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教师积极申请研究计划资助以推动系内研究发展。过去十多年来,多项研究计划获得资助,资助来源包括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局、优质教育基金及其他校外经费。本系教师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语言文字、古代文献、古典文学及现代文学范畴。在系内浓厚的研究气氛下,本系预期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研究计划,为学界注入更多新思潮。
香港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
《华侨日报》副刊研究 (2003/04)
计划名称
《华侨日报》副刊研究
拨款年份
2003/04
计划主持
何杏枫教授
其他研究成员
杨钟基教授
张咏梅博士
黄念欣博士
拨款金额
HK$504,000
拨款机构
研究资助局研究用途补助金
计划概述

从八十年代开始,香港文学研究渐受重视。但是, 基于原始文学资料尚未齐备,现有对香港文学的研究, 大多建基于已出版的作品单行本,对于文艺杂志及报章副刊的研究, 一直备受忽略,长期成为香港文学研究其中一个盲点。但是, 文学“寄生”于报纸副刊上,是香港文学特殊文化生态现象之一, 是研究香港本土文学文化所不可或缺的题目。因此, 本计划拟有系统地整理和研究香港报章副刊, 为这个普遍受到忽略的文学现象,整理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图像。 相信对香港文学史料的累积,推进香港文学史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本计划选取《华侨日报》副刊为研究试点, 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华侨日报》有七十年历史, 是迄今历史最长的本港报章。《华侨日报》创刊于1925年6月5日, 前身为旅港华商总会同人所办,专以传递商务消息的《华商总会报》, 而《华商总会报》的前身是香港出版的首张中文报纸《中外新报》, 后因旅港华商总会无意续办,由岑维休、陈楷等承购,易名《华侨日报》。 在九十年代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华侨日报》几度易主, 终于1995年1月12日停刊。《华侨日报》几十年来见证着香港社会的成长与发展, 研究其副刊从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变化发展,有助清楚揭示本港副刊历史的面相。

其二,《华侨日报》是一份由本地工商界创办, 植根香港,极具代表性的报章。其“出版宣言书”曾提及办报宗旨: “凡有利于国,有益于民,虽艰险勿避,不为威屈,不为利诱”, 数十年来秉持关注社会的办报方针,与香港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本计划选取《华侨日报》副刊为研究焦点,分析它不同时期的特色与变化, 从而反映七十年来香港社会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发展、 文学与香港身份建构、本地意识的发展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三,《华侨日报》副刊多年来刊登了大量文学作品, 由于没有出版单行本,不少作品随生随灭,散佚甚多,形成研究的缺口。 因此,本计划拟在原始文学资料整理的翔实基础上,仔细分析《华侨日报》 副刊的作家与作品,以及不同时期副刊的风格, 从具体材料分析香港文学数十年来从雏型到丰富多姿的发展历程, 作者群的变化与世代的更迭,各项香港文学的重要议题, 尤其是较为研究者忽略的香港通俗文学发展脉络。

换言之,《华侨日报》副刊是研究香港本土文学文化的重要课题。 本计划以《华侨日报》副刊为研究对象,为《华侨日报》副刊的历史发展、 特点、性质等各方面作较具体、客观的概括与评价, 所得成果可作为研究香港报章副刊发展的基础。若本计划成功, 当可作同类计划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