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成功指標

以一個學年的時間去推行家校協作,當然無法有顯著的效果,在進行研究計劃的學年,加添學校對「家校協作」的理解,認識到「家校協作」的推展對學校文化的衝擊,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學校的教育理念、校政的處理、決策的考慮等等,也不無影響。要知道觀念和文化的改變,不是一蹴即就的。

對試點學校三來說,本學年在家校協作工作上,可能沒有可量化的進展,但肯定教師對家校協作的認知多了,也有機會深入探討自己和學校對家長參與的認同,特別是校政決策群,可從更多方面和更多層面去思考,更認識到在推展家校協作時,要面對的挑戰。

 

 

可持續發展的局限和可行性

儘管正如前述,單是一學年的工夫,便期望「家校協作」的工作,能有突破性的發展是不切實際的,但試點學校三確有頗高的潛力發展「家校協作」。例如人才是他們其中一項重要優勢。校長和校內同工非常有心令學校辦得出色,校長幹勁十足,她的果斷和實幹,贏得同事的擁戴和支持,她和主任教師們組成高效能的領導班子。只要他們肯定某事項的重要性,他們必可做到好成績。事實上,學校歷史長了,基礎事項準備就緒,一切上了軌道後,學校的持續發展是不能缺少家長的參與的,也不容許只是讓家長表面上參與,自然而然地,學校就要積極推展家校協作,因此,本學期的探索將成為有用的經驗。

另一方面,該校的教師非常有才華,而且效率非常高,這可從學校的佈置、課外活動的種類、課程計劃的質素以至可量化的事項可見一班,例如聯校活動、家長教師會的成立、優質教育基金的計劃等事項中表現出來。這股力量使學校把有心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學校發展到本學期,仍要照顧很多「轉變」,當中包括課程的改革、班級的擴充等,教師要應付不斷的轉變,真正放在家校協作的工夫十分有限。當學校穩定下來的時候,情況大概可以加以改進。

學校的輔導教師(SGT)未有參與研究計劃,這不僅是少了人手,而是少了一位以非教師的角度去看「家校協作」的成員,擔當家長和教師的中介人。

當教育署日漸重視家長在教育服務的角色,教師培訓的機會會相應地提高,屆時學校可再探討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服務的立場和方向。

文字方塊: 校長的結語
有機會參加由優質教育基金資助及中文大學推動的「家校協作研究」是我們的福氣,在計劃的一年中,我和我的同事,以至熱心學校工作的義工家長,從參予有系統的培訓活動中對「家校協作」有更深入的認識。最值得喜悅的地方是這個計劃能讓我們起檢視「家校協作」的種種方法,並肯定了學校過往在「家校協作」的方向,並引我們朝向以「家校合作協助學生學習」為我們的發展方向。

在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我們在發展學校的工作上難免有所取捨,以致在整個計劃中未能完全投入,但請放心,有關「家校協作」的良好種子已撤播在王余家潔中,假以時日,必定開花結果!

   學校結語

 

 

 

 

5.4試點學校四

試點學校四是一所剛開校的學校,位於新界西北一個新發展市鎮內的一個剛完成的公共內,辦學團體為一本地教會,已開辦了7所中學、9所小學和10所幼稚園。學校要在一九九九年九月開課,在短短的數月內,需要從接收學校房舍到校舍裝備,從聘請教職員到組成教學團隊,從收生程序到家校聯繫等,工夫實在不少。

 

研究小組展開工作時,試點學校四的名字還未列入註冊學校的名單內,故未有收到任何有關研究計劃的資料和訊息。當研究小組組合了三所學校成為試點學校後,在物色第四所學校時,考慮到若有一所剛開校的學校加入,可以有一另類經驗和體會。當然另一考慮是要找一所認同建立「家校合作」為學校文化的一部份,而不只是教師工作項目之一的學校。於是,小組開始探求新辦學校及跟其辦學團體商議,並透過不同途徑去接觸一些於一九九九年開校的學校,結果初步聯繫到試點學校四的辦學團體中的一位成員,透過他的安排,研究小組跟試點學者四的辦學團體的三位成員及校長商談。原則上,辦學團體同意加入研究計劃,校長需要加以考慮才可作實。

 

其後,校長決定參與這個計劃,原因是學校非常肯定「家長的參與」,家校協作已訂為學校要發展的一個主要環節,亦是學校認為必然要建立的文化。校長最初猶疑是想知道加入研究計劃後,會否增加教職員的工作量,又會否影響學校的其他計劃。最後,學校與研究小組有所協議,跟試點學校四的合作模式跟其他試點學校有所不同:研究小組採用專業支援的角色,應學校所需及要求而提供教師培訓,同時也提供諮詢服務,但不會直接介入推動家長參與的工作。

 

 

工作範疇

 

在試點學校四,研究小組的主要工作是教師培訓,雖然也有提供少量家長教育的服務,但主要是以主題講座形式進行,沒有參與任何組織和推動上的工作。家校聯絡員未有參與前線的工作,沒有真正接觸過任何家長或教師。

 

學校是一所全新的學校,跟研究計劃同一時間開展工作,新學校要照顧的事項很多,既要整合校長和教師這個全新的班子,又要處理學校的硬件設備,還要處理跟課程和學生有關的種種事項,另一方面,校長既確認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因此著意引入家長參與的文化,接受研究計劃帶來的意念,同時摸索學校的路向。難度亦因外在環境而一再提高,因為居民陸續遷入,學生人數也相應地每天增加,每天都未能預算下一天的學生人數。為了配合學生人數,學校需不時招聘新教師加入,於是參與培訓的教師人數不斷增加,一個學期過後,從一開始便參與培訓的教師變成了少數,培訓的訊息要靠校長及較早入職的教師傳遞了。

 

 

1.        教師培訓

 

a)     教師培訓活動

學校的教師培訓主題分兩大類別:1) 與家校協作有關的和2) 與培育兒童及學校教育方針有關。第一類主題包括了「家校協作」的理念和實踐模式﹝見附件4.1﹞、家長日的處理、與家長會談的技巧及家長在校和在家中參與教育服務的事宜。第二類主題包括提昇學童自尊感、兒童行為的處理、培育學童和制訂課程的教學目標、對兒童的正面態度和溝通技巧、學童分班的原則等﹝內容與講義大致與其他試點學校相同,故不重覆附錄﹞。

 

校長為了釐清同工對參與為試點學校的認同,要求研究小組舉辦一次交流研討會,跟所有教師介紹研究計劃,並交換有關日後合作的意見。教師的反應非常正面,有教師提問有關可能增加工作量的情況,稍為討論後,似乎在座的都相信既然學校的工作重點已定為「家長參與」和「家校合作」,況且有信心校長會為他們安排調適,於是同意成為試點學校。

 

由於鄰近的屋村相繼落成,每天有相當數目的居民遷入,學生人數每天不同,教師的人數也相應增加,因此,較全面地介紹「家校合作」的理據、概念、發展和推行方法等主題的培訓,需要留待開學後,情況較穩定後才進行。

 

校方於開課後,安排及早舉行「家長日」,研究小組應邀為教師分享家長日的可行模式,與家長交談時要注意的地方,組成家長支援小組的目的和方法,班主任、家長及學童結成家校合作的團隊等話題,以供校方參考,好為學校設計一個適切的「家長日」程序。

 

校長非常接納「家校合作」並不是學校增添的活動環節,而是結合於學校文化中的一個元素,換言之,學校成員不只包括教職員和學生,也包括家長。學校的每一個環節,例如:課程、獎懲計劃、課外活動、都與家長有關,校方在考慮任何措施時,都不可遺忘了「家長」這一環。不過,針對要處理事件的性質,考慮家長這元素的比重也會有所不同。

教師的培訓主題由校長轉告研究小組,學期開始時,首五次的培訓主題都是跟「家校合作」有直接關係,跟著的六次培訓活動,主題重點轉移到以「家校合作」的角度去看「現今社會中兒童的行為問題」、「提升學童的自尊感」、「教育信念的澄清」、「培育學童的目標」、「小一分班的原則」等,培訓的內容和著重點是連貫校方的信念及措施跟與家長結成教育夥伴的事工連接起來,產生互動影響。教師透過探討這些主題、澄清了校方在培育學童方面的價值取向、營造教師間的一致性,以全校也就著教育學童建立了共識,並以此作為跟家長溝通的基礎,以達致家校對學童有近似的要求,以強化教化學童的果效。

 

教師對培訓的回應非常正面,也善於提出疑問和分享經驗,在接受新意念上表現出誠意和開放的態度,亦樂意作自我檢討。每次培訓,校長都在場﹝只有一次在中場離席﹞,因此可以為培訓所帶出的意念跟學校理念作配套,並在學校的措施上加以實踐。故此,培訓的內容和建議可獲得跟進,效能也較顯著。

 

學校擴充得很快,二零零零年九月學生人數已達至三十班,校方有見新入職的教師未有機會接觸研究計劃介紹的家校合作概念和發展方向,於是再安排一次基礎培訓課程給是學年入職的教師。

 

b)          家校協作發展小組及專業知識交流

 

學校剛起步,教師人手有限,未能派員組成家校協作發展小組,而與家校協作有關的事項亦以校長為主腦,負責圖書館的教師專責跟研究小組聯絡,提供家校協作事工的進度資料和諮詢意見。從學校牆上的壁報、家長故事組和家長義工的推行,可以見証校方的工作方向和重點跟研究小組所推介的非常吻合。

 

除了培訓活動的時段內,研究小組成員沒有多大的機會接觸個別教師,所以談不上有專業交流的時刻。

 

 

2.        家長教育

 

學校肯定「家長工作」是所有教師的任務,每次家長和教師的接觸或家長到校的經驗己是家長教育的一環。

 

在研究計劃年度內,學校直接引入研究小組參與的家長教育工作包括以下兩項:一是家長義工座談會、一是以「助子成龍」為題的親職教育講座。

 

校方不時諮詢其他有關家長教育的服務,以介紹給家長。

 

在二零零一年學期期間,校方安排研究小組成員提供講座,培訓家長支援小組的聯絡人擔任支援的角色和承擔任務。負責聯繫家長的教師也有出席,在需要時提供學校資料及配合講座內容,幫助家長更能瞭解學校情況和支援小組的運作。

 

 

 

3.        聯繫社區資源及參與社區活動

 

學校在社區中只是新成立,聯繫仍需時間建立,在開辦新校牽涉的種種事項中,社區聯繫不會佔首位。但學校仍努力探索資源備用。學生出外探訪、大量借閱公共圖書館藏書等等,都是學校利用社區資源的方式。

 

4.        其他

       

學校舉辦很多家長聚會,除派發成績表的家長日外,有中秋晚會、新年晚會、親子旅行、家長講座、研討會,等等。也有很多機會讓家長參與學校各類型的工作,例如;為小一、小二學童講故事、協助午膳安排、核對家課冊、在圖書館當值、指導學童種植蔬果、協助製作教具、佈置校園、協助帶隊出外參觀,牙科保健及支援學校的特別活動﹝獻校禮、常識問答比賽、遊戲日、暴雨警報時聯絡家長接學生放學等。﹞另外學校亦會為家長義工舉辦訓練活動和聯誼活動,例如:「心火相傳」義工訓練,班、做冰皮月餅、浸水仙花頭、聖誕聯歡會、親子日營、新春團拜等,加強家長間彼此認識。

 

學校的家長工作還有一項特色,就是校長致家長的「家書」﹝見附件4.2﹞,校長每兩星期發出一份「家書」給家長,以親切的風格,閒話家常的形式,用家人互諒互勉的語詞,分析事件和學校的立場。這樣的家校通訊較官腔的通告較能取得家長的認同。

 

 

上一頁 | 下一頁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