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152 ubeat ebook
P. 30
「我做了十幾年的報紙,由報紙轉去電視是種挑戰,現在由 「中國新聞有一樣十分重要的東西就是眼光。」司徒元強調
電視轉去一個新的網絡平台去做,也是一個挑戰,但希望會有一 有線中國組新聞的最大特色,是指引觀眾如何看一宗新聞,編採
個新的發展。」網媒的運作與電視台大相逕庭,司徒元和團隊仍 人員憑經驗抽出最重要部分告知大家。他以中共今年建黨100周年
在學習階段,主要需時適應新器材和電腦軟件。以往電視台的製 為例,他指新華社2月初報道中央決定2021年將全面回顧中國共
作團隊人強馬壯,分工仔細,由攝影、剪接、工程、導演至平面 產黨過去的奮鬥歷程和光輝成績,司徒元則認為這次黨的決定,
設計,均有專業的同事負責。轉至網媒後編制驟減,各人均需兼 暗示習近平可能會就中共內部的歷史問題作出有第三個歷史決
顧多項工序。 議。
熟悉中共黨史的人便知道,這是重大消息。中共建黨一百年
來,只出現過兩次這樣的決議,分別是1945年毛澤東執政期間的
《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1981年鄧小平掌政時的《關於
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它們是中共自建黨以來最具權
威的內部歷史文獻,二者均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並對有爭議
的黨內歷史問題下結論,當歷史決議出現即代表往後全黨,甚至
全國人民都要跟隨這個歷史口徑,不可脫離這個框架,影響極之
深遠。能看出這個政治走向,如此獨特眼光,就是中國組特別之
處。無畏財政壓力 中國新聞價值長存
無畏財政壓力 中國新聞價值長存
從財團管理的電視台走到依靠讀者訂閱的網媒,司徒元認為
編採上變得更自由,因為電視台由財團營運,對編採自主造成無
形壓力,管理層始終有權從中干擾報道。轉至《眾》後,資金來
司徒元昔日在有線擔任中國組主管,他指電視台製作團 源變成觀眾訂閲費用,他認為中國組的存在價值都取決於觀眾。
隊龐大,分工十分精細。(受訪者提供)
即使如此,他強調中國組不會為迎合觀眾口味好惡,而改變報道
方針,團隊將按一向標準謹慎地選擇和處理報道題材,核實和考
證消息來源,秉持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守則。
不過,司徒元認為網媒亦有其優點。他認為主流媒體不再以
平台劃分,現在看手機的人一定比看電視的多,加上網媒分工不 被問到會否擔心國安法影響新聞製作,司徒元相信同事會有
如電視台般精細,所需器材較少,亦不像電視台般24小時報道, 顧慮,始終國安法是頭上的一把刀,新聞自由或會一再收緊。而
所以網媒調配資源和人手的靈活度高於電視台,成本亦會相對 且執行條例的涵蓋範圍廣闊,禁忌的紅線亦暫時未摸清。但他指
低。他舉例指如前年反修例運動的採訪現場中,有線亦仿照網媒 害怕是沒有用,只需堂堂正正,做新聞工作者應做的事,「寧作
的小隊工作模式,記者一人兼顧所有採訪和拍攝工作。 飛灰,不作浮塵」。
司徒元再指,以往有線報道方式較公式化:每日先分析熱
門新聞,緊接著新聞快訊,最後以政治、社會等硬性新聞作結:
「我們腦中已形成一個很固定的(電視台報道)框架,而這個框
架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掣肘」。舊有框架彷彿變成報道公式,司
徒元認為,要適應網媒新平台,便需從報道和播出方式上跳出舊
有框架。但與此同時,他又考慮到以往有線中國組節目予人深刻
印象,假如未來做新聞的模式完全改變,他擔心受眾無法習慣,
弄巧成拙,所以仍在摸索新形式。雖然《眾》中國組暫時未能申
請內地記者證,但對他們的影響不大,司徒元指內地記者證都用
作官方場合採訪,但隨著愈來愈多官方新聞都有直播,不少香港
媒體亦會做相關報道。而《眾》與央視、新華社及美聯社都有用
片協議,故不擔心沒內地記者證會帶來不便,反而可嘗試脫離官
方角度做新聞。司徒元指出將來會盡力爭取內地記者證,亦不排
除來回內地採訪的可能。
司徒元認為做中國新聞十分重要的是眼光。
28 大學線月刊 2021年3月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