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需路線圖 看綠色經濟大局減塑徵費

16th JUN, 2024
Published on 明報 星期日生活
文.何宇霆、胡嘉明

垃圾徵費觸礁,政府認為大部分市民對於垃圾徵費的實施持保留態度,同時社會回收文化和回收網絡也存在不足。因此,政府決定暫緩推行垃圾徵費政策。然而,在推行政策時,政府的解釋和溝通仍有改善空間。如何改變市民對政策的負面看法,提高社會的回收文化是一個重要議題。然而,堆填區飽和的問題不會因政府推遲而得到解決,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若政府承認都市減廢是一個大義,應該負責任地制定一個時間表,而不僅僅是草草地暫緩。假設垃圾收費在兩年後甚至推遲到下一屆政府才重新實施,政府又能否確保那時候民意能夠逆轉?

樂觀點看,在一系列公關危機以外,是次垃圾收費觸礁,也揭露了政策的一些問題和潛在的困難。如老人院這些「減無可減」的特定行業,在垃圾徵費下除了增加其開支外,收費如何能達到政策的預期減廢成果?劃一收費的模式,並未考慮到階級差異和責任誰屬的問題,如何釐定一個合理標準,讓生產者有更多誘因減廢,而非為公眾帶來徵費只為增加政府收入的負面觀感?如何釐定清潔工人等前線職工在垃圾收費下的角色和責任?政策如何銜接不同香港樓宇種類的廢物處理系統?種種政策執行的問題正等待政府處理。

著力點不應只在綠在區區

在種種執行問題以外,我們也在這次徵費爭議之中看見一些契機。在香港,我們不乏回應減廢和環境問題的個人嘗試和社區實踐。與此同時,香港政府有着綠色經濟的目標,社會並一直鼓勵本地初創/社創的發展,當中亦有不少針對回收、減廢議題的項目。針對外賣文化,香港社會已經出現了可重複使用的外賣餐盒系統平台;針對回收,也有提供上門分類回收服務的初創企業;針對剩食,亦有着「神期食品」的配對平台。但往往許多創新的綠色實踐只能停留於社區層面,或針對擁有環保意識的特定群體,例如重用環保餐盒系統,許多計劃只能局限於部分社區、小店,往往難以擴大規模。即使相關計劃受到連鎖餐飲集團看上,大多也是作為一個小型的先導計劃,在一些特定區域(如商業區)作為試點。

在社區層面推行這些項目,有沒有意義?有意義。大集團與綠色初創嘗試合作,有沒有意義?有,但如果項目能夠擴大規模,將會更加有影響力。2022-23 年度,政府投放於綠在區區回收便利點的撥款達1.86 億。綠在區區花費幾年時間,現在才相對地「入屋」。面對氣候變化、垃圾圍城,要改變市民的習慣、回收文化,綠在區區的例子本身就印證着綠色轉型本身需要着大量資源,而我們要做到意識轉變,着力點不應只在於綠在區區。政府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及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現在這些項目就在眼前,如何將資源導向綠色經濟,壯大綠色產業,應是眼前需要面對的問題。

讓企業行多一步

在全球開始多講碳中和、碳限額、企業社會責任的氛圍下,企業與相關項目合作,本身就存在為大企業洗綠的誘因。初創項目有想法,企業有資源、網絡,理應是一個絕佳的配合,將影響散播開去。讓企業行多一步,相比讓700 萬市民一夜之間出現意識轉變,更為實際,所造成的轉變、影響也更為直接,要走向「全民減廢」的目標,企業、生產者的角色無法被忽略。但資本是逐利的,在企業賺取掌聲背後,現實上許多項目卻只能停留在萌芽階段,更為現實的問題是經營成本的增加,無利可圖。沒有外在環境的轉變,難以令企業行多一步。

當垃圾徵費和管制一次性即棄塑膠政策出台時,讓我們看到了破局的機會。基於法例的執行,企業必須作出改變,同時承受無可避免的額外開支。這筆錢終是要花,是要上繳政府,還是尋找減少廢物的方案,同時賺取自身的企業形象?政策的推行正是一個契機,提供很大的誘因和基礎在企業層面「源頭減廢」,處理包裝廢物、回收和廚餘問題,同時對本港綠色經濟發展亦有所裨益。

須盡快交出時間表

無休止的推遲的這段時間,堆填區飽和的問題依然會存在。若然要減廢,不是能單靠多幾家綠在區區就改變局面。回收配套不足,回收文化未到位。政府提到要加強教育,增強市民的回收文化,強化現有的社區回收設施。教育固然要做,回收網絡和設施的增加也是必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盡快交出時間表。在着實處理徵費執行問題外,應該如何展現一定的緊迫感,創造契機讓各行各業順滑地過渡到「全民減廢」的政策方向,切實發展在地的綠色經濟,營造一個讓市民願意改變生活習慣的氛圍,這乃政府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

zh_HK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