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的兼職講師時薪分4 級,由$690至$1,505不等,視乎資歷與課程而定,譬如MA課程會高些。然而一般年輕講師剛入職大概只拿最低時薪,因此一科3課時的課約$27,000。若要維持每月3萬元收入,每學期便要教6科,暑假也要有書教才行。而且還真要有那麼多課可兼。問一下同行就知道,一學期6科,根本超出常人所限。太多課兼顧不了,太少又不夠生活,兼職同事在教學外往往還要靠其他工作收入,生活疲於奔命。
收入要夠生活,便要在不同部門、院校兼課,而且因為代課,缺什麼就得教什麼,科目各個學期不同,辛辛苦苦備好的課,可能只教一學期。於是時時在備新課,內容與經驗都無法累積,直接影響教學質素。
有些選修科或自資課程,要收生夠才能開,常常是開學前才能確定;有些兼課空缺也非常臨時,沒有足夠時間備課,直接影響教學。
兼課逐科計,即使半年合約,還是不停要為下一學期張羅,年年如是,永恆在找工作,無法做長遠打算。教育局教學生要做好生涯規劃,這些唸了博士的社會精英,畢業後只能當臨時工、斜扛人,30出頭入行,往後30年該如何規劃?
兼職同事除了薪酬和強積金,不享任何福利,醫療開支可以是沉重負擔。
各院校的行政與教學系統越趨電子化,電子教學平台各個不同,收功課與登分系統也不一樣,兼職老師變相要花幾倍時間熟習與適應。
兼職教師往往要一腳踢,教學、行政、IT、聯絡學生一手包辦。往往學期開始合約才生效,一切事前準備工作如借書備課、安排參考用書等都無法做,或要輾轉勞煩學部同事幫忙,非常不方便。開學初期圖書證、電子戶口、影印戶口都沒有;學期末又要在短時間內改好功課與考卷並交分,有同事試過未交分便合約到期,不能登入電子系統使用VeriGuide改功課,也登不了分。
有些部門甚至沒有兼職老師辦公的地方,上課前做點準備、下課後約見學生也沒地方,有同事要在嶺南運動場見學生。也沒有儲物櫃,比走讀生更漂泊。有老師帶便當,可是進不了茶水房,連放便當與吃飯的地方都沒有。
合約短、沒有辦公室、到處兼課等,都讓兼職同事對院校和部門難有歸屬感,對院校或部門的發展無法貢獻更多,也無法與學生建立較深厚關係。沒有同事關係,沒有教學支援群體,兼職同事變成獨行俠與萬能俠,這樣的教學零散化趨勢,對同事與學生都造成不可彌補的壞影響。
我們辦兼職教師交流會,發現同事都是生存達人,發展出各種生存策略,如:
但是,同事自救不能改變結構缺陷。 有些事是大學可以即時補救的:
特首去年10月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為大學研究預留不少於100億元的額外撥款,教資會原來在6月6日已在網上公布中期諮詢報告。報告就高教界研究經費模式提出7項建議,包括將研資局撥款由約10億元增至20億元、整合研究撥款計劃、全面檢討研究用途撥款等。
撥款增加自然是好事,但若撥款政策方針不變,仍是專款專用、互相競逐,及實施與表現掛鈎的賞罰機制,則再多的錢,也未有真正為研究鬆綁,大學仍然會為了競逐資源,犧牲教學。
諮詢期只有短短一個月(7月10日截止),事關重大,關心教資會研究撥款政策的各位,請不要錯過機會表達意見。
教資會舉辦的大學同工論壇詳情如下:
日期:2018年6月22日
時間:6:00 pm – 8:00 pm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3樓V322演講廳(地圖:
https://goo.gl/GB79fe)
報名: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5402846
《中期報告》可在此下載:
http://www.ugc.edu.hk/
[1] 2017年6月30日數字:全職教學人員有1623人。
[2] 根據5月23日教育局提供的數字,中大兼職教師有229人,但應未包括自資碩士課程聘請的教師。
鳴謝: 感謝阿啟、阿龍、Celia、小西鼎力相助,出席漂流教師交流會的同事分享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