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4.2.11 教師會晤家長的原因

 

        教師會晤家長的原因仍是以「問題」取向•最多教師會因為學生成績差或退步而會晤家長。其次為學生在校內行為表現不佳為由。[見表十六]

 

4.2.12 教師對工作的滿足感

 

        整體而言,老師是同意工作有來自各方面的滿足感。教師表示最同意感到有能力有效地教導學生。其次為相信本身有能力教導出色的學生,他們亦覺得學校老師勤奮及努力協助學生達至成功•他們覺得如重新抉擇,他們也會當教師。[見表十七]

 

4.2.13 教師在校務事務上的參與程度

 

        對於學生的學習與教學工作有關的事項,有7成至9成的老師可參與「諮詢」及「決策」的工作,例如:選取教科書及其他教具,學生升班留班,以及決定學生學習的指標。

 

        有近6成至7成老師認為在整體學校的課程、分班、教師發展以及學校行為的事務上可被「知會」或「諮詢」。

 

        至於聘任及學校財政預算等行政工作,老師認為「無機會參與」。[見表十八]         [Computer1]   [Computer2]  

       

        總括而言,大部份教師並不接受家長參與校政決策,但他們較接受「知會」或「諮議」家長有關學校事務,尤其是與學生學習有直接關係的事務,大部份教師亦同意應「諮詢」家長的意見,至於家長會或家長活動,教師更同意家長有權參與「決策」。在實際上而言,教師要求家長參與主要停留在「家庭為本」的活動上,大部份教師要求家長指導及檢查學生的功課,但卻忽略要求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或參與家長課程。就七種不同類型的家長參與模式,本研究發現「家庭與學校溝通」、「親職教育」及「輔助子女在家學習」是教師最為重視的,但在實際上。大部份教師感到校方在「親職教育」及教導家長「輔助子女在家學習」亦不足夠。此外,家長參與校內「義務工作」、「參與校政」及引入「社區資源」對大部份教師來說是頗重要,而校內現存的實踐仍是不足。有趣的是,與家長的「聯誼活動」卻有過多之

 

表十六   自開學至今,你曾與多少位家長晤談以下事項?(每題只圈一個)

 

沒有

5位以下

10位以下

15位以下

21位以下

21位或以上

有效總數

(n)

平均數(mean)

標準偏差(s.d.)

 

0

1

2

3

4

5

 

 

有效百分率 (%)

1

學生學業成績差或退步

2.6

 

35.0

 

30.3

 

13.0

 

4.6

 

14.6

 

1044

 

2.26

 

1.42

 

2

成績優良

25.7

 

43.9

 

17.4

 

5.2

 

3.8

 

4.0

 

1027

 

1.29

 

1.24

 

3

在校內(課室內)行為表現不佳

4.1

 

44.4

 

32.8

 

9.9

 

4.7

 

4.1

 

1043

 

1.79

 

1.11

 

4

在校內(課室內)行為表現良好

22.0

 

47.4

 

17.3

 

6.9

 

3.4

 

2.9

 

1027

 

1.31

 

1.16

 

5

學童的社交關係

18.2

 

53.7

 

18.4

 

4.6

 

3.3

 

1.8

 

1025

 

1.26

 

1.03

 

6

缺席

48.6

 

41.8

 

6.3

 

1.7

 

1.0

 

0.5

 

997

 

0.66

 

0.82

 

7

其他(請說明) :____________

67.5

 

13.0

 

6.5

 

3.0

 

4.7

 

5.3

 

169

 

0.80

 

1.45

 

 

 

   表十七   你同意以下的說法嗎? (請圈其中一項)

 

極不同意

不同意

無意見

同意

很同意

有效總數

(n)

平均數

(mean)

標準偏差(s.d.)

 

1

2

3

4

5

 

 

有效百分率 (%)

1

我感到工作有滿足感

1.1

 

10.1

 

19.4

 

63.1

 

6.3

 

1048

 

3.63

 

0.79

 

2

校長與我對學校的目標均有共同信念

2.6

 

12.6

 

37.8

 

43.0

 

4.0

 

1047

 

3.33

 

0.84

 

3

我常被行政工作所累,未能享有工作成功感

2.0

 

28.5

 

35.6

 

27.3

 

6.6

 

1042

 

3.08

 

0.95

 

4

在校內,每天我都充滿信心

1.0

 

18.3

 

31.8

 

43.8

 

5.1

 

1047

 

3.34

 

0.87

 

5

我認為本校是同區中比較出色的

4.0

 

19.3

 

34.3

 

36.2

 

6.2

 

1042

 

3.21

 

0.96

 

6

對於出色的學生而言,我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去教導他們

0.2

 

4.5

 

17.7

 

64.2

 

13.4

 

1045

 

3.86

 

0.70

 

7

在本校任教容易積極投入

1.3

 

13.1

 

31.6

 

47.5

 

6.5

 

1048

 

3.45

 

0.85

 

8

我對學生如何學習的信念與本校教師大致相同

0.9

 

9.5

 

32.2

 

55.5

 

1.9

 

1048

 

3.48

 

0.73

 

9

面對學生行為問題我處理得當

0.5

 

5.3

 

23.7

 

66.5

 

4.0

 

1048

 

3.68

 

0.66

 

10

教員辦公室充滿融洽氣氛

1.6

 

10.7

 

24.7

 

51.8

 

11.2

 

1045

 

3.60

 

0.88

 

11

本校評核教師的方式大致公平

3.4

 

10.3

 

41.1

 

42.5

 

2.6

 

1044

 

3.30

 

0.82

 

12

我認為學生學習能否成功,主要在乎學生學習環境

0.3

 

15.0

 

18.9

 

57.9

 

7.8

 

1046

 

3.58

 

0.85

 

13

假如重新抉擇,我也會當教師

1.7

 

7.9

 

21.1

 

46.9

 

22.4

 

1048

 

3.80

 

0.93

 

14

本校教師勤奮,努力協助學生達至成功

0.5

 

5.6

 

20.4

 

59.5

 

14.0

 

1049

 

3.81

 

0.76

 

15

我感到我有能力有效地教導學生

0.1

 

1.1

 

12.5

 

71.7

 

14.6

 

1047

 

4.00

 

0.57

 

16

學校的教學是影響學生成績的最主要因素

0.5

 

20.1

 

19.1

 

51.8

 

8.5

 

1045

 

3.48

 

0.92

 

 

 

 

   表十八    在以下校務事項,教師有多大參與程度?

 

無需參與

知會教師

諮詢教師

教師參與決策

有效總數

(n)

平均數

(mean)

標準偏差

(s.d.)

 

1

2

3

4

 

 

有效百分率 (%)

1

決定有關學生行為的校規

8.6

 

32.4

 

36.0

 

23.0

 

1049

 

2.73

 

0.91

 

2

決定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內容

9.3

 

33.1

 

38.8

 

18.8

 

1046

 

2.67

 

0.89

 

3

分班

12.5

 

27.8

 

33.4

 

26.4

 

1051

 

2.74

 

0.99

 

4

制定學校課程

12.6

 

26.2

 

33.6

 

27.7

 

1043

 

2.76

 

0.99

 

5

聘用新老師

71.8

 

21.2

 

5.5

 

1.5

 

1053

 

1.37

 

0.66

 

6

學校經費全年預算

56.0

 

28.1

 

12.3

 

3.5

 

1048

 

1.63

 

0.83

 

7

員工培訓支出

58.4

 

27.9

 

10.0

 

3.6

 

1046

 

1.59

 

0.81

 

8

決定學生學習的指標

7.0

 

23.9

 

33.4

 

35.8

 

1046

 

2.98

 

0.94

 

9

學生升班留班

3.4

 

11.1

 

34.8

 

50.6

 

1045

 

3.33

 

0.81

 

10

選取教科書或其他教具

3.5

 

6.2

 

34.7

 

55.6

 

1051

 

3.42

 

0.76

 


4.3.1 「家庭為本」的家長參與

 

     家長的問卷分析中發現:

最常參與的家中參與均與功課有關,包括「鼓勵子女努力學習」、「督促子女做功課」及「教導子女做功課及溫習」。一般家長對子女的學業要求及期望十分高,可是大部份家長均未能經常帶子女到圖書館,亦未能和子女一起閱讀。子女於課餘時間約用2小時做功課,2小時看電視,約1小時玩耍,溫習或看課外書的不足1小時,甚少學生需要照顧弟妹。(詳細資料請參閱附錄家長問卷第六題)

 

     學生的問卷分析結果顯示:

與家長的結果頗為吻合。家長最常參與的均是與功課及學習有關的活動依次為:「鼓勵學生努力學習」;「要求學生維持中等或以上的成績」;「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教導學生做功課及溫習」;及「督促學生做功課」。(請參閱附錄學生問卷第十三題)

 

4.3.2 「學校為本」的家長參與

家長的回應方面:家長日是最多家長出席的活動,有百分之九十三曾出席。聯誼活動方面,家長最常參與的是單元性的學校活動如家長日,開放日或嘉年華會,但平均也只是每年到校一至二次。近八成家長曾捐贈禮物或學校籌款。家長教育方面,有六成家長從沒有參與學校舉辦的家長課程或講座;亦有八成家長表示從沒有與校方或教師保持聯絡。學校義務工作方面,近九成的家長從沒有參與「協助學校任教興趣班」;「協助老師帶領戶外活動」或「參與學校義務工作」如圖書館或午膳管理,也只有不及三成的家長曾協助學校籌款及義賣。(請參閱附錄家長問卷第九題)

 

學生的回應顯示:

結果與家長回應一致:學生回應亦是有百分之九十三的家長曾出席家長日。

其次是學校的開放日或嘉年華會出席率為百分之五十三,有百分之五十的學生表示其家長曾捐贈金錢或禮物給學校,比率較家長聲稱為小。有四成的學生表示家長曾參與家長講座或課程,比率與家長結果一致。有百分之八學生表示他們的家長參與校內義務工作,這結果也和家長結果一致。 

 

總括來說,學生與家長的資料十分一致。「學校為本」的家長參與仍待發展,家長的資源仍未被充份利用。(請參閱附錄學生問卷第十四題)

 

4.3.3 家長參與校政決策

 

讓家長參與校內決策,選舉及培訓家長領袖代表是當前權力下放,學校管理委員會改革的重點。我們的研究亦嘗試釐清教師及家長對授權家長,參與校政決策的觀感。

家長的看法

最多家長期望參與決策的項目主要是「家長教師會」的政策,約有三成家長表示希望參與決策,亦有百分之二十五希望被諮詢有關家長的事務。約三成至四成的家長希望就下列事項擔任諮詢者的角色:1) 教學語言安排;2) 分班方法;3) 開設新課程;4) 學生上課的安排;5) 評估學校的質素。亦約有三成至四成的家長希望校方知會他們下列校務政策:1) 課外活動的安排;2) 學生事務的安排;3) 訂定學校教育目標;4) 訂定學生行為規範;5) 制定學校整體發展計劃;及6) 學校的訓導政策。就校董會工作及教師的聘任及安排而言;有五成至六成家長認為本身不用參與;有興趣參與決策者只有約百分之四。約一成至一成半希望被諮詢;大約二成半至三成希望被知會。(請參閱表二十)

 

 

表十九  家長參與學校校政的期望

我的期望

無需參與

知會家長

諮詢家長

家長參與決策

 

百分率(%)

家長教師會的政策

16.1

28.0

25.8

30.0

教學語言的安排(如採用母語教學等)

13.8

27.6

40.6

18.0

分班方法(如精英班或混合能力分班)

18.9

28.7

37.1

15.3

開設新課程(如性教育、公民教育等)

15.6

30.0

37.1

17.2

學生上課的安排(如全日制/半日制等)

17.3

31.2

34.9

16.7

評估學校質素

17.4

26.1

33.3

23.2

課外活動的安排(如講座或旅行等)

12.3

43.6

29.7

14.3

學生事務的安排(如小食部、校車等)

19.4

37.7

31.2

11.7

訂定學校教育目標

15.4

36.8

35.5

12.2

訂定學生行為規範

12.3

37.0

34.2

16.6

制定學校的整體發展計劃

23.9

31.2

30.5

14.4

學校的訓導政策(如獎懲制度等)

19.2

36.7

31.2

12.9

教師及行政人員的任命及安排

48.9

32.0

14.6

4.5

校董會的工作

60.5

25.3

10.2

4.0

 

在比較家長與教師的看法時﹝表四,見前19頁﹞,我們發現兩者之間並無重大矛盾。結果顯示:除了與家長活動及家長組織有直接關係的事務上,教師及家長均表示家長可作決策外;其他行政人員任命及校董會內的校務決策,大部份教師及家長均抱著保留的態度。就教籌會第七號報告書之中,提議讓家長評估學校質素,則有大部份家長及教師認同家長作為「評估者」的工作。大部份老師及家長亦同意「知會」或「諮詢」家長有關學校教育目標,學校行為規範及學校的整體發展計劃,這發現反映出家長作為「監察者」的角色已日漸為老師接受。就家長作為「服務對象」,教師亦同意校方有責任就分班、訓導政策、課外活動、一般學生事務等政策上充分諮詢或知會家長。

 

 

 

4.3.4 家長及學生對學校的滿意程度

 

     家長的觀感

整體來看,小學生家長對學校質素頗為滿意。就學校校舍而言,超過九成家長同意校舍整潔而安全。就家庭與學校溝通而言,約八成半家長同意學校處理查詢事情,既迅速又令人滿意;並且能妥善處理家長的投訴。有八成至八成半的家長表示學校能讓他們充分了解子女的學業進度、校內的發展,他們同意學校能鼓勵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及努力使子女學業達至理想的水平。就課程安排而言,九成以上的家長同意學校很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而八成半的家長認為家課的份量適中。學校風氣方面,近九成家長認為學校的價值取向和態度對子女有正面影響,超過九成的家長同意子女就讀的學校校風良好而他們的子女亦很喜愛學校。(請參閱附錄學生問卷第十三題)

 

 

     學生的觀感

整體來看,學生對學校亦頗為滿意。對學校觀感方面,超過九成的學生表示喜歡就讀的學校,在學校學會很多事物,亦感到校內老師都愛護同學;交友方面,約八成學生感到在校內很容易結識朋友,約七成學生感到同學們喜歡與他交往。學習生活方面,約八成半喜歡上學,但有近五成學生感到學校生活有些沉悶,亦有三成表示在校內有些孤獨。

(請參閱附錄學生問卷第十八題)

 

 

4.3.5 家庭社經地位對家長參與的影響

 

4.3.5.1.家庭社經地位與家長參與的相關分析

 

所謂家長參與有兩大類型:「家庭為本」及「學校為本」。「家庭為本」的家長參與是指 (一)家長輔導子女學習及親子溝通 (二)家長訂立規條 (三)功課輔導。「學校為本」的家長參與是指 (四)家長義工 (五)親職教育及家校聯繫和 (六)家長捐贈這幾個項目。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社經地位與第一項家長參與的關係十分顯著 (見表二十一);換言之,社經地位越高的家長,他們較積極投入輔導子女學習和親子溝通的活動,此外,家庭收入、父母的教育水平也和家長參與有顯著相關。反過來說,這些家長對於訂立規條,功課督導的關係性就不大,甚至呈負相關。至於後三項「學校為本」的參與而言,社經地位越高的家長,較多傾向參與親職教育及與學校保持聯繫,他們向學校捐贈也較積極,但參與義務工作與父母親教育水平較有關係,但與父母親的職業均無多大關係。亦即無論父母的職業為何,教育水平較高的父母比較積極參與學校義務工作。

 

 

 

 

表二十一、家庭社經地位與家長參與的相關分析

 

家長輔導子女學習

及親子溝通

家長訂立

規條

功課督導

家長義工

親職教育及家校聯繫

家長捐贈

社經地位

.2677**

-0.0358

-.0827**

.0487*

.1521**

.0974**

家庭收入

.2322**

-.0378*

-.0702**

.0383*

.1432**

.0995**

父親職業

.1787**

-0.0209

-.0416*

0.023

.1188**

.0649**

母親職業

.1294**

-.0732**

-0.0629

-0.0018

0.0316

.0403*

父親教育程度

.2198**

0.000

-.0833**

.0488**

.1318**

.0764**

母親教育程度

.2369**

-0.013

-.0678**

.0650**

.1342**

.0617**

*P<0.1       **P<.001

 

上一頁 | 下一頁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