪乡土中国的革命
杨际开 宋恕反理学思想的内在理路
夏 菁 郁达夫自我放逐南洋的神话:浪漫文人∕抗日英雄∕商人∕烈士?
高全喜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一)
傅怀锋 清末江浙咨议局议员选举的个案研究*(全文版本)
牛铭实 中外选举制度的类别及特点*(全文版本)
刘静怡 Cass Sunstein, Republic.com *
杨俊蕾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第二十二期 2004年1月31日
编者按
刘 忠 民粹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吴 㬫 《孽海花》与晚清语境中的民族主体建构
张清民 现代文学晚期文论失范的话语分析
傅书华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批判
郑春燕 当合法性遭遇正当性──以施米特宪法思想中的对抗理论为背景
黄迎虹 解构利维坦──论复合共和制对主权概念的消解
冯兰瑞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
包蕾萍 职业化流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江宜桦 杜利:《陌生的多样性:歧异时代的宪政主义》*
董国强 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
单世联 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儒家与自由主义》*
   
第二十一期 2003年12月31日
编者按
董 标 毛泽东研究的核心问题──毛泽东崇拜的发生与个别意志的循环
周 群、姚欣荣 新旧毛泽东崇拜 *
辛奉受 早年毛泽东的乌托邦思想
萧延中 如何解读毛泽东:一个导论──试论晚年毛泽东研究的四个层面
陈 潭、易丹妮 湖湘文化与湖南区域政治传统论析
金观涛 〈实践论〉与马列主义儒家化 *
秦 晖 权力、责任与宪政:兼论转轨中政府的大小问题 *(全文版本)
高名潞 论毛泽东的大众艺术模式 *
谷小水 学术与政治之间:丁文江这个人
张 霖 「现代化」语境中的90年代文学转型
陈建胜 托克维尔论市民社会
侯艾君 俄罗斯人眼中的车臣人:文化差异与政治学
喻 中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
成 庆 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 Empire *
王晓华 郁龙余:《中国印度文学比较》*
   
第二十期 2003年11月29日
编者按
董国强 论「独立评论时期」陈之迈的政治思想
张允起 萧公权的「自由社会主义」观 *
薛红岩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现代意义〉一文的几个问题及补充
曹慧英 考察过去,映射现在——文革时期知青题材与红卫兵写作研究
罗 明 苦涩心境的诗意升华
张晓群 欧洲的封建专制和封建压迫
牛 可 国家安全体制与美国冷战知识份子 *(全文版本)
萧 瀚 修宪的观念基础
萧 楼 村庄精英行动的场域、组织、话语与记忆——东南沿海栖村案例研究
潘洪钢 传统社会中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角色——兼与汉族妇女比较
高力克 许纪霖、田建业:《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
吴晓东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高瑞泉 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
   
第十九期 2003年10月31日
编者按
沈宗武 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苏联解体
张盛发 五十年代初期中苏共同抵制对日媾和述评 *
李亚萍 书写差异:论美华英语文学的题材局限
刘岸伟 小泉八云与近代中国 *
连 连 流动.网络.新社会空间──有关「浙江村」特性的研究
黄 波 论非政府组织与乡村政权的关系
郎友兴 「草根民主」的民主意义:对村民选举与自治制度的一次理论阐释
向继东 一九三零年代的萧洛霍夫
孙传钊 朱利安.奔达是斯大林主义分子吗?
臧一冰 个人体验与参与的历史──一个中国人的「福泽谕吉情结」
申明民 埃科特:《中东欧的政治危机及其后果》 *
秦 汉 林振江、梁云祥编:《全球化与中国、日本》 *
刘洪波 巴卡京:《摆脱克格勃——克格勃最后一任主席回忆录》 *
   
第十八期 2003年9月30日
编者按
董国强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
段怀清 胡适与梅光迪:分歧是怎样成为思想障碍的?
梁家贵 江青:1937年底──1949年
林荣基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再现与文化认同
何立慧 样板戏与文革政治话语
罗 明 李叔同文艺审美教育观发微
李庆四 从SARS冲击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
刘永谋 SARS与中国知识份子
田湘波 关于训政前期中国国民党地方党政关系问题的探讨
张允美 理顺与冲突:中国工会与党—国家的关系
沈 奇 重涉:典律的生成──当前新诗问题的几点思考
潘灵剑 穆旦诗歌:滴穿时间的黑血
王金玉 《道德经》与现代文明
沈 睿 她者的眼光──两本女性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
徐有威 金光耀《顾维钧传》*
曹树基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
   
第十七期 2003年8月30日
编者按
刘练军 评价与反思:晚清温州维新知识群体
陈 鹏 甲午前夕《申报》舆论中的日俄观
武增锋、韩春英 试论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
苏 萍 晚清民族主义性话语
代 迅 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朱崇科 「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他 ──以王润华和黄锦树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于奇智 萨特的造反理性观 *﹙全文版本﹚
萧 武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宪政
秦铁铮 法学家的现实主义挑战
靳树鹏 我看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遗嘱
严兆军 另一种小说传统的变奏──从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说起
皮学军 学者的真实与苦涩──读《静如文存》品「评文纪事」
王 毅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淮 茗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
   
第十六期 2003年7月31日
编者按
祝 彦 论陈独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轨迹
高力克 陈独秀晚年的民主观 *
刘长林 科玄论战:中国早期的一次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
张 泉 张爱玲「文化汉奸」论质疑──兼谈傅雷、柯灵的张爱玲论
李明洁 转型期社会阶层重构的语言学再现──以汉语泛尊称的社会分层为例
何立慧 老舍为甚么及怎样写《小坡的生日》
庞大鹏 论俄罗斯政体的形成及其特点
苏 文 俄罗斯转轨启示录:评叶利钦时代 *
恒 沙 现代化意志的历史想象──对大陆近年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思考
陶东风 89后中国电影电视走向 *
方 钦 道德伦理的经济学探寻
陈 彦 评有关《共产主义黑皮书》的讨论 *
赵 诚 读韦君宜《思痛录》随想 *
李 猛 拯救谁的历史? *
资中筠 弘毅之士,任重道远 *
袁伟时 从陈独秀到顾准和李慎之 *
朱学勤 「常识」与「傲慢」──评曹长青、仲维光对李慎之、顾准的批评 *
   
第十五期 2003年6月30日
编者按
潘国灵 商品经济大潮下当代大陆知识份子的边缘化
余英时 中国知识份子边缘化 *
张 鸣 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 *(全文版本)
张学强 山东省莒南县的拔地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运动中的一个特例分析
冉小平 从书写身体到身体书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创作漫论
臧一冰 中国民歌中的性话语表达
梁振华 世俗时代文学空间再拓展──兼论《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
盛邦和 美国占领与日本战后「民主改革」
傅高义 中国崛起与二十一世纪中美日关系 *
岳永逸 村落庙会传说的情境分析
隗 芾 关羽文化简论 *
雷 颐 金雁、卞悟:《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
黄子平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许纪霖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遇资州 九十年代中国学术思想丛书漫议 *
   
第十四期 2003年5月31日
编者按
何素花 清初社会秩序重整理念与对世风的批评──以江南为例
魏 飞 从贵阳教案的处理看晚清外交
杨剑龙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基督宗教
宋 耕 元杂剧改编与意识形态──兼谈「宏观文学史」的思考
唐小林 超越性亏空: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
Gunter Schubert Becoming Engaged? — The European Un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纳 伊 中美关系与世界秩序 *
胡逢瑛 中国新闻改革的国家利益取向
云国强、吕 品 以SARS疫情为例看传媒与政府的关系
李增刚 新制度经济学前沿
王 焱 经济史研究的新范式 *
黄一乂 从经济史到制度变迁理论 *
方绍伟 经济学与主体性 *
刘世锦 制度变迁与意识形态 *
   
第十三期 2003年4月30日
编者按
牛铭实 患难相恤:论中国民间的自治与扶贫
田湘波 1949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的研究
欧阳曙 南京国民政府与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制比较研究
虞和平 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
冯筱才 民初江浙地区的责任群体及其嬗变
淮 茗 青史凭谁定是非──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1954年的批判俞平伯运动
袁振国 1958:毛泽东的教育模式雏形 *
李学武 成长于新世界诞生之初──1950至1970年代少儿读本中「成长」模式考察
李 刚 毛泽东和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李恭忠 开放的纪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溯源
何立慧 许子东:《当代小说与集体记忆──叙述文革》
许子东 张承志:守卫昨日之梦──从《金牧场》到《金草地》*
许子东 文革小说中的罪与罚 *
陈燕遐 莫言的《酒国》与巴赫汀的小说理论 *
郑会欣 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
   
第十二期 2003年3月31日
编者按
贝 拉 「公民宗教」与社会冲突──贝拉专访 *
刘述先 论宗教的超越与内在 *
黄瑞成 「神圣疯狂」
沈志华 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关于中苏分裂缘起的进一步思考
林晓光 朝鲜停战谈判:苏联的作用、朝鲜的因素与中国的政策
徐国琦 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及其影响 *
朱听昌、黎 翔 从相互依存的角度看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朱毓朝 回首五十年的《中美外交密辛》──美国对华外交官的口述回忆录
潘惠祥 晚年孙中山
白春超 古典主义与现代中国文学
潘 瑛 血色芳华红牡丹──对小说《红牡丹》中的隐喻与象征的解读
王振忠 葛剑雄:《悠悠长水》*
木令耆 卡普兰:《帝国荒野》*
靳树鹏 郑超麟:《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
   
第十一期 2003年2月28日
编者按
谢 泳 《观察》撰稿人的命运 *
傅 玄 从复刊后的《观察》看中国自由主义知识份子的命运
文 晖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特质
毕新伟 惊鸿一瞥──《大公报》(1902-1912)与女权
张百庆 「为人」与「懂事」──从一个华北乡村的社区研究看中国法治之「本土资源」
崔效辉 参与式发展理论与「乡村建设」──参与式发展理论中的本土来源与贡献
窦 康 从「第三种人」到「第三种人」集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三种人」之演变
何平华 中共开国后第一文化罪案考 *
凌 燕 变革中的中国电视体制矛盾与话语冲突
张英进 中国电影中的民族性与国家话语 *
高 华 在史料的丛林中──谈陈永发新着《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
周保松 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
欧阳哲生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
吕文江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第十期 2003年1月30日
编者按
林毓生 论台湾民主发展的形式、实质、与前景──为纪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三周年而作 *
吴增定 行政的归行政,政治的归政治 *
王志明 雍正年间的邪教和邪术 *
苏 萍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策:以两次剪辫谣言为例 *
苏 萍 近代教案中反教谣言的量化研究
何素花 清初士大夫的打击妇女活动──以宗教活动为例
曹 聪 中国科学界的诺贝尔奖情结 *
杨剑龙 狂热年代红卫兵情感的宣泄与记录──读《红卫兵诗选》
王明贤 红卫兵美术运动 *
贾艳敏 1966-1968届知识青年下乡后状况述评──以南京市为例
李金铨 中国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话语、市场、科技以及意识形态 *
李金铨 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 *
陈政成 狗仔队与引人瞩目的公众人物──论香港的特区政府五年来传媒政治和平庸管治
强世功 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实践──读《苏格拉底的审判》 *
周 威 暧昧模糊的个人主义
严兆军 查尔斯.泰勒:《黑格尔》 *
罗志田 张忠栋、李永炽、林正弘主编:《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资料选编──纪念「五四」八十周年》 *
   
第九期 2002年12月31日
编者按
萧 滨 改革的停滞与自由主义的两种调子 *
萧 瀚 后极权时代的改革困境 *
单世联 眼底吴钩看不休──叶剑英与「文革」
徐 贲 国人之过和公民责任:也谈文革忏悔
杜 兰 文革是一场反社会运动 *
吴冠军 「左翼」:符号资本与知识─权力──从安德森的「犯规」说起 *(全文版本)
张翠容 看尽人类的疯狂 *
刘绪义 一百年前的「文学兴国梦」
袁洪庚 接受与创新:论中国现当代侦探文学的演变轨迹
陆雪琴 从创伤记忆看新时期女性写作
黄冬娅 解放前苏维埃区域的社会控制──以农会为个案的分析
郑 欣 运动中的乡村道德与权力──毛泽东时代的陈村领导及其道德困境
张 清 权利与自由:1861-1924年俄国土地制度演进之法理分析
葛兆光 重评90年代日本中国学的新观念──读沟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国》*
孙传钊 阿马蒂亚.森:《贫困の克服──アジア发展の键は何か》*
   
第八期 2002年11月30日
编者按
莫 兰 从欧洲命运共同体到全球命运共同体 *
陈 彦 欧洲悖论与欧洲联合──读《欧洲、国家与民主》*
许纪霖、吴冠军 世俗社会的宗教神经──「九一一」周年的反思 *
林 济 新乡绅与近代宗族 *
郑起东 近代的绅权与官权 *
丛小平 社区学校与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与乡村师范
康春华 调适和融通:国家权力与客家宗族系统之间的二重变奏
王 怡 国家赋税与宪政转型──对刘晓庆税案的制度分析 *
崔开云 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
刘建华 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首个文件展
段 炼 艺术中的性与文化──当代艺术批评的心理学与文化学方法
瞿海源 台湾的新兴宗教 *
游 谦 同性恋基督徒与网路沟通 *
郑志明 台湾地区养生修行团体调查报告 *
陈杏枝 新兴宗教团体与社区研究 *
薛 涌 佃农的革命 *
徐友渔 Heterodox Thought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
谈火生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第七期 2002年10月31日
编者按
冯绍雷 没有终结的「终结」──中美俄关系的变化*
辛本健 全球公共产品与美国霸权 *
任吉东 晚清及民国华北乡村基层组织与运作──以河北省获鹿县为例
都 樾 试论张謇创办学校的经费筹集方式──以民立通州师范学校为例
郑宏泰、
黄绍伦 
香港华人的身份认同:九七前后的转变 * (全文版本)
刘兆佳 「香港人」或「中国人」:香港华人的身份认同1985-1995 *
郑瑞琴 陈果电影中的妓女身份转变──从《榴槤飘飘》到《香港有个荷里活》*
冯崇义 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沈卫威 梅光迪反思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
江晓原 耶稣会士与哥白尼学说在华的传播 *
董 玲 沙村田野调查
徐 勇 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
李继宏 城乡心理和生活世界──从齐美尔到舒茨
符边吉 Louis Menand, The Metaphysical Club: A story of Ideas in America *
王晓渔 Haun Saussy, Great Walls of Discourse and other Adventures in Cultural China *
   
第六期 2002年9月30日
编者按
卞 悟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
季卫东 渐进改革的新动力──从「化整为零」到「合零为整」 *
王泛森 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以日本因素为例 *
杨际开 作为思想范式的日本观──宋恕与变法运动
王人博 中国的民权话语
陈 真 沉默权与中国的刑事诉讼法
郑 工 美术对「科学」的误读:1949-1965年中国美术之现实主义
梅 青 变幻的坐标与漂浮的历史──厦门华侨的聚落研究
吴伟明 日本漫画对香港漫画界及流行文化的影响 *
李洁非 为何去印度 *
赵毅衡 如何走出「二度真空」? *
晏未晚 经过她奇异的眼睛 *
潘学方 一个身份与产权的悖论──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农嫁居」问题分析
胡 荣 村民委员会的自治及其与乡镇政府的关系 *
张殷铭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
喻 中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 *
成 庆 《张灏自选集》 *
赵庆寺、王启华 萨利.贝恩斯:《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先锋派表演和欢乐的身体》*
   
第五期 2002年8月31日
编者按
康晓光 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研究 * (全文版本)
徐友渔 社会转型和政治文化 *
谢 岳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政治学之争
翁贺凯 1927-1934陶希圣之史学研究与革命论──兼论其与国民党改组派之关系
刘相平 金问泗与关贸总协定
毛正天 精神分析学与中国现代性爱题材文学理论批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性爱文学与理论批评研究
王力坚 有关知青文学话语质疑的思考──为知青文学一辩
刘 旭 记忆与盲点 *
陈方正 「生命曙光」的发现──究猿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史季钟 海豹胡须的特异功能 *
张小军 理解中国乡村内卷化的机制 *
吴理财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其后果──以安徽省为例
单世联 上下无门:汪康年的困境 *
孙传钊 从二元经济论到筛选理论──读多尔的《文凭病──教育、资格和发展》
陈岩锋 湮没的真相
雷 颐 徐友渔:《直面历史》*
姜振华 周华山:《阅读性别》 *
王 璞 乌韦.提姆:《咖哩香肠之诞生》 *
   
第四期 2002年7月31日
编者按
孔慧怡 重写翻译史*
韩东育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 *
陈嘉珉 中国的「马尔萨斯 」──汪士铎
张 宁 解构死刑与德里达死刑的解构
冯兰瑞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提出的历史回顾 *
刘握宇 第二次国共战争时期的还乡团 *
梁家贵 抗战时期中共对土匪、会道门的策略 *
刘绪义 「江湖」与「庙堂」:湖湘文化的历史吊诡
李 辉、宋秀峰、
金 力
人类谱系的基因解读 *
司徒立 塞尚的「小小感觉」 *
郝 建 有中国特色的反全球化 *
周志强 无纸写作
梁志文 论技术措施版权保护的制度冲突
凌 燕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解读 *
申明民 Xiaobo Lii, Cadres and Corruption: The Organizational Involution of the Chinese *
徐有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 *
刘静怡 大卫.傅利曼:《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 *
   
第三期 2002年6月29日
编者按
吴国光 改革的终结与历史的接续 *
张 静 阅读笔记:潘伟先生的政体设想
方维规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
高力克 李大钊与民粹民主主义 *
黎建军 从《星期评论》对国家和事件的评价看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化模式变迁 *
袁伟时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生
张兴成 跨文化实践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
于奇智 晃动在自由冒险中的背影 *
陈 彦 勒庞震撼与法国宪政危机 *
朱毓朝、吴江梅 从相关立法看中国人权保障的法律框架
崔卫平 自由人生活在政治之内还是之外? *
余世存 类人孩与专制中国的未来──为王力雄获第二届当代汉语贡献奖而作
崔效辉 从农民与国家间的关系理解中国农村的内卷化 *
黎熙元 神的体系和乡村人的社会视觉
王毅杰 过渡时期的市民身份与市场逻辑 *
木令耆 再读张光直《蕃薯人的故事》 *
恒 方 评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
   
第二期 2002年5月31日
编者按
金 凤 十年生死祭
赵利栋 党、政府与民众团体──以上海市商民协会与上海总商会为中心
李春远 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共的秘密社会工作
李向平 「海派基督教」及其历程──欧美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
韦 森 文化传统中的个人道德与制序演进──从格雷夫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看东西方社会制序的原发路径
   
第一期 2002年4月30日
编者按
丁 东 纪念王申酉
钟沛璋 我的期待
王申酉 关于中国1949年以后历史的看法
李 瑊 乡土情结:近代社会的文化资源──以宁波旅沪同乡组织为例
池子华 「闯关东」的历史与文化观
吴效群 文化的冲突与较量──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与天津

*  原载《二十一世纪》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