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内容

本科課程

本科课程结构

基础课程及学分制度

基础课程

本科生入学时就其所属人文、理科、工科及商科的相关学系中选择并提出专业意愿,在第一学年修习所选择主修专业的基础科目,及其它通识教育、语文等课程,利用第一年时间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适应新的学习及考试模式。学生于第一或第二学年确定主修专业。

学分制度

所有本科课程均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学生须至少修毕123学分,始准毕业。其中包括主修课程规定必修学分、体育科目、通识教育、资讯科技分、副修或选修科目。教育学士课程及中医学学士课程等另有规定者除外。

灵活学分制度并无「升级」概念。为方便行政上的管理,学生将按其在校修业年数分级,惟此「年级」并非表示学生的学业阶段;学生可按个别情况及兴趣订定其修业进度,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并符合主修课程及大学其它毕业规定,便可获颁学士学位。除课程另有说明外,学生一般修业4年便可毕业。

学士学位的等级如下:甲等荣誉、乙等一级荣誉、乙等二级荣誉、丙等荣誉及学位。学位等级得根据学生主修科的平均积点,全部科目的总平均积点,及毕业论文/专题研究成绩评定。中医学学士学位并须根据学生临床学习课程的成绩评定。

主修、副修及选修课程

主修课程

为确保学生在主修学科中获得充分训练,全日制学生须修毕个别主修课程规定的最低必修学分,最高不多于72学分,经教务会特别核准的专业课程除外。如主修课程设有毕业论文/专题研究规定,学生必须于该等论文或专题研究获及格成绩,始可毕业。

副修课程

为贯彻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大学定副修为自愿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志向申请修读最多两项副修课程。副修课程规定至少须达18学分,但不得多于3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本校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是提供均衡教育,亦即着重课程的「深」与「博」。主修课程使学生对一专业范畴有深入认识,达致一定学术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则扩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并对主修课以外的不同学科有更广博的认识,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观、高瞻远瞩。通识教育课程规定学生须修读21学分。

2012年起,所有学科的学生必须修读的通识教育课程将分为三个部分:九学分的大学通识、六学分的书院通识,以及两科共六学分的新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新课程为:与人文对话及与自然对话。

体育科目

必修体育科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并阐明公平竞争的意义。学生透过各项运动亦可训练健强的体格,以应付各项课业及将来发展。学生必须于首修业年修毕体育科目2学分。

语文精修课程

本校一向坚持中、英双语并重,并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大学为所有新生开设一个必修的语文精修课程。课程包括普通话、粤语及英语三种语文,旨在教授语言学习的基本功,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资讯科技

随着信息科技的急速发展,信息科技知识已成为教与学的基本技能。由1999/2000年度起,所有新入学学生须达至一定程度的信息科技能力。学生预期于首修业年内通过信息科技能力测试。为帮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技能,大学为所有新生提供一套基本信息科技技能训练及测试,旨在使学生具备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巧,懂得使用电子通讯、数据管理及信息简报等应用软件,并能意识到信息科技发展的社会涵义。

选修科目

如学生不欲报读副修课程,可多修主修科目,以期于该学科植根更深更广,或选修其它学科科目,以培养广泛兴趣,增加各方面的学识。

双主修双学位课程

所有全日制本科学生,经有关学系核准可修读第二项主修课程,扩阔知识领域。而文学院的翻译系、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工程学院、理学院的数学系、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系及法律学院亦为同学提供双学位模式选择。

招生学系介绍

本部分内容适用于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收入学的学生,其他拟报读学生请参考本科课程一览

本科生入学时就其所属人文、理科、工科及商科的相关学系中选择并提出专业意愿,在第一学年修习所选择主修专业的基础科目,及其它通识、语文等课程,利用第一年时间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适应新的学习及考试模式。学生可于第一或第二学年确定主修专业。





 

课程设计

本表格列出课程设计及学分。您可以查看课程类别,再从下一列阅读其所需学分。
类别 学分
主修课程(包括学院课程) 51 - 72
副修课程(自由修读) 18 - 30
中文 6
英文 9
通识教育 21
资讯科技 1
体育 2
选修科目 剩余学分
合共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