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劃乃跨古文字學、古聲韻學及古漢語語法學等學科之大型整合計劃,計劃中擬利用近四十年來公佈之新出土楚文字材料,根據有關通假字之音韻現象,經歸納、比較及詳細分析,製作先秦楚簡文字聲系表,復運用所得成果,重新整理及建構先秦楚方言之音、韻系統,並探究楚簡文字之語法現象與先秦楚文獻語法規律,嘗試建立一嶄新之先秦楚語法系統。
香港新界的面積984.74 平方公里,有客、粵、閩三種系屬不同的方言,並非純粹的廣州腔粵方言區,1998年對新界六百多條村初步的調查,旨在了解都市化前這些村的原居民所採用的方言,結果是客家村359個,佔57%,圍頭村(屬粵語)167個,佔26.5%,蛋家村33個,佔5.2%,福老村5個,佔0.8%,混合村66個,佔10.5%。這個調查只核對一些語言材料,並對七個點的方言記錄了約200個字的讀音和五十個常用詞的用法。本計劃在上述調查的基礎上,選取更多的方言點,記錄更多的語言資料,編寫成《新界方言調查報告》:(包括10個方言點,調查2000個單字,2000餘個詞語及語法句,並加分析)。並繪制《新界方言地圖集》:(包括100個方言村,50個單字,30個詞條,繪成超過80幅方言地圖)。
一九八九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古文獻資料庫中心」。該中心首項計劃為「先秦兩漢一切傳世文獻電腦化資料庫」,以電腦重新紀錄兩漢及以前全部傳世文獻,並編纂《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及以電子媒體出版「漢達古籍資料庫檢索系統」,臂助學者從事漢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