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覽
梁國穗教授
梁國穗教授是創傷團隊的創辦教授,在過去的30年一直帶領發展,有著國際知名度和成就。聯同鄧寧醫生(顧問醫生)及曹知衍醫生(副顧問醫生),我們的目標是為所有創傷病人提供最高標準的照顧和通過教育及研究去進步接骨術和創傷護理。 作為新界東聯網服務超過130萬居民並覆蓋最大區域的創傷轉診中心,我們提供即時的緊急服務,為所有嚴重創傷病人24小時作手術護理。我們管理所有成人創傷個案,除了脊柱受傷、手部創傷和肩部軟組織受傷、膝和踝關節。隨著人口老化,現在主要服務轉移至全面照顧老年脆性骨折,我們努力保持功能性及加快康復,並通過全面的防跌計劃繼續照顧社區。
為了精進創傷護理,我們跟不同的機構廣泛合作,從基礎理論到臨床研究。我們的研究成果已經在眾多國際研討會和會議提出,並發表在一些高影響力的國際期刊和書籍。我們與香港中文大學內各部門和其他的專業機構如:矯形外科及創傷學進修培訓中心、香港骨科醫學會、香港骨科醫學院等經常合作,強調教育醫科生、研究生、醫生、專職醫療人員和研究員,從本地到國際(圖1)。
圖1
我們服務不僅在醫院的病人,也延伸到社區(圖2a),並積極參與許多人道主義任務:醫院管理局2008年四川地震救援隊伍,紅十字會四川地震震後任務,中國手術關注行動(圖2b 阜平縣醫院)。
圖2a
圖2b
發展里程碑
為了更好地服務我們的病人,新概念和技術已經被採用並發展多年,應用在所有重要的服務包括:微創手術(MIS),損傷控制性手術(DCO)等。我們也嘗試通過臨床路徑和協定設定規範治理我們的病人。其他重要進展包括:
1. |
現在骨折固定術的概念:Gamma釘的發展(圖3) |
圖3
a. |
手術前:規劃是手術成功的第一步,軟體包括:Mimics、Osirix和Orthoview可用於查看和計劃手術(圖4)。3D打印(圖5)提供額外的範本,類比手術並提供術中指導的可能性。 |
b. |
手術中:3D移動式C臂與術中導航系統提供骨折準確的三維資訊和互動工具或植入物的即時位置。加上圖像融合技術(圖6)、機器人輔助手術(圖7)和3D列印夾具,微創、精密的骨折復位及固定術得以實現,並取得優異的功能性成果(圖8)。 |
c. |
手術後:綜合資料庫及其研究已經建立。 |
CAOS里程碑:
• |
2000 2-D透視導航 |
• |
2003 3-D透視導航 |
• |
2005 機器人輔助手術(圖7a,圖8) |
• |
2006 骨盆,髖臼骨折的安全邊際(圖4) |
• |
2006 3-D透視 / CT / MRI融合導航(圖6) |
• |
2007 3D導航 / 關節鏡引導骨折固定術 |
• |
2008 第二代機器人的發展(圖7b) |
• |
2011 10年回顧──骨盆,髖臼骨折導航 |
• |
2013 3D打印和患者定制植入物(圖5) |
圖4
圖5
圖6
圖7a (原型 I)
圖7b (原型 II)
圖8
3. |
關節鏡輔助治理關節骨折,代表著另一重大的微創手術(MIS)技術: |
a. |
距下關節鏡和經皮閉合復位內固定治理踵骨骨折(2010)(圖9) |
圖9
b. |
以膝關節鏡和3D導航進行脛骨平台骨折固定術(2007)(圖10) |
圖10
a. |
低強度脈衝超聲波(2000)(圖11) |
b. |
振動平台(2005)(圖12) |
圖11
圖12
5. |
生物材料:注射性人體可吸收的骨替代物(2003)(圖13) |
圖13
當前發展
骨科數碼化正在不停開發,因為它可以對創傷病人的所有因素進行科學化分析,得出每個創傷病人的最佳管理和治療指南。我們也開始與老年病學合作發展高齡骨科,並建立脆性骨折登記冊。希望這些會導致預防方案成功,最終減少脆性骨折的發生。
正在進行的臨床研究項目
• |
透過距下關節鏡和透視指導的移位跟骨骨折經皮固定(圖14) |
• |
踝關節骨折的脛腓與生物力學分析:屍體研究(圖15) |
• |
振動治療作為老年人橈骨遠端骨折後的姿勢訓練和跌倒預防: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圖16) |
圖14 距下關節鏡
圖15 X-ray顯示脛腓
圖16 在社區中心的振動治療
臨床創傷團隊成員
• |
鄧寧醫生 |
• |
曹知衍醫生 |
• |
吳偉傑醫生 |
• |
黃文揚醫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