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開闊的教與學:廿一世紀的通識教學

更開闊的教與學:廿一世紀的通識教學

Dr Jerry Gaff (Senior Scholar,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日期:2014年6月3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1時至下午2時30分
地點:許讓成樓701室
英語主講

通識教育的教學總是困難的。我們認同理想的本科生教育要有廣度和深度的結合,但與此同時,廣度的定義總是語焉不詳,而廣度的教授似乎就是通識教育的責任。對於只負責教授一門通識科目的老師,他/她可以怎樣帶給學生一個開闊的視角,而同時傳授他/她的專業知識?Dr. Jerry Gaff是通識教育及老師發展這兩個範疇的翹楚。在是次工作坊中,他將引領老師思考最重要帶給學生的是什麼,以及這些東西如何可於通識科目中傳授。這次的互動工作坊,將有助擴闊我們對教與學的想像,並提高我們視學生為學習者的敏感度。

講者簡介

Dr Jerry Gaff 是美國學院及大學協會資深學者,亦是協助院校、老師及行政主管改善課程的專家,方法包括發展優質通識課程,讓課程國際化,並使用多元角度及科技協助教學等。Dr Gaff著作包括文章“Avoiding the Potholes: Strategies for Reforming General Education” (1980)、書籍New Life for the College Curriculum (1991)、Strong Foundations: Twelve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s (1994)及Building the Faculty We Ne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orking Together (2000; 合著)。

會上敬備三文治,為方便安排,煩請在 5月30日前 回覆此電郵。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39431973或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與劉小姐聯絡。


藉氣候變化談人性與道德

藉氣候變化談人性與道德

林超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日期:2014年4月24日(星期四)

林超英教授自2010年起在中大任教「UGEB2114氣候、能源與生命」一科。林教授觀察到,不少時下的年青人認為道德是一套前人無中生有的行為守則,目的只在「控制」及剝奪他們的「權利」。與此同時,大眾文化亦不時提倡只要能夠賺錢,「貪婪就是正當」。作為教育工作者,林教授深感我們有必要以平實的語言抗衡這些流行的說法,讓年輕的大學生不為這些說法誤導。

「UGEB2114氣候、能源與生命」的設計正從這願景而來。該科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出發,說明道德是人類面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環境壓力時,為生存而演化出的產物。科目的目標是讓同學理解所謂「對」與「錯」有其內在根源,而「存心做好事」就如吃飯和睡覺般自然。林教授對這科的終極理想,是幫助同學立志畢生作一個正直的人。

在是次的通識午餐聚會,講者將闡述他:

  1. 如何在大學通識科目「UGEB2114氣候、能源與生命」中,利用「氣候變化」這個主題來吸引同學參與課堂;以及
  2. 如何透過「氣候變化」作為引子,穿梭不同領域與範疇的知識,帶領同學探討人性與道德。

***林教授早前憑「UGEB2114氣候、能源與生命」,獲得2013年度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

講者簡介

林超英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客座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環境運動委員會主席,香港鄉郊基金主席,香港觀鳥會榮譽會長,前香港天文台台長。林教授公餘熱愛觀鳥,退休後到處演講,藉氣候變化為引子,推廣敬愛自然和簡樸生活。林教授出版的著作包括《飛羽神思》、《香港及華南鳥類》(合著) 、《台長網誌》(合著) 和《天地變何處安心》等。

pdf icon 講義下載 (需登入)


服務學習的意義與支援

服務學習的意義與支援

講者:方永平教授 (崇基學院)、
   梁啟智博士 (博群計劃)
日期: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

為促進學生個人成長並培養他們服務社區的精神,崇基學院與博群計劃每年都支援數以十計的本地、國內及海外服務學習計劃。長遠來說,這些計劃希望孕育學生獨立籌組社會服務項目的能力,並讓社會服務的文化植根香港。在是次的通識午餐聚會,講者將:

  1. 檢視服務學習對學生、服務對象以至大學的意義;
  2. 探討推行服務學習計劃所面對的困難與挑戰;
  3. 闡述推行服務學習項目的協調工作,以及大學對參與同學的支援與財政資助。

講者簡介

方永平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理學士及博士學位後,於1989年加入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方教授現為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多年來積極參與學生活動的工作。方教授於 2004 至 2011年間出任崇基學院學生輔導長,並在去年出任新成立的服務學習中心主任。

梁啓智博士是明尼蘇達大學地理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及公民參與組主管,以及博群計劃高級項目主任。他對社區參與有強烈興趣,特別是不同類型的本土城市抗爭。他亦有在《明報》發表專欄文章,並曾在香港商業電台擔任客席主持。

會上敬備三文治,為方便安排,煩請在 4月10日前 回覆此電郵。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39431973或電郵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與劉小姐聯絡。


如何讓同學在服務學習中得益?

如何讓同學在服務學習中得益?

講者:何素楠教授 (晨興書院)
   鄧惠雄先生 (社會工作學系,伍宜孫書院)   
日期:2014年3月10日(星期一)

自面對多元化的學生社群,晨興書院和伍宜孫書院在發展和維持高質素的服務學習活動時,都同樣面對獨特的挑戰。在是次通識午餐聚會,講者將先為我們介紹何謂服務學習,再透過回應下列問題,闡述他們克服挑戰的經驗,包括:

  1. 如何盡早將學生的服務經驗,連繫到書院生活?
  2. 學生能夠從服務學習裡面學會甚麼?怎樣學?我們應當在服務學習裡面加入其他的教學元素嗎?
  3. 如何確保同學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亦能反省服務學習的理念?
  4. 在中文大學規劃服務學習活動和課程時,需要有甚麼考慮和準備?

講者簡介
何素楠教授是晨興書院協理院長兼通識教育主任。何教授在2006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協助創建當時新成立的東亞研究中心(今中國研究中心),並在2012年1月加入晨興書院。在來港之前,何教授一直在威爾斯理學院教授與中國文學及中國電影有關的課程。

鄧惠雄先生是社會工作學系講師,伍宜孫書院服務學習計劃主任,並為新亞書院、聯合書院,以及逸夫書院三間書院的同學,提供與「服務學習」有關的書院通識科目。鄧先生除了為修讀其通識科目的學生,提供本地社會服務的機會外,亦為伍宜孫書院的同學,籌劃多次前往外地的服務學習探訪。鄧先生同時任教大學通識科目「瞭解社會弱勢社群」。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開設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

講者:梁美儀教授 (大學通識教育主任)
日期:2013年12月5日(星期四)

自2004年起,大學通識科目分為四個範圍,分別為:範圍A 中華文化傳承、範圍B 自然、科學與科技、範圍C 社會與文化,以及範圍D 自我與人文。承蒙全校所有學院四十多個學系全力支持,現時大學通識教育部一共提供了246個大學通識科目。在2012/13學年,大學通識教育部一共開設了323班的大學通識學科,計有一萬六千多學生修讀。

是次聚會特別為有意在2014/15學年增辦或修訂大學通識科目的學系及老師而設。會上我們將說明 1) 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設計理念,2) 大學通識科目審批的程序及準則,3) 提交大學通識科目建議書及庫存科目資料的網上平台 ——GE Course Proposal and Inventory System (GECPI)的操作方法,以及4) 大學通識科目檢討及資料保存的安排。

** 有關開設或修訂2014/15學年大學通識科目的詳情,請瀏覽我們的網頁:http://www5.cuhk.edu.hk/oge/index.php/en/teaching-a-learning/2011-07-04-07-54-58/proposing-new-courses-ge-course-proposal-a-inventory


pdf icon 下載講義(需登入)


同理心可以教嗎?如何培養同學的同理心

同理心可以教嗎?如何培養同學的同理心

講者:古明達教授 (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
日期: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科技的進步對醫療服務帶來深遠的影響,使人受惠,也改變了人們對它的期望。隨著人類染色體排序、標靶療法的突破性發展,以及醫療專案的出現,許多過往難以處理的疾病,如今都能快速被診斷,並在眾多精密的療法下,得到治理。

然而,科技的進步,現代社會(包括我們的學生)對於醫療服務的期望,以及醫療服務的企業化等等,往往令今日的醫療服務不再人性化,而使治療的藝術,變成由技術研發推動的產業。

可是,無論醫藥如何精密先進,醫療工作仍然應該以真誠的同理心為本,保持人與人緊密交流。失去了這個重要的典範,醫療事業便脫離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僅成為純粹的商業行為。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如何維護這深刻而固有的人文關懷作為醫療服務的重要基石?我們又應該如何培養同學的同理心?

在是次的通識午餐聚會,講者將從他的教學及行醫經驗出發,分享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他自己,以及如何幫助他引導學生及實習生,鼓勵他們反思和理解在人與人日常的相處之中,按同理心及道德行事的核心價值。

講者簡介

古明達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醫學院教學資源中心主任,以及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教授。古教授於1989年加入中大,任教多種醫科課程,包括臨床和門診指導、小型導修課,乃至大班課堂講授。他對於醫學研究以及醫學教育均貢獻良多,深受海內外醫學界推崇。

古教授熱心教學,致力推廣有效及互動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及同儕敬重。他曾多次獲頒「年度最佳教師」、「醫學院教學獎」及「校長模範教學獎」等中大的教學獎 項。在2012年,古教授更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頒發2012「教資會傑出教學獎」,以嘉許古教授的傑出教學成就。


如何就生物科技所衍生的道德議題進行價值教育

如何就生物科技所衍生的道德議題進行價值教育

講者:招志明博士 (生命科學學院)
日期:2013年11月15日(星期五)

生物科技告訴我們如何複制恐龍,卻沒有告訴我們這樣做到底是對、還是錯。我們得知的僅是,當人們發明一項新科技,這項科技就會不論好壞地不斷發展。問題是:我們能否監控生物科技呢?

面對這個沒有既定答案的問題,一如其他生物科技所衍生的道德議題,我們的答案,將取決於我們相信的價值和信念。比如說,我們相信科技意志論,還是科技決定論呢?

在是次通識午餐聚會,講者會就其教學經驗,向與會者分享他在價值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內容分為三部份:

  1. 如果老師想幫助同學更全面地認知生物科技所衍生的道德議題,老師應該首先提供甚麼知識和理論基礎予同學呢?
  2. 為刺激同學就道德議題進行多角度思考,老師應該舉出甚麼例子來幫助同學?
  3. 進行價值教育時,使用分組討論,以及要求同學提交小組習作會有甚麼好處?老師應如何準備?講者將分享其安排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同學進行小組討論,並完成小組習作的經驗。

講者簡介
招志明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高級講師,2012年度理學院模範教學獎及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的得主。招博士現任教兩個通識科目,分別是「UGEB2262從基因到生命」,以及「UGEB2360生物拾趣與啟示」。招博士熱衷使用創新教學方法,曾於2009年的創新教與學展覽,以「應用點擊器(clickers)於細胞生物學」奪得最佳海報獎,並於2010年的創新教與學展覽,以首席作者的身份,發表「以網上視頻及互動式動畫遊戲,讓理科生以至非理科生體驗實驗室工作經驗」。


價值多元時代的價值教育:「中國文化要義」及「自由與命運」的教學經驗分享

價值多元時代的價值教育:「中國文化要義」及「自由與命運」的教學經驗分享

講者:吳啟超教授 (哲學系)
日期: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我們早已脫離「獨尊儒術」或「教會獨大」的時代,而活在價值多元的社會中。除非我們認為價值教育根本沒必要存在於當前大學裏,否則,「如何在價值多元時代開展大學價值教育」便成一重要課題。在是次通識午餐聚會,講者會就其通識科目的教學經驗,向與會者分享他在價值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內容分為四部分:

  1. 一般而言,「價值」總比「器物」、「作品」、「數據」、「現象」等為抽象。然則,老師當如何引起學生對抽象的價值思考和探索的興趣?
  2. 任教「中國文化要義」這類主要介紹單一文化傳統及其價值觀的科目,老師當遵循甚麼原則?
  3. 相反,當任教「自由與命運」這類講述多種人生觀、價值觀的科目,老師應秉持甚麼理念?又有甚麼方法可用?
  4. 總結:大學價值教育,所為何事?

講者簡介

吳啟超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2012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及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的得主。從2009年至今,吳教授除執教該系的哲學課外,亦講授若干大學通識科目,涉及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與範圍D(自我與人文),包括:「中國文化要義」、「中國文化導論」、「中國文化與現代化」、「中國哲學主流思想」、「思考方法」及「自由與命運」。當中「自由與命運」一課是由吳教授於2010年提議開辦及設計。吳教授的研究興趣為中國哲學,尤以儒家哲學為其專長。


讓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

讓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

講者:Prof. Norman Jones (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授)
日期:2013年9月25日(星期三)
語言:英語

Prof. Norm Jones自1978年開始投入猶他州立大學的通識教育工作,至1981年加入該校通識教育委員會。Prof. Jones 曾三次參與該校有關通識教育的教育改革, 90年代後期的一次更成為改革的主要負責人。同期,他開始統籌猶他州大學系統 (Utah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通識教育的發展。總結多年經驗,Prof. Jones認為老師才是通識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塑造通識教育,亦只有他們才能夠保證教學質素。在是次的通識午餐聚會,Prof. Jones將會分享猶他州的教學同工如何讓學生成為有教養的人。

講者簡介
Prof. Norm Jones 是猶他州立大學通識教育及課程統整主任及歷史系教授,曾擔任歷史系系主任十八年之久。他自2001年開始擔任猶他州大學系統董事會轄下通識教育專責組主席,帶領猶他州的教學同工,透過院校交流,改善通識教育在評核、知識轉移及銜接的問題。在過往的16年,Prof. Jones每年都為猶他州大學系統籌劃週年學術會議「何謂一個具教養的人?」,討論通識教育議題。在Prof. Jones的帶領下,猶他州的院校加入了美國學院與大學協會 (AACU),並簽署全人教育及美國承諾計劃 (LEAP)。與此同時,Prof. Jones積極參與光明基金會(Lumina Foundation) 及IEBC (Institute for Evidence Based Change) “Tuning USA” 的工作,出任其諮詢委員會成員,並於國內外就如何推動教師主導的課程改革擔任顧問工作。此外,Prof. Jones亦與光明基金會及企業創新工廠(Business Innovation Factory)合作,開拓以“Student Design Studio” 的方式,實踐學生服務及課程改革計劃。現時Prof. Jones是美國學院與大學協會(AACU)學術期刊Liberal Education的顧問。在2012 年Prof. Jones獲得通識及自由教育課程協會(AGLS)頒發的卓越通識教育獎項——“Jerry Gaff Award for Faculty Leadership in Gene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