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彤,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中文大學出版社
因為中大出版社有面試以及筆試,我需要提前準備,不能在面試時才臨渴掘井。筆試確實是個挑戰,短短一小時內要完成為數不少的題目,當中不止是考驗對文字的敏感度還有文筆。我太粗心大意,在改錯部份只著眼於文字上而忽略了格式、標點等重要部份。歸根究底,都是自己對編輯工作的知識過於淺薄或者是自以為已有了認識,所以才會有太多「無心之失」。面試尾聲的時候,編輯問我:「你有什麼問題嗎?」,我回答:「作為一個新人,我有什麼需要注意的?」編輯給我的回答是:「編輯是一份講求經驗的工作,很多問題都是從經驗中得到、發掘答案。」我們會想避開錯誤,但其實很多時候只有克服了,才能在下一次順利避開。
羅宇謙,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是次寶貴實習經驗,讓我更相信從歷史系所學的知識及態度,並非如旁人所說只適用於學術研究,而是能將之應用於編輯等諸多工作。正所謂「論從史出」,每項歷史分析都要基於歷史記錄而非憑空立論。面對浩瀚無際的史料,只能盡力閱覽更多資料,確保自己立論基於充足的正確史實。經過此次實習,恐怕畢業後未能學以致用的擔憂,一掃而空。任何學科各具獨有優勢,無人能否定別人所學。通過一個月充實的編輯工作,我更了解自己的長處,亦發現自己有待改善的空間,推動我更勤奮學習,希望做到更好。是次實習更擴闊我的視野。
賴家榮,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身邊的朋友都經常問我,修讀歷史系對就業有何幫助,以及將來可從事甚麼工作。對於快將畢業的我,上述疑問也不時出現。所以,我希望能在畢業之前,透過學系舉辦的暑期實習計劃,親身體驗與歷史學科相關的工作。選擇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下稱「教圖」 ),除了是對出版和編輯行業感到興趣外,我也想透過這項需要多方面技能的實習工作,向自己及身邊人證明,修讀歷史所培養出的特點與能力,能使同學們在職場成為具競爭力的一群。
郭嘉雯,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香港青年協會
這個暑假,我到香港青年協會 (青協) 轄下的青年領袖中心實習。我當初選擇到青協實習,是希望知道除了博物館或教育機構之外,還有那些工作會適合自己。青協的活動包羅萬有,使我有機會獲得不同的工作體驗。雖然實習期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但是我獲分配的工作頗具挑戰性。而且,我能夠學會課堂和書本以外的知識,讓我能夠掌握籌備和宣傳活動的技巧,亦明白到以團隊人合作方式來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即使將來我未必會從事與歷史本科有直接關係的工作,始終能夠學多一點,豐富一點經歷,我想對於規劃未來也是相當重要的。
凌展鵬,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實習,是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重要體驗。陳家祠是一座建於晚清的合族祠,其建築工藝被稱為嶺南地區的典型代表,結合多種展出的民間工藝品,這是認識文化遺產的絕佳場所。透過當地政府的保護和活化,它成了一座「活的建築」,使我對文物保護、博物館與公眾參與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廣州的生活,有助我認識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加上過程中遇見的人和事,可讓我走出書本,親身接觸國內的社會面貌。而最重要的體驗,莫過於當獨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時,我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
關珩,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DBC 數碼電台
透過這個寶貴的機會,我能夠更了解一間傳媒機構的日常運作,由此更明白日後若要進入傳媒行業工作,需要趁在學期間,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優勢,改善不足之處。而且,這次實習也讓我體會到,如何把我在本科學習到的技巧和知識應用在與歷史沒有直接關係的工作領域上,使我日後更有信心把本科的學習經歷結合實際的工作需要。非常衷心感謝上司對我的肯定和信任,讓我有機會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更讓我們多次撰寫報導刊登在電台的網站上。
郭海晴,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香港歷史博物館
在歷史博物館兩個星期的實習轉眼過去,回顧這段時間,我不單學會了工作上的技巧,亦開拓了自己的人際網絡,確立了自己將來希望走的道路。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兩位主管,他們非常友善,每當我在工作上有任何疑難,他們都會抽時間解答,又會在空餘時向我介紹博物館不同部門的運作。這些對談令我獲益良多,亦更有決心將來要從事博物館的工作。我希望這次實習的經驗能成為一道橋樑,指引我繼續堅持這條道路,將來能夠為香港的博物館界出一分力。
邱天韋,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這次很榮幸可以獲得如此寶貴的機會到台灣實習。我在台灣生活這段時間,與一群跟自己成長、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合作、磨合、交流,學習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作為歷史系的學生,我們學習歷史更應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批判歷史,不能固步自封,而這次實習的確給我擴闊了視野。在博物館工作,感覺就是不停的學習,學習與人溝通的態度、學習表達、還有在不同的展覽中學習到更多與展品有關的知識。
李俊威,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炎暑茲夏,六月時光不過須臾。回首入職之初,憂喜兩摻,憂則怯懦置身未知領域,踏足社會雷池,身繫我系標籤,有恐一念之失,累人敗己,難辭其咎;喜則同源那一隅未知,憧憬這片天地到底能予我多壯闊的景致,多新鮮的空氣。撫心自問,學生算是愛書之人,亦因此渴望著能從事相關方面的工作,今得藉我系實習計劃之契機,有幸成為香港教育圖書公司編輯部的一員,認識一眾同樣鐘情文字、迷醉書香的同事們,可謂知音巧遇,相樂歡甚,共事之間,所獲猶多,喜我每個六月天,皆豐載而充實,不知不覺間,暑意盡袪。待我拂袖而去,遺我一章難忘夏曲,而內裡,又填滿了你們的一字一句。校對、紅版、藍紙、清樣、發稿……驀地憶起這些在六月裡最熟稔不過的編輯術語,定能情牽心思,揚我嘴角。
呂子穎,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香港文化博物館
回想起接獲學系的通知,得悉本人會於六月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實習後,自己的心情其實既喜且憂,開心的是可以擁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實習機會,但當我想起實習地點與居住地區相距甚遠,每朝清晨都要舟車勞頓才能到達工作地點,下班後又幾番轉折才可回家,就不免有點憂心,因為長此下去精神狀態定必欠佳,難以應付實習工作。不過轉念一想,此等機會實在難逢,而早出晚歸的生活亦可當作一種鍛鍊和體驗,並為日後的工作生活作好準備,所以在十分接近最後答覆限期前才回覆到文化博物館實習。現在想起,幸好答應實習安排,否則便與這難得的學習機會擦身而過,虛度一整月的暑假。
楊凱欣,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香港歷史博物館
在未踏進博物館實習以前,我對於博物館的工作是充滿了想像。工作會不會是既安靜又略帶著點輕鬆自在呢?我在心裡頭想了很多很多,當我實習完成後,再回想這般的想像,發現很多事情並不需要想像,也不能靠想像就能清楚該工作,乃是需要親身體會過,才能夠知道固中的妙處。
而我在這短短的兩個月中,雖然並不是說能真正接觸到展覽的精髓,亦未能深入地參與展覽的工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讓我更了解到博物館的工作與流程,各部門是互相聯繫的,並非單靠一個部門能完成的,能夠參與此工作可說是一個豐富的經歷。
馮穎欣,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香港歷史博物館
短短一個月,確實沒有令自己有明顯的轉變,但自己的目光、對博物館的想法卻有新的體會。此實習報告以「展覽背後」為題,是因從親身設計教育小冊子至聆聽如何構思「香港故事」的講座,令我知道更多有關博物館運作之事。展覽所用的場刊、配合展覽而衍生的活動、燈光、場景和音效似乎從不是展覽的主角;然而,它們的存在能令參觀者更深入了解展品的內容和融入展覽的世界,這些不可劃缺的細節背後隱含著博物館構思已久、兼顧多處的付出。無疑,今次實習與想像中有很大差距,但我仍得到了解博物館一直被人忽略的細節和博物館運作的機會。至於實習生是否是擺設的問題,我認為只要你願意透過工作爭取學習機會,或從參觀者的反應得到滿足感,你能體會自己於博物館的位置。
黃婉慧,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香港政策研究所
主修歷史系的學生要找實習機會,理想的當然是能夠到博物館、圖書館或學校實習。為什麼?因為歷屆的學生都是這樣選。我們都是習慣了這種思考模式和這樣的行事方法。事實上,要透過實習的過程取得成果有很多方法,可是人們很少去思考,很少去改變,結果便開始習慣在同一條道路上徘徊,白白耗費了原有的力氣。除了在選擇道路的時候,我們要學懂去變通和提升適應力之外;其實道路有多寬有多廣,也是由我們去決定的。每當我們遇到困難,很自然便會認為是路變窄了,但真正的問題並非路太狹窄,已是我們把自己的視線範圍縮小了。可見,一直阻礙著我們不是我們眼前的路,反而,正正是我們自己。因此,要想獲得成功,我們必須要在工作中學會多角度的思考方法,跳出過往所設的框架,多嘗試用新方法去面對和解決問題,把遇到的困難化作自己的機遇。
為期兩個月的實習機會,豐富了我的知識、亦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成為一個「政」經人。除了讓我有機會向不同範疇的人學習,我真正的學懂了,真正的實習不僅是為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或去學習一種專業技能,真正的實習是讓你有機會去學會自我學習。人在什麼時候才算得上是真正成長?就是當他真正學懂了如何去自我學習的時候。
葉子碧,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雖然我留台的日子很短,然而在實習過程中,不但豐富了我對博物館運作、文物保存及展示的認識,更鍛鍊了我待人處事方面的獨立性和圓滑性,尤其是要與不同背景、不同學歷的同仁合作與相處。當中我在跟他們的互動交流上獲益良多,不但改變我以往對事物的固有看法,更令我深深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強烈互動性。另外在台時實習期間,除了使我更獨立處理及照顧自己的起居飲食,更為了解自己的個性與特質外,也令我對台灣的認識不止限於像一般人只了解台灣的旅遊景點,而是讓我直接與台灣現實世界的職場社會接觸,加強我在未來畢業後在職場上的適應力。
吳景泰,歷史系本科主修生
大公報
從事新聞行業,在工作時經常要翻看舊時的新聞,為許多年後發生的這樁事件添上似新還舊的背景資料,就像歷史學家也要從案牘裏截取片段,為論文落下註腳。有一句話:「歷史是昨天的新聞,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昔日的事件是過去的舊聞,而即使是新聞亦將走進歷史。傳媒被稱為「第四權」,有監察政府、懲惡揚善的功能,史家在傳統中國則為春秋鐵筆,為古今人物的功過作出超然的論斷,兩者豈非有相同之處?只是傳媒爭朝夕,史家卻論千秋,昨日明天,亦終將化為歷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