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口談實錄

全方位護腦

蘇藹欣追求事業與家庭完美平衡

(Photos by ISO staff)

蘇藹欣醫生
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
臨床專業顧問及名譽助理教授

 

甚麼原因促使你投身中風治療及研究?

十年前我加入黃家星教授的團隊從事中風研究,他的視野與毅力是我的動力。中風十分普遍,發病前未必有先兆,但一旦中風,有機會導致癱瘓或殘障,失去自理能力。血管狹窄是缺血性中風的重要原因,但白人和華人血管狹窄的位置各有不同,白人主要是頸部血管,而華人多是腦血管。由於位置殊異,治療白人的方法和藥物未必適用於華人,所以我投身華人中風研究,冀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廿四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如何令病人得益?

香港每年有超過二萬名中風病人需要住院治療,但公立醫院的腦神經科醫生約只有六十位,礙於整體醫生人手不足,診治專科病人以外,其實大部分時間都用於診治普通科病人,更不可能有廿四小時駐院的腦神經科醫生。2012年起,威爾斯親王醫院率先利用流動影像傳訊系統,讓專科醫生在非辦公時間隨時隨地遙距評估及診斷送院病人,並指示中風專科護士為確診者提供急性中風溶栓治療。直到今年,威院接受溶栓治療的人數比以往增加達四倍,而提供這服務的公立醫院也增加至七家。現時,威院是新界東聯網唯一提供廿四小時遠程中風治療的醫院,我們打算拓展此服務,讓威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和北區醫院的腦神經科醫生組成團隊,為這三家醫院的病人提供遠程中風治療。由於需要更多人手配合新計劃,我們正與醫管局磋商額外撥款。

近年各地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如何從生活習慣入手預防?

改變飲食習慣和適度運動有助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減低中風風險。要盡量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多吃新鮮蔬果,果汁是取代不了蔬果的;無論生活有多忙碌,也要堅持每星期做三次運動,以改善新陳代謝,避免血管狹窄。良好的生活習慣,愈早建立愈好。

治療病人以外,你也要負責行政、研究和教學等,你最享受哪類工作?

在每個崗位累積的經驗,都能讓我在另一個崗位發揮得更好,所以我樂意承擔不同的工作。我初出道時主力臨床工作,後來多了教學的機會,曾遇見的奇難雜症,往往成為我教學的臨床個案,幫助學生活用醫學知識。在醫院累積的行政經驗,亦幫助我逐步改善制度上的不足。現時我投放七成時間於研究,希望研究成果有助於改善診斷,提升治療成效。例如我們剛完成長達十五年的病人追蹤分析,發現多了病人因心律不整引發中風,而原因之一是少病人吃薄血藥,那麼便要找出原因:到底是藥太貴,還是醫生擔心病人吃藥會有出血風險?

2003年沙士肆虐期間加入dirty team那一段經歷對你的人生有何影響?

我慶幸是其中一分子,因為沙士一役令我體會到人很渺小──隨時會被細菌擊敗。這教我要珍惜每一天,善用時間做重要的事,同時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

醫生超時工作甚為普遍,你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

現代的職業女性一點也不易,因為無論在家庭或工作崗位,家人和同事都期望你全情投入。我深知全時間照料家庭的好處,但醫治病人的經歷、應對工作挑戰的毅力,都可以令孩子對生命有更深體會,所以我不會毅然放下工作。直至約兩年前,我有機會獲中大醫學院半職聘用從事教學與研究,既可繼續我喜愛的醫療工作,又有精力照顧家人,雖然收入減半,比起全職醫生少了發展的機會,但我覺得十分值得。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94期(2017年3月)

延伸閱讀︰

標籤
蘇藹欣 腦神經科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 醫學院 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