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二百零五)醫生,我還有一個問題

 

上星期三,有一名70多歲病人王伯覆診,跟進胃鏡及大腸鏡化驗報告。他沒有親人,加上視網膜退化,起居生活都依賴外籍傭工照顧。

 

「醫生, 你貴姓啊? 對不起!我的眼睛不中用,每次又有不同醫生見我,所以我認不出你,我的化驗結果是否有問題?」王伯一邊說話一邊扶着傭工的手臂,臉上露出不安的情緒。其實王伯的化驗報告沒有什麼大礙,只是一些細小良性瘜肉而已。

 

「陳醫生,為什麼我的大便經常是稀爛的?是否切除了瘜肉後大便會回復正常?」於是我嘗試解釋,他的腸胃問題與瘜肉無關,透過改變飲食習慣有望改善排便的問題。

 

「陳醫生,我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雙腳愈來愈乏力?腦科醫生又找不出原因,只是說我沒有問題。」

 

我為他作簡單的臨牀檢查,並沒有察覺任何異常,他的步履尚算平穩,只是眼睛不好,所以行路有點缺乏信心。於是我告訴王伯:「表面上並沒有原因可以解釋你乏力的感覺,但我相信你沒有患上隱疾,唯有多靠家傭協助日常生活吧。」

 

當我正想請下一名病人進來時,王伯又說:「陳醫生,我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經常耳鳴?磁力共振又找不出原因,中藥可以幫助我嗎?」我想了一想,便回答說:「王伯,我明白你的苦况,其實很多長者也有類似毛病,醫生卻往往找不出原因,也缺乏有效藥物。我對中藥認識不多,你可以考慮尋求中醫的意見。」

 

當王伯臨離開房間之際,他忽然轉身說:「很少醫生願意回答我這麼多問題,多謝你啊!」

 

看看手表,原來我花了額外5 分鐘回答王伯一連串問題。其實我並沒有解決他的困難,這些長者常見毛病往往是十分無奈,醫生能夠做到的只是幾分鐘的聆聽與關心。我明白前線同事的壓力,假如一個病人花多5 分鐘, 30 個便要額外多兩個半小時!

 

我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只是不忍心用繁忙為理由去拒絕付出聆聽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