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中大成立「张金菱治疗柏金逊综合症研究中心」以跨学科研崭新方法减慢柏金逊病程
2019年4月11日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获张金菱女士慷慨捐款,成立治疗柏金逊综合症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并取意在今天-世界柏金逊日(4月11日)揭幕。此研究中心旨在联合不同专科的专家,研究可延缓柏金逊综合症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柏金逊病及脑小血管病是会引致柏金逊综合症的常见疾病,研究中心将建立早期柏金逊病及脑小血管病的华人患者登记册,以助发掘准确的生物标记和诊断方法,预测和监察早期病程发展。团队亦建造了香港首部针对脑小血管病特制的「活体多光子显微镜」,将有助发展可延缓脑小血管病的新疗法。
全球有610万名柏金逊病患者 三分一本港长者脑内潜伏脑小血管病
柏金逊综合症的病徵於逾二百年前(1817年)由詹姆士柏金逊医生 (Dr. James Parkinson) 提出,包括行动缓慢,伴随四肢僵硬、震颤及/或步履不稳等。最普遍的柏金逊综合症成因是原发性柏金逊病,亦即第二普遍的脑神经退化疾病,以及脑小血管病。现时,估计全球有610万名柏金逊病患者,在中国和香港则分别有170万及1.2万名患者;随著人口老化,预计患者人数於未来20年内将倍增。而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更高,本港约有三分之一长者的脑内潜伏著脑小血管病,令很多长者出现行动缓慢和步履不稳等情况;脑小血管病更会引致中风和认知障碍症。
捐款人张金菱女士於中心开幕典礼致辞时表示:「不只香港,柏金逊综合症正影响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患者和家庭,我希望藉着成立此研究中心,在治疗柏金逊综合症的研究上有所突破,惠及这些患者和家庭。」
中大副校长陈伟仪教授表示:「人口老化连带柏金逊综合症将大大增加社会负担,这个研究中心的出现非常合时。我们相信这笔捐款体现中大对柏金逊综合症研究的愿景,包括推进对病情的管理、减轻患者及其家人的痛苦,以及培育未来於这方面的优秀科学家。」
多个专科的专家携手对抗柏金逊综合症
尽管柏金逊综合症的治疗在过去二百年来有不少突破,但现时仍未有可以延缓柏金逊病和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张金菱治疗柏金逊综合症研究中心主任、中大莫庆尧医学教授、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主任莫仲棠教授表示:「对抗柏金逊综合症的最大挑战,是要研发崭新及可改变病程的药物,并於发病的最早阶段用药。」
研究中心将联合不同专科的研究员(包括临床科学家、脑神经科医生、精神科医生、脑神经科学家、放射学家及工程师)共同应对这个挑战。研究团队将集中破解柏金逊病和脑小血管病的病发机制,并研发相关的早期检测方法和治疗,以减慢病程发展。
香港首个特制「多光子显微镜」 专门拆解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
基於亚洲和香港於脑小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十分缺乏,研究团队建造了全港首部针对脑小血管病病理研究而特制的「活体多光子显微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及生物医学学院助理教授、脑神经科转化神经科学组主任高浩医生解释:「透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在有脑小血管病的活体动物模型内同时量度脑神经元及脑血管的变化,了解此病於脑血管内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改变;结合单细胞基因学技术,我们将可更了解脑小血管病最根本的发病机制。这对我们将来发展可延缓病程的治疗方法尤其重要。」研究团队亦建造了其他细胞和动物实验室以进行柏金逊病和脑小血管病的基础研究。
成立华人早期柏金逊病及脑小血管病登记册
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脑神经科柏金逊及运动障碍组主任陈然欣医生表示:「随著病程发展,柏金逊病除了因多巴胺神经元消失而影响四肢活动,亦普遍会引致认知及行为问题等非运动障碍,令病情恶化。然而,现有的治疗,例如多巴胺药物和脑深层刺激手术治疗,主要帮助改善运动症状;当柏金逊症状出现时,其实约50%至80%的多巴胺神经元已经消失。若可於退化程度较轻时提前断症并及早介入,将有更高机会延缓病程发展及预防运动障碍症状的出现。」
有见及此,研究中心将设立华人早期柏金逊病及脑小血管病登记册,以收集早期患者的数据,例如「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已被视为柏金逊病的其中一个前期症状。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助理教授张继辉博士补充:「在这次合作中,我们的目标是发掘准确的生物标记和诊断方法,例如临床、全基因组排序、肠道微生物及脑影像分析等,以了解基因和其他假设的疾病相关因子,并预测及监察华人柏金逊病患者的早期病程发展。」团队亦会运用由此中心的首席研究员、中大医学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助理教授石林博士发明的一个崭新「磁力共振后期处理技术 (AccubrainTM) 」,自动量化於早期柏金逊病的不同脑体积改变。
资料来源:香港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