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家長教育 「家長教育」分兩個大範疇進行:一是親職教育,另一是培訓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服務。 a) 親職教育 學校以往有為家長安排親職教育講座。研究小組引進「校本」課程的意念,並為學校物色適合的機構合作,根據校長列出學校的需要而編訂課題。第一期的課程共六節,第二期同時期推出兩類型的課程:其一是四節講座,家長可選全部或部份參加,另一是小組工作坊,參加者一定要出席全部四次聚會。 b) 研究小組幫助小一家長成立了家長支援小組,並於新生輔導日當日,在各班選出了四個家長聯絡人。這個安排對家長和教師都是陌生的,因此大家都要多些探討。家長聯絡人定期開會,除事務性的討論外,研究小組和校方都會提供一些培訓,好使家長更能順利地投入工作。校長差不多每次都出席,給家長很大的鼓舞,也給了教師一個很強的訊息:「校方非常支持家長工作」,還給了研究小組很多實質的支援。 3. 家校溝通 校長採取「大開門戶」的政策,家長可以隨時到訪,除日常的通告外,也有家校通訊,以家長教師會名義出版及派發。 4. 家長義工 學校的家長教師會已成立多年,傳統上,家長委員為學校舉辦星期六長週的課外活動,單靠委員會的委員,人手不夠,委員需要邀請其他家長幫忙,慢慢組成了一組家長義工。家長教師會的家長委員有感於家長義工跟他們一樣為學生服務,但是沒有職份,於是在跟著的選舉把義工也選為委員。開始時,問題不大,因為家長委員數目不多。但是逐年如此遞增,數目已頗多,校長及應屆家長教師會主席都表示關注,明白到委員數目不能無止境地增加,於是不斷的商討解決辦法。 學校需要多些義工,研究小組的介入,在小一家長中招募義工,有些成為支援小組聯絡人,這些家長義工是學校的新家長,而義工的工作性質跟以往的不同,於是,家長義工本身成為了一個身份。 在小組聯絡人與家長聯絡時,開始邀請日間有空的家長到校參加各類培訓和聚會,人數多了,開始發掘出家長的才能,加上校長、圖書館教師、輔導教師(SGT)和家校聯絡員的努力,「AUNTIE 為你說故事」的義工家長成立起來,他們愈做愈投入,愈做愈起勁,愈做愈出色、節目甚為學生歡迎。 5. 家長聯絡網及支援小組 家校協作不限於家長和校方的協作,還包括家長間的協作,家長互相認識,然後發展至互相聯繫、關懷和支援。研究小組引入支援小組的意念,並在小一班級推行。在教師和家校聯絡員的安排下,每班小一的家長分成四小組,每組選出一至兩個家長聯絡人。班主任盡量使聯絡人能發揮其功能:例如提醒家長出席講座、代教師向家長問好及收集意見,把消息帶給未能出席活動的家長等。 有一天,學校鄰近地區的水管爆裂,汽車不能通過,行人出入該區也有困難,學校需要停課,於是要用盡方法通知學生和家長,除了電台的廣播外,學校的教師和家教會委員都在學校不斷的致電給學生,每一個小一班主任只需致電給四個聯絡人,消息快而有系統地傳開去,短短的數分鐘內,全部小一的家長已收到當天停課的訊息,效果令全校感到興奮。而其他班主任要撥三十多個電話號碼,學校只有三條電話線路。小一的班主任每少撥一個電話就為學校加多了一條電話線路。家長網絡的功效,顯而易見。 6. 社區聯繫 a) 引入社區資源 研究小組曾為學校進行了一個「社區研究」,找出鄰近的社會服務組織,及可為學校提供支援的機構,發現這樣的志願機構不多,但有一所青少年服務中心,提供一些家長教育講座,家校聯絡員盡量一一介紹給學校的家長。 研究小組為學校物色社會服務機構,安排派工作人員到校為家長舉辦親職教育課程,內容由校長依據校方和家長的需要而決定。 b) 參與社區活動 學校鼓勵學生和家長關心社會。校長與地區組織保持聯繫,選擇有教育性的活動推介給家長和學生,也會由校方安排學生參與社區活動。 c) 聯校活動 學校曾邀請一位出色的廣播員到校訓練家長為學童講故事,學校同時邀請另一學校的家長一同參與,目的是分享和把「家長說故事」的意念傳開去。 成功指標 校長的真情投入,策略性的推展,引入研究小組的專業支援,減低教師的擔憂等,都為本學年能順利推行研究計劃和展開了日後的家校協作工作提供了優勢。 開步的時候,學校的輔導教師(SGT)在參與討論、提供意見、幫助研究小組認識該校家長群的特點方面,對研究小組有很大的幫助。可惜的是,開課不久,他因工作量分配情況而未能持續緊密跟研究小組一起工作。 小一的班主任對校長和研究小組的信心推動了他們嘗試新的新生輔導方式,並著意地跟家長聯絡人聯繫。他們的表現和面對改變的正面態度帶動了同工踏前一步,加入探討推展家校協作的可行方法。 家長的介入多在學習的範疇內:親子閱讀、「AUNTIE 給你說故事」、及後期增設的親子戲劇組,都是可以帶動學生閱讀、創作和學習與人相處的活動,教師自然欣賞到家長的參與可以帶給學生的幫助。當然,能開拓家長參與的空間,發掘有興趣或是有才能的家長,都是幫助推動家校協作的重要因素。 學校中央圖書館主任熱誠投入推動家長參與,是本年度工作順利和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他自動提出讓家長進入圖書館,循序漸進地訓練家長擔當不同的崗位,從包書到伴讀,從看管秩序到為圖書電腦編號。家長的反應非常好,各自可以找到配合自己能力和興趣的工種,同時有機會學會新的技能,例如用電腦。 研究小組未介入之前,學校已有基本結構形式,讓家長參與學校的教育服務,專業培訓和支援是催化劑,幫助已有的形式具有實質的功能。校長重視家校協作中的專業元素,他對研究小組的肯定絕對不是客套話。 可持續發展的局限和可行性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領導人,他對家校協作的肯定自然帶領教師朝這方面發展,他也會盡可能調配資源,支援家長工作。在過去的一個學期,學校有了一個好開始,且對家校協作的概念更深的掌握,部份教師有過非常正面的親身體驗,引起其他同事的嚮往。 最大的障礙當然是教師的工作量,他們不僅戰線長,而且在質方面的要求也愈加嚴格,這可能是一個局限。 輔導教師(SGT)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後,他的知識、技巧和態度肯定對家校協作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校長意圖利用可調配的資源聘請一位家校聯絡員,可惜教育署未正式批准,而校方也未物色到適當的人選。直至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一年學期的下半年度學校才能調配新聘的行政助理用五分一的工作時間,跟進家長支援小組,情況略有幫助,校長仍指望他日能有一個如研究計劃指派的專職家校合作聯絡員聯繫著學校,家庭及社區及提供家長教育服務。 種種跡象顯示,學校一定會進一步推展家校協作工作,瞧著與家長結成教育夥伴,為學童成長並肩工作。研究小組有這樣樂觀的觀測,主要因為校長對「家校協作」的誠和熱。 學校結語
5.3試點學校三試點學校三是一所全日制的資助學校,辦學團體為本地歷史悠久的非弁利志願團體之一,辦學經驗豐富,現已開辦了16所中學、18所小學、13所幼稚園,2所特殊學校、1所實用中心及1所技能訓練學校,同時也開辦了13所幼兒園。學校位於一新市鎮,整個地區於近十年內有規模地發展,居民的社經地位層面很闊。由於辦學團體的聲譽良好,家長都非常擁護這所學校,加上不斷有新住戶遷入,學校有足夠的學生來源。 當研究小組展開工作時,曾非正式地跟此辦學團體的管理階層商討,由於辦學團體屬下的小學眾多,可算是有其代表性,大家同意選用團體內的一所學校作試點學校是適當的。在校長的同意下,研究小組接納學校為試點學校之一。與試點學校三達成協議的方式跟試點學校一和二有所不同,前者校長是同意了參與才慢慢地商討工作的進程,教師也是在定案後才參與,後者的兩所學校是經過三數次的諮商及教師會議後,才落實成為試點學校。 與試點學校三開展工作之初出現了一點障礙和誤會。試點學校三是最早期參與研究小組提供基礎培訓的學校之一,也是四所試點學校最早開始工作的一所。第一次培訓活動在五月舉行,但雙方在時間安排上有所誤會,校方以為是一個個半小時的培訓活動,而研究小組則以為是兩個半小時,結果,時間和內容的掌握未如理想,而且有差不多近半數的教師因為要參與其他進修課程而需早退。雖然,其後在六月間補上未完成的培訓課題,但效果打了折扣。 研究小組和教師們在培訓活動開始時才首次見面。在首兩次的培訓活動中,教師非常緘默,研究小組未能得悉教師的意見和反應,研究小組感到需要探討教師對參與成為試點學校的意見和期望,可是未能得到回應。研究小組建議離開現場,讓教師自行商討是否同意參與成為試點學校,其後,副校長代表教師轉告研究小組他們樂意參與研究計劃。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