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頭條

靜極思動

中大發布香港首份體力活動成績表


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及系主任王香生(右二)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於2016年10月發表了全港首個「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這是加拿大首創的國際項目,今屆共有美國、日本、芬蘭、肯尼亞等三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各分析當地兒童及青少年十年內的活動數據後,按照報告卡所訂的九項國際指標評級。

不少文獻均指出高度的靜態生活模式會增加患上心臟代謝疾病的風險,現存的公共衞生指引亦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最少有一小時中等強度至劇烈體力活動。香港在「整體體力活動水平」評分為D級,即少於半數兒童及青少年達到這項國際標準。雖然評分與全球水平相若,但王教授認為情況仍然令人關注。

王教授表示:「家庭、學校、社區以至政府措施都是影響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量的重要因素。『家庭支持』在香港報告卡中的九項指標中評級最低(D級),只有約三成的父母能夠每週最少一次與子女一起參與體力活動,遠遠落後西方國家。」這方面荷蘭以B級居首,即便與中國、泰國(B)和阿聯酋(C-)相比,香港亦見遜色。王教授說:「這跟香港家庭普遍為父母雙職,早出晚歸,與孩子活動時間不多有莫大關係。」

研究團隊建議家長多鼓勵孩子參加動態活動,減少子女進行靜態活動如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報告卡援引的衞生署《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2014)指出,有五分之一的受訪中小學生每日花超過三小時使用互聯網,37%受訪學生表示因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曾經常或間中放棄戶外活動。王教授強調家長須以身作則,實踐多步行多運動的生活模式,才能令孩子從小建立多活動的習慣。

在「學校體育」一項,香港的評級是C,在亞洲與泰國同級,惟落後於中國(B+)、日本和馬來西亞(B)。王教授指出:「部分學校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準備公開考試而削減高年級體育課堂,做法極不健康。學校管理層應提高體育課的重要性,讓學生於在學期間無論在知識或身心健康的層面上都得以提升。體育老師亦可在課堂上安排更多帶氧運動,確保學生有足夠時間進行一定強度的體力活動,同時增加體育活動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另一方面,本港在「步行/踏單車往返學校」和「社區及環境設施」兩項指標中評分獲B級。報告顯示香港有超過六成兒童及青少年每週最少一次步行或踏單車返校。王教授解釋:「香港交通四通八達,不少住宅鄰近地鐵站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擁有地利。另外,香港犯罪率偏低,亦是令家長放心讓孩子步行上學的原因之一。」

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不足的問題牽連甚廣,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實有賴各界合作。王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希望是次研究能夠提高大眾對這個現象的關注,促進各界攜手向下一代灌輸積極健康的生活模式,並推動政府在投放資源及制定政策上能加入更多相關方面的考量,讓香港成為一個更有活力及朝氣的城市。

中大的研究團隊獲大學的知識轉移項目基金支持,主要成員還包括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左二)、體育運動科學系副教授薛慧萍(右一)和助理教授沈劍威(左一)

(Illustration by ISO Staff)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94期(2017年3月)

標籤
王香生 體育運動科學系 黃至生 薛慧萍 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體力活動 健康生活 教育學院 兒童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