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文化研究所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ENG | |
文章检索

 

| 网络版 | 分类目录 | 人文天地 |

「人文天地」

于奇智 晃动在自由冒险中的背影 *
于奇智 萨特的造反理性观 *﹙全文版本﹚
孔凡义 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孔慧怡 重写翻译史*
毛正天 精神分析学与中国现代性爱题材文学理论批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性爱文学与理论批评研究
牛秋实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刘师培和王国维为中心
王 俊 「儒家社会主义」的历史语境与局限
王 翔 从《天风》看中国激进基督徒的政治表达(1946-1949)
王 霞 对天安门升旗仪式的政治分析
王力坚 有关知青文学话语质疑的思考──为知青文学一辩
王立桩 走出「中心论」的藩篱
王明贤 红卫兵美术运动 *
王建伟 专业期刊与民国新史学──以二三十年代学术的发表行为为中心
王细荣 上海租界内一所中法合办实业学校的兴衰
王菡薇 试论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些语言问题
代 迅 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冉小平 从书写身体到身体书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创作漫论
白春超 古典主义与现代中国文学
石衡潭 同一个空间,不同的世界──贾樟柯电影《世界》观后
朱崇科 「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他 ──以王润华和黄锦树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朱崇科 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
羽 戈 《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与喜剧式反抗──一种喜剧政治学的建构
羽 戈 肉欲书写的兴起与哲学的缺席──解读《鹅毛笔》
何平华 中共开国后第一文化罪案考 *
何立慧 老舍为甚么及怎样写《小坡的生日》
何立慧 样板戏与文革政治话语
何爱国 「全盘西化」vs「中国本位」──试论1930年代中国关于文化建设路向的论战
何新华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
余慕云 对黎民伟与黎北海的评价──与周承人、李以庄商榷
吴海清、张建珍 全球化:西方中心抑或世界共同体?──《面纱》与《通天塔》比较研究
吴海清、张建珍 西部影像再现的四种范式
吴德淳、林鸿钧 不只是爱情故事──《恋恋风尘》与《悲情城市》中的现实意识
吴德淳、林鸿钧 出去的不要──《鬼子来了》的影像分析
吴德淳、林鸿钧 作为人类的条件──《人间的条件》第一部的影片分析
吴德淳、林鸿钧 我可以说话了──《镜子》的影像分析
吴德淳、林鸿钧 哪有那么复杂──浅析杨德昌的《一一》(1999)
吴励生 网络言说与现代性精神
宋 耕 元杂剧改编与意识形态──兼谈「宏观文学史」的思考
李 松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革命「样板戏」研究述评
李 刚 毛泽东和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李安源 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术展──刘海粟与蔡元培交往研究
李亚萍 书写差异:论美华英语文学的题材局限
李明洁 转型期社会阶层重构的语言学再现──以汉语泛尊称的社会分层为例
李海燕 宗教的异域,异域的宗教
李嘉慧 在回归十年里──内地人眼中的香港作家「董桥」
李学武 成长于新世界诞生之初──1950至1970年代少儿读本中「成长」模式考察
沈 睿 美国高等院校的妇女研究学
沈仲亮 「真相」不止一种──与「左」、「右」无涉的一种思考
沈卫威 梅光迪反思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
谷小水 学术与政治之间:丁文江这个人
周正章 胡风事件五十年祭
周铁水 从虔诚的朝圣者到批判的勇士──论顾准的思想成因及转变
屈雅红 「悲哀的花神」:米斯特拉尔
易 彬 流亡之书,失败之书──关于北岛散文集《失败之书》的几则阅读札记
林荣基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再现与文化认同
林精华 苏俄文化之于二十世纪中国何以如此有魅力
丘加辉 李安《色,戒》的隐蔽叙事︰改编张爱玲
侯 强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侯其强 地理势态与教育取径──以西江学院创建为例
姚朝文 粤港澳舞狮、舞龙民俗艺术的诗学意义──粤港澳功夫影视中珠三角民众的习俗与精神寄托
姚礼明 《圣经》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段 炼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层影响:追踪纽约与东京的南宋山水画
段 炼 艺术中的性与文化──当代艺术批评的心理学与文化学方法
卿文辉 从大陆─农业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的视角看台湾问题
唐小兵 《孔雀》、姐姐与亚细亚痛苦的消解
唐小林 超越性亏空: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
夏 菁 郁达夫自我放逐南洋的神话:浪漫文人∕抗日英雄∕商人∕烈士?
孙隆基 《和你在一起》与不要和你在一起*(全文版本)
孙隆基 公元一千年前后 *(全文版本)
席天扬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彻底的概率主义──理查德‧杰弗利的学术生涯
殷之光 从《生存》到《鬼子来了》──讨论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内化
耿 波 相声艺术传统与北京城市文明格局的变迁
耿传明 植根乡土的「革命叙事」──《红旗谱》与二十世纪乡土中国的革命
袁洪庚 接受与创新:论中国现当代侦探文学的演变轨迹
袁振国 1958:毛泽东的教育模式雏形 *
郝 建 「暴力美学」 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
马永生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怨妇形象
高全喜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一)
高全喜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二)
高全喜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三)
张 泉 张爱玲「文化汉奸」论质疑──兼谈傅雷、柯灵的张爱玲论
张 超 在权力夹缝中追求人的尊严──当代中国大陆自由文学评述
张 超 博爱、自省、自由的超越精神:评电影《若望‧保禄二世前传》
张 霖 「现代化」语境中的90年代文学转型
张长虹 三百年来石涛形象重构问题的历史考察
张洪胜 科耶夫与萨义德的《东方学》
张红秋 与「文革」有「染」──「新时期」作家(评论家)在「文革时期」的文艺活动
张英进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 *
张兴成 跨文化实践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
张耀杰 曹禺戏剧中的「绝子绝孙」──兼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野蛮罚罪
张懿红 渐进社会工程的象征:中国当代小说城乡对立主题的变奏
曹慧英 考察过去,映射现在——文革时期知青题材与红卫兵写作研究
梁振华 世俗时代文学空间再拓展──兼论《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
梅 青 变幻的坐标与漂浮的历史──厦门华侨的聚落研究
淮 茗 青史凭谁定是非──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1954年的批判俞平伯运动
盛邦和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叙论
盛邦和、何爱国 儒学与现代化:反抗与调适
庄 森 蔡元培做假聘陈独秀长北大文科
郭台辉 鲍曼思想研究:探索新的分析范式──兼评郑莉的《理解鲍曼》
郭绍敏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与中国问题意识──读《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陈 波 关于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识
陈祖君 从「石室之死亡」到「天涯美学」──洛夫论
陈伟军 被放逐的边缘话语──解读建国初期文坛有关同人刊物的言说
陈嘉珉 中国的「马尔萨斯 」──汪士铎
陆雪琴 从创伤记忆看新时期女性写作
陆雪琴 传奇文本和都市隐喻──从〈沉香屑──第一炉香〉说起
傅书华 探寻面对「整体」的「个体」「踪迹」──重评《创业史》
彭海涛 国族想象的基础及其暴力──「中国八分钟」再解读
彭干梓 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溯源
曾子炳 诗歌的精神
残 雪 我们的文学
汤敏轩 余英时与中国历史研究:具体方法的视角
程一凡 反历史 *(全文版本)
冯崇义 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黄 化 《解放日报》经济报导的立场与疑问──以1947年1月《解放日报》为例
黄 勇 「真实」的书写?──张爱玲土改小说论
黄 勇 晚清科学小说之衰蜕──以《新纪元》为中心
杨 矗 赵树理:在正典化与狂欢化之间
杨四平 北岛论
杨汉伦、夏芳华 当摇滚遇上交响──中国摇滚之父崔建及交响大师王西麟对音乐的回应之访谈录
杨际开 宋恕反理学思想的内在理路
杨际开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下)
杨际开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上)
杨剑龙 狂热年代红卫兵情感的宣泄与记录──读《红卫兵诗选》
杨剑龙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基督宗教
杨卫华 在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共的观察与应对
叶 凯 身份的认同──对金庸小说及电影文化解读之一
叶 勤、吴励生 余秋雨批判:没落的人文精神
葛兆光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全文版本)
董 标 毛泽东教育学在西方
贾 锟 从文学事件到政治阴谋──记苏联文学史上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贾艳敏 1966-1968届知识青年下乡后状况述评──以南京市为例
廖四平、孟 婕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从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到李安的同名电影
熊 凯 近十年来荆公新学研究述评
臧一冰 中国民歌中的性话语表达
赵 泓 乌托邦与少年中国之梦
刘 旭 记忆与盲点 *
刘 明 论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员聘任
刘 明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激励
刘 超 「清华学派」及其终结──谱系、脉络再梳理
刘岸伟 小泉八云与近代中国 *
刘建华 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首个文件展
刘晨光 《卡门》:无关正义的性与爱?
刘晨光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科学」
刘晨光 施特劳斯拯救「历史」
刘晨光 修西底德的「西西里远征」
刘绪义 一百年前的「文学兴国梦」
潘 瑛 血色芳华红牡丹──对小说《红牡丹》中的隐喻与象征的解读
潘国灵 以互联网为题材的中文歌曲
潘惠祥 晚年孙中山
蒋贤斌 把顾准还给历史──顾准的诞生与争论
蔡志诚 批评旅途与话语实践──九十年代之后
郑 工 美术对「科学」的误读:1949-1965年中国美术之现实主义
黎 锡 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的制作年份
薛红岩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现代意义〉一文的几个问题及补充
谢燕清 卢兄之死
韩 琛 启蒙时代的电影神话──关于第五代电影的文化反思
韩东育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 *
韩东育 中国古代非自由传统与道德走势
魏邦良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解读高尔泰笔下的几个「犯人」
魏万磊 政治认同危机的心理发生机制──兼谈洪秀全政治人格
罗 成、 易莲媛 《三峡好人》的剩余叙事及其意义
罗 明 李叔同文艺审美教育观发微
罗 明 苦涩心境的诗意升华
罗 岗 危急时刻的大学精神──重识蔡元培的大学理念 *
罗银胜 顾准著作的流布
关诗佩 多角度「共同研究梁启超」──从「日本在中国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以梁启超为例」说起
窦 康 从「第三种人」到「第三种人」集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三种人」之演变
苏 萍 晚清民族主义性话语
顾 倩 从格里菲斯《残花泪》说起
顾红亮 梁漱溟的乡村概念与生活世界

*  原载《二十一世纪》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