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分享

網誌園地


HA Go

HA Go  (馮康醫生)

2019年09月23日

我母親早前在 HA Go 的「易拉架」前拍了一張照片,儼然變成了「蝦膏大使」!「蝦膏」,是 HA Go 的暱稱,是醫管局最新推出的病人移動程式。我最近到威爾斯醫院的眼科覆診,也順帶啟動了個人的「蝦膏」。由於程式剛剛推出...

我母親早前在 HA Go 的「易拉架」前拍了一張照片,儼然變成了「蝦膏大使」!「蝦膏」,是 HA Go 的暱稱,是醫管局最新推出的病人移動程式。我最近到威爾斯醫院的眼科覆診,也順帶啟動了個人的「蝦膏」。由於程式剛剛推出,病人必須要到指定的專科門診驗明身份之後,才可以啟動。我在眼科覆診,要走到李嘉誠專科門診的內科部門,找到臨時的啟動站,才完成需要的程序,不太方便。

 

HA Go 的主要功能包括預約專科門診排期《預約通》、就診時間提示《預約紀錄》、繳費用的《繳費服務》、藥物訊息《e藥通》等。HA Go 還整理了之前已經開發的移動程式, 像《醫管局與你》、《威院急症先鋒》、《HK Blood》、《喜程》等,一起放在同一個平台上。目前看來,主要功能集中在提供訊息方面,對病人的就診旅程提供的支援有限,但總算是個好開始。

 

醫管局醫院多、專科多、病人多,要創造一個統一的移動電子平台,全面連貫地支援病人的就診旅程,並不容易。我們將來在中文大學醫院便簡單許多。有一點我覺得很重要,就是要讓病人自己掌握個人的病歷紀錄,患過甚麼病、有過甚麼診斷、做過甚麼手術、吃過甚麼藥,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能幫助病人和照顧者掌控自己的健康及身體狀況。很多醫生覺得人的病歷紀錄是醫生的知識產權,我卻認為病人的病歷紀錄是屬於病人的!

閱讀更多
20190919

醫療新領域:老有所依  (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19年09月19日

每星期的門診教學,我喜歡找慢性疾病的個案跟醫學生討論。讓他們一方面了解疾病和藥物相互影響的複雜性,也可明白家庭和社會因素對照顧慢性病患者的重要。 今天的「教材」,是一位坐著輪椅,精神萎靡、口齒不...

每星期的門診教學,我喜歡找慢性疾病的個案跟醫學生討論。讓他們一方面了解疾病和藥物相互影響的複雜性,也可明白家庭和社會因素對照顧慢性病患者的重要。

 

今天的「教材」,是一位坐著輪椅,精神萎靡、口齒不清的老伯。陪診的家屬更令我「眼前一亮」,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婆婆。原來她是老伯的姨媽,也是一位獨居長者。「自兩個多月前發現他變成這樣後,我每天都會到他家中照顧他,但我實在吃不消了……」老婆婆訴說著。


經初步評估,老伯應該在兩個多月前中風,導致半身不遂,語言能力也失去了。同學們都很關注如何幫助他們,但打了多個電話,向不同的部門和病房求助後,都不得要領。最後,只得把老伯送往急症室(在此謹向威院急症室同事致歉)。


一個九十多歲的獨居長者無力照顧另一個七十多歲的獨居長者,最後由急症室「硬食」,這是香港「高齡海嘯」的一個縮影。現時香港社會人口結構出現「高齡少子化」現象,由於獨身、生育率偏低等因素,將來獨居長者數目更會大幅增加。


雖然政府已在公營醫療系統投放不少資源,但從以上的故事,可以看出對慢性疾病老年患者的照顧,不單是醫療資源的問題,而是一個老有所依的社會問題。


中大醫院在這問題上可以擔綱甚麼角色呢?我們正從三個方向去研究:首先,利用資訊科技和人工智能技術,加強健康管理、遠程醫療和家居照顧的能力。此外,中大醫院將和其他醫療服務企業合作,為慢性病人提供一站式服務平台,以照顧他們住院以外的其他需要。第三,我們也跟保險和銀行業商討,在自願醫保的基礎上,發展一些新的服務計劃,以提供更全面的照顧。


但願「老有所依」不是香港人的奢望。

閱讀更多
Section Icon_nurse thumbnail-01(website)

護說護話:病人的啟發(三)  (廖慧嫺女士)

2019年09月12日

「這裏地方都很新淨,設計都好清雅,有一種格調。」 「醫生護士態度好好,病情解釋好清楚。」 「都幾有效率。」 「同我以前去過的診所好不同,這裏不錯呀!」 這些都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開始投入服務的時...

「這裏地方都很新淨,設計都好清雅,有一種格調。」

「醫生護士態度好好,病情解釋好清楚。」

「都幾有效率。」

「同我以前去過的診所好不同,這裏不錯呀!」

 

這些都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開始投入服務的時候,我曾經聽過病人眾多意見之中的一小部份而已。雖然只是寥寥一兩句,要得到人家的認同卻不是容易的事。有一種傳說,就是中國人的心特別大,習慣把要說的話、想說的話都愛放在心裏頭,不輕易地講出來。因此每一句病人意見都得來不易,更何況是讚賞呢!

 

相比要獲得病人的意見,在籌備醫務中心的預備工夫上也不是簡單的一回事,彷彿這小小的醫務中心就是將來的醫院專科門診部的縮影,讓我們以此為試驗場所。由貫徹醫院風格的設計裝修、保安系統的應用、儀器物品的購置、電子醫療病歷系統的改良、藥物名册及項目收費的訂定、支援病理及影象的商業伙伴、業務推廣的資訊、聯絡病人的溝通模式,以至診所職員的工作服等等事宜,都是經過整個團隊細心考慮齊心協力而成。故此,病人所提出的意見就好像一張成績單,反映出我們團隊的預備工夫如何與及服務水平是否合格。

 

看到醫務中心漸漸上了軌道,心存感恩。與此同時,自己卻要離開,放下與醫務中心同寅一同奮鬥的機會,心中難免不捨。不捨還是要放下,因為有另一個不可思議的工作任務擺在眼前。

 

有人獲悉我工作上有所調動,走來勸說「老友,別再把那一早丟掉的「勇」字牌,再往身上掛囉。」聽了我只能唯唯諾諾,這會是最後一次罷!

 

閱讀更多
Section Icon_nurse thumbnail-01(website)

護說護話:病人的啟發(二)  (廖慧嫺女士)

2019年09月06日

「我要投訴你的護士,我的兒子不是病死也會因為不停地喊而死,你們護士究竟有沒有愛心的?你們人手不足,怎樣可以好好去照顧病人?又不讓我們在床邊陪伴,你間醫院的規矩真不人道……。」坐在我面前的男士...

「我要投訴你的護士,我的兒子不是病死也會因為不停地喊而死,你們護士究竟有沒有愛心的?你們人手不足,怎樣可以好好去照顧病人?又不讓我們在床邊陪伴,你間醫院的規矩真不人道……。」坐在我面前的男士不停地咆哮,由投訴員工個人的處理手法開始,愈駡愈激到投訴醫院的管理和不合時宜的員工指引,以至整個醫療系統的不足。

 

從病人或病人家屬的角度來看,他批評得沒有錯。任何系統都會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是二十多年前的公營醫療系統呢?員工只可以依本子辦事,談不上有任何彈性處理問題的機會。但今天我們所追求的以人為本、以病人為先的服務理念,相信護士會有很多的機會去發揮愛與關懷。

 

處理病人的投訴是很多護士主管最不想處理的事情之首,因為那種場境肯定是不愉快、不融洽,被人罵到狗血淋頭,甚或是污言穢語滿天飛及難以收拾的局面。但不想做還須做。那個時候的護士主管都相信機構所額外發出的管理津貼(俗稱管理費)應該是包了這類工作。

 

由不想做,不懂得去做,慢慢變成很喜歡去做。因為多了和病人直接對話的機會,每一個病人都有他/她的故事,他們的批評和質疑往往像一塊照妖鏡,直接了當反映出服務的不足之處。先不說誰對誰錯,處理病人投訴簡直是一種訓練機會。可以訓練自己冷靜去面對突發事件、耐性去聆聽別人的訴求、清楚去瞭解服務的涵蓋和性質、與及快速去決定解決方法。這完全是一種實踐及驗証人事管理理論的最佳方法。

 

想來,所有表面上看似難啃的工作,經歷磨練之後,也有可能成為日後自家的拿手本領呢!

閱讀更多

醫療新領域:再談糖尿新領域  (馮康醫生)(刊登於 AM730)

2019年09月05日

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醫治糖尿病最重要是控制飲食及減低血糖的藥物。之後,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幫助糖尿病的控制。我的老同學前聯合醫院內科顧問曾文和醫生,便積極推動糖尿病人參與長跑運動、組織及帶領病友和家屬參...

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醫治糖尿病最重要是控制飲食及減低血糖的藥物。之後,研究發現運動可以幫助糖尿病的控制。我的老同學前聯合醫院內科顧問曾文和醫生,便積極推動糖尿病人參與長跑運動、組織及帶領病友和家屬參與馬拉松賽事。飲食控制、定期服藥及經常運動成為「糖尿三寶」!

 

做好「三寶」,控制好血糖,是否就能減少糖尿病的許多併發症,譬如糖尿腳、糖尿眼、心臟病、慢性腎衰竭等?也不一定!問題是病人被診斷患上糖尿病之前,身體內的高血糖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把器官破壞了。 而且要穩定血糖水平並不容易,不同病人有不同的需要。隨著醫學進步和科技發展,糖尿病的治療又有了「新三寶」。

 

今時今日的「新三寶」有三個主要元素。第一是大數據,分析病人的流行病學特質、家族及個人病史、日常生活習慣及健康指標,提供個人化的併發症風險評估,透過醫患共同決策,指定治療目標及管控。第二是基因體學,分析病人的基因密碼及代謝體學,找出基因及代謝物質中的風險元素,加強糖尿病確診前後的預防及治療的精準性,達到「治未病」的效果。第三是資訊科技,策略性地利用移動科技,幫助病人即時自我管控自己的疾病,無須等待到期醫生覆診,才知道自己治療的情況,並掌握自我調節疾病管控的方法。

 

要尋找糖尿病的「新三寶」,原來無須外求。香港中文大學的陳重娥及馬青雲兩位教授和他們的團隊,在研發「新三寶」方面已經取得不少的突破。問題是:怎樣才能把這些研究的碩果轉化並融入到醫療服務的供應系統,帶給所有糖尿病人健康的人生?

閱讀更多
Section Icon_nurse thumbnail-01(website)

護說護話:毋忘初心  (鄭玉如女士)

2019年08月29日

DSE評核試放榜後,我們正為招收護士學生而忙碌,每位投考者都帶着滿腔熱誠,憑着意志及堅毅的心,本着一份「幫人」的使命感! 回想起當日自己為了什麼想做護士?原因很簡單,因為考入學護後既可以繼續進修,也期望...

DSE評核試放榜後,我們正為招收護士學生而忙碌,每位投考者都帶着滿腔熱誠,憑着意志及堅毅的心,本着一份「幫人」的使命感!

 
回想起當日自己為了什麼想做護士?原因很簡單,因為考入學護後既可以繼續進修,也期望可以擁有一技之長,幫助他人。入行後才發現自己很喜愛這份工作,憑着自己學到的醫療知識可以助人自助,終生受用。身邊不時有家人或朋友向我查詢一些醫療問題、身體情況、看什麼專科等等。幫到人的滿足感難以用言語去形容。能成為護士,我感到自豪!

初做護士學生時,我什麼都不懂,第一次出實習的部門是個腦外科男病房,這病房有很多病人、工作很忙碌,自覺護理知識及技能不足的我,不能幫上什麼,戰戰兢兢的跟着前輩指導下幫助一個昏迷多月的年青男病人抹身,懷孕的妻子及年長的母親每天也為他抹面。

記得課堂上老師說過人體最後失去的感覺是聽覺,所以有一天當我為這病人抹身時,我一邊抹,一邊告訴他是家人為他護理,亦鼓勵家人跟病人說一些家中鎖碎事。易地而處,我感受到作為家人的焦慮及擔心, 每次完成病人清潔後,我也嘗試鼓勵他們。其後每天都見到她們來探望病人及在床邊病人耳邊說話,漸漸我們成為朋友,每天互相問候。雖然當時我的工作很微不足道, 而且很辛苦,但病人或家人的一句感謝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

護士要有愛心及專業知識、無私的奉獻,保護生命,希望能令病人早日康復,減少痛苦。漸漸我對護士的工作更加充滿熱誠,我有幸能成為護士,在職業生涯上得到不少的機會鞏固自己的學識及技能,亦能學懂用生命影響生命。護士職業需要累積經驗,不斷進修,精益求精。

不講不知,護士的出路很多,除了可從事醫療及醫藥相關行業工作外,亦可從事很多行業:如教育、科研、紀律部隊、保險、航空業等等。無論在社會上擔當哪個工作崗位,期望每位護士勿忘初心,滿腔熱誠 「幫人」,亦鼓勵有志的年青人投身這份專業。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