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4.12.2012

408

吳浩強教授,醫學院副院長(教育)
(Keith Hiro攝)
 
《中大通訊》第408期 > ……如是說 > 吳浩強眼中的微觀世界

吳浩強教授

previouspausenext

病理科是大眾較感陌生的,它是一門甚麼樣的醫學專科?

病理科的主要工作,是檢查從病人抽取的血液、尿液及活細胞等樣本,分析病因和病情,以助醫生診斷及決定療法。在先進國家和香港,醫科生畢業後,要再接受五至六年訓練,並通過專業考試,才可成為病理醫生。病理醫生最常應用的就是顯微鏡,約過半的檢查,都是在顯微鏡下看切片。

為何放棄當臨床醫生,而專研病理?

是機緣巧合吧。我早年在愛丁堡大學習醫,遇上良師,取得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後,便朝病理專科發展。臨床醫生站在最前線,親身接觸病人,但往往要兼顧其他事務,如家屬的情緒,我希望可以更好掌控時間運用,也樂於退居幕後,尋根究柢,雖較靜態,不過兩者都是幫助患者解除病苦,亦各有挑戰。

最讓病理醫生頭痛的問題是甚麼?

最怕遇上檢驗的樣本數量不夠,像是腫瘤太深,只能抽取少許組織,降低了診斷的準確性,難免會影響療效。在這情況下,唯有加倍小心檢驗,集合多位病理醫生的意見,始行下判斷。

當病理醫生需要甚麼條件?

必須夠耐性夠仔細,觀察力強,確保沒有忽略任何細節,且從多角度思考,以探究病因和預測相關病變。要是能敏銳視察顏色的變化更佳,因為切片上些微的色調改變,實際已蘊含重要的形態結構或是功能代謝的轉變信息。

早在1996年,你一力促成了中國病理醫生培訓計劃,為何有此構思?

我在九十年代初開始與內地病理學界交流,發覺礙於資源不足,不管是器材、參考資料,或是病理醫生的培訓都欠系統性發展,直接影響診斷的準確度。我開始思索如何才可協助內地病理科發展,提升水準,由此催生了中國病理醫生培訓計劃。在申請得撥款後,我安排內地主治醫師或以上級別的醫生,來中大接受為期三個月至一年的臨床病理診斷訓練,部分更可參與臨床工作。

這些年來在培訓內地病理醫生的發展如何?

培訓計劃舉行了三年,共為三百多名內地病理醫生提供進修機會。計劃結束後,我於1999年動員四十位內地主要病理學會會長和醫科大學的主任,成立了中國病理主任聯會,並獲選為主席。聯會的宗旨,就是透過引進相關知識、資訊和技術,繼續推動內地病理專科發展。聯會定期舉辦學術年會,明年將達第九屆了。經過這些年來的努力,內地的病理科水準已顯著提升,加上我亦是國際病理學會的副主席和教育委員會主席,故近年已把重心轉往病理科發展落後的鄰近地區,例如印尼、菲律賓,最近我便去了柬埔寨,看看如何提供協助。

公餘有甚麼興趣?

我很喜歡世界史,想知道今天的世界為甚麼是這個樣子的。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出門,是公幹也好,旅遊也好,要去陌生地方的話,總會翻看相關的歷史書籍,先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背景。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