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asional Papers
|
No. 1 |
目標為本課程: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研究報告)(pdf 全文)(回頁頂)
林智中
目標為本課程是近年來本港最大型、亦是最具爭議性的課程改革。
本書匯報試行目標為本課程的三所小學的個案。研究發現學校面對一些實施困難,其中最重要的是現時的教育系統缺乏能力實施如此龐大和複雜的改革。
本書不單為學者和研究人員編寫,對有興趣於課程改革及目標為本課程的教師和校長也很有參考價值。了解其他學校所面對的挑戰,有助教師和校長在校內推行改革。
ISBN 962–8077–05–8
60頁,平裝,HK$30
|
Occasional Papers No. 2–6
《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針對學校教育質素,提出改善的措施。於1996年底發出諮詢稿,徵求意見。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及教育學院,在1997年初聯合主辦了一次公開的「教育政策研討會」,討論這報告書的建議,反應非常熱烈。這次研討會由鍾宇平教授統籌,隨後選取了部分文稿,要求講者加以擴充和修訂,交由香港教育研究所出版了以下一系列從經濟學、社會學、課程研究、心理測量、學校行政等角度,討論《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的專著:
|
No. 2 |
教育產出與優質教育:一個經濟學的分析(pdf 全文)(回頁頂) |
鍾宇平 |
|
ISBN 962–8077–07–4
32頁,平裝,HK$15 |
|
No. 3 |
《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的深層意義:市場效率的膜拜
(pdf 全文)(回頁頂) |
曾榮光 |
|
ISBN 962–8077–08–2
44頁,平裝,HK$15 |
|
No. 4 |
「優質學校教育」應是革新抑或是改進?(pdf 全文)(回頁頂) |
彭新強 |
|
ISBN 962–8077–09–0
38頁,平裝,HK$15 |
|
No. 5 |
對《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的回應(回頁頂) |
|
|
量度優質學校產出指標:甚難解決的眾多問題(pdf 全文) |
侯傑泰 |
|
「知易行難」:《七號報告書》實施的三個問題(pdf 全文) |
林智中 |
|
從教育財政學角度看《七號報告書》建議的學校撥款新制度(pdf 全文) |
陳玉楷 |
|
ISBN 962–8077–10–4
36頁,平裝,HK$15 |
|
No. 6 |
教育質素及其有關政策的協調性(pdf 全文)(回頁頂) |
黃顯華 |
|
ISBN 962–8077–11–2
28頁,平裝,HK$15 |
|
|
No. 7 |
中國基礎教育資源配置的若干趨勢(售罄)(回頁頂)
談松華
中國基礎教育規模龐大,教育政策資源嚴重不足。在普及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如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教育資源,是一個關係全局的問題。為了實現普及教育的目標,在教育資源總量配置中,要提高基礎教育所佔份額。對基礎教育資源的配置,要處理好普及與提高、重點與一般、硬件與軟件、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農村與城市的關係。首先保證普及教育的公平機會,尤其要照顧農村、欠發達地區、薄弱學校和處境不利人群的教育需求;同時,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出發,在鞏固普及教育成果的基礎上,逐步把重點轉向全面建設高質量教育。
ISBN 962–8077–12–0
26頁,平裝,HK$15
|
No. 8 |
臺灣地區國民教育資源分配的現況與展望(售罄)(回頁頂)
陳麗珠
這份研究報告檢討臺灣地區近十年來(1986–1995)國民教育資源分配的情形。根據有關統計資料的分析,討論現存於國民教育經費分配的問題,包括:中央政府在國民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憲法一六四條應否修訂、國民教育補助款的重複計算、國民教育補助款的配置、國民教育補助款的分配公式、地方自治帶來的國民教育財政問題、國民教育的資源分配不均等,以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選擇權的問題等。
展望國民教育財政未來的發展,本書提出以下建議:國民教育財政自由化,落實教育鬆綁精神;落實地方自治精神,實施整批補助;設立學校獨立預算,實施績效責任制度;開放公私校選擇,實施學生直接補助;以及加強照顧弱勢學生,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ISBN 962–8077–13–9
60頁,平裝,HK$15
|
No. 9 |
Accelerated Education for an Accelerating Economy (pdf full text) (Back to top)
Henry M. Levin
With changes in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 Hong Kong is increasing its role as a financial and service centre. This shift calls for new work systems and requirement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is the major provider of workforce, has to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schools in Hong Kong could chang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anging society. It will draw on experience with the Accelerated Schools Project in the US.
ISBN 962–8077–15–5
48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10 |
篩選教育與普及教育下師生教與學本質的初步分析(回頁頂)
黃顯華、韓孝述、趙志成
「九年免費強迫教育研究」的結果顯示了令人非常擔心的事實 ── 不少學童在小學三年級已開始遇到學習困難,且失去學習興趣。研究報告認為,出現上述困境是因七十年代期間,本港的學校教育制度由篩選發展至普及的過渡期太短,無論是政府和教育界都缺乏對此過渡期的本質作深刻的分析,特別是關於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和教學信念上應有的轉變的分析。
本書由三篇文章組成。先從個別差異和學習動機兩方面分析普及教育課程的性質,接著對此兩方面的有關學理和實踐作出探索,全面探討有關的課題。
從個別差異與學習動機分析普及教育課程的性質(pdf 全文) |
黃顯華 |
個別差異與教學適應(pdf 全文) |
韓孝述 |
普及教育下的學習動機:理論與教學方法探索(pdf 全文) |
趙志成、黃顯華 |
ISBN 962–8077–14–7
94頁,平裝,HK$30
|
No. 11 |
從排斥性精英主義到分隔性精英主義 ──
香港九年強迫教育發展的深層結構(pdf 全文)(回頁頂)
曾榮光
本文旨在從體制及結構層面上,檢討實施了接近二十年的免費及強迫教育政策是否能為香港學童,特別是社會不利者,提供一個公平和均等的學校教育。作者論證政府實施的強迫教育政策根本沒有顧及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而只是把實施強迫教育之前的那種排斥性的精英主義教育制度,變換為一種分隔性的精英主義教育制度。作者繼而探討這種分隔性精英主義對香港教育以至經濟發展的不良影響。
ISBN 962–8077–16–3
46頁,平裝,HK$15
|
No. 12 |
避免由火坑掉進深淵:對升中能力測驗的一些建議(pdf 全文)(回頁頂)
侯傑泰
《九年強迫教育檢討報告》建議以「語文及數學能力評估」(學科試)替代現行的「學能測驗」(學能試)。作者認為這只會強化小學依狹窄的考試範圍盲目操練學生,無視其他更廣泛更重要的學習目標。
本文回顧香港及其他國家的教育改革,提出一套方案,這包括矩陣取樣,不同學生接受內容不同的試卷測試,使考試內容及形式更為多樣化。此外,亦建議一些機制,以減低調整試對學校正常教學的干擾。這些方法在統計上都有效,且更能易於銜接日後的學校本位考試、目標為本課程及其他教育改革。
ISBN 962–8077–17–1
54頁,平裝,HK$15
|
No. 13 |
英中學額分配政策的匱乏與不均等:
香港中學教學語言政策的再思(pdf 全文)(回頁頂)
曾榮光
《中學教學語言指引》推行至今,其中一個最明顯的不良後果就是它制度化了英文中學的優越地位,更嚴重的就是它把這種優越地位只頒予少數的中學,結果就造成一種高度的精英主義。在一百一十四間中學被欽准可以採用英語授課的同時,一種不均等以至不公平的現象亦隨之而在香港中學制度內形成,這是指:英文中學學位 ── 這種家長普遍認為較佳的選擇,是極不足、不均等以至不公平地分佈在香港中學學位分配制度內的十八個學校網之間。本文根據從《1996/98年度中學學位分配十八個學校網的中學一覽表》整理出來的數據作分析,以展示這個不足和不均等的現象,並探討其影響。
ISBN 962–8077–18–X
40頁,平裝,HK$15
|
No. 14 |
教育機會差異在香港:現狀和研究議題評述(pdf 全文)(回頁頂)
謝均才
戰後香港教育發展的里程碑,當推實行九年免費普及教育。在大多數人均肯定和相信這項成就,從而追求更佳教育質素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普及教育下不平等的現實。尤其是在香港,教育政策一向都不關注「教育機會均等」這課題,故這課題也並未成為政策和學術的重要議程。
利用多項現成材料及過往之研究,本文旨在回顧近年香港社會教育機會差異的情況以及相關研究。研究發現,儘管普及教育已經實行了二十多年,可是增加了的教育機會卻並未意味教育機會不均得以消弭,或這些教育機會得到公平的分享。事實上,在香港目前的教育體制下,不同環節仍然存在著教育機會不均的情況,這種不均的情況又特別是和階級、家庭背景、性別等因素息息相關。另外,在回顧本地的研究之餘,作者亦對本港教育機會差異的狀況提出多項研究課題。
ISBN 962–8077–19–8
108頁,平裝,HK$30
|
No. 15 |
Educ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Change (pdf full text) (Back to top)
Henry M. Levin
Education that serves a stable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that serves a changing environment are two different creatures. The present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requires countries like Hong Kong to shift the production from commodities to highly tailored goods and services. But, an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emphasizes memorization and examinations is designed to transfer a received tradition of knowledge rather than to generate new knowledge and behavior that can adapt to change. This presentation introduced several theories from economics that address the role that education can play in a dynamic and changing economy.
At bottom thes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 a shift from school activities that emphasize memorization and examinations to one based upon more active learning modes, projects, research, and creative endeavors. In particular, the Accelerated Schools Project was proposed as one example of the type of initiative that can assist Hong Kong to transform its schools in this direction.
ISBN 962–8077–20–1
34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16 |
家庭與學校合作 ── 政策及理論剖析(pdf 全文)(回頁頂)
何瑞珠
本文嘗試從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教育改革歷程,剖析香港的教育政策發展忽略了「家長」這有待開發的資源的問題,從而指出家長的參與不但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教育資源,更可使教育達致「卓越」── 為學童提供「優質」及「均等」的教育。文章第一節剖析為何第三波的教育改革被視為家長及社區全面參與的浪潮。第二節澄清家長參與的概念,依據理論和實證研究,建構出一個綜合模式。第三節嘗試採用布德奧的「文化資本」及科爾曼的「社會資本」的概念,研究家庭資源與家校合作的關係,並分析不同類型的家長參與及不同形式的資本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基於這些初步分析,最後提出在香港開展家校合作及政策的幾點建議。
ISBN 962–8077–21–X
34頁,平裝,HK$15
|
No. 17 |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the Teacher! (pdf full text) (Back to top)
Stephen J. Bal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worldwide are beginning to succumb to a single paradigm policy solution. In various local forms the combination of market disciplines and managerial methods are being used to reform and re-form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competition and government target-setting work to reorient and remake the work of teachers towards th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mpetition. Howev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more to reform than improvements in "quality" and greater efficiency. In the processes of change what it means to be a teacher is also changed. The "authentic" teacher, whose practice is based upon the values of "service" and a shared moral language which provides for reflection, dialogue and debate, is being replaced by the "reformed" teacher, whose practice is based upon the achievement of targets and the calculation of "costs" in relation to outputs. Within all this schools will become whatever it seems necessary to become in order to flourish in the market. The heart of the educational project is gouged out and left empty.
ISBN 962–8077–22–8
44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18 |
Where is the Focal Point for Reform?
Secondary Education as the Key to Change (pdf full text) (Back to top)
Phillip Hughes
In all our societies,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changes are causing a reconsider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national, institutional and personal activities. Basic to all these consideration is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process which is cruci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and civic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his reform in education is continuing at all levels and in all institutions. However central to all these is the reform of secondary education which acts as a bridge between education as a whole and society. The nature of this reform is being pursued in many countries. This paper summarises some of the major directions to be pursued at the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
ISBN 962–8077–23–6
68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19 |
Facilitating Cultural Self-Identity:
A Psychosoci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to Quality Education (Back to top)
Paul B. Peders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primarily an internal process as messages are coded and decoded through intra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ese codes are culturally learned so the greater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more difficult the teaching/learning proces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entral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defining quality education. Twelve specific quality-related aspects of culture-centered education are presented. The role of culture in self-identity is discuss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dialogue to identity formation is demonstrated.
ISBN 962–8077–27–9
58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20 |
學校改革與廿一世紀香港特區教育(pdf 全文)(回頁頂)
李子建
要實現學校的教育目標,必須推動學校改革。本文分析不同的學校改革理論,如重建學校模式(包括核心技術改革模式、教學專業化模式和學校市場化模式)、重建學校理論(常識理論、非集中化理論、開放系統理論及工作生活質素理論)等,以及西方改革學校的經驗和近年香港學校改革的方向,從而探討改革的重點是否配合《教育目標》所訂立的發展方向。此外,本文建議學校改革應顧及下列課題:課程、教學及評估的改革;探究優質學校的性質;加強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改善學習環境;發展新的專業主義,重整教師工作間及提高學生的賦權感;強調不同改革方案的連貫性和聯繫性。
ISBN 962–8077–28–7
50頁,平裝,HK$15
|
No. 21 |
資優學生的教育及才能發展:資優教育對香港教育改革的啟示(pdf 全文)(回頁頂)
陳維鄂
本文透過探討在中國古代和殖民地香港的傳統資優兒童教育,簡略檢視香港的傳統資優兒童教育的概況及其發展前景。雖然,資優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局限於教育那些已確認為具有某種天賦的資優兒童,但現今越來越多學者都認為應以一個層面較大和較具包容性的角度來詮釋「資優」,並強調資優教育應是為數目較多,而才能可能稍遜的學童而設的才能發展課程。這兩種看法往往被視為是源於「卓越」和「平等」的矛盾。重新為資優教育定位,以包含以上兩個原則,不單可以讓所有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去追求卓越,而且原本只為才能較優的學生而發展的政策、教學方法和課程資源,亦可因此惠及才能稍遜的學生和邊緣學生。
ISBN 962–8077–29–5
26頁,平裝,HK$15
|
No. 22 |
香港學校管理改革:回顧與展望(pdf 全文)(回頁頂)
彭新強
香港教育體系正處於大時代的轉捩點,現在正是檢討過去和展望未來的時候。本文回顧了過去二十年香港的教育改革,並探討需要不斷推行教育改革的原因。筆者闡釋了香港教育制度的弱點和學校管理的弊處,又指出香港的學校教育如要朝著優質而發展,必須重整學校的問責制度,將權力由中央下放至學校,施行校本管理。本文又檢討了「學校管理新措施」在九十年代施行的情況及其成效,繼而展望校本管理在新紀元來臨時的發展方向 ── 不應再是追求參與管理改革的學校數量,而是必須轉向學校管理架構改革的深化程序。
ISBN 962–8077–30–9
48頁,平裝,HK$15
|
No. 23 |
香港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路向探索(pdf 全文)(回頁頂)
黎萬紅、鍾宇平、孔繁盛
香港近年面對急速的經濟轉型,職業教育在當中應扮演特定的角色。然而,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收入、升學機會、課程的質素、社會地位等方面,均面對不少問題。其實,分析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從經濟生產、個人發展、社會整合等三個度向作考慮。在經濟生產方面,應照顧結構轉型、高科技的政策及改善生活質素的需要。在個人發展方面,應考慮失業工人的技術調整及自我實現的訴求。在社會整合方面,應關注新移民的融合,照顧弱勢群體的需要及輔權予工人等課題。面對新的經濟情境,職業教育在含義、結構、課程及財政方面均需重新定位。
ISBN 962–8077–31–7
40頁,平裝,HK$15
|
No. 24 |
論價值教育與香港教育改革 ── 一個建基於哲學與文化的反省(pdf 全文)(回頁頂)
劉國強
本文是要指出,香港的教育改革必須建基於對價值教育的重視與重建上。香港教育的種種問題的一個深層原因,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單元化 ── 只追求功用價值。由此產生了教育的不平衡現象,道德教育、藝術教育、宗教教育等人文價值教育均被忽視以至喪失。而這種教育弊病是全球性的,是這時代的哲學文化偏向發展所致。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情感主義、功用主義、實用主義、以及科學上的物理主義、機械宇宙論,皆使道德、藝術、宗教等價值喪失了真實的意義,使得當前時代的文化成了唯物的、感性的、外在化的、經濟化的、工具理性化的。但這種文化偏向在時代危機、教育危機的加深中,正面對轉向的要求。香港的教育改革應高瞻遠矚,把握這種文化開始轉向的契機。
ISBN 962–8077–32–5
38頁,平裝,HK$15
|
No. 25 |
香港課程發展的知識基礎:理論、參與和專業(pdf 全文)(回頁頂)
黃顯華
本文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交代本文的主要概念和性質。這部分首先界定本文的兩個主要概念:課程學的研究範疇和知識基礎,接著指出香港教育改革的脈絡和主要有待解決的問題,最後說明本文的性質。第二部分對香港課程發展知識基礎作出整理。第三部分分別從課程設計、決定、實施評估,分析和探討有關研究。第四部分以課程發展和制度政策、學校文化管理、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作結。
ISBN 962–8077–33–3
44頁,平裝,HK$15
|
No. 26 |
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學習的性質 ── 從主流小學到國際小學(pdf 全文)(回頁頂)
連文嘗、黃顯華
本文探討本港幾位學生由主流小學轉讀一所國際小學後學習動機傾向的改變。透過訪問,學生、家長及教師被問及在兩類學校的不同經驗;所搜集的資料包括學校政策文件、學生手冊、成績表及教科書等。分析架構包括六個度向:課業、權責、認可、組合、評估及時間,該六個度向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合成TARGET(目標)一詞。結果顯示,學生轉讀國際學校後較有自信、更自發及獨立地學習,而學習動機的性質亦更為以通達目的為取向。影響學生改變學習動機傾向及採用正面學習策略的主要因素包括:適當的課業設計、教師親切的態度與友善的學校氣氛、正面地使用手冊、減少評估中社群比較的壓力、減少家課量使學生能夠有自學的時間、具彈性的時間表及較豐富的資源。
上述學習性質與教師擁有高度的專業自主有關,這又反映學校管理層面對權責度向的處理。教師對教學有高度的自決權,既為學習活動的靈活性提供條件,亦使教師能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擁有更高的自主權。上述學習性質和環境是實現教育改革方向 ──「終身學習,自強不息」不可或缺的條件。
ISBN 962–8077–34–1
106頁,平裝,HK$25
|
No. 27 |
香港學校教育私營化:教育券方案(pdf 全文)(回頁頂)
孔繁盛
本文檢視政府為公眾提供服務與貨品的原因,和教育私營化之理據,並列舉私營化的各種可能途徑。教育券是學校教育私營化的一種,在實行時需要仔細考慮財政、監管和輔助服務三方面的問題。筆者提出在香港實施教育券方案的九項要則,讓公營和私營中小學選擇參與,引進市場機制,從而提升教育效率和改善教育公平。
ISBN 962–8077–35–X
52頁,平裝,HK$15
|
No. 28 |
精英主義與均等主義之間:尋找《教育改革建議》的理論基礎(pdf 全文)(回頁頂)
曾榮光
在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起的《教育制度檢討》的政策議論中,湧現了兩個對立的議論題旨 ── 精英主義與均等主義。本文旨在釐清這兩個看似互相衝突的教育政策取向的含義。取材自社會分層及教育社會學的概念及理論,本文將建構一個精英主義與均等主義的分析架構,並以本港及外國教育政策來說明其中的各個度向及取向,為香港教育制度檢討的政策議論提供理論基礎。
ISBN 962–8077–36–8
36頁,平裝,HK$15
|
No. 29 |
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尋找《教育改革建議》的實徵基礎(pdf 全文)(回頁頂)
曾榮光
在《教育制度檢討:教育改革建議》的政策文件中,教統會勾劃出一個綜合的香港教育改革藍圖。然而,令人驚訝的卻是,教統會完全沒有提供任何實徵的診斷或證據,以證立為何香港教育必須依照他們的設計而行。在絕大部分公共政策改革中,起點每每是先對準備加以改革的政策環境作一現況剖析。據此,本文將會對香港學校教育現況作一實徵的剖析。取材自近年本港教育研究的實徵研究成果,我會展示出教統會推行的改革必須針對以下三項香港學校教育制度內的特徵:(1)在學校教育結構中的分隔性精英主義,(2)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不斷累積及擴大的學生學能差距,(3)密集化的考試操練文化。我會說明這三項特徵已形成一個三角惡性循環,它正不斷破壞著香港的教育過程,更重要的是傷害著教師與學生的身心。根據以上的實徵分析,我將會提出我個人對香港教育改革的建議。
ISBN 962–8077–37–6
32頁,平裝,HK$15
|
No. 30 |
教育改革與家長參與(售罄)(回頁頂)
何瑞珠
透過「簡政放權」(Decentralization)促進「家長參與」是近二、三十年來西方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在香港,隨著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建議全面推展校本管理,促進「家長參與」已成為決策者、教育工作者、家長及研究者十分關注的課題。本文就教育改革與家長參與的關係提出系統的分析及評論。第一節澄清教育改革與家長參與的關係;第二節根據權力下放的改革趨勢,探討「授權家長」(Parental Empowerment)的模式;第三節剖析香港家校合作的政策及研究成果對教育改革的啟示;第四節檢視七種不同類型的「家長參與」,並討論香港家長、教師及行政者如何透過這些家長參與來促進教育改革。
ISBN 962–8077–38–4
36頁,平裝,HK$15
|
No. 31 |
香港高中化學科課程改革 ── 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pdf 全文)(回頁頂)
彭新強
香港自1978年實施九年強迫及免費教育以來,教育系統不斷膨脹,學校數目不斷增加,教育由精英主義轉向普及主義,學生就學和繼續升學的機會亦隨之提高。踏入八十年代,學校制度由過去的金字塔式逐漸趨向梯形式的結構,學生升讀高中、預科或大學的比例不斷提升。學校學位在量方面的需求已經在八十年代末達標,而教育的發展則在九十年代開始由應試教育轉向追求素質教育。當中的轉變,牽動了學校多方面的改革,包括學校制度、師資培訓、管理架構和課程安排等。筆者嘗試透過香港學校的高中化學科課程在過去二十年的改革,說明香港的教育如何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及討論當前素質教育發展所遇到的問題。
ISBN 962–8077–39–2
44頁,平裝,HK$15
|
No. 32 |
Fusion: How to Unleash Irreversible Change —
Lessons for the Future of System-Wide School Reform (pdf full text) (Back to top)
Michael Barber & Vicki Phillip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fusion,"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school reform which the authors believe can lead to major advance. Starting from the premises that all children can achieve high standards and that rapid progress is possible, five "fusions" are examined. Each is an example of the way of thinking the authors advocate which involves combining apparent opposites. The first fusion described combines equity with diversity, the second pressure with support, the third innovation with sustained implementation, the fourth changing behaviours with changing beliefs and the fifth central direction with empowering the frontline. In describing each of these fusions the authors illustrate them with examples from British and American reforms.
ISBN 962–8077–40–6
32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33 |
平等、公平、歧視:剖析平等機會委員會
《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正式調查報告》的謬誤(pdf 全文)(回頁頂)
曾榮光
一九九九年八月平等機會委員會公布了《中學學位分配辦法:正式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現行升中派位制度在多方面有歧視女生成分和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並建議特區檢討升中派位制度,以革除該制度含有歧視的部分。及後教育署署長更公開認錯,承認小六升中派位機制確有觸犯《性別歧視條例》。然而,本人卻認為《正式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無論在數據分析及外國文獻評述上均存在不少錯漏與缺失,而且對平等與歧視的根本概念的理解,亦犯了明顯的謬誤。本文正是要展示以上三方面的缺失,並對升中派位制度提出另一種看法 ── 男女分開評定升中學能正好符合平等機會原則。
ISBN 962–8077–41–4
28頁,平裝,HK$15
|
No. 34 |
教育表現指標的誤用與誤解 ── 表現指標與排名榜膜拜文化的批判(pdf 全文)(回頁頂)
曾榮光
近月(二千年三、四月)香港教育界對一些教育指標測量的準確性、含義、以至應用,掀起了一些討論及爭議。其一是在三月間,環繞著「教學語言組別評估」的準確性,及從而引發有關應否向家長發放其升中子女「教學語言組別」的爭議。其二是在四月間,有關在《中學選校概覽》發放中學的會考合格率及「增值指標」,是否恰當和準確的爭論。這兩項爭議不只展現了教育界,特別是教育當局對教育指標測量的誤用與誤解,而且亦揭示了近年香港教育政策取向中,一種強調「可記賬性」(accountability)及追求客觀測量的表現指標、強調消費者權益和對市場效率的迷信以至膜拜。本文正是要透過上述兩項政策,去分析及批判這種迷信表現指標與排名榜的政策取向。
ISBN 962–8077–43–0
42頁,平裝,HK$15
|
No. 35 |
學校如何面對教育制度改革方案的挑戰?(pdf 全文)(回頁頂)
彭新強、林怡禮
教育必須配合不同時代的需要,教育制度亦必須按時代變遷的需要而演化。「世界變了,教育制度非變不可!」這正是教育統籌委員會在2000年5月推出《教育制度改革方案》的原動力。教統會的改革方案旨在改革教育制度,為學校、教師和學生創造空間和締造追求卓越的有利條件。惟《改革方案》所建議的,未有考慮現有改革措施對學校的衝擊。將來,學校如何面對《改革方案》所帶來一浪復一浪的改革措施呢?學校怎樣提升本身面對變革的承受力呢?筆者認為學校應從「自我評估」和「組織學習」開始及早裝備自己,提升本身面對變革的承受力和應變力。學校可透過自我評估和組織學習為本身創造空間和促使全體員工不斷追求卓越。
ISBN 962–8077–44–9
48頁,平裝,HK$15
|
No. 36 |
遠見、工作和期望:香港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運動(pdf 全文)(回頁頂)
陳維鄂
本文從共同的遠見、過去失敗的嘗試、未來的工作及幫助所有學生發展才能的期望四方面,討論香港近期的教育改革運動。文中指出,改革措施必須以學習者為本,注重公平、卓越、多元才能和學習的社會。改革措施應該採取逐漸演化的模式,才能取得學生、教師、家長及其他有關人士的衷誠合作。另外,要尊重多元性和選擇,確保學生能夠公平地追求卓越,並且要為所有學生設計才能發展課程,以及進行具指引教學實踐的教育研究。若能採取以上的措施,改革才會成功。
ISBN 962–8077–45–7
30頁,平裝,HK$15
|
No. 37 |
香港教育資源的調配:公共教育開支(pdf 全文)(回頁頂)
孔繁盛
本文透過整理及計算香港公共教育開支的三項指標:公共教育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之百分比、學生平均公共教育開支和公共教育開支佔總公共開支之百分比,從而分析香港過去三十年來在整體及不同教育程度的資源調配狀況,並將這些指標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整體水平及其成員國作出比較。比較結果顯示,香港分別在1990/91及1997/98這兩個年度,教育的公共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之百分比均僅及同年的OECD整體水平的六至七成,而其短缺主要是在基礎教育方面。本文建議政府應大幅增加公共教育開支以作為對人力資本的長遠投資,並應有教育撥款公式以作公眾議論。
ISBN 962–8077–46–5
42頁,平裝,HK$15
|
No. 38 |
學習困難、補償與輔導教育:尋找《改革方案》的理論基礎(pdf 全文)(回頁頂)
李子建
在《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的諮詢文件裏,教育統籌委員會提及補償與輔導教育,以及照顧學生多元能力和學習需要的相關措施。本文從研究學習困難的三個傳統,即心理-醫學、組織及社會學的傳統,以及個別困難和學習潛能的論述分別探討補償與輔導教育措施和策略背後的理論基礎。此外,筆者又會從上述三個傳統探討可行的發展方向: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實施多元化的學校重建方式,以及邁向一個包容和更均等的教育制度。
ISBN 962–8077–47–3
46頁,平裝,HK$15
|
No. 39 |
家長參與教育的空間(售罄)(回頁頂)
何瑞珠
透過為老師、家長及學生創造「空間」達致「卓越」的教學成效,是現時香港教育改革方案的主題。但何謂「空間」?何謂「卓越」?當代一位重要的社會學家Bourdieu指出(2000, pp. 123–129),「空間」是權力運作的場域(field)之一,空間安排會影響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將Bourdieu的空間觀念應用在「家長參與」的研究及闡釋上,有助我們理解家長在學校教育場域的參與範圍及限制。對香港的家長而言,現存的參與空間是否足夠?卓越是指追求個別孩子的優異成績,還是照顧所有孩子各方面的成長呢?本文嘗試透過回顧中外家長參與教育改革的研究及實踐,提出在政策上如何為家長創造三類參與的空間,又如何使不同階層的學生均可以追求卓越。
ISBN 962–8077–48–1
32頁,平裝,HK$15
|
No. 40 |
從課外活動「持分」失衡看教育產品指標化的權力展現(pdf 全文)(回頁頂)
周昭和、黃毅英
本文探討在教育產品指標化的趨勢下,人被視為資本的生產,而權力的介入與操控,使課外活動空間產生變化,出現「持分」失衡的現象。本文首先從課外活動不同的定義,整理出四個空間區域,探討六十年代至今課外活動空間的演變,指出涉及學校教育的課外活動不斷增加,閒暇活動空間持續縮小的現象。繼而論述「高持分化」及教育產品指標化的潮流下,人被客體化地計算及管理,馴服及屈從於權力操弄。課外活動由殖民時期意圖作為建立歸屬感的手段,轉為人力資本的累積、人格套餐產品的工具。從這些分析和批判出發,本文強調課外活動應以人本為關顧基礎,不只重視課外活動的參與,教育工作者更應把課外活動中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延續流傳,並常保赤子之心。
ISBN 962–8077–49–X
78頁,平裝,HK$15
|
No. 41 |
Blessings of Babel:
What Does it Mean to Learn to Read English/Chinese? (pdf full text) (Back to top)
Che-kan Leong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nature of the primary linguistic activit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nd the secondary linguistic activitie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 are common linguistic principles of parity, classification and segmentation in learning to read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paper then provides 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learning by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The need to help children as active learners is emphasised.
ISBN 962–8077–51–1
42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42 |
Recurrent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
Reflections of an Old Educational Researcher (out of stock) (Back to top)
Torsten Husén
In the modern, rapidly changing society it is difficult, not to say impossible, to predict what specific competencies a person would need during his or her lifetime.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the school curriculum are spelled out in this paper. Education has to be regarded as a lifelong process of recurrent acquisitions of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The basic school has to focus on general education, particularly on skills to acquire knowledge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a broad spectrum of, largely unforeseen, situation. The qualification structure is also changing from a pyramid-like to an egg-shaped one which means that a high level of qualifications is needed for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ISBN 962–8077–52–X
34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43 |
High Performance Schools: School is Everybody's House (pdf full text) (Back to top)
Jane C. Conoley
Combining universal access to school with excellence has been a historic dilemma in U.S. schools. This dynamic tension is appearing in other nations as well as information age occupations demand highly literate workforces.
Schools have adopted multilevel reform effort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educating today's children. These include: changes in teacher preparation; high expectations for teacher behaviors in the classroom; curriculum standards; state accountability measures;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 public school models; pilot tests of alternative funding mechanisms for private schools; differential staffing in schools, and the use of high technology to individualize learning.
The goal of providing all children with successful learning experiences is critical from bo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neces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vital ingredients of high performance schools that are, in fact, inclusive. The final argument is that student welfare must be considered holistically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happiness, relatedness, and self-efficacy.
ISBN 962–8077–53–8
54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44 |
算是甚麼樣的專上教育機會?──《增加專上教育機會》政策的批判(pdf 全文)(回頁頂)
曾榮光
2001年4月,教育統籌局公布了《增加專上教育機會》的政策方案。認定的政策目標是:「在十年內,60%的本地高中畢業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其具體措施是:(1)未來十年增加30,600個專上教育機會,但只限於副學士學位課程;(2)提供的形式是自資經營;(3)參與形式則是用者自付。本文將論證該項政策建議不單在政策目標的論證上存在明顯的不足,更在政策措施設計上有顯著的缺陷。
ISBN 962–8077–55–4
34頁,平裝,HK$15
|
No. 45 |
教育改革的橋樑:大學與學校夥伴合作的理論與實踐(pdf 全文)(回頁頂)
王建軍、黃顯華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通過大學與學校的夥伴合作以提升學校教育和教師教育的素質,既在理論上引起關注,也在實踐上進行過不少嘗試。本文簡單回顧了這一課題出現的背景,闡述了支持大學與學校夥伴合作這一理念較具影響力的團體或學者(如Holmes Group和Goodlad)的觀點,並從學校教師的角度(如合作可能為教師帶來的好處、教師面臨的衝突、教師的專業發展與變革等),總結了一些實證研究。文章亦對大學與學校夥伴合作中的一些問題(如合作式的探究)作了分析。
ISBN 962–8077–56–2
64頁,平裝,HK$15
|
No. 46 |
Response to Austerity: The Imperatives and Limitations of
Revenue Diversifi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pdf full text) (Back to top)
D. Bruce Johnstone
A standard nostrum for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sts, consultants, and policy advisors is the recommendation that universities and other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but not exclusively in the less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lessen their revenue dependence on governments, or taxpayers. The prescription is easy to rationalize, and is theoretically — and even practically — virtually unassailable.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limitations in a revenue diversification policy, especially in the less industrialized world where the need for such a policy may be most compelling. These limitations go far beyond the ideological distaste that many have for the neo-liberal economic medicines of cost sharing and privatization, and extend to certain technical and strategic dilemmas that confound even the staunchest believer in tuitions, privatization, and student lend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some of thes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especially of making cost sharing and student lending work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provide some "cautions" and a few recommendations.
ISBN 962–8077–57–0
46 pages, paperback, HK$15
|
No. 47 |
新精英主義與新直接資助計劃:對侵蝕香港特區教育資本的批判(pdf 全文)(回頁頂)
曾榮光
特首董建華先生在香港大學九十週年校慶之夜,發表了一篇廣受社會關注和討論的演辭,演辭一方面引起了教育界對「新精英主義」一詞的諸多議論,另一方面又觸發起一連串對直接資助計劃(以下簡稱「直資計劃」)的議論。然而,這些對新精英主義及直資計劃的政策議論,卻充斥著混淆的概念及矛盾的理念,同時亦明顯地是一種各取所需、各自獨白的語言遊戲。可是,在這混亂的語言遊戲背後,卻蘊含著一種不容忽視的教育政策取向。本人認為,這種政策取向極可能對特區的學校教育制度帶來嚴重的後果,必須予以正視及批判。因此,本文首先將從「精英」的概念架構入手,以展示特首演辭(及繼後的眾多評論)中對「精英」一詞的混淆與矛盾。其次,文章會剖析直資計劃的政策發展,從而顯示自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所推行的一系列直資計劃新措施,已明顯地建構出一種「新直資計劃」,而亦是在這新直資計劃下所孕育出來的直資學校才最值得我們關注。最後,文章會應用Bourdieu的文化和社會資本概念,以展示若依循特首所提倡的新精英主義及新直資計劃教育政策方向發展下去,將會嚴重侵蝕香港社會賴以成功的公立學校教育體系。
ISBN 962–8077–61–9
40頁,平裝,HK$15
|
No. 48 |
評「香港課程改革2001 ──《學會學習》」(pdf 全文)(回頁頂)
鄭鈞傑、林智中
2001年6月,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發表了《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課程改革文件,當中的改革措施在社會上引起了頗大的爭議。本文嘗試對這份改革文件作仔細的探討,了解這一輪改革的理念、取向和特色,從而根據課程發展及實施的理論,檢視和評論改革措施能否配合實際需要而解決現今課程的問題,並探討實施改革的可行性和困難所在。
本文認為,這一輪的課程改革措施無論在適切性或質素上均存在問題,對政策的實施也欠缺周詳的考慮,以致學校和教師均難以適應。事實上,這次課程改革可算是翻天覆地的大革新,複雜程度十分高,除牽涉範式的轉移外,亦涉獵太多層面,推行的時間過於倉卒。可惜的是,課程發展當局對改革的「複雜性」未有妥善處理,亦忽略了成功的關鍵 ── 學校文化。這些都是值得課程政策規劃者深思的項目。
ISBN 962–8077–62–7
56頁,平裝,HK$15
|
No. 49 |
教育分流:教育技術功能理論的視角 ──
90年代中國教育分流現象的一種理論分析(pdf 全文)(回頁頂)
許慶豫、盧乃桂
本文嘗試檢視源自西方社會的教育技術功能理論,能否適用於解釋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的教育分流現象。全文分為四部分:第一,敘述教育技術功能理論的主要觀點;第二,梳理90年代中國的教育分流實情;第三,分析90年代中國教育分流的特徵,並檢視這些特徵與教育技術功能理論所揭示的西方社會教育分流特徵是否一致,以探討教育技術功能理論能否解釋中國的教育現象;第四,總結全文。研究發現,中國教育分流的一些特點與西方社會教育分流的特點相似或相同,因而能夠運用教育技術功能理論加以解釋。然而,中國的教育分流現象仍然有一些特徵是教育技術功能理論無法解釋的。這些特徵揭示,人們應該運用多種理論,從多種視角研究中國的教育分流現象,冀能深化認識、啟發思考。
ISBN 962–8077–66–X
64頁,平裝,HK$20
|
No. 50 |
從人生之艱難、罪惡之根源說儒家返本開新的道德教育進路 ──
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的啟發(pdf 全文)(回頁頂)
劉國強
道德教育牽涉到不同層面的問題,但無論情況多複雜,施教者抱持簡單純粹而理想的心是必須的。著重興發起施教者和受教者簡單純粹的心,是一種返本開新的道德教育進路。儒家的道德教育即重視返本開新,而使人返本開新也有多種不同的方法。本文從當代新儒家唐君毅先生的一些觀念和體驗得到啟發,說明從體驗人生的艱難和了解人類罪惡的起源或本質,可以使施教者與受教者(尤其是施教者)了解返本開新對道德教育的重要意義與功效。體驗現實生活中的艱難和痛苦,使人萌生不忍的仁心。在面對人生的艱難與痛苦,在追求更美滿人生的理想與實踐過程中,人亦面對種種艱難與陷阱,假如真能了解當中的艱難,便可使人向更高、更圓滿的道德理性發展。此外,從了解人類罪惡的本質或根源,更可知罪惡是人類本性異化並陷溺於有限的結果,由此可見儒家返本開新的道德教育進路的重要。
ISBN 962–8077–68–6
44頁,平裝,HK$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