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廿一)「為什麼做好醫生如此困難?」

 

上星期一位來自紐约哥倫比亞大學的學者在中大醫學院講學,他是全球醫學倫理的權威。經過年多的相討,我們很高興他答應與中大醫學院合辦嶄新的生命倫理課程。當日演講廳座無虛席,大家讚嘆他知識淵博之餘,也不禁認同現今醫學教育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培育一個好醫生。

 

演講完畢後,幾位三年級的醫學生走到我面前,當中包括之前和我討論梁先生治療方案的同學Ben。他們問:「陳院長,Professor Klitzman的分享真的很動聽,他提及到的『問題醫生』越來越多。近年醫生的言行愈來愈惹人關注,我們也常看到有關的新聞報導。難道醫德、同理心、專業操守都只是纸上談兵而已?」

 

看着這班小伙子一面困惑,我便坐下來與他們閒談。「你們試想想,為甚麼做個好醫生如此困難?」 他們好奇地望着我,因為從來沒有老師會與他們探討這個問題。於是我便分享我的看法:「我相信有三個主要原因。」

 

【成功者的盲點】


「第一、醫生自少便是成功一族。你們天生聰穎、勤奮、自信,靠一己努力克服萬難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前途一片光明。自然地,你們不會明白為甚麼有些人面對疾病時會變得軟弱、惶恐失措。彷佛病人好像是失敗者,而我們這些成功人仕便自以為是他們的救星。偶然遇着一些不合作或挑剔的病人,便感到好心不得好報,或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越是資深的醫生越容易墮入這陷阱。」

 

同學Ben不禁回應道:「是啊!有一次我跟着一位大教授,有個病人懷疑教授所使用的治療方法,因為他曾經向多個醫生求診也不能藥到病除。於是那位大教授很不耐煩地說:『我是這類疾病的權威,許多專科醫生都曾是我的學生,你不相信我就請自便!』」 我笑着說:「這就是成功者的盲點!」另一位同學問:「那我們可以怎麼辦?真的要有病才能明白病人的感受嗎?」 我嘗試提供方法:「多找一些機會去經歷病人的苦吧。例如嘗試吃一個星期的糖尿餐,你便再不敢怪責糖尿病人為甚麼不戒口了!」

 

【同一個信息,不一樣的效果】


「第二個原因是缺乏溝通技巧。現今的醫療架構着重風險管理,其原意是提醒我們要平衡每項治療的利與弊,减少對病人造成創傷。可是這風險管理的意識卻變成自我保護的指定動作。例如我們強調要清楚列明手術各式各樣的風險,要求病人在清醒狀態下簽同意書,卻忽畧了當事人的感受。」Ben感到有點詫異,問:「讓病人清楚明白手術的風險不就是釋除疑慮的最有效方法嗎?」我回答:「曾經有位外科醫生患上了直腸癌,在開刀前一晚,主診醫生告訴他這手術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五。縱使身經百戰,這位『醫生病人』卻被嚇得整晚不能入睡。經此一役,他總是告訴病人開刀的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五。」 同一個信息,用不同的溝通方法,對病人卻有天與地之分别。

 

【遺忘了醫者的手】


「第三、我們都遺忘了醫者的一雙手。現今醫療科技發達,很多醫生都以為用他的手去接觸病人是浪費時間,倒不如直接安排化驗或多做幾個手術。疾病,或許得到更快診治。病人,卻變得越來越疏遠。曾經有一個肝硬化病人,因嚴重胃出血而差點喪命。他的一番話經常提醒我,科技永遠不能取代醫者的手:『陳院長,感激你的團隊救了我的性命。其實生死邊緣的細節已是糢糊不清,但我最深刻印象,還是當晚你執着我的手,我感覺到你是不會放棄我的。』」

 

新一屇的醫科生已誕生,將要開展他們的杏林之路。各位醫科新生,但願你們今天的成功不會成為自己明天作為仁醫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