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新一代醫科生面面觀

左起︰胡志遠教授、莫仲棠教授、康棣、陳劻晴 <em>(Photo by ISO Staff)</em>

2013年,中大醫學院推出環球醫學領袖專修組別(GPS),錄取二十二名在香港中學文憑試及國際文憑考試中高踞榜首的學生。隨後連續四年,GPS成為全港收生成績中位分數最高的學科。傳媒戲稱GPS為「神科中的神科」,其學生為「尖子中的尖子」。究竟GPS的設計是否就是為了製造這個「神話」?今年,首屆GPS學生畢業了,數位師生和《中大通訊》梳理了一下這五年的經驗。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為中大的醫學教育制定新方向,營造新文化──除了培養學術與專業才幹外,更注重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發揮潛能,伸展抱負。」
醫學院院長
陳家亮教授

 

 

課程主任胡志遠教授回顧初衷,他指出醫學科技化和超專科化是大勢所趨,正在改變醫療服務的發展。醫生的視野、思維模式、學習經驗,都需相應提升。過去二三十年,醫學教育雖然在課程和教學法都有改變,但仍然離不開訓練醫生治病的框限。「只讓學生掌握最新的科技、知識和臨床技巧,是不足夠的,也難以培育出可以與其他界別溝通或在社會上擔當領導角色的人才。」

專業訓練外章

於是他與同僚開始構思在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的基礎上加進新元素──提供研究機會、增進領導經驗、豐富海外經驗。結構上,在本科核心課程外,添加了領導工作坊系列、GPS專案計劃和實習。貫穿六年學習的是個人啓導制度。一年級生會獲配一位關顧導師,在隨後的數年,則會按學生從事的研究或活動,配對一或多位專案導師。

負責GPS啓導制度的莫仲棠教授說:「每位學生都是一個寶礦,各有優點,在求學成長過程中,導師可作為他們的支柱,幫助他們發揮潛質。」在他眼中,有些學生是思想家,明辨慎思,意念新穎;有些是作家,文章條理分明;有些是藝術家,能歌擅演;有些濟世為懷,熱心義工。

關顧導師主要關注新生在大學的適應和生活,幫助學生認識興趣和能力所在。現在通訊發達,師生之間除了見面吃飯外,零碎的WhatsApp,簡短問好,幾句閒談,都有助溝通,建立師友關係。

能力愈大責任愈重

胡教授從不以「尖子」形容學生,相反,他刻意把這光環摘去,提醒這群被選中的學生不要坐等服侍,而要肩負額外責任,影響身邊的人和事。他強調「卓越」應重新定義,「好醫生不是鬥分數,最重要是素質。我們利用課外學習經驗擴闊學生的眼界,培養人文關懷,不要光想着畢業後十年內考好專業試,隨後十數年盡快升職,再往後便做『月球族』。做名醫是否就是成功?診所開在中環是否就比公共屋邨強?價值的取捨需要在學生年代開始播種,狹隘的眼光會令專業喪失前途。」

莫教授教導學生要有與病困者同行的同理心,「先正了心意,無論客觀環境如何,都可在縫隙中找到服事的空間。」

GPS成績要求高,是要確保學生有餘力應付額外學習。學生成長速度不一,公開試成績也不能全面反映他們的能力,所以GPS撥出兩至三成的學額供內部招生,每年從二或三年班的選出五至十個在某些範疇表現傑出的同學加入。胡教授說:「曾有成績低於中位數的學生,辦事能力高強,領導亞洲醫學生籌辦會議,井井有條。」 

初嘗研究經驗

在增進學生研究和海外經驗上,導師本身的專長和網絡也發揮作用。莫教授就曾慷慨把已集得的原始素材交給導生,讓他們寫成有關血管疾病與認知障礙的論文,在東亞醫學生學術會議發表且奪冠。黃至生教授把研究香港長者血壓控制與社會因素的數據交給導生,結果寫成論文獲得國際學報刊登。這些機會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志趣。熱衷研究的學生,日間在醫院實習,晚上回校園三十九區的實驗室做研究,周末也不例外。興趣是最大的動力。

黃至生教授<em>(左一)</em>助導生發掘研究興趣

醫學院的夥伴大學如耶魯、牛津,每年都會接待中大醫科生實習。教授各有協作夥伴,例如劍橋、哈佛,也可替導生聯繫。導師也會發掘導生醫科以外的能力,加以善導,例如有對工程學有興趣的,鼓勵他們參與生物工程的項目;有音樂訓練的,可以籌辦音樂治療活動。人道救援工作也是學習目標,學生隨陳英凝教授和羅尚尉醫生到尼泊爾和四川等災後地區,就會明白世界上很多不同需要,有待他們貢獻所學。

GPS學生訪問尼泊爾當地居民及評估地震災後的健康需要

培育未來領袖

領導能力的培育是專修組別的重點目標,領導工作坊系列共二十個,分四個主題:社區的醫療領袖、建立正向關係、處理負面關係和醫生專業領導。這些工作坊先由熟悉主題的教授主講,後由學生討論匯報。此外,在進行專案計劃的過程中,接受督導,與導師的團隊互動,學習當隊員或團隊領袖的責任,都是領導才能的培育。有些同學就在這個階段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例如李罡毅後來便成立了「將心比心慈善服務計劃」和關愛社會醫生聯會,推動義診。

開設「醫學生文粹」專頁,鼓勵同學發表醫學趣味文章的陳劻晴說:「每一位老師都是領袖的典範,而GPS作為一個訓練平台,給我們提供很多向這些業內翹楚學習的機會。我們提出意念,老師們會給我意見,然後放手讓我們探索和實踐,適當時候推我們一把,一步一步推動我們肩負領袖的角色。」

GPS倡導的多元教育模式,也帶來醫學本科課程一些文化改變。即使不是GPS的學生,也漸多採取主動,隨自己的興趣聯絡教授學習研究,或籌辦活動,甚至有學生申請空檔年,豐富海外經驗。胡教授說:「GPS學生只佔醫科生的百分之十至十五,但任何學生如果也希望到外國深造實習,申請獎學金,只要主動叩門,我們都會盡量替他們籌措。」

歷年共有十八名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的學生獲頒創新科技獎學金,佔該獎學金得獎人數接近兩成

今年畢業的康棣說得好,GPS傳遞給醫科生一個信息:「你的世界比想像中還要大。這是一個平台多於一個專業,成功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其定義也不限於開個診所做個名醫。醫科生有很多途徑可以發揮所學,可以深造,全職研究,或者臨床研究雙軌並進,又或參與推動公共衛生。各種學習機會都有助豐富我們日後的選擇。」

康棣和陳劻晴專訪可按此瀏覽。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19期(2018年6月)

標籤
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 校友 醫學院 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 胡志遠 莫仲棠 黃至生 陳英凝 羅尚尉 康棣 陳劻晴 陳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