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ENG | |
文章检索

 

| 网络版 | 分类目录 | 百年中国与世界 |

「百年中国与世界」

勾文增、胡化凯 1952年的《科学通报》:思想改造、学习苏联与科学批判
文 晖 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特质
方 平 清末上海民间报刊与公众舆论的表达模式 *
方维规 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
王 雷 施米特的法眼与黎元洪的决断
王 锐 「安亭事件」的再认识和再研究
王永华 博奕与制衡:香港禁运历史的解读
王泛森 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以日本因素为例 *
王志明 雍正年间的邪教和邪术 *
王俊生 第二次朝鲜核危机:评估与管理──兼谈当前的中国角色定位
王俊生 新中国永远的痛楚──追忆文革中儿童所承载的历史细节
王春霞 「排满」革命与国史重建
王海光 反「文革」檄文《给全体共产党员的紧急呼吁》解读和考辨
王福湘 陈独秀对苏俄经验的接受、反思与超越 *
丘为君 权威与自由: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程 *
田湘波 1924-1927年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的来源、设计及其特征
田湘波 1949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国民党党治理论和制度的研究
田湘波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体制剖析
申晓云 文革中毛、林之争的初次交手──武汉「七.二○事件」真相
白 磊 从夺权到军管:1967-1968年陕西省武斗略述
任吉东 晚清及民国华北乡村基层组织与运作──以河北省获鹿县为例
何 蜀 「文化大革命」中的「活人展览」
何立波 「华北自治运动」中的冀东伪政权
何素花 清初士大夫的打击妇女活动──以宗教活动为例
何素花 清初社会秩序重整理念与对世风的批评──以江南为例
吴 磊 新加坡对台湾政策述评
吴润凯 被挟持的自杀:五四妇女史观的制作
吴鹏森、畲 君 传统社会主义理念与农业合作化运动
李 翔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强化军人抚恤制度之原因
李丹慧 毛泽东的安全战略思路及其转变 1964-65 *
李巧宁 1950年代农民流向城市现象考察
李向平 「海派基督教」及其历程──欧美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
李建勇 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与动机── 一个研究的综述
李春远 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共的秘密社会工作
李若建 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社会动荡及控制 *
李恭忠 孙中山崇拜与民国政治文化 *
李朝军 从争取平等到争夺领导权──从中苏论战的主题演变看其实质
李嘉谷 十月革命后的早期中苏关系 *
李学峰 淮阳县「大跃进」运动研究
李晓东 立宪政治与国民资格──笕克彦对《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影响 *
杜 兰 文革是一场反社会运动 *
杜应国 理性的声音──汪小川《二铺调查》四十五周年祭
沈志华 苏联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反应及其结果——关于中苏分裂缘起的进一步思考
沈志华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与制约 *
沈宗武 论苏联共产党高层权力结构的变迁与苏联解体
周 震 试论毛泽东与大跃进时期高指标提出的关系
周全华 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因
周良霄 浅论所谓「文化大革命」──为纪念「文革」发动四十周年而作
孟凡茂 从时间细节考察美国第一次退还庚款的交涉过程
宗 容 文化本位主义的一种理解: 复苏民族身份意识──以和辻哲郎的中国观为中心
林 济 新乡绅与近代宗族 *
林晓光 朝鲜停战谈判:苏联的作用、朝鲜的因素与中国的政策
林蕴晖 高岗事件与中共高层在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上的分歧 *
武增锋、韩春英 试论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
金观涛、刘青峰 试论中国式的自由主义 *
段怀清 胡适与梅光迪:分歧是怎样成为思想障碍的?
范晓春 也谈「高饶事件」发生的某些因素
唐宝林 近年中国陈独秀研究简况 *
徐 贲 国人之过和公民责任:也谈文革忏悔
徐国琦 越南战争的现代记忆及其影响 *
祝 彦 论陈独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轨迹
翁贺凯 1927-1934陶希圣之史学研究与革命论──兼论其与国民党改组派之关系
袁伟时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生
袁盛勇 真诚与说谎:延安文人心态的特殊变奏与有机化形成
马陵合 流民与上海租界社会*
高 华 在贵州「四清运动」的背后 *
高 华 革命政治的变异和退化:「林彪事件」的再考察 *
高力克 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 *
高力克 李大钊与民粹民主主义 *
高力克 陈独秀晚年的民主观 *
康春华 调适和融通:国家权力与客家宗族系统之间的二重变奏
张 鸣 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 *(全文版本)
张允起 萧公权的「自由社会主义」观 *
张百庆 吸毒与卖淫──近代中国市民社会一瞥
张志永 1950年代初期中共干部婚姻问题初探──以1950-1956年河北省干部群体为例
张英进 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
张盛发 五十年代初期中苏共同抵制对日媾和述评 *
张凯峰 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
张学强 山东省莒南县的拔地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运动中的一个特例分析
曹 英 毛泽东军事领袖地位的确立
梁家贵 江青:1937年底──1949年
梁家贵 抗战时期中共对土匪、会道门的策略 *
梁景和 五四时期的「废婚主义」 *
毕新伟 惊鸿一瞥──《大公报》(1902-1912)与女权
许顺富 湖南绅士与清末教育变革
郭 平 朝鲜战争初期中美失误之探讨
郭培清 台湾与以色列军事贸易关系探析
郭德宏 陈独秀平议 *(全文版本)
都 樾 试论张謇创办学校的经费筹集方式──以民立通州师范学校为例
陈 鹏 甲午前夕《申报》舆论中的日俄观
陈红民 在朝与在野:1932-1936年胡汉民与蒋介石之关系 *
陈夏红 钱端升:「我大大地错了」
陈瑞林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西化」、「反西化」潮流与广东画坛新旧之争
章 清 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系谱的建构 *
章慕荣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1931.9-1937.7)
章慕荣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
傅 玄 从复刊后的《观察》看中国自由主义知识份子的命运
傅怀锋 地方文化大革命史研究
单世联 眼底吴钩看不休──叶剑英与「文革」
喻 锋 从欧盟对中国国际责任的「关切」看中欧关系新变化
冯 超 民国初期的军人学生与社会演变(1912-1922)
冯筱才 民初江浙地区的责任群体及其嬗变
黄 琨 革命、革命运行与个体生存性感受──1927-1929年的中共革命
黄力民 远东战役史事新探
杨 俊 析「文革」初期毛泽东对待邓小平微妙的政治态度
杨 俊 关于发动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决策过程的考索
杨永兴 毛泽东与《红旗》创刊
杨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概述(下)*(全文版本)
杨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为中共提供财政援助情况概述(上)*(全文版本)
杨奎松 毛泽东的「冷战」观 *
杨际开 作为思想范式的日本观──宋恕与变法运动
葛 玲、辛 逸 政策偏向与1959-19961年农村饥荒——以粮食分配政策为中心的考察
董国强 1967年夏天南京「倒许」风潮的台前幕后
董国强 大陆学界红卫兵运动研究述评
董国强 从南京大学「倒匡」事件看「文革」的复杂属性与多重面相
董国强 从南京大学的「清队」运动看「文革」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其后果
董国强 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
董国强 论「独立评论时期」陈之迈的政治思想
虞和平 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
贾庆军 秘密的世界及其成因──美共与莫斯科情报机构的关系探析
廖久明 救亡再次压倒启蒙──「五卅运动」与第二次思想革命的夭折
满 永 土地改革与建国初乡村政权的合法化建构
裴毅然 文革狂涛中的知识份子 *
赵利栋 党、政府与民众团体──以上海市商民协会与上海总商会为中心
刘 超、马 翠 民国知识界与上海的人文生态统
刘长林 科玄论战:中国早期的一次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争
刘相平 金问泗与关贸总协定
刘握宇 第二次国共战争时期的还乡团 *
刘绪义 「江湖」与「庙堂」:湖湘文化的历史吊诡
刘德军 对中共发动「三反」运动的考察
刘练军 评价与反思:晚清温州维新知识群体
刘继明 回眸五七干校
樊 星 关于「革命」的狂欢记忆──纪念「文革」爆发四十周年
欧阳曙 南京国民政府与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制比较研究
潘光哲 晚清中国的民主想象 *
蒋宝麟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政教合一」及其悖论──基于对晏阳初「定县实验」的考察
郑起东 近代的绅权与官权 *
邓智旺 简论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黎建军 从《星期评论》对国家和事件的评价看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化模式变迁 *
萧燕雄 我国近现代新闻法规的变迁 1906-1937 *
谢 泳 《观察》撰稿人的命运 *
谢 泳 一九四九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 *(全文版本)
谢贵平 北大学生黄立众与1961年「中国劳动党」事件
钟 霞 苏南农村抗美援朝运动
钟子娟 论中国取得常任理事国席位过程中的美国因素
钟延麟 回忆录与大跃进研究──兼评中共对该历史之处理手法与解释逻辑
丛小平 社区学校与基层社会组织的重建──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与乡村师范
丛小平 通向乡村革命的桥梁:三十年代地方师范学校与中国共产主义的转型 * (全文版本)
魏 飞 从贵阳教案的处理看晚清外交
魏文享 近代行规法律效力的演变──以1930年行规讨论案及「重建行规运动」为中心
罗平汉 「双百」方针1957年被中断的原因
罗长春 解放战争时期华中地区的妇女动员──以苏北、苏中解放区为中心
苏 萍 近代教案中反教谣言的量化研究
苏 萍 清代妖术恐慌及政府的对策:以两次剪辫谣言为例 *

*  原载《二十一世纪》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