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唔 L Show 證啊 2021年 三月號, 50屆「深瞳」(20-21) 文:蘇正能 你,還要出示證件嗎? 自 2019 年 11 月的中大保衛戰後,中大於同年 11 月 20 日起實施校園出入管制措施,稱用作加強校園保安。直至去年 11 月的畢業典禮事件,校方報警並由保安組協助国安於校內進行調查,及後被發現保安組內有不少前警務人員,不合作運動隨即開始。 中大保安組關注組於 FB 上設立專頁,並發起不合作運動——「唔 Show 證入校園」,呼籲同學於進入校園時不出示證件以表達對保安組不滿。自不合作運動開始,先有幹事會候選外務副會長羅子維的「一陽指」事件;再有多名同學因不合作運動而被保安截停拍照引起質疑;再至 1 月 11 日的大學站出口事件,出入政策以及對保安組的不信任問題亦一直加劇,不合作運動亦因而持續升溫。校方一直為保安組護航,忽視現存的多個問題,反而多次譴責不合作運動,懲處學生,並對學生代表所提出的要求置諸不理。 有作用嗎?並沒有 校方一直指出入管制措施是為了加強校內保安,某次與學生代表的會議中亦提出是因為疫情關係而限制進入校園的人數。不過若同學仔細思考,則會發現校方所謂的理據跟本站不往腳。出入管制以及增設保安,的確可以加強校園的安全性,但也只限於出入口的位置。簡單而言,無論是否有出示證件或作出登記,都無法百分百保障所謂的校內安全;失竊案、校園內出現的塗鴉、甚至假設有人在校內製造汽油彈亦是不會因有出入管制而能防止的。校園保安的重點是在於應對的速度,而並非只是加強防範,多加幾個保安站在出入口食西北風就有用的。 而於防疫方面,若同學現時會回到校園,不論平日假日,亦會發現不少景點如天人合一、未圓湖等依然有大量遊客;百萬大道上更變成家庭聚會之地,踏單車、踏滑板、打羽毛球,無視校方重視的限聚令,極為歡樂。若校方真希望做好防疫工作,上學期為何又有不少考試須回校進行?現時又為何有如此多遊客進入校園參觀?顯然,校方指因防疫而繼續實施出入管制的理由不攻自破。 合理?不要瞎掰好嗎 的確,中大是私人地方,校方有權設置出入管制的措施,但這些措施合理嗎?保安組執行時又是否有清晰標準?權力範圍又是否公開可作監察?保安行為不當又可否作出有效投訴?這些問題的答案,現時都是沒有的。 中大地契現雖為私人地方,但仍需要開放予公眾出入,但其實在出入管制措施下,保安亦被授權可以限制人士進入。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去年聯學生會舉辦的中大保衛戰一週年展覽,當時有人被保安拒絕進入中大(然後坐在地上看報紙並發難),即使翌日再次嘗試亦為同樣情況(當然又同樣坐在地上發難)。但這已足夠顯示出保安被授權限制出入的事實,而在現時又有部份保安敵視同學,難免有一天你也會被拒絕進入,無論是舊生、甚至只是參觀的遊人。 再者,我們無從得知保安的權力範圍到底能有多大程度。保安可以尾隨同學到任何地方;保安可以拍照記錄上傳資料庫;保安可以截停拘留同學;保安還可以⋯⋯沒錯,校方或保安組從未公開保安的權力範圍,固無法得知保安所做的事件是否越權,這對於同學以至其他訪客而言是完全沒有保障的。 同時,我們現時亦無法對保安作出投訴及監察。校方直到現時為止,依然未有設立投訴機制讓同學就保安的行為提出指控,有同學被保安指罵、誣衊,亦有因此而被校方院方作出紀律處分等。部分保安對同學持敵視態度,會對同學作出檢舉,甚至上傳工作時拍攝的片段,及公開涉事同學的模樣,但因現時沒有投訴及監察制度,同學申訴無門,若遇到這些情況則只能強忍。面對這一連串問題,同學只是任人魚肉,保安可對同學作出不合理的行為,但同學卻無力作出抵抗。 不得不說,上一屆的學生會幹事會臨政與多個書院學生會,以及現屆幹事會於參選時亦多次關注這些問題,亦就事件向校方高層作出不同訴求。雖說校方有會見這些 學生代表,但會見後亦未見政策上有所改善,學生提出的訴求亦從未得到回應,出入管制甚至變得更加森嚴:近民女的出入口設置十多台的閉路電視監察,副校長吳基培教授亦揚言校方有意修改地契加強保安等,突顯校方無意改進,更希望用強硬的手段應對。 但問題根本唔係呢度,而係大學就應該要開放 但這是否代表,若校方或保安能做出上述增加透明度、可監察等的方案,出入管制措施就是沒有問題呢?顯然並不是。出入管制措施最根本的問題並不在此,而是在於限制了大學校園的開放性。不難發現,上述不少觀點都是指出為何不應設有出入管制,但同時我們亦應討論為甚麼大學要是開放的。 首先,大學的資源,無論是各大樓的興建工程、以至教學資源等皆來自於社會,將人拒之於門外並不合理。大學不少設施是開放參觀的,如文物館和演講廳等。同時中大內亦有舉行不同活動予公眾參與,如諾貝爾獎(物理、化學、醫學)的演講,這都是大學將資源回饋於社會的表現。但若大學校園並不開放,這些不同的展覽、演講將難以開放予公眾,亦不能做到「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這無疑是對於公眾的一種剝削。 從大學的意義方面,大學不單只有教學的作用,更重要是肩負了與社會連繫的功能。大學作為年青人由學生變成社會人士的過渡,與社會有所連結是不少得的。若大學只有教育的功能,大可如中小學一樣填鴨式教育;但因要與社會連繫,大學提供不同交流、實習、組織等等不同活動予同學,以提高人員以及學術的交流,讓大學生能夠拓寬視野、累積經驗、並深入接觸社會,而大學的開放性亦正正確保了這些能夠順利進行。反之,若同學因參與校內組織而被校方打壓以至被開除學籍,則反映大學的社會職能已開始減退,即使大學的排名多高、有多少獎項、能獲多少資助,畢業生最後也可能只是「博文約禮」中的「博文」而已。 結語 或許不出示證件只是因為覺得不合理、不喜歡退休警、甚或只是跟從別人做,但當在討論為何不希望有出入管制時,不妨也想想校園為甚麼要對外開放,大學本身的社會功能以至理想的大學模式應是如何。若我們能對這些都有所想像,相信更能鞏固現時的討論,並找出爭取目標的方向。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