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ENG | |
文章檢索

 

| 網絡版 | 分類目錄 | 人文天地 |

「人文天地」

于奇智 晃動在自由冒險中的背影 *
于奇智 薩特的造反理性觀 *﹙全文版本﹚
孔凡義 中國的革命與現代化
孔慧怡 重寫翻譯史*
毛正天 精神分析學與中國現代性愛題材文學理論批評──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性愛文學與理論批評研究
牛秋實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以劉師培和王國維為中心
王 俊 「儒家社會主義」的歷史語境與局限
王 翔 從《天風》看中國激進基督徒的政治表達(1946-1949)
王 霞 對天安門升旗儀式的政治分析
王力堅 有關知青文學話語質疑的思考──為知青文學一辯
王立樁 走出「中心論」的藩籬
王明賢 紅衛兵美術運動 *
王建偉 專業期刊與民國新史學──以二三十年代學術的發表行為為中心
王細榮 上海租界內一所中法合辦實業學校的興衰
王菡薇 試論歐美中國藝術史研究中的一些語言問題
代 迅 民粹主義與中國現代文藝思潮
冉小平 從書寫身體到身體書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創作漫論
白春超 古典主義與現代中國文學
石衡潭 同一個空間,不同的世界──賈樟柯電影《世界》觀後
朱崇科 「去中國性」:警醒、迷思及其他 ──以王潤華和黃錦樹的相關論述為中心
朱崇科 吊詭中國性──以黃錦樹個案為中心
羽 戈 《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與喜劇式反抗──一種喜劇政治學的建構
羽 戈 肉欲書寫的興起與哲學的缺席──解讀《鵝毛筆》
何平華 中共開國後第一文化罪案考 *
何立慧 老舍為甚麼及怎樣寫《小坡的生日》
何立慧 樣板戲與文革政治話語
何愛國 「全盤西化」vs「中國本位」──試論1930年代中國關於文化建設路向的論戰
何新華 「天下觀」:一種建構世界秩序的區域性經驗
余慕雲 對黎民偉與黎北海的評價──與周承人、李以莊商榷
吳海清、張建珍 全球化:西方中心抑或世界共同體?──《面紗》與《通天塔》比較研究
吳海清、張建珍 西部影像再現的四種範式
吳德淳、林鴻鈞 不只是愛情故事──《戀戀風塵》與《悲情城市》中的現實意識
吳德淳、林鴻鈞 出去的不要──《鬼子來了》的影像分析
吳德淳、林鴻鈞 作為人類的條件──《人間的條件》第一部的影片分析
吳德淳、林鴻鈞 我可以說話了──《鏡子》的影像分析
吳德淳、林鴻鈞 哪有那麼複雜──淺析楊德昌的《一一》(1999)
吳勵生 網絡言說與現代性精神
宋 耕 元雜劇改編與意識形態──兼談「宏觀文學史」的思考
李 松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革命「樣板戲」研究述評
李 剛 毛澤東和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
李安源 從上海美專到柏林中國美術展──劉海粟與蔡元培交往研究
李亞萍 書寫差異:論美華英語文學的題材局限
李明潔 轉型期社會階層重構的語言學再現──以漢語泛尊稱的社會分層為例
李海燕 宗教的異域,異域的宗教
李嘉慧 在回歸十年裏──內地人眼中的香港作家「董橋」
李學武 成長於新世界誕生之初──1950至1970年代少兒讀本中「成長」模式考察
沈 睿 美國高等院校的婦女研究學
沈仲亮 「真相」不止一種──與「左」、「右」無涉的一種思考
沈衛威 梅光迪反思中國的人文主義運動
谷小水 學術與政治之間:丁文江這個人
周正章 胡風事件五十年祭
周鐵水 從虔誠的朝聖者到批判的勇士──論顧準的思想成因及轉變
屈雅紅 「悲哀的花神」:米斯特拉爾
易 彬 流亡之書,失敗之書──關於北島散文集《失敗之書》的幾則閱讀劄記
林榮基 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再現與文化認同
林精華 蘇俄文化之於二十世紀中國何以如此有魅力
邱加輝 李安《色,戒》的隱蔽敘事︰改編張愛玲
侯 強 傳教士與晚清法制現代化的啟蒙
侯其強 地理勢態與教育取徑──以西江學院創建為例
姚朝文 粵港澳舞獅、舞龍民俗藝術的詩學意義──粵港澳功夫影視中珠三角民眾的習俗與精神寄託
姚禮明 《聖經》與現代大學教育的歷史淵源
段 煉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層影響:追蹤紐約與東京的南宋山水畫
段 煉 藝術中的性與文化──當代藝術批評的心理學與文化學方法
卿文輝 從大陸─農業文明與海洋─商業文明的視角看台灣問題
唐小兵 《孔雀》、姐姐與亞細亞痛苦的消解
唐小林 超越性虧空:郁達夫出世心態的文化審理
夏 菁 郁達夫自我放逐南洋的神話:浪漫文人∕抗日英雄∕商人∕烈士?
孫隆基 《和你在一起》與不要和你在一起*(全文版本)
孫隆基 公元一千年前後 *(全文版本)
席天揚 從邏輯實證主義到徹底的概率主義──理查德‧傑弗利的學術生涯
殷之光 從《生存》到《鬼子來了》──討論一種民族主義情緒的內化
耿 波 相聲藝術傳統與北京城市文明格局的變遷
耿傳明 植根鄉土的「革命敘事」──《紅旗譜》與二十世紀鄉土中國的革命
袁洪庚 接受與創新:論中國現當代偵探文學的演變軌跡
袁振國 1958:毛澤東的教育模式雛形 *
郝 建 「暴力美學」 的形式感營造及其心理機制和社會認識
馬永生 淺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怨婦形象
高全喜 論休謨的政治經濟學(一)
高全喜 論休謨的政治經濟學(二)
高全喜 論休謨的政治經濟學(三)
張 泉 張愛玲「文化漢奸」論質疑──兼談傅雷、柯靈的張愛玲論
張 超 在權力夾縫中追求人的尊嚴──當代中國大陸自由文學評述
張 超 博愛、自省、自由的超越精神:評電影《若望‧保祿二世前傳》
張 霖 「現代化」語境中的90年代文學轉型
張長虹 三百年來石濤形象重構問題的歷史考察
張洪勝 科耶夫與薩義德的《東方學》
張紅秋 與「文革」有「染」──「新時期」作家(評論家)在「文革時期」的文藝活動
張英進 美國電影中華人形象的演變 *
張興成 跨文化實踐中的東方主義話語 *
張耀傑 曹禺戲劇中的「絕子絕孫」──兼論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的野蠻罰罪
張懿紅 漸進社會工程的象徵:中國當代小說城鄉對立主題的變奏
曹慧英 考察過去,映射現在——文革時期知青題材與紅衛兵寫作研究
梁振華 世俗時代文學空間再拓展──兼論《百年文學與市民文化》
梅 青 變幻的坐標與漂浮的歷史──廈門華僑的聚落研究
淮 茗 青史憑誰定是非──從學術史的角度考察1954年的批判俞平伯運動
盛邦和 上世紀初葉日本疑古史學敘論
盛邦和、何愛國 儒學與現代化:反抗與調適
莊 森 蔡元培做假聘陳獨秀長北大文科
郭台輝 鮑曼思想研究:探索新的分析範式──兼評鄭莉的《理解鮑曼》
郭紹敏 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研究與中國問題意識──讀《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
陳 波 關於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識
陳祖君 從「石室之死亡」到「天涯美學」──洛夫論
陳偉軍 被放逐的邊緣話語──解讀建國初期文壇有關同人刊物的言說
陳嘉 中國的「馬爾薩斯 」──汪士鐸
陸雪琴 從創傷記憶看新時期女性寫作
陸雪琴 傳奇文本和都市隱喻──從〈沉香屑──第一爐香〉說起
傅書華 探尋面對「整體」的「個體」「蹤跡」──重評《創業史》
彭海濤 國族想像的基礎及其暴力──「中國八分鐘」再解讀
彭幹梓 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溯源
曾子炳 詩歌的精神
殘 雪 我們的文學
湯敏軒 余英時與中國歷史研究:具體方法的視角
程一凡 反歷史 *(全文版本)
馮崇義 第三道路世紀夢:社會民主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回顧
黃 化 《解放日報》經濟報導的立場與疑問──以1947年1月《解放日報》為例
黃 勇 「真實」的書寫?──張愛玲土改小說論
黃 勇 晚清科學小說之衰蛻──以《新紀元》為中心
楊 矗 趙樹理:在正典化與狂歡化之間
楊四平 北島論
楊漢倫、夏芳華 當搖滾遇上交響──中國搖滾之父崔建及交響大師王西麟對音樂的回應之訪談錄
楊際開 宋恕反理學思想的內在理路
楊際開 晚清變法思想中的漢學與佛學(下)
楊際開 晚清變法思想中的漢學與佛學(上)
楊劍龍 狂熱年代紅衛兵情感的宣泄與記錄──讀《紅衛兵詩選》
楊劍龍 論新時期小說中的基督宗教
楊衛華 在華新教傳教士對中共的觀察與應對
葉 凱 身份的認同──對金庸小說及電影文化解讀之一
葉 勤、吳勵生 余秋雨批判:沒落的人文精神
葛兆光 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論述──從民族國家中拯救歷史,還是在歷史中理解民族國家?*(全文版本)
董 標 毛澤東教育學在西方
賈 錕 從文學事件到政治陰謀──記蘇聯文學史上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賈豔敏 1966-1968屆知識青年下鄉後狀況述評──以南京市為例
廖四平、孟 婕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從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到李安的同名電影
熊 凱 近十年來荊公新學研究述評
臧一冰 中國民歌中的性話語表達
趙 泓 烏托邦與少年中國之夢
劉 旭 記憶與盲點 *
劉 明 論民國時期的大學教員聘任
劉 明 論民國時期的研究審查與激勵
劉 超 「清華學派」及其終結──譜系、脈絡再梳理
劉岸偉 小泉八雲與近代中國 *
劉建華 邁進二十一世紀的首個文件展
劉晨光 《卡門》:無關正義的性與愛?
劉晨光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科學」
劉晨光 施特勞斯拯救「歷史」
劉晨光 修西底德的「西西里遠征」
劉緒義 一百年前的「文學興國夢」
潘 瑛 血色芳華紅牡丹──對小說《紅牡丹》中的隱喻與象徵的解讀
潘國靈 以互聯網為題材的中文歌曲
潘惠祥 晚年孫中山
蔣賢斌 把顧準還給歷史──顧準的誕生與爭論
蔡志誠 批評旅途與話語實踐──九十年代之後
鄭 工 美術對「科學」的誤讀:1949-1965年中國美術之現實主義
黎 錫 香港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的製作年份
薛紅岩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現代意義〉一文的幾個問題及補充
謝燕清 盧兄之死
韓 琛 啟蒙時代的電影神話──關於第五代電影的文化反思
韓東育 中日兩國道德文化的形態比較 *
韓東育 中國古代非自由傳統與道德走勢
魏邦良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解讀高爾泰筆下的幾個「犯人」
魏萬磊 政治認同危機的心理發生機制──兼談洪秀全政治人格
羅 成、 易蓮媛 《三峽好人》的剩餘敘事及其意義
羅 明 李叔同文藝審美教育觀發微
羅 明 苦澀心境的詩意昇華
羅 崗 危急時刻的大學精神──重識蔡元培的大學理念 *
羅銀勝 顧準著作的流布
關詩珮 多角度「共同研究梁啟超」──從「日本在中國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以梁啟超為例」說起
竇 康 從「第三種人」到「第三種人」集團──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三種人」之演變
蘇 萍 晚清民族主義性話語
顧 倩 從格里菲斯《殘花淚》說起
顧紅亮 梁漱溟的鄉村概念與生活世界

*  原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