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成功指標

 

學校開始時,開宗明義的列明「與家長結成夥伴」為學校的重點工作,校長帶領著教師團隊合力建立家長參與的文化,不管是在策劃或推行上,還是對教師的要求方面,也是清楚地朝著「家校協作」的方向走。校長親力親為地編寫「家書」﹝附頁4.2,跟家長溝通和交代事項、舉辦和出席家長活動,次數頗為頻密,每項活動也包含了可促進「家校聯繫」和「家校合作」的元素,循序漸進的把家長引進學校,由聯誼關係,進展到參與教育服務和義工層面。

 

家長講故事、家長跟進學童壁報上的意見、家長在圖書館內擔當各方面的工作、家長當支援者的角色等等,都是在開課後不久便逐步展開。學校安排適合的家長培訓課程,更有教師跟進。

 

負責家校協作的教師不僅已掌握跟家長工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也體會到要採用的態度。教師可能遇上一些難以交往的家長,也會牽涉入家長間的是非,避不了扮演排難解紛的角色。校長和有關的教師沒有埋怨,也沒有責怪家長,反而互勵互勉,繼續抱著正面和積極的態度,一方面幫助自己去接納家長群中存在未夠成熟的成員,從而確定校方更有需要負起家長工作,另一方面尋求更多方法、積累更多經驗以幫助家長發揮互助的可能。

 

學校參考其他學校的經驗,加上培訓活動提供的意念,敢於嘗試創新適合學校的方式。其中一種有別於大部份的小學的家校溝通方式,是以工作紙形式﹝見附件4.3﹞,用提問及完成句子的方法來「指引」家長如何觀察學童做家課,同時邀請家長提供有關的第一手資料﹝附頁4.3,以助校方更適切地輔助學童學習。

 

可持續發展的局限和可行性

 

學校肯定「家校協作」應融入學校的文化。既然開校時已把「家校協作」給予了清晰的定位,學校自然盡可能調配資源去處理家長工作。在過往的一個學年,學校要處理開校事務,已忙得不可開交,但仍撥出相當多的時間、人力和培訓於家長工作上,可見校方重視發展「家校協作」的程度。一年的家長工作已有成績,家長和學校的關係不只良好,而且有建設性,家長間也發揮互助關懷的精神。這一學年,校方面對一些困難和挫折,但仍能堅持與家長並肩為學童謀福祉。憑著這份信念,學校必可持續在這方面發展。

 

「家校協作」從開始到成熟,是一條漫長的路,期間有考驗也有挫折。學校需要專業培訓、人手和其他資源的支援,隨著教育署發放的資源和校本管理的自由度的增加,校方可以創造較多的空間去發展「家校協作」的事工。

 

但是,學校也要面對一些挑戰。學校位於新界西北較偏遠的地方,家長群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境不大富裕,家長背景可能較參差,因此,學校安排的家長教育或其他家長工作需要顧及很多的層次,其難度也不可以低估。

 

總言之,學校有足夠的準備發展家校協作,只要有心,又能持久推動,成功指日可待。

 

 

學校結語

評語:

這個報告詳細而中肯地論述了本校參與過程和進展情況,研究小組因著本校的情況和需要,為我們提供了培訓課程,主題不單是家校合作,亦涉及其他教育範疇,使老師在專業發展上,與家長建立關係技巧上獲益不少,與此同時,為了獲得更有效的家長教育資源,我們聯繫了社區中心及教會,從而建立了社區網絡,有助學校的整體發展,以我們新校來說,能在短短一兩年間建立了清晰的路向和目標走向家長與學校合作事宜,實在有賴中大家校研究小組的協助。

文字方塊: 結語:

我們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階段中,同時受到家庭、學校和社區三方面的影響,如果能彼此合作,定能使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藉參與中文大學家校合作研究計劃,我們對家校合作的理念和實踐有著較清晰的路向,藉著不同的活動和溝通,使家長與學校成為教育夥伴。確實在此活動中,學校需要面對不少困難,家長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溝通方式,起初未能互相接納,但經過彼此接觸和認識,建立關係後,他們發揮彼此支援、互助的精神,共同建設學校,無疑地家長與學童同步成長起來,使學校得益不少的。我們的家長是極具滲透性的一群,無論是校內的協作和校外的聯絡都發揮了他們對子女教育的熱誠和期望,他們不是旁觀者,而成了學校的一份子,付出時間和心力去支持和了解學校,期望學校與子女一起成長。家長間的彼此支援,不但加深了解,更擴闊了個人的生活空間,更新教育子女的方法。而孩子亦因家長進入學校協作而感自豪。所以家校合作是對家長、學生和學校有著正面和積極作用,有助彼此的成長,共同肩負教育的責任。

家校合作在香港只是在探索階段,我們相信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深信如果要令小朋友健康的成長,家長與學校必須是緊扣的,不論是任何形式,任何方法,如果兩者能坦誠合作,互相支援,對我們的學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V I.                             研究的啟示

6.1對校長及教師而言

1.          本研究結果顯示「家庭為本」的家長參與中,以「親子溝通」對學生的學業成績及自我觀的影響最重要,反之「家庭規條」及「督促功課」的影響不太重要,甚至有負面的影響。因此,透過「親職教育」來改善親子間的溝通應是未來家長教育的重點。

2.          研究結果亦顯示小學教師對「親職教育」十分重視,可惜學校在實踐方面大多數未能符合需要。作為學校行政者,可能已察覺學校是一個為家長提供親職教育的良好地方,因此,學校可以先確定家長關心的重點及需要,然後提供場地,調動駐校社工與區內的志願機構等資源,與區內的社區中心或志願團體合辦適切的親職課程。

3.          2000年度的施政報告撥款五千萬元做家長工作,讓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教育署現己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商討家長教育活動的政策及資源分配的原則,民間各大小機構及家長組織及學校構思不同模式的家長教育活動,均可向該委員會申請資助。

4.          本港大多數的家長與學校聯繫,一般會透過「聯誼性」的活動作為建立關係的起點,一個可喜的發現是現時小學的家校聯繫,己由以往的「問題取向」變得更正面,研究結果顯示正面的家校聯繫既可讓家長了解學校日常運作情況,使家長對學校整體的滿意程度提高,同時,亦增強學生的自我觀,亦促使學業成績進步。

5.          在學校層面上,教師可組織家長網絡,以改善與家長的溝通,這亦是開展不同類型家長活動的基礎。根據我們在四間學試點學校的實踐經驗,班主任可將每個班別分為數個小組,每組邀請一位家長任聯絡員,作為聯繫及溝通的橋樑,家長也可透過聯絡員,反映本身意見。歐洲國家例如法國德國西班牙學校,均設立「家長班議會」,丹麥的國家家長會正努力促使各校根據上述模式,選出更具代表性的家長教師會。

6.          教育署正推展校本管理,下放權力給校長、教師及家長,校長可因應教師及家長的觀感,逐步開放校政,若學校事務有所改變(例如午膳安排,增開新課程,分班方法,教學語言等)最好能向家長及教師事前解釋及諮詢。讓家長參與校務政策,務求活動更能切合不同類型學生需要,使學校教育更能全面發展,切合社會的需要,而學生更健康成長。

 

6.2對家長及學生而言

1.          研究發現,社經地位愈高的家長,較為積極投入「輔導子女學習」和「親子溝通活動」,其實學校是一個理想的地方,讓這些家長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反之,社經地位較低的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可能欠缺資源及信心,他們在各方面的參與便較低,這些背景的學生在學習上有困難,家長會感到有心無力,學業成績及自我觀較低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讓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組成「家長支援網絡」,和衷共濟,是建立互相扶持共同成長的的學習環境的基礎。

2.          研究結果亦顯示家庭社經地位愈高的家長,愈有意識去參與「家長義務工作」。因此,這些有心有力的家長可幫助其他有心無力的家長解決學生學習問題;更可透過這些家長,傳達及闡釋校方新政策或措施,促使其他家長的瞭解及參與校內、校外事務,對學生成績,個人自我觀亦有正面影響。

3.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家中擁有昂貴消費模式(如汽車、電腦),便能令學生學業成績優異和自我觀較高,本港的研究結果與等地的發現一致,再次證明了文化資本對提高學業成績和建立正面的自我觀十分重要;因此,一般家長應該讓孩子多參與文化活動,例如音樂課程或其他興趣班,擁有有限的資源宜用來添置百科全書和故事書,多到公共圖書館借閱書籍,亦可多些安排考察活動,觀察自然事物以擴大學生的見聞視野。

4.          多和校方正面溝通,既可了解本身子女的學習情況,又可改善子女在學業及自我觀的均衡發展。溝通是雙方面的;學校要主動,家長也要主動,雙方互動,才更有效。

5.          子女可以成為家長合作的橋樑,將學校的訊息帶給家長及將家長的觀感向學校反映,是學生的基本責任。讓子女了解學校(校長、教師或教務人員)與家長合作(多點溝通,互諒互讓), 對自己的健康成長,更有保証。

6.          環境不斷改變,孩子不斷成長,家長在不同的生活境況下,會有不同的需要,因此,家長教育也要與時俱進,昨日成功的親職教育,今日可能巳不合時宜﹔家長更要不斷學習,以因應切身的需要,而政府也要呼應時代和家長的情況,作出支援和檢討政策。更新配套,及調動家長教育的資源。

 

上一頁 | 下一頁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