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6.3對開展「家校協作」的學校的啟示

是次研究計劃,只限於在四所試點學校,推行一個學年的「家校協作」活動,無論在學校數目或是研究時段,都不足以令研究小組為「家校協作」的實踐作出定論。但是,這四所不同背景的學校,可算是典型的香港小學,在校舍、人手、資源方面,跟一般其他津貼小學相類似。實踐計劃配合學校的運作情況,對相同背景的學校有一定的參考的價值。

 

展開研究計劃時,有以下三項目的:(1)協助試點學校推展家校協作、(2)從實地嘗試中取得可普及的經驗、(3)綜合學校在推展家校協作時遇上的障礙,了解學校所需的資源和支援。

 

從實踐研究的經驗來看,在本港推展家校合作有以下的啟示:

 

(1)       推展家校協作的基本條件及方向

 

除了試點學校四﹝試點學校四是新學校﹞外,其餘的三所學校在參與我們的研究計劃之前,或多或少推行著某些家校協作事宜。研究小組的介入對學校最少在五方面產生作用:第一方面是教師培訓,校本教師培訓是推展家校協作不可缺少的配套。介紹給教師一套有系統的理念架構、一系列能幫助家長成為教育夥伴的活動範疇、和一些強化教師家長交往的技巧。教師培訓幫助了教師對「家長工作」作範式轉移﹝視家長為學校教育服務團隊整體所必要的一員,視「家長工作」為教師的任務之一﹞。第二方面在家校溝通:學校一貫的作風是跟家長保持足夠溝通,好使家長能配合學校的運作。試點學校把家校溝通的層次提昇。以定期的「家書」跟家長分享學校的動態和學校的意向,「和校長有個約會」的閒話家常的家長聚會等家校溝通方式,豐富了溝通的意識和形態。第三方面是家長教育的深化:學校以往採「用單式」元家長教育講座方式進行,而試點學校則採用了「連續式」的課程進行,輔以單元式的講座,更會轉介家長到社區內的服務機構接受家長教育服務。學校強化了「家長要學習」的意識。第四方面在家長參與學生學習方面:給家長的功課輔導手冊明顯回應家長的需求,適切的引導了家長擔當教育夥伴中的一項任務。另一方面亦盡量引進家長參與學校的活動,幫助家長更明白學習是甚麼一回事。第五方面是家長間的聯繫和支援:家長中心的成立,讓家長方便聚首,從聯誼發展到自我增值的興趣班。家長支援小組的組成,幫助了家長之間互相關顧,條件稍遜的家長得到輔助,如補習班、上下課護送等。       

 

是次研究小組在學校的一年級推行組織家長支援小組。進行期間收到其他班別的諮詢,隨後的一個學年,有三所學校紛紛在其他班別組成家長支援小組,可見其成效受到確認。

 

(2)       校長的領導及家校合作協調員的重要性

 

在四所試點學校的經驗有相同的地方。學校要關顧的事項很多,「家校協作」是近年才引進學校的一個環節,學校多視家校協作為一項加重教師負荷的事項。家校協作的學校文化未建立之前,教師確實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在眾多任務中,教師很難確定家校協作環節的優次定位。

 

教師在家校協作方面所付出的時間和投入,跟家校協作的成效成正比。四所學校之中,家校協作發展得愈好的,也就正正是校內教師放在這方面資源愈多的,而教師的資源調配往往受校長的影響和限制。

 

校長是學校專業團隊的領導,他/她的意向帶領著學校的發展方向。家校協作的定位和成效有賴校長的領導。從試點學校的經驗中,可以體會到校長對家長的看法和對家校協作的信念直接和強烈的影響家校協作的發展。因此,校長是推動家校協作的關鍵人物,他要先探索清楚自己的意念,有信心,才推動教師和家長。

 

教師的工作量多,在家校協作的培訓少,推動起來,相當吃力。外援提供的培訓、探討的空間、人手的支援﹝即使是短暫﹞都相當重要。研究小組所提供的家校聯絡員有頗大的作用,舒緩了教師的工作量,示範了工作模式,也為家長和教師建立了第一步的聯繫。

 

現時學校有特定的資源,用來幫助教師創造空間,可以考慮增設「家校合作協調員」職位,協助教師展開家校協作事宜。

 

「萬事起頭難」,引進一個教師和家長也陌生的組職運作實在不容易。研究進行的一年,家校聯絡員負起跟教師並肩進行,也聯繫家長群,組成支援小組,促進家長間的聯繫和互助精神。

 

(3)       推展家校協作時遇上的障礙及學校所需的支援

 

四所學校的檢討都帶出了推展家校協作時的兩大障礙:一是知識和經驗不足;二是資源不足(空間不足,人力和時間的調配困難)。假如學校以現時模式去運作,這兩種障礙都是不爭的事實。

 

教師培訓方面,教師需要有培訓的時間,培訓後亦要有空間研討,進而需要策劃行動方案。現時學校的工作量和模式不容許有這樣的專業發展空間,因此,培訓了活動,也難得跟進。

 

學校需要的支援是專業支援和人力支援,特別在發展家校協作的初期。學校有效地轉型後,可能所需要的支援逐漸減低。假若教育署肯定家校協作在學校的地位,也許地區性的家校合作協調中心以提供家校協作的培訓服務是一項可行的支援。

 

6.4對政策制定者的啟示

 

1.      就「親職教育」而言,政府最近的施政報告提出撥款五千萬元推動家長教育,讓家長能更全地面參與教育事務。民間的反應是各大小機構紛紛推出不同款式的家長活動,大家的目標及討論的焦點似乎有點迷失了,到底家長有沒有時間和空間來接受教育呢?,五千萬元應如何調配才真正切合家長在教育子女上的需要呢?家長是否需要「再受教育」?教育當局如何體察不同階層家長的真正需要,「直接支援」有心無力的家長;培育有心有力的家長,配合學校老師的教學步伐,「全面參與」子女教育,比單向的「教育家長」,對教改更具積極的意義。

2.      如何創造「閱讀的空間」,改善文化生活,政府要作出更大承擔。本研究發現文化資本對提高學業成績和建立正面的自我觀十分重要;因此,實在需要檢討現時圖書館、社區設施與文化活動,能否配合學生及家長的需要。首先社區內應開設更多公立圖書館,讓所有孩子更方便借閱圖書。每個小社區應設立小型圖書館,方便家長帶同孩子在就近的圖書館作課餘閱讀。一些較大的商場更可在特定單位設立圖書角,父母購物後休息時間又可陪同孩子閱讀。必要時可舉辦「有效閱讀」課程,應家長學童齊受裨益。

3.      此外,亦可考慮在四個教育分區內設立「家長中心」,家長中心是凝聚家長的地方,家長培訓、興趣活動及家長讀書會均可在中心內進行,家長透過閱讀及交流,豐富彼此教養子女的心得,更能增進親職教育知識。相信比起由中央訂定一套家長課程,更能切合孩子及家長的需要。

4.      為家長創造在校內的參與空間,為了配合學校老師的教學需要,建立「家長支援網絡」是一個理想的起點,它有助建立家長之間的互助支援文化,及成為學校及家長之間的橋樑,支援網絡亦是發展親職教育、家長義工及家長參與校政等不同活動的重要基礎。在丹麥法國德國西班牙,學校亦有設立這類家長網絡,例如丹麥的國家家長會,正推動全國的學校透過這類家長班議會(parent class council),間選產生家長會代表進入家長教師會,大大改善了家教會的代表性。

5.      政府應有系統地總結本地經驗,推廣成功例子,建立政策使所有學校內不同背景的家長均能參與,全面發展不同類型的家校合作模式。並總結不同地域經驗,發展家校合作的推展策略及步驟,詳細地計劃,調動家長的力量,使家庭與學校互相扶持,共同承擔培育孩子的責任。

6.      最後,政府及企業作為僱主必須作出承擔,為員工提供較彈性的工作時間,甚至有薪假期,才能為不同社經階層的父母員工創造真正的空間,讓為人父母者可更全面地參與子女教育。美國近年的教育改革中,政府更積極連繫及表揚企業作出這些支援。民間社會亦策動了一個名為蘋果種籽的全國運動,每年均策動家長送一個蘋果給僱主及學校,提醒僱主,讓家長有更具彈性的工作時間參與子女教育,亦提醒學校抱著一個更開放的態度,讓家庭、學校、企業能為孩子作出以下的承擔。

上一頁 | 下一頁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