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的遺憾
初次擔起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的重擔,馮應謙教授說:「行政工作真的很多!連我堅持多年一定要教一年級本科生的創意媒體科目都要暫停,這是唯一憾事。下學期無論如何,也要擠出時間來授課。」有這樣的堅持,是因為馮教授認為課程是為學生而設,親身接觸,最能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要。
話雖如此,馮教授無悔接棒,「中學唸理科,最終選了新聞,是為了一份使命感─改變社會。我仍深刻記得,當時的系主任朱立教授的勉勵:儘管改變社會絕非容易,但希望我們盡一分力。現在輪到我執起教鞭,會致力把這份使命感傳承下去。」
走入社區 關心社會
那麼,執掌新傳學院,馮教授有甚麼使命?「媒體發展一日千里,對新聞傳播人才需求若渴。新聞教育機構增加了,換言之,競爭對手多了,挑戰更大。
「為此,我們重新審視學院的定位,釐定發展的理念:就是提供專業訓練之餘,更要讓學生走入社區,關心社會,擴闊學習領域。其中一項新安排,就是與香港電台協議,自2012年2月起在《千禧年代》和《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中,讓新傳學生製作五分鐘的環節。現時院內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於在學期間到海外交流,我亦計劃增加交流名額。」
馮教授補充,不獨是學生,新傳學院也要走出社區,加強與公眾聯繫,而不只是默默地專注教學和研究。「我們開展了不少項目,如協辦《明報》的『小記者』計劃;與著名財經通訊機構Thomson Reuters 合辦工作坊,為在職記者提供培訓。最近又開設了一個名為『jcMotion』的網上平台,jc取自journalism及communication的首個字母,透過互聯網和YouTube等渠道,讓學生就不同社會議題和運動,一抒己見,並會籌辦短期中學生新聞訓練課程。」
更新設施 增設研究中心
硬體方面,今年暑假期間,學院會全面更換院內的廣播和電視器材,「現有器材已經陳舊,我們會添置數碼廣播和高清攝錄及製作器材,以符合現時業界的要求。」
學院是香港傳播教育和研究的先驅,經歷近半世紀的發展,研究豐碩。「未來,我們會善用香港的地理優勢,成立大中華地區比較研究中心,確立中大新傳學院的中國傳播研究重鎮地位。」
青少年文化反映社會問題
說起研究,馮教授的其中一項研究興趣是青少年文化與媒介科技。他說:「青年人是創意的泉源,他們的變化也是最大的。」
2001至03年間,馮教授找到一些學校合作,邀請學生寫日記,把每天下課後的活動記錄下來,以半年為期,每期約十人,收集到的青少年故事洋洋大觀。例如一位天水圍單親家庭的中三學生,下課後以賣盜版影碟為業。
他指出,類似這樣經濟拮据且缺乏家庭照顧和關心的青少年估計不是少數,反映出背後的貧窮問題。這階層的青少年的家長不是終日為口奔馳,無暇照顧他們,便是沒有工作。父母沒有能力給零用錢,他們便倚靠最易找到也是最快賺到錢的工作,賺到錢便拿來購買潮流衣物、手提電話等,然後吃喝玩樂,把錢花光。
馮教授亦做過一個補習文化的研究,發覺青少年所以對補習社趨之若鶩,其中一個原因是朋輩的影響,而補習社在宣傳方法、塑造補習老師的形象、授課的手法等方面緊貼流行文化、投合青少年的喜好也是賣點。他說:「我們應該反思出了甚麼問題。是否學校課程和考試制度不能配合,結果學生即使經過課堂學習,對考試也無所適從?」
媒介科技擴闊研究層面
馮教授研究媒介科技,也善於利用媒介科技。去年年中,學院在禁毒基金的資助下,聯同香港無線電科技商會、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以及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與協青社合作,利用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等新媒體科技,建立一個流動對話平台,向青少年推廣禁毒訊息和提供支援服務。這個活動名為「閃鑽計劃」(Diamond Project),dia是dialogue—對話,mo是mobile—流動,nd是no drug—不要毒品。計劃設計了一對以現實生活人物為原型的虛擬導師Diana和Edmond(兩個名字合起來也就是Diamond)。Diana 十九歲,是中大新傳學院學生,喜歡聽歌、唱K、跳舞和結交新朋友。Edmond二十二歲,自由創作人,以夾band和創作塗鴉藝術為業。
去年8月,「閃鑽計劃」舉辦了一場開幕音樂會,由本地歌手和樂隊演出。其後又開辦塗鴉藝術工作坊,教授基本噴油技巧,讓參加者嘗試創作。透過這些活動,青少年得悉Diana和Edmond的存在,知道在覺得納悶、情緒低落時可用短訊和他們談天,傾訴心事。這些短訊由一隊專業社工指導的義工處理,辨識有潛在危機以至高危的個案,然後提供適當的跟進輔導服務。「現代的青少年都習慣了這種可以隱藏身分的溝通方式。他們覺得有安全感,便會暢所欲言,」馮教授說。目前該計劃建立的網絡群組已達千人。
馮教授的研究不就是與學院的發展理念一脈相承—以青少年為本,探究他們所思所需,提供適切的關顧,走入社會,服務大眾。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