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接觸的角度看,莆仙閩語和海南閩語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這兩片閩語都源自閩南語,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和其他語言發生過接觸。莆仙閩語主要流行於福建省的莆田市和仙游縣,受過閩東語強烈的影響;海南閩語是海南省北部、東部和南部沿岸地區的通用語,帶有明顯的臨高語和黎語(俱屬壯侗語系語言)的痕跡。我們認為:莆仙閩語和海南閩語的經歷,正好分別屬於 Winford(2005)框架下語言接觸的兩大類型――「借用」(borrowing)和「施加」(imposition)。本計劃的目的,是通過構擬這兩個方言片的接觸史,釐清它們在音韻和詞彙層面上的演變。計劃包含三個階段:(一)構擬莆仙閩語和海南閩語的接觸史;(二)檢驗這兩個方言片是否符合 Winford(2005)對不同語言接觸類型的預測;(三)以這兩個方言片為例,考察哪一類型的接觸會影響借詞的「可借用性」(borrowability)及「可借用性等級」(scale of borrowability)。本計劃會為南方方言的形成提供嶄新的視角。
近世唐音為江戶時代(1603-1867)傳入日本的漢字音,隨明末清初譯官、黃檗宗僧侶及東皐心越渡日而為人所知。上述三類唐音均源於明代官話而略有差異,學界對其方言性質仍有爭議。江戶時代的日本文獻支持南京─杭州音說,但即使前人對明代官話聲調調值已有研究,有關唐音聲調的調值仍付闕如。另一方面,學者多關注譯官唐音的文獻,對各系近世唐音的內部差異關注尚見不足。
職是之故,本研究利用《魏氏樂譜》、《東皐琴譜》、《禪林課誦》等分別對應上述三種唐音的17世紀日本樂譜,考索譜中近世唐音的語音系統、性質、濁聲母及入聲的標示符號以至詞樂關係。本研究亦首次利用樂譜嘗試擬構唐音聲調調值。本研究不但具體說明近世唐音的複雜性,並為唐音聲調研究、唐音及明代官話的比較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方法亦能進一步應用到中世唐音(即宋音)的調值擬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