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在中國,超過兩億農民離開家園到城市找工作。許多學者關心這社會現象,社會學系同鈺瑩教授即為當中一員。
同教授2007年於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畢業,2008年受聘於中文大學。她榮獲2018至19年度的傑出研究學者獎;其研究範圍廣泛,包括社會人口統計學、人口遷移與移民、家庭及人生歷程、性別分歧、量化研究方法等。
她對中國人口內部遷移的興趣源於個人經驗:她小時候居於農村,許多當年的同學已遷移到城市工作。
她說:「我常常猜想,如果當年我沒有上大學,我的路會怎麼走。我關心移民的機遇和福祉。」
最近,她研究人口遷移對配偶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人口遷移與農村生計的關聯。
同教授說:「配偶分離是發展中社會常見的現象,但分離對留在鄉間配偶的心理影響,卻沒有得到適當的關注。
「很多時候,移民把家人留在鄉間,少於百分之二十的移民帶同家人一起離鄉。這說明配偶分居是常見的現象,而留在老家的多屬妻子。」
有些學者認為成人出外打工能增加家庭收入,從而改善留在鄉間配偶的心理健康。在父系社會,離鄉的以丈夫居多,留在鄉間的妻子可暫時免受男性的支配,而物質條件改善,精神狀態理應較佳。
可是,同教授的研究卻證明現實並非如此。
「留在鄉間的配偶不但須增加勞動和減少休息時間,還會感到被孤立和遺棄,引致分離焦慮。」
分離導致夫妻間缺乏親密感和性生活,使離鄉和留鄉者的心理皆受損。
「丈夫離家,妻子當了一家之主,對妻子而言未必有益,因為她要承擔更重的責任。她可能有更多自主權,但這自主權對拮据的家庭來說反而是壓力的源頭。
「除非性別平等的概念盛行,否則即使婦女擁有更多的權力也是徒然。」
她的研究發現長期離鄉者的留家配偶,其抑鬱指數高於新近分離者或配偶剛回家者。她亦發現夫婦之間的年齡差距愈大,抑鬱指數也愈高。
故此,她建議政府政策應鼓勵家庭遷移,而不是夫婦分離。中國應實施有利家庭遷移的措施。
同教授也進行了另一較少人關注的研究項目,就是探討離鄉者性別與留家者幹活的關係。
縱使中國農村為父系社會,過去十年女性離鄉者大幅上升。截至2016年,48.3%離鄉者為女性。愈來愈多女性在城市工作;了解此現象對農業的影響,別具意義。
她發現有離鄉者的家庭較少幹農活,尤其是家有女性離鄉者為甚。換言之,男性離鄉者的家庭從事耕種的機會較大,而幹農活的則以女性居多。
同教授的研究顯示,男性離鄉者的家庭較少從事小規模的家庭生意。反之,女性離鄉者的家庭卻無此束縛。在農村,女性多從事耕作,而男性則有較多機會賺取可觀的收入,性別分工明顯。
其研究對人口遷移能幫助農村家庭增加其收入來源的論點提出異議。此等論點忽略了中國農村牢固的性別定型和父權社會的生活方式。
女性遷移不但沒有改變社會現狀,還鞏固了傳統的性別分工。主要經濟活動還是掌握於男性手中。
她說 :「此研究反映農村發展迫在眉睫,且問題重重。
「愈來愈多已婚女性離鄉,從事耕作的農村家庭便愈來愈少。政府應推動農村改革,以確保農業和農村能持續發展。」
人口遷移研究極富挑戰性,卻也饒富趣味。對同教授而言,人口遷移研究最引人入勝之處,莫過於其與別的研究範疇互相交疊,譬如性別和家庭研究。
「人口遷移與家庭轉變等人口轉型議題應一併研究,否則很多問題難以釐清。」
同教授認為人口遷移研究最困難之處,是資料的缺乏,因為很難在大型資料庫中追踪遷移的人口。她最近的研究皆採用2010年推出的中國家庭追踪調查資料。
中國內部人口遷移的規模在世界上可以說是數一數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至巨。人口遷移可供研究的題材繁多,其研究成果必會增進我們對中國社會的了解,並且幫助決策者制訂對未來發展更佳的方案。
文/資訊處 Eliza Chan
倘中英文版本出現歧義,概以英文版本為準。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51期(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