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分享

網誌園地


20210216_DR FUNG_hkej_PIC

醫策縱橫:非本地培訓醫生 (馮康醫生)(刊登於信報)

2021年02月16日

政府建議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容許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5至12年後可以取得正式註冊。非本地培訓醫生必須是香港人,在認可醫學院畢業,並在當地完成實習及取得註冊。對於政府的建議,一如所料,醫...

政府建議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容許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5至12年後可以取得正式註冊。非本地培訓醫生必須是香港人,在認可醫學院畢業,並在當地完成實習及取得註冊。對於政府的建議,一如所料,醫學團體大多表示反對,認為破壞現有的考試機制,為醫生整體的專業水平帶來長遠負面的影響。從市民角度來看,有關建議可以紓緩公營醫療機構長期醫生不足的情況,自然無任歡迎。

 

修訂能夠有多少實效,實在難說。所有條件加起來,估計透過建議渠道回港執業的醫生數目不會太多,應該是杯水車薪。對本地醫生就業和培訓,還有對整體醫療水平的影響應該很有限。相反,來港執業的醫生如果都是從世界各地的頂尖醫學院畢業,譬如排名的頭100間,更或已經取得相當程度的專科培訓,有不同的經驗和視野,對香港的醫療體制肯定有好處。

 

關鍵是,長期以來公立醫院的醫生不足,不純是人力資源的供應問題。有些意見認為公立醫院病床不足及收費過低,才是問題的癥結。也有意見認為基層醫療發展滯後,使病人都湧進醫院裏去,才造成公立醫院需求過度、病房擁擠、輪候時間每況愈下的情況。這些意見,都有道理。醫療體制內的種種問題,互動互扣,繁雜交錯,只針對單一問題去處理,缺乏整體策略和執行部署,只會像轉碟的雜技藝人,把十多隻碟不停轉着,好看,最後碟還是會一隻隻掉下來。

 

從政策及管理的角度來看,增加人力資源供應的彈性,建立靈活的調節機制,對強化醫療體制,還是重要的。

閱讀更多
AM730_FH_20210204

醫療新領域: 醫院規劃新趨勢(馮康醫生)(刊登於 AM730)

2021年02月04日

老同學前北區醫院及仁濟醫院行政總監黎景光醫生到訪,參觀新投入服務的中文大學醫院。他問我一個問題:新醫院有甚麼規劃上的創新?剛好我教完一堂醫療管理碩士課,講的正是醫院規劃新趨勢。 回想北區醫院,那...

老同學前北區醫院及仁濟醫院行政總監黎景光醫生到訪,參觀新投入服務的中文大學醫院。他問我一個問題:新醫院有甚麼規劃上的創新?剛好我教完一堂醫療管理碩士課,講的正是醫院規劃新趨勢。

 

回想北區醫院,那是醫管局成立以後規劃的第一間醫院。我們首次編寫醫院功能概覽,把醫院各部門的內外關係和布局勾勒清楚,主導跟著也是第一次興建醫院採用的「設計與建造」合約模式,可以說是香港醫院規劃史上最突破性的創新。

 

到中文大學醫院,已經是我領導規劃的第五間醫院了。今次規劃也有幾方面的創新,包括綜合策略性規劃、量化規劃和精益規劃。

 

綜合策略性規劃就是考慮商業、服務、訊息、運作的綜合發展策略,從而決定各部門的大小與空間配置。具體例子是我們決定把物流系統外判營運,使醫院可以減少儲存的庫房空間,然後增加臨床服務和病人可用的空間。訊息系統的規劃,使醫院有完備的網絡系統,利用物聯網把人、機、物連結起來,增加流動空間的規劃效率。

 

量化規劃就是在規劃的初期,建立人流物流估算的數據及模型,然後模擬實際運作,評估各部門的空間與功能配置,從而減少規劃上的重疊及浪費,節省建築成本。

 

精益規劃就是在規劃過程中引入精益管理的方法,構建理想中的病人旅程成效與流程,然後透過價值流分析,從病人的觀點分析服務過程中每一個活動的必要性,以及活動之間的連結和關係,加強規劃為病人塑造價值的效果。

 

這些創新會為病人帶來甚麼實際的好處,還待以後病人告訴我們!

閱讀更多
DSC06925

開院七件事(馮康醫生)

2021年01月25日

近年來,醫院的管理營運,學習了不少工業管理的方法。許多同事都懂得以「人機物法環」的框架,組織日常運作,監管醫療質量。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大家也會利用「人機物法環」魚骨圖,分析事故成因,防止以後類似事故...

近年來,醫院的管理營運,學習了不少工業管理的方法。許多同事都懂得以「人機物法環」的框架,組織日常運作,監管醫療質量。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大家也會利用「人機物法環」魚骨圖,分析事故成因,防止以後類似事故再發生。

 

所謂「人機物法環」,人是人員,機是機械,物是物料,法是方法,環是環境。我們籌備開院,也是參考「人機物法環」的框架,加上信息及商業準備,變成開院七件事。

 

無論用甚麼框架,人始終在核心。傳媒朋友第一個問題,自然是夠不夠醫護人員。由於醫院開院時屬試業性質,服務有限,所需人手不多,所以沒有問題。未來一年,我們會分階段開展不同的專科服務,預計總會有一些專科的人力資源比較緊張,招聘會有困難。不過我們始終可以因應人手調整服務的投入時間。

 

人力資源最大的挑戰,不在人數,而在凝聚來自不同醫院及背景的醫護人員,建立機構的文化,協調治療護理病人的方法和路徑。醫護人員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主觀很強,很相信自己處理病人的方法,已經是最好的。要達成共識,一般不容易。

 

所以人之後,第二個重點是法。涉及的範疇,除了病人治療護理的臨床運作、後勤服務的系統操作,還有衛生署的牌照要求,及董事會的機構管治。我們建立了全面的中文大學醫院運作系統,以機構的核心價值,制定串連董事會、醫生專業,和不同職系員工的責任共識,釐定安全及創新文化的建構元素,確立日常運作及持續改善的操作系統。有法可依,跟著的挑戰是如何執行到位。

 

「機物環」的複雜之處,主要在量。醫療儀器和物資的採購及裝置,在時間上要拿捏得比較準確,隨著開院的時間表和流程,不早不遲,減少消耗。環境設施的調校要滿足醫療需要,還要達到環保標準,這在設計的初期已經考慮到,倒沒有什麼困難。

 

開院七件事的最後兩項,是信息及商業準備。我們建設「智慧醫院」需要的信息系統是複雜的,以後我會寫一系列有關「智慧醫院」的文章和讀者分享。至於商業準備,之前在「定價收費」討論了不少,現在是進入和商業夥伴簽署及落實協議的時間。

閱讀更多

醫療新領域:智慧醫療(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21年01月21日

中大醫院初步運作後,吸引了不少合作夥伴和各方友好前來探訪。 在醫院環境和各樣設備中,最讓訪客印象深刻的,除了是本院的八仙嶺加吐露港全海景病房外,相信便是醫院的資訊管理系統了。 中大醫院為所有...

中大醫院初步運作後,吸引了不少合作夥伴和各方友好前來探訪。

 

在醫院環境和各樣設備中,最讓訪客印象深刻的,除了是本院的八仙嶺加吐露港全海景病房外,相信便是醫院的資訊管理系統了。

 

中大醫院為所有住院和日間病床安裝了「資訊娛樂系統」(Infotainment system)。裝置在病床上方的手觸式電腦屏幕,除了可收看電視外,更有視像探病的功能。此外,醫生也可透過這個系統向身處其他地方,甚至海外的病人家屬講解情況。在市區的診所工作時,也可利用手機透過這個系統和病人進行視像診症,超越了地域限制,大大增加了工作上的便利。

 

以上是中大醫院以智慧醫院概念運作的一個例子。說到智慧醫療,最為人熟悉的,當然是病歷電子化。醫管局在九十年代中大力發展電子病人記錄,大大增加了醫療效率和資料準確性。而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正是當年醫管局病歷電子化的掌舵人。

 

近年智慧醫療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當中尤其以中國更是這方面的領導者。無論是遠程醫療衍生出的互聯網醫院、人工智能支援臨床診斷,以至利用5G科技支援機械人手術等,都取得重大的技術突破。

 

智慧醫療帶來新的醫療服務模式,也帶來了商機。有電訊公司利用手機程式安排醫生預約,或安排視像診症。這些服務能否為病人創造價值,改善病人的體驗及療效,還需時間觀察。

 

智慧醫療在香港的發展當然也有一些挑戰。香港整體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嚴重缺乏,人才也大多集中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此外,病歷電子化雖然可支援跨境醫療記錄,便利跨境工作和居住的香港人。但照顧兩大病人權益:私隱和服務可連續性(Continuity of care)上,也需要小心的平衡。

閱讀更多

醫策縱橫:新冠疫苗 (馮康醫生)(刊登於信報)

2021年01月19日

踏進2021年,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嚴峻。歐洲許多國家要保持封鎖狀態,減少民眾活動。英國和南非更出現病毒變體。在香港,第四波起伏不定。香港大學公布的病毒即時繁殖數值,新年期間稍微回落,到1月7日,數值回升到0.99。...

踏進2021年,新冠病毒疫情持續嚴峻。歐洲許多國家要保持封鎖狀態,減少民眾活動。英國和南非更出現病毒變體。在香港,第四波起伏不定。香港大學公布的病毒即時繁殖數值,新年期間稍微回落,到1月7日,數值回升到0.99。執筆之時,全球確診人數超過9300萬,死亡人數超過200萬。疫苗有多快可以幫我們控制疫情?

 

政府早前已經第一時間訂購3種疫苗,不日將會陸續運港給市民接種。3種疫苗採用不同的技術平台製造,有傳統的滅活及病毒載體平台,也有嶄新的mRNA核酸平台,臨床研究數據顯示都有效。歐美各國已率先推出核酸疫苗,目前以色列領先全球,每百人口打了25針。如果全是第一針的話,以色列已經為25%的人口接種。以量來說,則是美國和中國接種最多,都超過1000萬劑。中國接種的是自己製造的滅活疫苗。國家人口多,接種比例自然相對較低。

 

接種疫苗的目的,是要達到群體免疫。美國的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醫生認為,新冠疫苗接種率必須達到75%至85%,才能達到群體免疫。以目前各國接種疫苗的滯後情況來看,世界衞生組織的首席科學家認為很難在2021年內達到群體免疫。

 

大規模接種疫苗的挑戰,包括生產、物流、人們接受程度、病毒變種等因素。中大醫學院最近的研究發現,香港人對疫苗接受的程度偏低,只有37%。政府要推動疫苗接種,無論在宣傳和執行上,都必須加強組織和力度。

 

新加坡的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可以說是早着先鞭,自去年年底啟動至今,已經有超過6000人接種。由開始的2個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到1月底增至4個,然後2月底前再增至8個。我們在香港,恐怕要急起直追了!

閱讀更多
CUHKMC_Dr Fun Blog

開院第一週(馮康醫生)

2021年01月13日

開院第一週,因為屬試業性質,服務有限,病人不多。一如計劃,我們把不同系統投入實際運作,結果第一天便出現不少「蝦碌」情況。跟著幾天陸續改善,一週下來,算是站穩基本陣腳。 電腦始終是最惱人的東西。醫...

開院第一週,因為屬試業性質,服務有限,病人不多。一如計劃,我們把不同系統投入實際運作,結果第一天便出現不少「蝦碌」情況。跟著幾天陸續改善,一週下來,算是站穩基本陣腳。

 

電腦始終是最惱人的東西。醫院的信息系統整合超過 80 個系統組成,異常複雜。之前在測試場景進行過無數的測試和演練,搬到實戰場景,還是避免不了出現接駁、傳遞、速度等問題。幸好都不是大問題,透過自己IT同事、軟件開發商及儀器供應商的通力合作,逐一解決。我們一早做了首階段電子與傳統病歷紀錄並用的決定,確保病人紀錄的準確無誤。

 

營運上也出現不少意想不到的事情。第一天,一位記者假扮病人,輕易闖進普通科門診的發燒區,顯示出我們的分流線路有漏洞,於是立即調整。路牌有些地方不太清楚,室內導航系統還沒有投入服務,結果要同事為病人帶路。有同事不太熟悉信息系統的操作,結果病人結帳時要刷好幾次信用卡,好不尷尬。好在同事都能保持溝通,互相補位,迅速反應。

 

我們每天黃昏開檢討會,第一天開一個半小時,到了第五天,不用一半時間便開完。疫症期間,大家習慣了網上會議,容許較多的同事參與,對溝通和信息的傳遞,有很大的幫助。回想當年威院搬院,我也是每天透過視像向同事匯報進度。當年只是透過內聯網比較簡單的科技,今天的科技不可同日而語,完全改變了我們溝通聯繫的方式,大大增加運作的透明度。

 

經營中文大學醫院要跨過三個大關。第一是完成醫院大樓的興建;第二是建立全面的信息系統,打造「智慧醫院」;第三是創新商業模式,推動醫療革新,完成社會使命。其中建院的第一關,複雜,但不難掌控,我們闖過了。第二關的複雜程度,比第一關有過之無不及,而且有很多不能預測的元素,過了第一週,我們可以說是跨越了一半。第三關雄關漫道,難度最高,挑戰最大,要改變自己,也要改變別人,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