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Plastic Free publication

垃圾徵費需路線圖 看綠色經濟大局減塑徵費

垃圾徵費需路線圖 看綠色經濟大局減塑徵費

16th JUN, 2024
Published on 明報 星期日生活
文.何宇霆、胡嘉明

垃圾徵費觸礁,政府認為大部分市民對於垃圾徵費的實施持保留態度,同時社會回收文化和回收網絡也存在不足。因此,政府決定暫緩推行垃圾徵費政策。然而,在推行政策時,政府的解釋和溝通仍有改善空間。如何改變市民對政策的負面看法,提高社會的回收文化是一個重要議題。然而,堆填區飽和的問題不會因政府推遲而得到解決,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若政府承認都市減廢是一個大義,應該負責任地制定一個時間表,而不僅僅是草草地暫緩。假設垃圾收費在兩年後甚至推遲到下一屆政府才重新實施,政府又能否確保那時候民意能夠逆轉?

樂觀點看,在一系列公關危機以外,是次垃圾收費觸礁,也揭露了政策的一些問題和潛在的困難。如老人院這些「減無可減」的特定行業,在垃圾徵費下除了增加其開支外,收費如何能達到政策的預期減廢成果?劃一收費的模式,並未考慮到階級差異和責任誰屬的問題,如何釐定一個合理標準,讓生產者有更多誘因減廢,而非為公眾帶來徵費只為增加政府收入的負面觀感?如何釐定清潔工人等前線職工在垃圾收費下的角色和責任?政策如何銜接不同香港樓宇種類的廢物處理系統?種種政策執行的問題正等待政府處理。

著力點不應只在綠在區區

在種種執行問題以外,我們也在這次徵費爭議之中看見一些契機。在香港,我們不乏回應減廢和環境問題的個人嘗試和社區實踐。與此同時,香港政府有着綠色經濟的目標,社會並一直鼓勵本地初創/社創的發展,當中亦有不少針對回收、減廢議題的項目。針對外賣文化,香港社會已經出現了可重複使用的外賣餐盒系統平台;針對回收,也有提供上門分類回收服務的初創企業;針對剩食,亦有着「神期食品」的配對平台。但往往許多創新的綠色實踐只能停留於社區層面,或針對擁有環保意識的特定群體,例如重用環保餐盒系統,許多計劃只能局限於部分社區、小店,往往難以擴大規模。即使相關計劃受到連鎖餐飲集團看上,大多也是作為一個小型的先導計劃,在一些特定區域(如商業區)作為試點。

在社區層面推行這些項目,有沒有意義?有意義。大集團與綠色初創嘗試合作,有沒有意義?有,但如果項目能夠擴大規模,將會更加有影響力。2022-23 年度,政府投放於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的撥款達1.86 億。綠在區區花費幾年時間,現在才相對地「入屋」。面對氣候變化、垃圾圍城,要改變市民的習慣、回收文化,綠在區區的例子本身就印證着綠色轉型本身需要着大量資源,而我們要做到意識轉變,着力點不應只在於綠在區區。政府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及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現在這些項目就在眼前,如何將資源導向綠色經濟,壯大綠色產業,應是眼前需要面對的問題。

讓企業行多一步

在全球開始多講碳中和、碳限額、企業社會責任的氛圍下,企業與相關項目合作,本身就存在為大企業洗綠的誘因。初創項目有想法,企業有資源、網絡,理應是一個絕佳的配合,將影響散播開去。讓企業行多一步,相比讓700 萬市民一夜之間出現意識轉變,更為實際,所造成的轉變、影響也更為直接,要走向「全民減廢」的目標,企業、生產者的角色無法被忽略。但資本是逐利的,在企業賺取掌聲背後,現實上許多項目卻只能停留在萌芽階段,更為現實的問題是經營成本的增加,無利可圖。沒有外在環境的轉變,難以令企業行多一步。

當垃圾徵費和管制一次性即棄塑膠政策出台時,讓我們看到了破局的機會。基於法例的執行,企業必須作出改變,同時承受無可避免的額外開支。這筆錢終是要花,是要上繳政府,還是尋找減少廢物的方案,同時賺取自身的企業形象?政策的推行正是一個契機,提供很大的誘因和基礎在企業層面「源頭減廢」,處理包裝廢物、回收和廚餘問題,同時對本港綠色經濟發展亦有所裨益。

須盡快交出時間表

無休止的推遲的這段時間,堆填區飽和的問題依然會存在。若然要減廢,不是能單靠多幾家綠在區區就改變局面。回收配套不足,回收文化未到位。政府提到要加強教育,增強市民的回收文化,強化現有的社區回收設施。教育固然要做,回收網絡和設施的增加也是必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盡快交出時間表。在着實處理徵費執行問題外,應該如何展現一定的緊迫感,創造契機讓各行各業順滑地過渡到「全民減廢」的政策方向,切實發展在地的綠色經濟,營造一個讓市民願意改變生活習慣的氛圍,這乃政府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

Categories
Plastic Free publication

減塑徵費 工人姐姐有意見

減塑徵費
工人姐姐有意見

14th APR, 2024
Published on 明報 星期日生活
文.胡嘉明、何宇霆、朱珂

【明報專訊】社會上對與垃圾徵費的討論沸騰,但我們知道每天為眾多香港家庭處理家居垃圾、在港人數達30萬的工人姐姐的意見嗎?外籍家庭傭工作為城市減廢減塑議題的重要持份者,在即將實施的管制即棄塑膠產品法例和垃圾徵費當中卻少有發聲,除了外傭文化節有外傭團體主動上台宣傳回收政策細節外,香港的工人姐姐極大程度在相關議題中被隱形。事實上,了解工人姐姐對即將推行垃圾徵費與禁止即棄塑膠等綠色政策的認知和實踐,無比重要。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於今年1、2月帶領35名大學生到中環和維多利亞公園進行問卷調查和考察,同學帶上平板電腦播放東南亞塑膠污染問題短片,走進周日工人姐姐的聚腳點,藉此與家庭傭工打開話題,了解她們獨有的生活經驗和觀察,思考香港環境治理的創新出路。兩天下來,同學與近200名工人姐姐交流,獲益匪淺⋯⋯

跨亞洲經驗和環保認知

香港市民或許知道台灣韓國等地有較成熟的減廢措施,認為東南亞的城市治理始終較為落後。事實上,隨着東南亞國家的塑膠污染問題,近年因氣候問題及世界討論碳中和的趨勢,印尼、菲律賓等國家已開始發展綠色產業,並從國家大方向到地區層面,皆推出不同的綠色政策,着手處理龐大的都市廢物及相關的海洋污染問題,甚至比香港行先一步,例如印尼茂物巿於2018年起禁止購物中心等地方使用膠袋,菲律賓奎松市則於2020年起禁止塑膠餐具、杯、碟等一次性塑膠用品。香港市民和政府以為外傭教育水平不高,毋須過多了解她們的看法實大錯特錯。我們的調查發現,工人姐姐具備在家鄉和香港,以及多年的跨亞洲生活工作經驗,她們當中曾在新加坡、台灣、沙特、荷蘭等地工作,親身經歷台灣「垃圾費隨袋徵收」領先香港將近20年。我們的交談中也發現大多數工人姐姐皆認為香港在三色垃圾桶分類政策上勝過菲律賓、印尼的處理方法,也有工人姐姐評論台灣等地政策減廢成效顯著。

在我們收集的數據當中,發現身邊日常處理家居垃圾的工人姐姐,或多或少都有相關的環保知識和經驗,甚至她們的關心程度可能比香港本地人還高。我們曾遇上用僅有一天的休息日去淨灘、參加環保活動的熱心姐姐,而這並非一個孤例。有20%的受訪工人姐姐曾參與淨灘活動。工人姐姐的環保實踐和意識實在不容忽視。

回收積分換食油 寄菲律賓

即使新政策推廣缺乏對工人姐姐的宣傳,但我們調查發現,有67.9%受訪姐姐有聽過香港即將實施垃圾收費,在這一群體當中,最多是從僱主口中得知垃圾收費政策即將實施,而且僱主也鼓勵她們分類垃圾。那麼配合垃圾收費的「綠在區區」對工人姐姐的宣傳又是否足夠?政府在2020年11月開始大規模在各區開設「回收便利點」,時隔3年多,依然有超過一半受訪的工人姐姐從未去過。政府提供的新回收設施例如智能廚餘機和智能回收箱,皆需要綠在區區積分卡才可使用,目前依然有一個龐大的缺口尚待補上。綠在區區在工人姐姐之間的普及率低的情况下,也有工人姐姐主動分享自己在綠在區區回收的經驗,當中亦非常正面。來自菲律賓的Liza,興高采烈地講述僱主家庭、孩子如何帶領她學習垃圾分類和減廢。她從袋裏掏出自己的綠在區區積分卡,表示自己多年來去綠在區區回收垃圾,換取「綠綠賞」積分。姐姐Esdrelida則表示自己也有同樣的習慣,曾用積分換取芥花籽油並寄回菲律賓。姐姐們的分享讓我們思考,現有綠綠賞積分系統對於工人姐姐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奈何只差一些宣傳。

目睹這空隙的存在,政府可以從何入手?僱主有其減廢動機向工人姐姐講解政策,政府透過僱主作為橋樑,向工人姐姐提供指引,會否是一條出路?還是透過營運綠在區區的非政府組織提供額外的宣傳?可以針對工人姐姐鼓勵更多分類和回收,回饋她們喜愛的禮品嗎?在「先行先試」的這段時間,除了需要解決技術問題外,政府還可向不同群體說好「香港綠色故事」,讓更多持份者參與減廢。現時基本的減廢結構已有,萬事俱備,還欠東風,如何利用現有資源,令不同持份者各就各位,同樣重要。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正式進入減廢時代,市民對收費雖有埋怨,政府也要積極配合,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如何邁向減廢減排的第一步,同時結合減廢、共融,政府和民間要共同努力。

Categories
Plastic Free publication

回顧建築廢物收費計劃 檢視環保政策問題癥結

回顧建築廢物收費計劃
檢視環保政策問題癥結

26th FEB, 2024
Published on 明報 觀點
文.別學優(中大文化研究哲學碩士生)、胡嘉明(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何宇霆(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2005年港府頒布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計劃」),規定相關廢物產生者如建造工程承判商、裝修工程承判商等,必先向環保署開立帳戶,並根據污染者自付原則,繳費使用廢物處置設施。

政策旨在通過經濟誘因鼓勵減少產生建築廢物,以及將廢物篩選分類、再用和循環再造,緩和堆填區爆滿與碳排放等問題。可見,政策設計和原意跟即將實行的垃圾徵費相似。因此回顧「計劃」,特別是其漏洞,對垃圾徵費有極大參考價值。

建築廢物由地盤清理、挖掘、建造、翻新、修復、拆卸和道路工程所產生,分惰性(inert)與非惰性(non-inert)。前者含瓦礫、泥土和混凝土等,適合回收用作填海和地盤平整工程;後者包括竹、木料、包裝廢物和其他有機物,不適用於填海,只能棄置。政府現時有不同廢物處置設施,收費視乎接收的建築廢物種類,例如處理完全由惰性建築廢物組成的廢物收費最為便宜;需經篩選分類的廢物次之;直接送往堆填區的最貴。

香港地盤有非常分散的分包商系統(fragmented nature of subcontracting systems;註1)。普遍來說,承判商(判頭)為統籌,會僱用不同分包商,如專門負責管道、油漆、清潔工地的公司各施其職。在「計劃」下,承判商須制訂並實施廢物管理計劃,包括在工地做篩選分類工作及實施運載紀錄制度,並負責繳交費用。

據環保署數據,政策推出之後送往堆填區的建築廢物量確實錄得跌幅,由2005年每日6556公噸,減至2006年的4125公噸;2007至2009年更降至約3100公噸低位,證明政策有效。可是,據理工大學2013年發布的研究,團隊認同政策會在短期內帶來成效,特別是回收率會提升(註2);然而研究估計廢物量跌幅不會持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計劃」只能推動主要承判商回收和重用建築物料,未能推動負責製造不同樓宇組件的分包商源頭減廢。

環保問題變技術問題 未能打動市民

現在回看,研究員的預言應驗了。據廢物統計數字,本港近10年每日送往堆填區的建築廢物量一直在3500至4100公噸之間徘徊,2022年更達至4128公噸。這失敗當然可歸咎於不同問題,例如政府未推出足夠政策鼓勵分包商源頭減廢、負責回收分類的工人未完全遵行承判商指導、承判商統籌有問題等。

然而,本文想關注的是「計劃」如何反映本港環保政策癥結:環保問題淪為技術問題,政府根本無落力向公眾解釋政策意義,一味靠嚇靠收錢,未能說之以理,打動市民主動回收減廢。

推行政策 要令公眾明白意義

看看環保署就「計劃」設計的5份傳單:第一份為處理攻略,叫負責人減少產生及妥善處理廢物;第二份講罰則;第三與第四份教如何繳費;第五份名為「處理有『價』」,闡述棄置費用。5份傳單,沒有一句提到政策原意、堆填區爆滿程度、建築廢料禍害、在個人或企業層面上推行減廢能夠達到的影響。「計劃」在政府宣傳文本內,本應關注的環境問題,被繳費細節等技術問題遮蔽得無影無蹤。

未充分解釋政策原意,「計劃」變成一個要付多少錢的事情,於是市民一有機會不用繳費便愛理不理。如若不用承擔經濟成本,分包商為何要跟你在意環保?當然,產生廢物的代價遠超經濟成本,氣候危機並無退路,惟政府有否就此着墨?若有的話,是否足夠?

政策研究者一直提出,推行政策是一個過程,其中包含把政策要解決之事「問題化」(problematize)、指出禍害,讓大眾同意與明白政府推出政策的意義。除了提升政策正當性,也同時鼓勵市民支持與遵行政策。

推廣政策意義 要簡單入腦

回看現時垃圾徵費。執行細節固然重要,但政府對垃圾徵費宣傳,尤其政策的意義,依然未能傳入大眾耳中。究竟都市廢物產生的溫室氣體有多少?氣候危機對香港和全球的影響為何?堆填區廢物會帶來什麼污染?香港距離碳中和有多遠?垃圾徵費能製造多少個綠色經濟職位?重要問題林林總總,但我們好像只知道拖把棍太長可鋸開兩嚿,及不用指定膠袋就會被罰。

不是說細節不重要,而是向市民推廣政策意義也同樣重要,推廣內容更要簡單入腦、能深入人心。政府決定把政策延至今年8月實行,稱市民不了解細節,惟相關疑慮好像還沒釋除,政策意義也因宣傳問題顯得乏善可陳。政府必須馬上致力解畫。

註1:Yu, Ann T. W. et al. “Impact of Construction Waste Disposal Charging Scheme on work practices at construction sites in Hong Kong.” Waste Management, 33.1 (2013): 138-146.

註2:同上。

Categories
Plastic Free publication

垃圾徵費助減碳 創新轉型綠色就業未來

垃圾徵費助減碳
創新轉型綠色就業未來

28th JAN, 2024
Published on 明報 星期日生活
文.胡嘉明、何宇霆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

近月,街頭巷尾都聽到埋怨垃圾收費的聲音。香港市民可能感到徵費「殺到埋身」,社交媒體facebook上與二手物相關的群組刊登的帖子數量暴增——在不同「救物」群組,人人作最後階段衝刺,趕及在收費實施前「斷捨離」,業界也趁機「縮沙」,媒體報道順勢放大民怨,政府在一片爭議聲中,將實施垃圾徵費的日期推遲至八月。

從十多年前的膠袋收費到今天垃圾收費,背後不但是用者自付邏輯推動市民環保意識轉變的模式,也是香港堆填區早已飽和,都市廢品量已到了非減不可的殘酷事實。另外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也要回應應對國際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和國家的減排目標,不可能在減廢回收方面過於落後周邊早已做好垃圾分類的日韓台等地。都市廢物和來自堆填區廢物分解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佔香港碳排放量7%,減廢應為香港減少碳排放的其中一環,但從是次收費政策推行的過程,只見政府應對負面民意對策不足,被動不已,十分可惜。

綠色經濟、綠色就業 全球趨勢

氣候變化問題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已經是世界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各地政府皆制定長期策略,通過各種方法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停止和抵消生產出來的碳排量。「源頭減碳」的策略包括取消使用化石燃料、關閉化石燃料發電廠和石化工業,轉向可再生和可持續發展,開發可再生能源;以及投資碳捕捉(carbon capture)等技術和開發依靠市場解決方案,如碳信用(carbon credit)。歐盟的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宣佈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香港政府於2021宣佈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等減碳策略,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達至碳中和,勢必改變現有經濟運行模式。各國政府如何成功轉型到綠色經濟,開啟新型綠色工作,保障工人就業,直面AI時代工種減少的來臨,將會是重大挑戰。

綠色就業(Green Jobs)是一種低碳就業,旨在減少能源使用,且有望恢復環境質量,是推動整個碳中和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國際語境下,綠色工種包括製造、清潔太陽能發電板,製造和維修風力發電渦輪,生產電動車行業等。在去工業化的香港,廢品回收業者,或者從事環境清潔和生態保育相關工作等也應該涵蓋在綠色工作的範圍當中,應該成為綠色經濟的重要部分。事實上,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對綠色工作的定義,就將綠色經濟與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扣連,即以盡可能公平和包容的方式綠化經濟,為相關人員創造體面的工作機會。綠色經濟的公義也旨在更可持續地管理自然資源、提高效能和減少浪費,同時促進社會公正,解決貧困、不平等和性別差距問題。

政府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中曾提及發展綠色經濟,主要圍繞綠色金融、碳交易,但在金融範疇外卻着墨不多。2020年,香港政府曾推出《綠色就業計劃》,資助大專生投入環保相關行業,可惜計劃在2022年後亦再無後續。其實香港有全世界最高效的公共交通網絡,那些每日默默地為香港減碳道路上作出貢獻的公共交通工人和相關從業員,對我們城市環保的付出和城市減排非常重要,理應在新的綠色經濟或綠色運輸的框架下得到更多重視。而國際大都會中許多崗位仍有着變綠轉綠的空間,包括廢品回收工業和垃圾分類的工種。比如之前Mil Mill回收廠不獲香港政府續約的事件就是在垃圾徵費前發生,這種案例會讓市民大眾錯誤覺得政府不重視資源回收。在全面發展綠色經濟的前提下,如何向相關源頭減廢的前線人員和從業員提供體面的工作條件,技術支援和培訓;同時在不同行業尋找綠色缺口,連結、轉化現有工作加入綠色元素,甚至結合本港現有的設計人才,以科技創新開創upcycling新行業,政府的角色非常重要。

錯失機會助公眾理解減廢貢獻

香港政府必須重奪綠色經濟和社會政策的話語權和實踐規劃。這次推行垃圾徵費,把政策推行簡化為購買指定垃圾袋的行為;依賴年老工資低又毫無培訓的基層人員處理政策和現實間的巨大落差;大眾對於綠色經濟和綠色工種瞭解不足,錯失讓各階層大眾理解減廢和減碳的機會。香港作為一個消費主義天堂的城市,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市民的過度消費和拋棄廢品的行為習慣,同時為經濟提供可持續及生態友好的綠色工作,包括重視清潔回收工業和相關從業員的薪酬待遇和社會身分,讓減碳環保不限於個人道德或法律懲罰,而是大眾親身實踐綠色轉型,明白源頭減廢對城市減碳有貢獻,共同應對極端氣候災害的未來,將會是一個創新的社會想像和實踐。

Categories
Plastic Free publication

思想塑膠 人類世下的「超級物體」

思想塑膠
人類世下的「超級物體」

15th NOV, 2023
Published on 明報 世紀
文.胡嘉明、朱珂、何宇霆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

如果要回溯地球生態走向失控的那一年,你會選擇什麼時間?是1945年,奧本海默參與的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成功,科學家繼而在土壤內監測到核元素;還是1959年,瑞典工程師Sten Gustaf Thulin製造出第一個膠袋,塑膠材料廣泛取代紙袋?

從歷史走到當下,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的打風下雨每日傷亡無數,我們看慣了災難新聞、有時候反而對世界末日的到來無力又無感。對此,哲學家添姆菲.摩頓(Timothy Morton)用Hyperobjects: Philosophy and Ecology after the End of the World一書提醒我們,失常的生態系統就在我們日常生活和政治裏,而並不是像災難電影中的「世界末日將會到來」,一句遙遙無期的答案。

摩頓是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從2010年代起,他尤以「物導向存有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或稱OOO理論)知名。他認為真正的「末日」早在1784年、1945年等時刻降臨,我們人類早就被捲入一個生態災難的年代。走出末日陰霾,我們的任務是要盡快辨認我們周圍的「超級物體」,因為它們不但使人類泥足深陷於生態災害裏,同時把不同生態鏈拉到「人類世」的坐標上,啟發了另一種思考策略。

全球暖化本身就是摩頓論述的Hyperobject之一。Hyperobject,中文譯作「超級物體」、「超物」或「超客體」,最早在他的Ecological Thought一書中提及。與傳統的事物不同,超級物體具有超越時空的特徵,無法在時間和空間中定位。最厲害是,超級物體具有極強的黏附性(viscous)、非局部性(nonlocal),其黏附於人與非人的對象上,超越時空的固定、具體和統一。

摩頓說全球暖化是一種「超級物體」,因為它不是我們可以直接感知的傳統物體,而必須經由一系列相互作用(interobjective process)才來到我們面前:碳排放、溫度變化和海平面上升,隨之而來的北極熊瀕危、印尼島嶼沉沒、極端暑熱,到近來香港的超級颱風,紅山半島前的斜坡下陷,這些都是全球暖化作為一個「超級物體」,在不同的時空造成的大範圍影響。

塑膠無處不在

超級物體是摩頓物導向存有論的一個分支,繼承葛拉漢.哈曼(Graham Harman)的哲學思想,受到海德格爾現象學派影響。其中心觀點是反對人的存在高於非人之物(Non-human Objects)的存在,批判康德以來的哲學的物/人二分及西方傳統哲學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認為人和物一樣,借一定的方式與周遭事物共生共存。

雖然摩頓的寫作有時晦澀難懂,但「超級物體」概念近年已經撼動傳統的人文歷史哲學研究。翻閱類似學術著作,如馬克思.萊柏隆(Max Liboiron)的Pollution Is Colonialism,就以塑膠污染為切入點,透過作者在加拿大紐芬蘭的反殖民科學實驗室(Civic Environmental Action Research Laboratory,CLEAR)的工作,闡明污染是一種暴力佔用原住民土地的殖民關係。這類作品提出,哲學除了關注人類的理性思考和自由意志之外,應該進一步探討歷史、殖民、人類與非人類等事物共生的關係,為我們理解今天的環境政治帶來嶄新視角。

塑膠,就是另外一個至關重要的Hyperobject的例子。塑膠已經完全改變工業生產、日常生活習慣,甚至是人類生存條件。我們的空氣、土壤、雨水,南極的冰川,魚鳥的胃裏都能找到不可降解的微塑膠。我們的排泄物與荷爾蒙都有微塑膠的成分。塑膠作為一種超級物體超越了時空限制,與我們息息相關。

再舉例來說,我們在西貢海灘撿起的可口可樂膠樽,可能是30年前從外地漂移過來的,如今可能成為寄居蟹的一個住所。塑膠作為一個超級物體的化工產品,既變成自然生態的一部分,也是現代文明資本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塑膠也是我們電話電腦的材料,所以也是數字虛擬世界的基礎。最弔詭的是,雖然我們提出要減少一次性塑膠,但醫學用的一次性塑膠(包括針筒、手套、血袋),卻是全球老齡化社會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如何對付塑膠這個Hyperobject?前幾十年,科學家發明「可生物降解」膠袋,當中有兩大分類:光可降解塑膠以及生物可降解塑膠。誰知道前者造成更多為微塑膠,後者雖然由粟米、甘蔗等澱粉所製成,卻要配合複雜的回收及廚餘處理系統,否則降解過程難以發生。很多時候,科學界都雄心勃勃要提供解決方案,卻未必能真正解決石油企業主導政策的結構性問題。

藝術構成生態意識

面對科學界的棘手問題,人文藝術同樣在做出回應。藝術史學者阿曼達·勃茨克(Amanda Boetzkes)所著Plastic Capitalism,通過分析當代藝術作品對廢棄物的視覺呈現,揭示塑膠與全球石油經濟及生態浪潮之間的關係。作者也指出,藝術應該要成為生態意識的構成部分,而不僅僅是生態意識的延伸。同樣,在Being Ecological一書中,摩頓認為藝術能幫助人們連接生態與創造,實現自我與環境的美學對話:「You don’t have to be ecological. Because you are ecological.」(你不需要變得生態的,你自己就是生態的)。

生態與藝術的共生關係,在生態藝術這一領域尤為突出。生態藝術呈現了自環境危機開始的藝術活動,不少當代生態藝術家利用藝術作為媒介,呼籲大眾對塑膠這一超級物體的理解和思考改變:有藝術家利用上萬根廢棄塑膠吸管製作社會雕塑,收集海灘塑膠創作裝置,或是走進森林表演沉浸式藝術。此外,生態藝術也可以觸及教育界,通過邀請公眾參與藝術創作介入社會議題。

正在中大舉行的「減塑學堂:『唔使膠袋,唔該!』」展覽,展出中學生用膠袋、膠樽、生果網袋等廢棄材料製作的藝術品。展覽嘗試以塑膠為媒介,環境教育、社區文化為載體,引起公眾對生態、生活習慣,以及未來城市的再思考。

藝術與生態的交叉視野,響應摩頓所言,「所有的藝術都是生態的」(All art is ecological)。生活在「不對稱年代」(Age of Asymmetry),藝術帶來的情感和經驗超越了時間與空間,是我們對人類世下的「超級物體」的具體反思。就像今天坐在戲院裏回顧奧本海默的一生,歷史浮現在當下,我們的當下同時也標註未來。「超級物體」打破了我們對歷史的線性思考,喚起了末日警示之外,另一種我們可以努力的可能。

Categories
Plastic Free publication

香港繽紛的尷尬 讀齋藤幸平的去增長論

香港繽紛的尷尬
讀齋藤幸平的去增長論

1st OCT, 2023
Published on 明報 星期日生活
文:何宇霆、胡嘉明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

香港「復常」,通關後遊客和消費數字卻未有大幅上升,政府寄望「香港夜繽紛」救市,追尋昔日的經濟發展神話,卻被颱風「蘇拉」突襲,又遭受500 年一遇破紀錄暴雨,水浸不斷,酷熱天氣警告在夏季長期生效。經濟下行遇上全球暖化下的極端天氣, 2023 年後的香港政治經濟前路,步步為營,觸目驚心。

或許這是一個合適時刻,反思我們想要怎樣的一個香港未來。

二戰後全球經濟發展高速發展,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屢創新高。以全球碳排放為例,與1750 年相比,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超過40% ,戰後時期的升幅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不只是二氧化碳, GDP 、化學肥料的消耗、捕魚數量等指標,也可見同樣急速的升幅。科學家 Will Steffen 提出「大加速」(The Great Acceleration)來形容這個現象。往日的經濟發展,提升整體人民生活水平,但資源分配不均卻導致資源集中少數人手上。一方面全球氣候極端化,一方面財富分配愈不均。

就着這個問題,日本哲學家齋藤幸平在2020 年出版《人類世的「資本論」》(Capital in the Anthropocene , 圖),挑戰人類應否繼續走追求無盡的經濟增長的舊路。書籍在日本已售50萬本,2023年翻譯成中文版,很快在東亞的華人社會引起關注。齋藤幸平提出環境生態和人類社會是為一個系統,他稱當中的互動、轉化的過程為代謝(Metabolism),就如人體新陳代謝的概念。社會視無盡的經濟增長為目標,自工業革命後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急速提升,經濟增長提升普遍人民的生活水平,但飛快增長的背後,是對自然環境以及勞工的剝削。農業集中化、城市化、商品化、消費主義……不斷增長的邏輯,造成代謝斷裂(Metabolic Rift),一道難以修復——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代謝的裂痕。從氣候變化到新冠肺炎,皆為人類與環境代謝斷裂的後果。

人與自然的「代謝」斷裂

齋藤幸平認為面對如此嚴重的氣候變化問題,人類不可以繼續視環境為無限的資源,要徹底改變社會經濟運作的目標。他還針對批判一些時令流行的綠色概念, 例如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s )、碳交易有時候只是延續甚至企業洗綠( Greenwashing )既有的發展模式。他又質疑龐大的地質工程項目, 如碳捕獲( Carbon Capture)這些巨型新科技和政府舉動,寄望科技或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忽略這些舉措進一步鞏固現有系統的邏輯——追求增長,永續增長,推卸環境社會成本。齋藤分享「去增長派」(Degrowth)主張,指出經濟發展(GDP)不應也不可再作為衡量人類生活水平的指標,人類已經不能承受加速破壞生態的後果。人類首要的工作,應當理解社會已經擁有充足的資源,造出的「餅」已經夠大,我們的工作是立刻從現有的「餅」進行民主再分配,而不是盲目的過度發展。

改變結構 讓生產合乎自然

同樣,香港現有的土地儲備和房屋數目已經超過我們的人口需求了,政府的工作如果可以好好研究新界的棕地分配,同樣可以紓緩住屋少和小的問題。在今天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下,依然堅持建人工島這種破壞海洋生態的龐大工程,除了某些工程地產界別得益,也是一種對以往的賣地發展主義毫無批判的思維固執,我們的政策目標如何保障包括環境的公共利益?

再回到分配不均的問題,香港的貧窮劏房戶每晚面對熱夜問題,在三四十度的高溫下生存,念力抗熱,諷刺的是大商場的冷氣卻冷得嚇人,全因香港商用電費是累退制,用得愈多愈平,間接鼓勵能源消耗和浪費,違反市場邏輯,更加速排放。齋藤提倡「共享」(common)的概念,重新審視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例如乾淨食水及在適當氣溫工作生活,都應該是所有人共同享有。政府應把相關的生產資料民主和公民擁有化,不應因經濟拮据而無法獲取資源。這也是齋藤認為唯一可以修復裂痕的方法——徹底改革勞動的領域,讓生產合乎自然的循環。

主張Degrowth,徹底改變固有社會的政治經濟結構,在昨日和今天的香港都不太可能。但面對如此嚴峻的狀况,在現有的體制內外,又如何跳出固有的發展邏輯,創新地思索真正的未來生活問題?香港在大灣區如何突圍?我們能建比深圳更大的商場?未來的香港,我們追求的又是怎樣一個城市?齋藤提出的質疑,可能為香港繽紛塘水滾塘魚的尷尬帶來一個契機,讓我們反思現狀,展望人類的前路。

Categories
Plastic Free publication

邁向「無塑」未來 | 快訊新知

左起: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徐苑思博士、生命科學學院崔佩怡教授、無塑香港計畫首席研究員、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胡嘉明教授,以及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吳頌安博士

邁向「無塑」未來

Engaging the community for a plastic-free future

22nd NOV, 2023
Published on CUHK in Focus

11月9日,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辦的「減塑學堂:『唔使膠袋,唔該!』」展覽於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開幕,向公眾展示「無塑香港:買餸也減塑」校園社區減塑大使培訓計畫的成果。

「無塑香港」為香港首個由大學推動的減塑實踐,連結學生與社區,鼓勵本校師生、社區中學、街市檔販、外傭等群體少用塑膠。活動彙聚來自大灣區及五湖四海的青年學子協力減塑,共同實踐可持續政策。

展覽開幕禮邀請了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賽馬會專業創未來計畫」、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綠色和平、綠惜地球等代表出席。參展嘉賓表示,項目既回應港府即將實行的即棄塑膠立法計畫,展示了中大承擔減塑的社會責任,亦將減塑議題融入文化研究的平等、多元視角,彰顯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背後的人文關懷。


塑膠購物袋彩帶剪綵儀式

學生代表則分享過去一年的減塑行動,介紹藝術如何介入社區減塑。校園大使在今年3月和4月,藉由兩天田野考察點算膠袋用量,推算港人每日在食環署轄下街市買餸消耗近50萬個膠袋。

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胡嘉明教授表示:「展覽展出藝術裝置和同學的感想,向公眾分享我們的思考過程。我們亦希望未來能進一步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化SDG合作,將中大人文教育融入公共知識,實現未來城市綠色發展共贏。」

「減塑學堂:『唔使膠袋,唔該!』」展覽

展覽地點:中大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展覽日期:2023年11月2日至28日

開放時間:上午9時30分至下午5時正(逢星期三、日閉館)

網站:https://www.csis.cuhk.edu.hk/?p=1266

zh_HK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