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 結語

      隨著社會的改變,家長的文化水平提昇,學校作為教育下一代的機構必要改進以應變。「家校合作」已被肯定為成功的教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發展「家校合作」的重任落在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從學校家庭各施各職,轉變成合宜為一,為學童提供全面性,全時空的培訓環境與條件。要溝通,要協調,要互補長短的地方實在很多,以教育服務的角度,以校本的發展,以個別學生的需要為本的學校,一定離不開引進家長,並同攜手,培育下一代。現時教師的工作情況和校方可提供的支援不足以支持教師在這方面的工作,在爭取資源的同時,也許教師仍可以帶著正面的態度,儘量調配空間,聯合同工為「家校合作」而努力。

附表一、六大類型家校合作對家長、孩子和老師的一些可能後果

附表二、 至 年度家校協作計劃

協作類型 已舉辦項目 繼續進行項目 發展項目
第一類:建立關係/聯誼      

第二類:溝通
設計更有效的溝通方式來接觸家長。
(甲) 幫助教師多了解家長及學生
(乙) 幫助家長多了解校政及教育工作

     

第三類:親職教育
幫助所有家庭建立能支援學習的家庭
環境。

     

第四類:在家學習
提供意念讓家長懂得如何在家裡協助
孩子學習。

     

第五類:家長義工
招募及組織家長義工支援隊伍。

     

第六類:參與決策
招募及培訓家長領袖。

     

第七類:社區協作
配合或參與社區內服務機構的工作,
為區內家長提供支援服務和學習機
會。

     

(資料源自:Epstein, J.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Corwin Press Inc. 1998.
)

  • 資料一、家校合作範疇的深化定義

(一) 聯誼:輕鬆、歡樂、帶點學校文化色彩。

(二) 親職教育:連貫與學校教導學童的教育理念,不時重申和強化意念。

(三) 溝通:不僅是家校相方的溝通,還是相向,三方及多道向的溝通連繫學

      校、家庭、 學童及社區。

(四) 義工:除到校服務的義工,還包括未能到校的人士。

      除家長下,還包括任何對教育和學校的有心人士。

(五) 在家學習:不僅指與學科有關的家課,也包括學童、家長及社區互動的習

        作,把家課與生活連繫起來。

        家長的幫助著重鼓勵、聆聽、回應、嘉許。

        指引、看管、談論,而不一定是「教做功課」。

(六) 參與校政:一個建立夥伴關係的過程,分享大家對認同的教育目標上的意

        見和活動計劃,而不是在不同意見事項上進行權力鬥爭,家長

        代表提供從其他家長及社區人士收集的資料和意見。

(七) 社區聯繫:「社區」的定義包括坊里、及可影響學童的區域、組織及各界人士。

附圖一

學校合作發展小組
組織與運作(一)

 

附圖二

學校合作發展小組
組織與運作(二)

 

 

上一頁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