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2 學生學業成就及自我觀與學校氣氛的相關分析
問卷中提及的學校氣氛,可綜合為 (一)互相爭執 (二)有紀律 (三)有學術氣氛 (四)功課繁重 (五)課堂測核 和 (六)小組研究 若校內常有爭執事情發生,則學生對學校生活滿足感呈負相關,一般自我觀亦然,這不待言,反之,身處有紀律學校的學生,則中文、英文及數學的成績都有正相關;而一般自我觀,中文、英文自我觀都呈正相關。至於有學術氣氛的學校,明顯對學生的語文科(中文、英文)成績有正相關,而一般自我觀,中、英、數三科自我觀均有正相關。另一方面,功課繁重均與學業成績和自我觀各項相關數值為負數。這點不可不注意!而課堂測核對語文科成績都有正相關,而對自我觀亦有同樣情況出現。至於小組研究,對於學科成績無相關伍,反而對一般自我觀及中英文自我觀有相關性。 表三十八
學生學業成就及自我觀與學校氣氛的相關分析
V. 實踐研究結果5.1試點學校一試點學校一是一所半日制的資助學校,辦學團體為一本地教會。學校位於一老化的公共屋h。全校共有21班,校長一人,教師32人,學生680人。學校近年面臨縮班的壓力:一方面是社區人口老化,入學年齡的孩子數目日漸減少;另一方面,有些家長傾向選擇全日制的小學;另一個不利因素是大部份家長會選擇上午班。學校希望透過努力工作,給予坊眾好的形象,建立口碑,從而獲得家長對學校的支持,以激勵教師的士氣。 透過第一封介紹及邀請信,試點學校認識到這個研究計劃,並決定接受一天的教師基礎培訓研討會。為了不妨礙上課時間,學校選擇以兩個上午進行。研討會後,校長聯絡小組成員,透過數次電話交談,進一步探討成為試點學校的可行性。隨後,研究小組被邀請到校,更詳盡的為全校教師介紹成為試點學校的承擔和獲益﹝見附件1.1﹞。臨近暑假,校長承諾成為試點學校之一,並擬定於八月進行第一次教師培訓,除重申研究計劃的模式外,亦為開展新學期的家校協作好部署。 工作範疇 1. 教師培訓 a) 原則上,教師培訓活動的主題都是環繞著「家校協作」的理論和實踐,但是,「家校協作」不可以跟教學和教育完全分割,因此,有些活動可能與教學和學生成長有關。 正規全校性的教師培訓活動共十次(見附件1.2),用了四十小時以上。個別教師的諮詢和適逢其會的商討及交流的次數及時段,因未有系統的紀錄而無法統計。 培訓的主題包括:家校協作的理論和概念,實踐的方法,小一及插班生的迎新輔導安排,家長支援小組的成立及班主任的角色,教師如何幫助家長協助子女在家學習,提升學生的自尊感,如何和家長義工並肩工作,與不同類別的家長會談的技巧及整年計劃的檢討。每次培訓活動都有文字記錄,如可安排,更輔以錄影,以作記錄 (可參閱附件1.3、1.4、1.5、1.6) 。每次培訓活動後或完成一主題後,參與的教師會填寫一評論表格。 培訓主題全由校長建議。根據校長所說,主題是經過諮詢教師及因應學校進程而擬定的,故其適切性無庸置疑。主題大部份跟家校協作有關,例如:「家校協作的理論、概念和實踐方法」﹝可參閱附件1.3﹞,如何在「新生輔導日」﹝可參閱附件1.4﹞中跟家長展開關係,探討幫助家長「協助子女在家學習」﹝可參閱附件1.5﹞,和與不同類別的「家長會談」﹝可參閱附件1.6﹞等等。在探討與家長接觸和一起為學童工作時,發現很多情況下,不愉快現象的出現是由於家長和教師持不同的角度去看培訓孩子,而教師之間的理論亦不一致﹔因此,家長面對不同的教師,感到無所適從。有顧及此,校方選擇「提升學生自尊感」﹝可參閱附件1.7﹞為主題,一方面讓教師重新思考對學生的要求和輔導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洞察到如何跟家長闡釋校方對學童的要求和共同步向的目標。一次的培訓未必能全面改善情況,但對教師起了反省作用,在重申校方的教育方針方面肯定有果效。 培訓時段多於上午舉行。對教師來說,當日要特別提早回校,慣常工作要預先作好安排。由於下午要上課,有些教師要課前當值,亦間有教師要處理急務,往往感到時間不足,產生一種急促的壓迫感。全年只有一次是全日的培訓日,當天的安排較為舒暢。日常教師的工作節奏已急得透不過氣,培訓活動也同樣急促和緊張,會影響教師的投入和吸收。 大部份教師都非常投入培訓活動,提出有見地的意見和提問。教師的表現正面和積極,坦誠和敢言。從評論表格的資料顯示,教師從中得到新的知識、新的技巧和新的啟發和洞悉。情況未能容許跟進培訓活動對教師的影響能維持長久。從觀察所得,教師接受培訓後,亦鮮有時間再探討和深化所獲得的知識,亦未必有足夠適時的機會實踐和深究。﹝檢討活動資料見附件1.8﹞ b) 研究小組成員跟校長、輔導教師(SGT)及三數位主任非正式地組成校內「家校協作」支援小組,需要時聚首商討有關事項。 c) 在成立家長教師會的過程中,研究小組提供資料和其他學校的經驗給與校方參考。﹝詳情見下文「家長網絡及家長教師會的成立」一段﹞ d) 專業知識及經驗交流。由於家校協作牽涉到學校的多個範疇:家課的政策、獎懲的施行、學校的文化和氣氛、工作量的分配、人手的調派、同事間的人際關係、校舍空間的運用、校工的支持等等,都是一環緊扣一環,相互影響。校長為了一方面集思廣益,一方面互相協調,需要非常頻密的跟小組成員保持溝通,跟研究小組或個別成員分享和討論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校長重視小組的意見,經過考慮,負責最後的定案。 2. 家長教育 在「家校協作」的大前題下,家長教育可以分為兩個範疇:一是關於父母的角色,幫助父母成為稱職的家長,一般統稱為「親職教育」;另一是幫助家長進入教育夥伴的角色,加深對學校和教育的認識,瞭解家長參與學校工作的任務,一般情況稱為「家校協作」。 a) 親職教育:各地研究資料顯示,家校協作要從家長和教師各自做好本份開始。家長能否跟子女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從而正面地培育子女,有賴家長對兒童成長的知識、與子女交往的技巧和一套正面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也是親職教育的主要範疇。若是家庭和學校各信一套、各做一套,學童便難以適從。因此,比坊間的親職課程更為有效的,應是以「學校為本」的課程,更要為家長安排有連貫性和發展性的課程,好使家長能積累知識和經驗,在演繹這些課題和放諸實踐,就得以配合學校。﹝可參閱附件1.9﹞ b) 幫助家長明白學校的組織和運作,亦在適當時候,解釋學校的政策和措施。研究小組非常支持校長一貫給家長撰寫通訊的做法。校長頗為定期的派發一份家長通訊,內容包括閒話家常、回應家長的提問、學校生活的拾趣、教育政策的施行等。雖然未有科學化地統計家長讀者的數目及所能發揮的效能,但從通訊內容亦常為一些家長提及和引用這點,可確定通訊有讀者群和有影響力。在參與研究計劃的期間,校長也曾在通訊中介紹「家校協作」計劃和進行中的活動。 c) 家長義工的組織和訓練:上課時段,讓家長進入學校仍是新的安排。讓家長參與學校日常工作,更是新的嘗試。一般家長對學校認識不多,作為義工,只可以從手板眼見的工種開始。若是停留在這個階段,家長義工容易自視為廉價勞工,抓不到成為教育夥伴的意義。組織和訓練的工夫不可缺少,抓緊機會幫助家長義工明白義工的角色和任務,使有效地成為學校的人力資源。家長義工不是正規的教育工作人員,家長群的教育水平不高,未必能適應正式的訓練課程,因此,研究小組採用每週一次的聯誼聚會,就著談論他們關注的事項,注入家長義工需知的元素,幫助有心成為義工的家長適當地投入家長義工的角色。﹝可參閱附件1.10﹞ d) 家長網絡支援小組聯絡人的培訓:支援小組和家長義工能否順利運作,很大程度取決於聯絡人的稱職程度,培訓和保持聯繫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學校的程序安排,在成立支援小組後,未能即時為小組聯絡人提供培訓活動,但「家校協作」的推行卻要盡速進行,故在家校協作聯絡員的安排下,小組聯絡人開始致電各小組成員,由於這樣的安排並不普遍,小組聯絡員和被接觸的家長都不大清楚大家的角色和聯繫的性質。在完成了第一輪的電話接觸後,第一課培訓講座亦隨之展開。這樣的安排可能遜於先培訓,然後展開聯繫工作的程序,但亦有可取之處。小組聯絡員帶著一些工作經驗來參加講座,對講座內容更有認同和共鳴,更可以舉一反三。隨後的培訓,融入於每個星期的例會中,內容隨著小組聯絡人的需要和經驗來提供。﹝可參閱附件1.12﹞
e)
家長中心成立:學校成立了支援小組和義工組後,日間家長到校及留校工作的人次增加。學校明白要凝聚家長的歸屬感,家長要有聚腳點,於是在校門附近撥出一房間作為家長中心。家長除了聚首談論跟聯繫和義工工作有關的話題外,更在家校聯絡員的推動下,發展了興趣小組,而家長間也產生了一個友誼小組的效果。家長教育不一定規限於正規課程,事實上家長之間經驗與才能的交流,也是好的家長教育。興趣小組的導師也是在家長群中發掘出來,興趣小組為學校製成不少可供義賣和送給嘉賓的手工藝精品。﹝可參閱附件1.13﹞ 3. 聯繫社區資源及參與社區活動 每所學校與所處社區的關係息息相關,而教育亦不應困在四幅校牆內,學校一方面讓社區多認識自己,另一方面亦要走進社區,關懷社區。 a) 探究社區資源。家校聯絡員的其中一項工作是探究學校所在社區的資源,這有助學校善用社區資源,也可以轉介有需要其他服務的家長到適當的機構。其中一項引進社區資源的計劃就是「校本親職課程」。家校聯絡員從物識、商討、到達成協議,成功為學校安排社區志願機構,派出社工到校提供校本親職課程。事實證明到校舉辦有連繫性的親職課程比較讓家長參與坊間的專題講座更為適切和有效。 b) 聯校舉辦活動,減省人力及資源的支付,亦可作交流和觀摩。鄰近一所學校安排了一位著名的播音員教導家長如何為子女講故事。學校安排校車接送家長到鄰校參與,讓家長擴闊經驗,亦藉機與鄰校家長接觸和交流經驗。 c) 帶動學生和家長關心社區的老人,舉行編織頸巾活動,以家長為主力,學生一邊學編織,一邊參與義舉。 4.
家長網絡及家長教師會成立 a) 家長教師會是一個有代表性的家長組織,是一個得到正式承認的家長和教師溝通合作的架構。由於家長間本來互不認識,家長對學校的認識也不多,單靠參與和透過選舉過程,並不足以讓家長成為學校大家庭的一個成員。因此,在成立家長教師會的同時,也得推出配套活動,促進家長間的認識和相互關懷,校方亦要提高校政的透明度,幫助家長瞭解學校教育服務、家校協作的意義和家長進入學校的角色和任務。 研究小組在學校提出家長「支援小組」的意念和實踐方法。經校方考慮後,同意為二零零零年九月入讀一年級的學生家長成立支援小組。對絕大部份家長來說,這樣的組織非常陌生,家校聯絡員要費頗多工夫,親自跟家長解釋。有時,家校聯絡員甚至要接觸個別家長,把意念傳出去。小一的班主任也修改了小一入學輔導方式,以傳達家校協作的意念和展開支援小組的工作。 有了一群家長作為「班底」,無論學校日後舉辦活動、安排程序、組織家長教師會等,都有一班相當信任校方的家長參與。 b) 校方計劃於一九九九至二零零零年度學期成立家長教師會,研究小組應邀為校方行政人員提供有關家長教師會的概念和實踐、組織和部署、會章的編寫等種種資料及分享經驗。校方亦安排研究小組為家長講解有關家長教師會的架構、功能和角色。經過校方循序漸進的部署,於二零零零年七月五日,家長教師會正式成立了。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