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波手上搶返個波 社會, 19年4月號, 49屆「逆流」(19-20), 常刊 文:姍姍來遲 現屆政府在二月尾公佈第二份財政預算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表現比以往進步——使用FB為諮詢平台、預算案的總開支增至6,078億、經營開支比去年上升15.4%[1]、再加上向醫管局增加7億撥款、向有需要學生派2,500元津貼,比上年度發放2,000元津貼多[2]⋯⋯諮詢做多了,錢用多了,但大眾的反應依舊負面:由每年港大民研做的調查來看,便會發現市民對財政預算的評價長期都不高,而今年的財政預算最新評分為42.5,是自2003以來最低[3]。為什麼財政預算還是一如以往引來大量批評? 財政預算與政治的關係 //財政預算到底和政治有什麼關係? 財政的「政」已經點出了經濟與政治之間不能分割的事實。// 若要找出現時香港政府財政預算的缺陷,首先便要理解何謂預算。一般而言,預算可分為收入和支出兩部份,如一個人將薪金花費在生活的不同領域,或一間機構將盈利投放在改善員工福利、工作環境等不同地方。財政預算的性質與以上例子相似,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資源分配的過程。唯一不同的是,例子中的個人及機構透過工作和市場運作獲得收入,但政府的收入卻是依賴市民納稅。首先,政府以法律要求市民繳交不同稅項,然後將稅收收入庫房,作為財政儲備。市民不能拒絕納稅,因若不服從便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於政府可以用不同手段強迫市民納稅,可見它需要公權力作為徵收稅項及動用儲備的基礎,來正當化這個與打劫無異的行為。除了正當化,政府根據背後合理的邏輯及價值取向,便可決定什麼人可以拿到錢、分得多少等。不過在香港,市民獲得多少資源完全取決於那些下判斷的官員。 當政府有權收取市民的稅項及動用公共資源,財政預算便無可避免成為權力的載體,同時政治便已悄悄滲入。政治一向都是權力的爭奪。政府可以手握制定財政預算的大權,正如一個國家掌握管治人民的權力,前提是市民賦予權力,與政府達成一個協議或契約。依照相同邏輯,市民將制定財政預算的權力交付給特區政府,它的正當性才不會被質疑。因此不論國家民主與否,政府要充分掌握分配公共資源的權力,便需要維持其管治的正當性。作為一個公共機構,若果在分配資源的時候既沒有固定原則,也沒有依據人民的意願,反而胡亂使用財富、偏袒部分人利益,政府的權力基礎便會受到動搖。不幸的是,特區政府每年制定的預算案與上述情況吻合,市民對政府感到失望、憤怒、失去信任也無可厚非,因此政府便失去管治的正當性。 一個沒有認受性的政府 一個理想的民主國家政府要增加認受性有很多方法,最簡單就是聆聽市民的訴求。以制定政策為例,若果政府無法處理民意,市民便會在選舉中表達不滿——借用前特首的話:「vote them out」,即以選票「懲罰」爭取連任的政府班子,迫使他們面對選民、正視訴求。為了確保政權穩定,民主政體的政府必須推出切合大眾需求的財政預算。在這政治制度下,政府失去正當性也能修正,同時市民在無形之中獲得影響資源分配的能力。 財政預算理應依據上述方式制定,可惜的是,特區政府是一個不正常的政體。它的組成方法並不民主,特首由1,200人選出,再由中央任命(雖然實際上是由後者決定誰可以成為特首),政府只需要向一小部分人負責,即使預算案如何不受市民歡迎,政府也沒有下台的壓力,完全沒有誘因回應市民的訴求。財政預算充分體現政府與市民不對等的權力,一份無實際成效的財政預算雖會招來民怨,但政府無須重視反對聲音。一個沒有認受性的政府,它做的大部分決策均有機會缺乏正當性,包括財政預算案。再加上特首的雙重效忠制度,令政府對中央唯命是從。在這個不民主的政治制度之下,由小圈子選出林鄭為特首,她再委任陳茂波為財政司司長,用所謂的「理財新哲學」作為制定財政預算的原則,意味政府可以漠視民意,胡亂分配公共資源。 再者,制度缺陷令立法會議員無法改變現狀。根據基本法第73條,立法會的職責是審核及通過政府提案的財政預算,而74條更指出只要提案不涉及公共開支等政府政策,便無須得到行政長官同意,可由議員個別或聯名提出。議員欲修改或增加預算需要經過特首的批准,代議士幾乎無法參與制定預算案的過程,只能參與諮詢[4],對政策的影響力與市民無異,可見財政預算由行政主導。議員唯一可以做的是以拉布或否決作籌碼迫使政府回應及修改[5]。不過功能組別的存在、議事規則修改令非建制派在立法會內人微言輕,拖延的機會減少,制衡的權力愈來愈少。儘管分配財富的方法不正當,現存的制度亦無法修正,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無論如何都不被市民認受。 點解財算做嚟做去都咁柒? 一個由不民主的政制產生的政府缺乏認受性,令它制定的財政預算有著先天的缺陷,因此不論政府做什麼都是徒勞無功。而這份(及之前的)財政預算依舊錯漏百出,從諮詢期開始到實施一直被人批評。 //四十場諮詢、開個FB live、去茶餐廳食嘢就當諮詢咗民意?!// 多年來的諮詢經常被批評為假諮詢及「做show」。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諮詢為期三個月,除了寫信電話傳真電郵舉辦諮詢會等傳統方法,政府今年開設FB專頁收集意見,司長更進行直播回應訴求。表達意見的渠道是增加了,但諮詢淪為讓市民抒發己見或批評上一份財政預算(以FB專頁為例,市民在財政預算推出前的貼文大多為咒罵派發4,000元的安排及司長,有實質建議的留言廖廖可數),令人對資訊能否有效反映民意存疑。再者,政府收集意見後沒有積極跟進(再以FB專頁為例,市民的留言從沒有被回覆),由此可見政府沒有認真對待市民的意見。 陳茂波指自己重視不同持分者的意見,因此在預算案演辭結語強調自己多次落區了解市民的需要。在光顧茶餐廳時聽到需要增加殘疾人士院舍數量、聽到基層家長希望派發學生津貼、聽到醫療界別的訴求便投放更多資源紓緩前線人員的壓力……之後就表示:「看!我有回應市,這些就是證據喔!」但若果政府有充分諮詢,相信公佈財政預算後的「補鑊」措施就不會出現。去年為了「補漏拾遺」推出派4,000元的關愛共享計劃、2011年時曾俊華將原本向強積金注資的6,000元改為向所有合資格的市民派發現金……以上例子反映政府沒有聆聽訴求,因此需要以補救措施回應政黨及市民的猛烈抨擊。特區政府根本不需要爭取民意授權來鞏固政權認受性,才會將諮詢當作門面工夫,不會將市民的意見放在心上。 糖唔可以當飯食 近年的預算案政府嘗試加入長遠規劃的項目,如房屋儲備金及未來基金。但前者由今年開始被回撥到財政儲備,後者主要以投資增加收入,兩者都以儲蓄為主,談不上妥善規劃未來。 現時政府傾向以派錢紓緩市民的經濟負擔,除了免差餉和退稅,還有幾乎變成恆常政策的「雙糧」、直接派發現金或針對特定群體發放津貼等。但「治標不治本」,雖然一次性紓困措施對基層家庭固然重要,卻未必能有助正式脫貧,全民派六千元後,香港的堅尼系數仍遠超0.3的可接受水平,無助收窄貧富階層的距離[6]。派糖令財政預算淪為一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文件。市民對陳茂波制定的三份財政預算案滿意度徘徊在40至50分之間,評分低不是因為派錢太少,而是因為政府選擇性回應訴求,將那些容易處理的議題放入預算案中,其他就愛理不理,如寧可將錢放在「明日大嶼」而不是收回棕地解決土地問題,只因背後牽涉地產商的利益。難道緣份到了,貧富懸殊就會迎刃而解?市民的困境沒有改善,便繼續埋怨政府,來年的財政預算政府便繼續以派糖應民怨……情況只會陷入惡性循環。市民感到憤怒,是因為不論香港經濟增長多少,他們都無法分一杯羹。另外每年的財政預算案都有不少一次性派糖措施,為市民帶來錯誤信息,以為財政預算案必須派錢。同時令某些議員為了得到選民支持,盲目要求政府派錢。他們事實上已落入政府的圈套,派錢為政府制造出一個會聆聽民意的假象。當社會討論聚焦在應否派錢及派多少的時候,深入探討後續政策、未來計劃的人就會減少,質疑政府是否正當的人亦變得更少。 我要有權揼財算!——經濟民主 公共財富由納稅人的稅收組成,庫房的錢實為市民所擁有。不過現時只有政府有權決定如何使用,市民的參與程度近乎零,除了在諮詢時象徵式問一問意見,之後就「我話OK就OK啦」。財政預算長期由政府主導,沒有民主成分,權力不平等是令預算案長期飽受批評的主因。政策的轉變動輒影響千千萬萬的香港人,所以應有民間的聲音,讓市民參與制定的過程、決定自己的錢用在什麼地方。經濟民主就是讓人民奪回制定財政預算的權力。 有人說,若果牽涉利益,一眾持分者會各執己見,所以於經濟層面上難以實踐民主。其實不然,經濟民主是以公平公義的原則分配財富。市民不只是表達意見讓政府參考,還可在制定財政預算時參與其中,最簡單就是以選票左右政府如何分配公共財富。而一向令港人自豪的經濟自由不等於在經濟領域中享有民主。作為自由經濟體,政府秉持「小政府大市場」、積極不干預的方針,一方面確保市場開放、自由交易,另一方面卻維持著這種不平等的分配模式。平等公義地分配社會財富不是追求結果平等,也不代表是「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印象中的共產主義。經濟民主既沒有否定市場,同時沒有要求所有人擁有一樣的資產,只是讓人民決定如何運用財富,打破由所謂「精英」主導公共財政的局面。 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的關係密不可分,兩者均強調自主——承認人是一個理性並能反思的個體,能夠作出合理的抉擇,並承擔抉擇帶來的結果。一個由市民提出、制定的方案只須經過其他人的同意為合理,不需要政府的首肯便可寫入財政預算。政府需要尊重人民的選擇,而非家長式地規劃整個城市的財富分配。民主並不只在政治領域中體現,也不僅限於爭取一人一票真普選,同時可以在制定財政預算中體現。 如果香港有經濟民主的話,回購領展、西隧,落實全民退休保障等政策恐怕不再是夢。當香港每一個人能夠制定屬於自己的財政預算,能夠掌握運用社會財富的權力,那才是真正的民主,才可以根本解決結構性的社會問題。 [1] 經營開支指記入政府一般收入帳目中經營帳目的所有開支,當中包括經常性開支(在2019-20財政預算佔超過8成)如: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 [2] 2019-20政府財政預算案。 [3] 財政預算案次輪跟進調查及民情指數,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2019年4月2日。 [4] 政府在2018年12月18日於財經事務委員會諮詢議員。 [5] 馮志強。〈沒規劃、不派錢、救海洋公園──政府市民雙輸的預算案〉,端傳媒,2018年3月6日。 [6] 同上。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一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