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授成为全球首位华人获颁「世界中风组织主席中风贡献奖」 全球首创「脉磁激法」助中风患者复修脑部功能及促进机能痊愈
根据世界中风组织估计,全球每六人便有一人会于一生中患上中风。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一直致力进行华人中风研究,寻找高危因素以助预防中风,并钻研新治疗方法及帮助患者病后复修。医学院脑神经科教授及国际著名脑血管病专家黄家星教授刚于上月在两年一度的世界中风组织会议中获颁授本年度「世界中风组织主席中风贡献奖」,以表掦他及其团队在中风研究上的贡献。
世界中风组织表扬中大对亚洲人中风研究的贡献
华人患上中风的情况较西方常见,但原因不明。中大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黄家星教授于1998年发现脑血管收窄,亦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华人中风最主要成因。两年后,中大团队再发现有脑血管收窄的病人比一般人有较高的中风复发风险。2002年,黄教授及其团队指出「中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微小的血液凝块(微栓子)在动脉中流动而形成。2010年,一个由中大领导的国际多中心研究证实,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有助减少轻度中风患者在脑血管内循环的微小血液凝块。以上的发现不但有助解释亚洲人中风成因,而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风亦已被临床应用。
现在及未来目标 — 助中风后出现身体残障的患者康复
即使接受了紧急治疗,有15-30% 的中风患者仍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残障。上肢残障对于中风患者来说是其中一项最影响自理能力的残障。目前,患者主要是接受物理治疗以助康复机能,但脑部功能受损,包括脑部血液流动减少或脑细胞缺乏刺激活动,才是导致身体残障的主因。黄教授及其团队针对这些脑部受损情况进行研究,创立「脉磁激法」。「脉磁激法」是一套全球首创,结合物理治疗、「体外反搏法」及「爆发式电磁激」(iTBS)的新治疗方法。
过去十年间,中大医学院脑神经科仔细分析体外反搏法——一种用以改善脑血流供应的治疗方法——的机制及成效。2012年,中大团队证实「体外反搏法」能令中风患者的脑部血流量增加9。另一方面,近年逐步被应用的重复性脑磁激治疗(rTMS)被指有助刺激脑细胞活动,帮助修复功能障碍;而其中的iTBS技术,理论上较rTMS的效果更佳,而进行刺激所需的时间则较短。
黄家星教授表示:「我们将研究结合『体外反搏法』和iTBS的效果,再配合物理治疗以助上肢残障的中风患者恢复活动能力。我们估计同时针对两种脑部受损情况进行治疗可产生协同效应,使疗效更佳。」
他补充指:「中风最常见的成因是大脑动脉堵塞而导致脑细胞死亡。我们创立『脉磁激法』,目的是要实现全方位治疗,同时改善脑血流及刺激脑细胞活动,再加上物理治疗以助康复。」
全球首位华人获「中风贡献奖」 表扬在亚洲预防及治疗中风的贡献
黄家星教授为全球首位华人取得由世界中风组织颁发的「世界中风组织主席中风贡献奖」。该荣誉旨在表扬获奖者在中风服务的终生成就。过去的获奖者包括开发溶栓治疗中风药物的研究人员。
黄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脑中风的流行病学、神经影像学和治疗等多个领域。其创新研究屡获国际认可,包括于2001年获美国神经学会颁发Bruce S. Schoenberg 国际流行病学研究奖,2005年获新加坡内科学院颁发神经病学演讲金奖,以及于2011年获授裘槎基金会颁发优秀医学科研者奖。
黄教授兼任世界中风学会秘书、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TROKE副主编及Neurology Asia副主编。亦是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多间知名学府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客座教授。至目前为止,黄教授已发表超过400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