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152 ubeat ebook
P. 29
種種挑戰令《眾》中國組記者暫未能親身到內地採訪,這段
時間只能透過電話或視像方式訪問內地人民,惟這做法有限制。
例如天安門母親被中央長期監控,難以進行電話訪問。去年六四
31周年,中國組記者也親身訪問天安門母親。
面對網媒的挑戰和憂慮,翁維愷抱持「試」的心態。他期望
在《眾》能嘗試轉用網媒方式報道新聞,即使缺乏在電視台拍攝
的一手片段,都能以網絡片段代替。背負着有線「牌頭」,觀眾
都期望《眾》中國組的新聞能保持昔日質素。翁有信心只要花時
間適應網媒的做事方式,就能做到一貫的高水平。
《眾新聞中國組》在3月1日開始,在網上平台Youtube播放。
另一位過檔《眾》的有線前中國組記者曾海琪認為,網媒的優勢
是互動性強,儘管有線會將新聞片段發佈至社交平台,但始終屬
傳統媒體,報道較單向,與觀眾互動不多。而電視台多用影片報
翁維愷2020年自動請纓在進入武漢採訪新冠肺炎疫情。
(受訪者提供) 道,亦有一套既定流程和仔細分工。現轉新平台包袱較少,能作
更多新嘗試,用不同方法表達,透過與觀眾互動,讓他們能更容
雖然採訪奮不顧身,但過去一年,有線新聞經歷連串人事調
易理解報道內容。
動風波,翁坦言高層毫不重視有線新聞的招牌及員工,因而決定
網媒人手比電視台少,記者需要同時兼顧更多技能和工作,
請辭。只做了3、4年記者,翁認為記者工作有趣,但若剛起步就
曾海琪不認為這是負擔,反而掌握技能後,她能更有效地表達意
要他轉行,他會很捨不得這份工作。加上中港兩地關係密切,香
念,於報道加入文字、影片等,嘗試做出最好的表達方式。
港不少政策如國安法及封區檢疫,都是參照中國做法,新聞價值
極重。得知《眾》有意招攬前有線中國組成員,能與相熟又有默
契的有線同事再度共事,便決定加盟《眾》。
2019年國慶七十周年閱兵,曾海琪在北京天安門廣場
翁維愷(右一)坦言現正抱著嘗試的心態開展新工作, 採訪。(受訪者提供)
雖然不保證成功,但起碼自己願意與前有線中國組成員
一起去試。(受訪者提供)
資源少但彈性高 網媒望尋求突破
轉戰網媒迎挑戰 新平台助加強互動 重新適應工作模式,對年輕記者也許很容易上手,但有線中
國組創辦人司徒元入行38年,由報紙到電視一直從事傳統媒體,
由電視台走進網媒,翁維愷擔心到內地採訪會困難重重。
他對網媒的營運方式又有甚麽看法呢?
有線在部分內地城市如廣州、北京設有固定駐站,方便中國組駐
有線新聞大裁員當日,中國組主管司徒元是首個決定離開的
內地記者隨時到現場採訪。他指設駐站的成本不低,以昔日有線
中國組成員,其後觸發全組總辭。司徒元1995年起於有線工作,
中國組為例,單位租金每月約2至3萬,每日津貼記者100元人民
歷經25年,2002年他創辦有線中國組,該組前身為「政治組」,
幣,因此《眾》現階段未有足夠資金考慮駐站。他亦擔心網媒記
專責議會和政府新聞,並經常兼顧中國新聞。回歸後港人對內地
者身分,未必如以往在有線般,順利向中聯辦申請到內地採訪的
時事的關注日漸提升,「中國組」因而成立,至今18年。他請辭
記者證。加上疫情關係,現時到內地所需隔離期可長達21日,公
後不久,《眾》總編輯李月華隨即聯絡他相討合作事宜,最後成
司暫沒足夠人手應付。
立由司徒元帶領的《眾》中國組。
大學線月刊 2021年3月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