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formation booth on Waste Charging, Care for Caregiver, MFMW




垃圾徵費推行在即,外來家庭傭工成為政府宣傳中被忽略的族群。今年五月最後一個週日,社會創新研究中心與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受Misson For Migrant Workers邀請,在中環週日聚會——Care for Caregiver,設立了資訊亭。資訊亭派發他加祿語及英語翻譯的垃圾徵費宣傳單張,旨在協助外傭獲得更多有關即將推出的垃圾徵費政策的資訊。我們也設計了一項互動調查,調查外來家庭傭工的政策理解、回收實踐和生態理解,以期為香港現有的綠化議程中讓外傭成為綠色幫手提出想法。
我們為本次活動準備了:
他加祿語垃圾徵費宣傳單張
資訊包括垃圾徵費的膠袋購買渠道和計費方式、計算收費工具、收費範圍,以及常用資訊渠道,同場附有指定膠袋實物,希望解除語言障礙,為外傭解惑,並藉此宣傳環保意識。
笑臉調查
我們預備了十條選擇題及一些「笑哈哈」貼紙,邀請外傭進行調查。從答案中我們了解到外傭的環保習慣及意見,此外,交流過程亦令我們更深入了解外傭的看法,反思社會應該如何肯定外傭在垃圾處理上的貢獻,並探討與外傭合作推動環保的可能性。
膠樽流動回收點
我們還設置了膠樽回收點,收集活動用剩的膠樽並帶去回收,實踐環保。
調查結果

How often do you recycle in HK? 你在香港多久回收一次垃圾?
| Month | Week | Day |
| 1 | 19 | 47 |
我們訪問外傭關於他們在香港的回收頻率,結果顯示大部份外傭回收頻率在每天一次以上,可見外傭普遍都擁有回收習慣。

Before you coming to HK, do you have any waste sorting/recycling habit? 來香港前,你有垃圾分類/回收的習慣嗎?
| Yes | No |
|---|---|
| 39 | 8 |
我們希望探討外傭的回收習慣從何而來,調查反映外傭的回收習慣離不開母國的教育或者環境使然。

What do you usually use in HK? 你在香港一般使用甚麼回收設施?
| Green 6 community | 3 color recycle bins | Others | Not recycle habits |
| 22 | 57 | 4 | 3 |
在香港的回收設施上,外傭多數只使用基礎的三色回收箱,而政府大力推廣的「綠在區區」較少人使用,反映政府的宣傳或未覆蓋到外傭群體。

Do you have a green card/app? 你是否擁有「綠綠賞」實體卡或應用程式?
| Yes | No |
| 21 | 53 |
「綠綠賞」是「綠在區區」的回收獎勵計劃,我們進一步探究外傭使用「綠在區區」的情況,結果反映大部份外傭都不清楚「綠在區區」的回收運作模式。即使是擁有「綠綠賞」的外傭群體,也有部份不太清楚獎勵詳情。

What trigger(s) your waste sorting/ recycling habit? 是甚麼培養了你的廢物分類/回收習慣?
|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pollution | Climate change | Thinking about the next generation |
| 29 | 17 | 15 |
| Required by the employer | Religious calling | Others |
| 8 | 4 | 3 |
我們希望了解促使外傭回收的誘因,結果反映大部份外傭回收都是出於自發性的行動,他們關注地球各種環境問題,只有小部份是被僱主要求。

How familiar are you with the waste disposal charging scheme? 你對垃圾徵費計劃的熟悉程度如何?
| Baby | Expert | ||
| 8 | 10 | 1 | 8 |
對於垃圾徵費計劃,作為很多家庭處理廢物第一線的外傭姐姐大部份對於計劃詳情都不太熟悉,只有小部份表示清楚明白,反映政府在推行垃圾徵費計劃時應該加強對外傭群體的支援。

Has your employer discussed a new work arrangement with you regarding the MSW scheme?你的雇主是否與你討論過有關城市固體廢棄物計劃的新工作安排?
| Yes | Not yet… |
| 15 | 8 |
在政府宣傳未能覆蓋外傭群體的情況下,僱主的支援變得尤其重要,調查顯示大部份僱主願意為外傭協助或解說垃圾徵費計劃,但受忽略的外傭人數仍然不可忽視,反映除了政府宣傳,主僱之間合作也是需要考慮的一部份。



外傭多數都樂意做回收,是母國的教育也是各種環境問題使然,讓她們自發性地做多幾步。她們熱衷於回收,大部分人都使用過三色回收箱,然而政府最大力推廣的「綠在區區」卻大半人沒有使用或者聽聞過,證明在香港的綠色政策上,她們是完全受忽略的群體。她們對環保也有很多想法,她們視香港是“Second Home”,也會希望為香港的環境、下一代出力,偏偏鮮有人在意。
礙於非香港居民身份,制定民生政策時往往忽略了她們也是重要持分者之一,垃圾徵費也不例外。近三十萬外傭是處理家居廢物的第一線,卻極少資源向她們宣傳,但又是她們(在當時)不能避免的工作。一個小小的攤位是難得的機會接觸她們,或許不能做甚麼,至少派出的宣傳指引讓她們不必只寄託於僱主的援助。政府的宣傳多數不面向外傭,翻譯都缺乏,依賴僱主解釋與中介培訓,當僱主與中介都不教時,便只有一句:“Hard headed to do…”
從最後三條開放式問題,我們可以看得出外傭的環保意識很強,但大部份都停留在塑膠、紙張及金屬的分類,在思考如何讓外傭參與香港的綠色工作時,我們或者可以從培養外傭源頭減廢或重用文化開始。同時,社會也必須正視外傭對於香港廢物處理工作的貢獻,並提供相應支援。力求在大家的合作下,讓環保工作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