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阿寳
「眼不見為淨」是現代人的垃圾哲學。如果把我們每天丟棄的垃圾都攤開來,你猜會發現什麼?4月中我就參與了一年一度的中大垃圾審計(waste audit),將校園生產的垃圾逐袋秤重、分類,看看我們丟掉了什麼。
摷垃圾不臭嗎?臭啊,臭死了。可是這樣摷一摷,會摷到超乎想像地多的可用物資,包括:衣物、鞋、眼鏡、指甲油、紙袋、未拆包裝的蔬果肉類,以及未過期未開封的樽裝果汁!可悲的是,它們與更多可回收再造的資源:紙、鋁罐、膠樽、玻璃樽等,全部混在一起變成垃圾送往堆填區。
我們當日的目標是處理400袋垃圾,約佔全中大垃圾量的25%。即是說,
中大一天就生產1,600袋垃圾!
你說,中大人那麼多,差不多啦,無計啦。堆填區早就喊飽和,塑膠垃圾流入海洋,污染魚類、纏死海龜塞爆鯨魚,也因為這「差不多」。
我們可以減少浪費嗎?
絕對可以,而且應該!事實上不少中大人都在身體力行推動減廢,譬如今年逸夫書院千人宴就由同學帶頭走塑,成功減少96%膠樽與鋁罐,成了媒體熱話。所以我說,減廢不難,決心最難。
垃圾袋裏常見剩食,甚至未拆封的食 物。這叫不叫浪費?
5月初我們部門搬辦公室。搬辦公室最容易製造海量垃圾。有些仍可使用的辦公室資產因為產權不能外流,只能被堆填;同事棄用的物品若要「散貨」,則需要人力和時間處理物資的配對與運送,因此最乾手淨腳就是——丟掉。這是所謂的「成本效益」:與其花大量時間把物資回收和轉贈循環再用,不如直接丟掉更符合「成本效益」。 這樣我們其實漠視處理垃圾所需的其他成本,例如下游勞工的工作狀況、自然環境的消化能力等。 地球珍貴的資源如土地、水源、空氣,給海量的垃圾污染了,徵收再多的垃圾費也彌補不了,更何況政府根本沒有決心推行垃圾徵費等污者自付計劃。
我和同事用了兩天,將舊辦公室清理出來的物資分類、重用、回收、捐贈,驚覺環保不能假手於人,尤其不能以為花點錢就可以由別人處理你的「垃圾」。在中大的可持續發展政策下,校方早已推出廢品管理政策及指引 [ 1] ,鼓勵各職工緊遵「6Rs」原則,部門尤需統籌及協調物資的進出和使用,並在員工之間傳播環保意識:
若你和你的部門有決心實踐下列行動,未來世代的人會很感激大家:
更多環保貼士,請參閱
要回收、轉贈或徵求物品,可到
[1]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aste Management Policy and Guidelines, https://bit.ly/2xcwp09(只有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