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3 學生學業成績及自我觀與學生個人特質的相關分析
在問卷中,學生的個人特質可分學生對教育的期望及學業成就歸因於學習能力、運氣、努力溫習和努力背誦這五項。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就學業成績方面,中、英、數三科的表現和學生的教育期望呈顯著正相關。而自我觀方面,雖有相關,但相關程度並不如上述幾項那樣顯著。(可見表三十四)。 學生對學業成就的歸因方面:能力和中英文成績呈正相關,另一方面,與數學的相關並不顯著。而將成功歸因於學習能力的同學的自我觀均有整體地較強。將學習成就歸因於運氣者,中、英、數三科成績均較差。 傳統歸因理論中的努力 (effort)於本研究分為兩類:(1)努力溫習; (2)努力背誦。努力溫習,對中、英、數成績呈顯著正相關,相關度順序中、英、數從強至弱(.1868至.0744);努力溫習亦與一般自我觀及中文、英文、數學三科的自我觀呈顯著正相關。至於努力背誦與學科成績關係不大,對英文的相關係數更呈負面。不過這類學生一般自我觀和中、英、數三科的自我觀數據均呈正相關,這顯示背誦可能令學生對學習更具安全感,但其對實質成績卻沒有貢獻。 表三十四、學生學業成績及自我觀與學生個人特質的相關分析
4.4.5.4 學生學業成就及自我觀與家庭資源的相關分析
家庭資源可細分為(一)昂貴消費模式;(二)文化資本;(三)溫習空 間;(四)雜誌書刊;(五)字典;(六)普及消費模式;(七)課外讀物七項。 所謂昂貴消費模式是指家庭擁有汽車、電腦之類消費品,擁有這類消費品的家庭,學童的英文成績較佳。但中文及數學與此無關。他們的一般自我觀及英文自我觀較佳,但中文及數學的自我觀則較低下階層沒有這類昂貴消費品的學生更弱。 文化資本是指家中擁有百科全書,兒童雜誌,參與音樂班或興趣班等,這類家庭資源的投入與學童的中文、英文、數學成績均呈正相關,尤其是英文的數據值得注意 (0.2704)(見表三十五)。其他如對學校生活感到滿意,一般自我觀,中英文科自我觀均呈顯著正相關,只有數學不具相關性。 至於溫習空間較佳,會令中文、英文、數學科的學業成績均呈顯著正相關。而自我觀方面,能提供溫習空間的家庭,學童的一般自我觀,中文、英文自我觀亦顯著較佳,但數學科則無顯著關係。 雜誌書刊只對英文科成績和一般自我觀,中文自我觀都有相關,但相關程度不強。值得注意的是字典對各項(成績及自我觀)的相關係數卻不強。而普及消費模式(包括參與補習班,到國內旅行)更對學生的中、英、數成績呈負相關。 至於課外讀物,對於學童的中文、英文成績均呈正相關,而對一般自我觀及中英文自我觀的相關度也顯著有正面的影響。 總括來看,就有限的家庭資源,父母應有選擇性的投入以促進子女學習經驗,以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文化資本(百科全書、兒童雜誌) 及課外讀物是最重要的家庭資源,對學童的學業成績及自我觀均有重大的影響,其次是為子女提供溫習的空間,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及自我觀的培養均十分重要。相對來說,昂貴的消費模式,如電腦,私人補習;或一些普及的消費模式,如上補習社或回國內旅行,均未能支援子女的學習經驗。家長是否應該考慮補習的成效;純然提供答案或問功課式的補習,並不等於解決學生的疑難,更遑論提高學童的求知慾了。 表三十五、學生學業成就及自我觀與家庭資源的相關分析
4.4.5.5 學生學業成就自我觀與家長參與的相關分析
家長參與可分為「家庭為本」和「學校為本」兩大類。「家庭為本」指親子溝通,家長訂立規條和督促子女功課。「學校為本」指家長義工,親職教育及家校聯繫和家長捐贈。根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親子溝通」與中文、英文成績呈顯著正相關,而與一般自我觀、中文自我觀和英文自我觀亦呈正相關 (可見表三十六)。至於訂立規條與中文、英文成績無關,對數學成績更呈負相關,但對中文自我觀、英文自我觀卻呈正相關。亦即家長訂定作息時間,溫習時間,會使學童更有安全感,自覺語文科應更具能力,但實則上對語文科成績影響不大。督促功課方面與學童中文、數學學業成績及一般自我觀及中、數的自我觀相關不大;可是英文成績呈負相關,而英文自我觀亦然。 學校為本的「家長參與」方面,家長參與親職教育及家校聯繫則與多項學科成績及自我觀呈正相關——既然對學科成績、自我觀均有正相關,這項值得學校進一步發展。家長捐贈對學生中文和數學成績均呈正相關,而這類家長參與學童的一般自我觀和中文自我觀均具正面的影響。家長擔任義工,對於學童中文、英文、數學成績呈負相關;但學童卻有更高的一般自我觀及英文自我觀。這有趣的發現甚難理解。 家長在校內擔任興趣班導師或在圖書館擔任義務工作,可能學童會感到父母為校方接受並對學校有貢獻。因此,學生自我觀更佳。但這類參與為何與學童學業成績呈負相關呢?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正因子女成績欠佳,這些父母更積極投入校園生活,以了解子女學習困難,並尋求改善子女學習的方法,擔任義務工作便可更積極與老師攜手合作全面地處理子女的學習困難了。 表三十六 學生學業成就自我觀與家長參與的相關分析
4.4.6家校合作與家長評估學校質素的關係4.4.6.1 家庭背景、學生特質、家長參與對學校質素評估之影響
社經階層 整體來看,家長社經階層與他們對整體學校質素滿意程度並無顯著相關。但來自低下社經階層的家長,一般對其學校校風較為滿意。 新來港家長 本港出生的家長對學校的整體滿意程度較低。亦即是說,新來港家長對學校的滿意 程度較本地出生的家長為高。本地家長特別對家校溝通及對校舍滿意程度較低,但他們對校內教學的安排較滿意。 學生問題 整體來看,家長的子女如有學習困難,情緒問題,交友問題及行為問題,一般對學校的滿意程度亦較低。 溝通原因 若家長由於正面的原因,例如學童成績改善,多了解學校學習環境等,而與學校聯繫較多,他們對學校的質素一般評估較佳。反之,若學校是以「問題取向」(負面因素)與家長聯絡,家長對學校的滿意程度亦顯著較低。 家長參與 總體來看,「家庭為本」的參與與家長整體滿意程度成正相關。「學校為本」的參與與家長整體滿意程度亦成正相關。學校的「權力下放」程度與家長對整體學校滿意程度並無顯著關係。但有趣的是,若家長感到在校舍環境及家校溝通不甚滿意時,傾向期望更大權力下放給予更多權力讓家長決策,若家長感到校風或校內活動安排十分滿意,亦傾向更期望作更大的權力下放。 表三十七 家長背景、學生特性、家長參與及家長評估學校質素滿意程度的相關分析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