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又是會員大會的日子,今年更同時舉行兩年一屆的理事會選舉。過去理事會的工作相信大家有目共睹:我們關注校政,緊盯各項與同事息息相關的行政措施,定期與管理層溝通,提出建議,積極為同事爭取工作權益與福利,又精挑細選舉辦有益身心友善環境的活動。舉其大要簡單回顧一下這兩年的工作,就有這些:
對內:
舉辦僱員醫療福利講座、爭取員工生日假、約見UGC主席表達同事對填寫工作時間表的疑慮、約見立法會校董促請恢復校董會重組進程、參與校長遴選諮詢、監察校園外判情況、關注校園塑廢問題、跟進教學工作零散化,舉行兼職及合約教師交流會、協助同事申訴等;
對外:
支持海麗罷工、爭取集體談判權、關注大專界情況:聲援浸大教職員工會主席黃偉國被打壓,以及理大多名教師不獲續約等。
還有更多大家看不到的日常工作持續進行。你或者好奇,這十人不到的團隊 [ *],是如何三頭六臂?無名無利(大家可能叫不出他們的名字,所有組織、聯絡、請嘉賓講者吃飯全部自掏腰包),那到底為什麼?不如讓他們自己現身說法告訴你:
6月初,員工總會舉辦了會員招募週,總共招募了30多位新會員,希望會員接下來踴躍參與會務!
會長劉善雅(Ann),生物醫學學院高級講師,2008年加入中大
以前對大學工會概念比較模糊,覺得很多會都以聯誼為主。2009年「導師正名運動」所帶來的改變,讓講師同事受惠至今,也觀察到當時發起運動的工會理事和熱心的同工許多都不是教學崗位,因而受他們的理念及無私精神感染。眼見同事平日各有各忙,在大學堅守崗位,同時關心大學校政對同事的影響,關懷同事及其權益。自覺在大學裏也屬工作環境比較理想和幸運的一群,想看看有沒有可以幫手的地方,故2011年加入工會,開始時參與處理個案的工作,2012年擔任會長至今。
工會工作特別之處是讓我有機會接觸大學不同同事,結識了不少朋友;也因為工會在不同委員會中也有代表,大學在推行新措施和改變時會諮詢工會意見,因而令我對工作的環境有更深的了解。我們工會在校園以外也是比較成熟的工會,除了是職工盟轄下90多個工會中一員(教協也是其中之一),也是大學專上學院聯盟的成員會,而我則是現屆司庫,在參與過程中也認識到其他大專院校的同工,了解各大學的情況。
社會環境愈來愈光怪陸離,有時也對這個自小長大的地方愈來愈陌生。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政制對大學不無影響,而這些也是我們工作其中一個壓力源頭。但我們要默默接受這些改變嗎?在大學工作感受最深,是同事默默耕耘的態度,少了一份在私人機構工作的勢利。在大學大家也是打工一族,我們對工作固然有一份使命感,但也需要合理的待遇與互相尊重。你願意和我們一起去改善自己的工作環境嗎?請相信自己的力量,也給自己一個機會,認識中大。
總幹事曹藝林(Alan) ,醫學院
用「光陰以箭」及「人生有幾多個有意義的十年」來形容我在員工總會的日子最貼切不過。2003年底,大學不合理減薪事件激發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職員成立了員工總會為同事發聲,回想起來我要感謝此事觸發我加入成為創會會員,支持前線出心出力的理事。由當初一個靜靜坐在核心外圍支援的會員變成現核心理事會成員,除了因為減薪事件激出不平則鳴的使命感外,主要還是受到這一群無私付出不問收穫的理事感染。共事轉眼匆匆十數年,在這些年間同事的一句「多謝」,一抹感激的笑容,就是我們最大的回報,最好的支持。
有同事問加入理事會需要什麼資格,要讀什麼課程;亦有些同事憂慮時間或能力不足。其實工會事務眾多,用手腳用大腦,只要有心助己助人,連結起來爭取合理的工作權益,便可參與理事工作。
副會長陳燕遐(Vivian),自學中心高級講師,2006年加入中大
我一直是合約教師(那時還叫做導師),剛進中大時加入了所有工會(!),慢慢發現員工總會跟我的理念最接近。2009年因「導師正名運動」開始較積極參與工會運動,最後真正「成功爭取」大學合理看待教學前線的同事是教師,正名為講師(此前導師一直不屬大學條例定義下的「教師」)。我一直兩年又兩年的續約(今日看來能一直這樣續約原來很矜貴,儘管大學原就有一條說合約工滿6年可申請連續聘用),總覺得明年不知身在何處,於是前會長吳曉真多次找我加入理事會,我都推辭。
時勢惡,可總不能讓惡劣的時勢蹉跎歲月。2013年母親去世,工作上也見識了好些荒謬的人與事,深明體制下小員工的無奈與無力。我覺得是時候了,第二年便加入理事會。2014年,校園大罷課,政總罷課不罷學,雨傘運動,the
rest is history。員總從來不避政治與社會議題,因為校園與社會無法分割。事實上工會運動一直就是政治運動,歷史上從來如此。
工會內我較多關注制度問題(如評核機制、上訴機制、合約/兼職教師、校政民主化等),負責跨院校的運動與聯繫,因此也較多對外發言。這四年我在各同工身上學了很多,因為工會,還認識很多有情有義的同事。中大10年,若有什麼值得懷念,這些同工同事肯定排在最前面。香港大學教育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前線教學不受重視,工作越來越不穩定,研究要追星跑數,行政超負荷,自由的空間越來越收窄。正是此時,才更需要有心人為大學教育站出來。
副會長杜德文(杜總),物業管理處一級工人
2003年減薪事件時我已加入員工總會,兩年後做埋理事。加入工會和理事會很簡單:工作上遇到不公平事,有人幫你出聲,那你也要投入幫手至得。我們是基層員工,如果唔係工會肯出聲,大學管理層點會啋你?譬如以前上山校巴第一站位置唔方便,當時還沒有員工總會,同事同隔離個會講希望向校方反映,完全石沉大海。工會唔幫同事出聲咁我點解加入你?到減薪事件也一樣,受減薪影響最大的基層員工完全孤立無援,連受影響較少的同事也看不過眼,於是決定自己成立工會。
大家應該有眼見,這工會關注各階層同事最不遺餘力,最敢出聲。我不敢說我們都幫到手,有時制度壓人,但起碼我們在能力所及範圍盡力幫同事,像現在基層員工的待遇改善了不少,中層管理人員起碼會聽我們意見,也有所顧忌不敢亂來,這也有賴工會將基層員工的處境與需要告訴管理層。
我在工會主要負責搬搬抬抬,聯絡基層同事,能力範圍做到的都做。工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幫手,唔一定好有知識好有時間先得。我希望大家加入工會,加入理事會!你需要工會,工會也需要你。
秘書林綺琪(Dora),大學通識教育部項目統籌員,2005年加入中大
加入中大不久,便獲蘇小姐邀請入會,沒多久就獲邀加入理事會,一直工作至今。我對議題不太熟悉,對數字不敏感,對福利沒啥興趣,偏偏不太討厭十年如一日繁瑣的行政工作,對辦活動的流程OK純熟,對網頁設計、會訊排版又有興趣,其他理事正好填補我的不足。做著做著,社會經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萬幸這一班傻人堅守的理念未變。
說起工會,最初的印象是硬橋硬馬,綁頭巾嗌咪,鐵錚錚的漢子,但我們私下卻甚為搞笑,有愛吃喝的,有書卷氣的,有科技人,有師奶,有好學不倦的,也有擅於聆聽的。不過說到底,我們每位都非常平凡(其實平凡也不錯,誰說追求卓越一定是對的?),但獨特,合起來可是鐵甲萬能俠啊!
司庫翁愛明(Emily Owen),新聞與傳播學院 加入中大25年
是old seafood了!這20多年看著中大變化,我來的時候全部同事是長工,沒有合約工,很少超時工作,當年學生人數不多,也沒有那麼多的授課式碩士課程。現在新僱用的人起薪更低,而且大都是合約制,對上司更言聽計從。
一份長期需要的職位,卻要長期以合約聘用同事,以前不常見的現象,現在都變得理所當然。工作量大,同事長期超時工作,把人手不足的問題,轉嫁給前線同事,又變成常態。但這20年來香港經濟更差了嗎?政府更窮了嗎?財政赤字更大了嗎?有目共睹的是政府對大學資助撥款越來越嚴苛,但我們就得認命了嗎?
如果沒有人爭取改善這樣的情況,只會每下愈況,同事的工作環境越見艱辛。加入工會後,聽到同事的哭訴,甚至有個別同事因為上司的壓力而出現情緒問題,這樣的中大,於我是陌生的!
我職位不高,但不該因為人微言輕就對不合理的事情視而不見,也許做不到甚麼,但加入工會,願為這些同事添一份關懷,因為 I care CU。不想中大變得更壞!希望有一天,我們的中大,從冷色變回暖色!
加入工會,一起給中大添一點顏色!
理事温運南(阿南),EMO 電器技工
我在中大工作25年了,加入理事會其實好簡單,當時有同事係工會理事,叫我入會幫手,一入會就成為理事。平時我也喜歡參加其他社或會,搞吓活動,所以入會後我多數負責舉辦活動。加入理事會另外一個原因,因為常常聽到同事在工作上受壓,或遇到不公平的對待,但係因為要保住個飯碗不敢作聲。我係一個唔怕死嘅人,所以我希望為他們發聲!我加入工會之後,發覺工會的聲音和影響力,對員工係絕對有幫助的。
理事蘇玉仙(蘇小姐),哲學系文員
我是創會會員,順理成章成為理事。2003年大學不合理的減薪方案促成了員工總會的成立。當時的減薪方案是名副其實的肥上瘦下,乙、丙類員工減幅遠較甲類多,甚至高至16%,合約工更要承擔額外的10%。我有同事很抱歉的說:我好像在你荷包拿錢出糧一樣。我們曾經尋求其他工會協助,但他們儼然校方代言人,完全無視員工的焦慮與需要。於是我們決定成立一個真正為員工(所有員工),追求工作正義的工會,自己與校方商討。工會的成立也有賴不同組織的協助,包括職工盟、學生會、基層關注組等。中大的學生會組織有很好的社關傳統,在許多校政及社會公義議題上一直與我們保持合作。
我在工會主要負責行政、財務報表、申請贊助等工作,工作瑣碎,也耗時。我喜歡周六不用上班時回會室專心處會務,喜歡接觸會員。跟他們聊天,會發現當中其實臥虎藏龍。我常想如何可以創造更多空間,讓會員在工作以外發揮所長。我們快有新會室了,這對發展會員應該很有幫助。
理事 Joyce Cheung
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
僱員醫療福利講座廣受好評
支持本地農業,在校園引進無農藥無化肥農作物
工會理事參與恢復集體談判權的絕食行動
會員興趣班上,陳冠男博士教授學員寫揮春
* 本會規章定明理事會設理事連總幹事 8–15人,2016–18年度理事會共11人(1退休1離職,現時共9人),來屆希望可15人滿額。除理事會外,我們還需要很多同事協助推動大小議題,由各種議題小組到文娛康樂活動,由通訊寫手、排版,到活動場地安排、當值,我們都需要同事同心協力,爭取更公義的工作環境。請你記住下面的重要日子:
日期 | 重要事項 | 備註 |
---|---|---|
27/7–7/8 | 2018–20理事選舉接受提名 |
|
17/8(五) | 會員大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