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篩查發現每三名社區長者就有一人患腦小血管病 藉世界中風日呼籲及早預防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於2012年至2015年期間篩查了800名65歲或以上的社區長者,發現當中近三成參加者已罹患中度至嚴重腦小血管病,他們若有輕度中風,三年內出現認知障礙的風險高3.4倍。中大莫慶堯內科醫學講座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及世界中風組織秘書黃家星教授表示,中大團隊冀藉著今天(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呼籲大眾控制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以減低出現認知障礙及中風的風險。
腦小血管病可致認知障礙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5年發表的人口推算數字,本港65歲以上的長者人口將由現時的110萬(佔總人口約15%, 即每7人有1名長者),50年後上升至330萬(佔總人口約36%,即每3人有1名長者)。隨着人口急速老化,本港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數目預料亦會於未來數十年間由99,000人增至297,000人,而大部份認知障礙個案都被視為與腦部退化引起的「阿茲海默氏認知障礙症(Alzheimer's dementia)」有關。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團隊是全球領先研究腦小血管病的團隊之一。團隊發現這類病變除可引致中風,亦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該團隊的篩查發現,在800名來自社區、並且沒有中風或認知障礙記錄的長者中,29%患有嚴重腦小血管病。
帶領研究團隊的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莫仲棠教授表示:「事實上,不少罹患腦小血管病的病者未有出現中風,但認知功能卻已逐步退化。另外,我們亦有研究有輕度中風的嚴重腦小血管病個案,發現他們在3年內患上認知障礙的風險會高3.4倍,這研究結果剛於上月在東京舉行的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Vascular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Disorders (Vas-Cog) Conference發表。」團隊過往多項相關研究結果亦曾刊登於Alzheimer’s & Dementia及Stroke等國際期刊。
腦小血管病的先兆及檢查方法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研究助理教授及臨床心理學家黃沛霖博士指出:「腦小血管病可令患者思想反應變得遲鈍,並有執行功能上的障礙,例如在計劃及處理複雜事情等會出現困難,有異於主要徵狀為記憶力衰退的阿茲海默氏認知障礙症。」腦小血管病部分患者更會情緒低落,並對原先熱衷的事物失去興趣。
腦小血管病初期未必有明顯病徵,但倘若情況惡化,患者除認知功能受損,亦會出現抑鬱、步履不穩、尿頻或失禁,嚴重病人的臨床中風風險會增加,故及早識別相關徵狀至為重要。
腦小血管病能透過影像檢查發現。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朱昭穎教授解釋,利用磁力共振檢查會較電腦掃瞄檢查效果較為理想。腦小血管病的病變位置,在磁力共振檢查上會呈現成小黑洞或瀰漫性白色斑塊。研究團隊已與電腦工程學人員開發出一套可衡量腦小血管病嚴重程度的自動化技術,期望將來可應用於臨床診斷。
腦小血管病的預防及治療方法
中大及一些國際研究的結果顯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吸煙,均是腦小血管病的風險因素。長者如同時出現認知功能退化及上述風險因素,應及早求醫,確定是否需要進行有關腦小血管病的檢查。大眾亦應提高預防中風及認知障礙的意識,維持健康生活習慣,改善認知功能及血管健康,方法包括:
- 監察及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
- 避免吸煙
- 維持健康體重
- 避免飲酒過量
- 定期運動及多做「腦部運動」包括閱讀、用電腦或玩遊戲(如桌上遊戲)
- 保持活躍的社交生活,如參加長者中心活動、興趣班及義務工作等
莫仲棠教授補充,部分人即使已控制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及使用常見藥物,腦小血管病和認知障礙仍會惡化。研究團隊現正發掘更多針對腦小血管病的治療方案,包括利用較新的抗血小板藥,為未有認知障礙及中風的個案進行治療。團隊亦計劃就運動能否改善認知功能、情緒和平衡力等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