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
香港教育研究所

文字方塊: 參與中文大學「家校合作」實踐計劃的三得

一得:強化了「家校合作」的信念
「讓孩童在呂小有個快樂的童年」是本校的目標,這豈是學校方面可以成就。孤掌難鳴,家庭與學校配合得宜,才是孩童幸福的保証。
一年多的實踐,本校老師、家長和學校都獲益良多。老師掌握多了與家長溝通的知識,家長掌握多了與子女溝通的技巧;學校掌握多了與家長聯絡的竅門,強代了大家對家校合作的信念。

二得:擴闊了「家校合作」的眼界
家校合作的最終目標是要孩童健康愉快成長,家長與學校間務需建立互信,互通有無。明白本身的定位,不斷落實已有的知識,為孩童的福祉齊心努力。不必拘泥於什麼架構和組織,反而要著重關懷和溝通。
經過短短的一年多,深深體會到,成長的豈止是孩子們!家長、老師和學校都一齊進步,大大擴闊了我們的眼界,看清本身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前路。

三得:增強了「家校合作」的決心
建構家校合作的美麗圖畫,絕非易事。要為共和國締造美好的明天,塑造素質的公民,任重道遠。
家教會中常會遇上不同的意見,做事方式迥異,處事態度千差萬別,令人心煩,令人退縮。
中大的專家教導得真好,凡事往前看,遇難視作鍛鍊信心,遇事每多學會乖巧;坦誠互敬,全為孩子,全為學校,無事難成,增強了大家為「家校合作」長期抗戰的決心。

後記:
最遺憾的相信是去年沒法參與此計劃,獲培訓的家長,他們的酸葡萄心態,或多或少,窒礙了不同年級家長間的交往。珠玉在前,今年的家長培訓坊相對地顯得薄弱,也沒有那麼熱鬧。換言之,中大專家的指導是十分難得和寶貴,因為老師和家長都覺得十分實用和可行。
今年我們會逐步完成《家長手冊》,繼續提供親子課程和分級的興趣小組。家教會成員亦奮力學習和盡力參與。活動和教育並重,成效漸見。
本校一向重視家校合作,相信今後會做得更好。

中華傳道會呂明才小學下午校校長
王國江
2001.4.28
學校結語


試點學校二是一所半日制的資助學校,辦學團體為一宗教團體,辦學經驗非常豐富,同一宗教團體屬下有不少於130所中、小學及幼稚園,分佈於港、九及新界各地。試點學校位於已發展多年的新界地區,附近新、舊私人屋h及屋苑林立,有現代化的商場夾雜於古老樓房及工業大廈中。人口中有在該區居住多年,隨著地區老化的居民,也有遷入新建成屋苑的新家庭,大致來說,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居住在自置物業,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來自中產家庭。地區人口的年齡分佈可算平均,流動性比一般公共屋h居民高。學生來源充足,加上學校的聲譽好,學校不愁收生。

校長於三年前加入這所學校,深得同事的尊重。教師士氣好,老、中、青皆能打成一片。新人士,新作風,必產生新的作用。現任校長帶來了一些跟隨教育新趨勢的改變,絕大部份教師也樂意接受挑戰。

研究小組發出介紹研究計劃及邀請加入計劃的信件後,有四十四間學校回覆﹝其後只有三十六間真正接受了培訓﹞學校表示有興趣接受第一輪基礎培訓活動。研究小組希望從中挑選四所作為試點學校。同時亦希望這四所學校位於不同地區、來自不同的辦學團體、有不同的體制、班級數目和校齡等等,於是意圖把原有的四十四所學校分為數大類別,並與各「類別」學校的一些校長略作洽談。與試點學校二屬於同一辦學團體的參與學校不多。在其辦學團體成員推介下,與校長初步接觸。

在舉行基礎培訓活動的前後,研究小組曾與試點學校二的校長進行了三數次的商討,清楚解釋了雙方的期望和承擔,大家都尊重對方需要詳加考慮的要求。

基礎培訓活動當天,校長因有急事要離港一行。校長回港後,相約研究小組進一步探討成為試點學校的可能性。校長非常坦誠的表達她考慮到學校的利益,希望是年可以著重家校協作的工作。但是萬一未能成事,她會參與另一項工作計劃。研究小組略有猶疑的惟一原因,是學校的背景情況跟另一所試點學校近似。經考慮後,研究小組認為在只在四所學校推行的情況下,不可能以一所學校為一學校類別的代表。以一年為期的計劃中,研究小組需要一所意味相投的學校,以減少需花在初步溝通的時間。

試點學校二的校長跟小組可算是非常投契,校長很有誠意,亦很謹慎,她深入探討和小心考慮過教師和家長的情況、研究計劃跟學校其他進程的配合,並在學校可以採用的支援中作取捨。在舉辦基礎培訓活動後,探討過教師的反應和意向,再經過一連串的溝通,學校才落實參與為試點學校之一。

 

 

 

 

 

工作範疇

1.        教師培訓

a)          教師培訓活動

正規的培訓活動主題環繞著學校關注的問題,除了研究計劃指定的基礎培訓活動中的主題外,校長、教師和研究小組也會就著學校的情況建議和選擇培訓的主題。

在過去一個學期,全體教師共參與了七次的培訓活動,三次以一天時間進行,四次以上課前的三小時進行﹝附件2.1﹞,培訓時間不少於三十六小時。個別教師時有諮詢和跟小組成員討論有關家校合作事宜。校長非常善用小組成員的經驗和擁有的資料,時於活動程序前後或其他時間安排約見小組成員,交談的核心主題與家長工作有關,但家長工作並不可與學校其他事項分割,因此,校長會談及學校的各樣事項,一方面幫助研究小組配合學校,另一方面收集小組的經驗作參考。

培訓的主題包括家校協作的理論和概念,實踐的可能方法、迎新生及輔導新家長的探討、班主任和家長的夥伴關係、透過家課建立家長、教師和學生成為教育夥伴、課室管理及整年計劃的檢討。﹝附件2.22.32.42.52.62.72.8﹞是各項活動的文字簡報,部份活動同時有錄影帶作為存檔記錄。活動的評估主要由每一位參與的教師以一評論表格填寫和記錄,綜合報告附於每項活動報告之後。

第一次與全體教師接觸是在提供「基礎培訓活動」的教師培訓日﹝見附件2.2﹞。當日校長不在,由副校長主持。教師在培訓活動中,表現非常投入,他們似乎知道校長在考慮參與成為試點學校,因此,關注和提問較集中於「研究計劃對教師的影響」,例如:工作量的增加、活動模式的改變、研究小組可提供的支援、等等。研究小組一方面以學校為一試點學校的角度去解答,另一方面亦強調是次活動後,他們仍可選擇會否成為試點學校。研究小組希望教師能坦誠的與校長商議,以作決定。

在整天的活動中,教師都積極而真誠地投入討論、提出問題和發表意見。部份教師坦言感到面對家長時有困難,培訓雖能提供知識和技巧,但仍需要鼓起勇氣去嘗試。因應教師的關注,培訓中較長的時段用於「與家長會談」的主題上。

該日活動完成時,副校長作簡短的總結,並送與培訓員一張謝卡﹝附件2.9﹞。他強調謝卡是午膳時教師細心挑選的,字句真的代表他們的心意。卡上的原文印有「How do you do so many nice things and still make it look so easy ?」卡內頁印有「Thanks so much」的字句,並以「xxx同人」名義簽署(xxx是學校的慣常簡稱),附加了「今天合作的第一步,期待明天愉快地上路!」的手寫字句。研究小組感受到的訊息是:一是教師肯定和願意參與成為試點學校,二是他們有信心校長會尊重他們的選擇,換言之,他們的意願是有份量的。

校長回港後親身到中文大學約見研究小組成員,他從教師口中獲悉教師非常欣賞基礎培訓當日的活動和經驗,感到有很多的得著。校長除了藉著是次會面落實成為試點學校外,更客氣地說是來「取經」,欲更進一步探討她可以如何開步,及日後進程的初步協議,同時相約了下一次研討的主題和時間。最急切和順序的研討主題應是「小一新生及家長的輔導」。

校長非常重視家長作為教育夥伴,亦清楚教師的心態,考慮到準備工夫和工作量可能對教師造成的壓力,校長並沒有委派任何教師負責是次研究計劃的聯繫和工作,反之,他自己成為主要的策劃、聯絡和領導。

 

校長同意應該善用「小一新生及家長的輔導」強化建立家校關係的元素,而不單是資料的發佈。校長亦同意研究小組所建議的形式和背後的理據﹝見附頁2.3﹞。跟著的一節教師訓練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的,主要對象是小一班主任。培訓當天剛好是三號風球高掛的日子,教育署宣佈學校不用上課,與校長商議後,決定照計劃進行,因為時近開課,教師的時間緊張,再安排時間會影響其他工作。

小一的四位班主任似乎非常接納家校協作的文化認為宜從小一的家長開始建立,他們心理上有所準備,在處理新生輔導日的程序時會和往年不同。他們大致同意研究小組所介紹的理念和建議的模式,帶出的回應較謹慎,提問亦多關注執行的細節,以及針對估計會出現的情況可作的應對。在短短的兩個多小時,很難期望參與的教師立時消化所討論的內容,但從他們對執行方式的關注,並能積極帶出他們可預料的問題和探討他們要做的準備,可見他們的投入和誠意,亦是對研究小組的信心。

隨後的工作細節,由研究小組的家校聯絡員和四位班主任落實策劃。有數位教師,特別是主任教師,亦有在小一新生輔導日參與協助。校長透過教師會議知會全體教師有關是次輔導日的安排,和分派當日有關人士的當值崗位。

小一新生輔導當日程序完成後,隨機訪問了數位家長,所有回應都非常正面:「從未試過未開學就認識班主任。」「認識了一些同班的家長,以後可以有聯繫,問功課。」「了解多些班主任的要求,知道怎樣教兒子。」「我要外出工作,學校安排了班代表﹝意指家長支援小組聯絡人﹞,我有疑問可以打電話給她。」

新生輔導日的當天下午,全校教師參與檢討活動,並同時探討各級可推行的家校協作理念。四位班主任都體驗了一次加入了「家長協作」元素的輔導活動,各有不同的體會。以下是她們的一些匯報:「家長的反應是正面的。」「班主任可以提早認識家長。」「能告訴家長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而家長和學生之間能即時對這期望有所溝通。」「老實說,﹝同一時間跟家長和學生說話﹞有點緊張。」「像一家人一樣,彼此承諾。」「有些家長沒精打彩的,似不懂得跟子女溝通。」「當時的氣氛充滿真情。」「當初﹝指策劃會議時﹞計劃要家長抱著孩子,互相對話,以眼神和親吻作回應和承諾,真感到肉麻。但開始後,見到家長和孩子的表現,感到效果不錯。」「三、四年級﹝指其他班級﹞也應嘗試。」「當解釋完我對小一學生的期望後,我說:『可以做得到的同學吻一下媽媽。』我幾十年的教書生涯也未見過這樣溫馨的場面!」「有些家長開始交換電話號碼。從前的安排未能提供這個機會給家長。」

 

其中一位教齡較高的小一班主任更被邀請分享她課室內的活動。每位教師都有所得著。

                隨後,透過短講、小組討論和匯報,是次培訓能引發教師重新為家校協作定位,再行分級探討把現有的空間和方式轉移到更有效地發展家校協作關係和引進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

                教師對是次培訓的回應非常正面,特別支持「陽光電話」行動﹝註i﹞。他們明白了概念與實踐的關係,並能強化以往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及考慮到一些更對焦的創新方式。

                第四次的全體教師培訓主題是「各班的家校協作活動:引入家長參與學習活動」﹝見附件2.5﹞。教師對演繹家校協作為「家長可參與學習活動」非常接納和雀躍,感到引入家長的參與能起到加強溝通、幫助家長瞭解學科情況、增進親子感情、有助教師、家長和學生結成學習團隊。從教師對是次活動的投入和熱熾,足見他們對家校協作成為學校文化的認同,認識到「家校協作」應跟教育服務融合,因而樂意為家長參與學童學習而鋪排和肯定家長的參與對學童的好處。

教師以任教的級別分為小組,研討在現況下可滲入的家校協作元素。教師的建議和總結有多個層次和深度,可行性高,亦受絕大多數教師接納。

        下面是其中一些意念和建議:

i)            有以家長參與學習活動的建議,如「於德育課程中,邀請家長一起參與『恆心表現』記錄表」;「以『世上只有一個我』為作文題目,學童需要訪問家長有關名字的來源和意義,帶出學童的自我價值和期望」。

ii)           有系統地成立如「家長聯絡網」、「家長支援小組」、「班制的家長會」等組織。

iii)         從建立關係著手,如「製造心意卡,歡迎學生到自己的班級,歡迎家長能多溝通」及「多一輪陽光電話」等。

i:「陽光電話」行動是指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著意打電話給家長建立關係、分享資料和意見、表達對學童的欣賞。在學期初,若教師能跟家長從正面而不是因為學童的問題來開始夥伴關係的話,會較容易建立信任和互相支持的關係。

iv)         有以善用家長資源的角度去發展,如「讓自己的一些事務可以下放給家長,從而得以有更多時間關心學生」。

v)          有些蘊藏著教育家長以正面態度面對子女的建議,如「以客氣﹝正面和鼓勵性﹞的句子代替『欠交功課』來提醒家長和學童」。

vi)         亦有一些教師提及有效地提昇學童自尊感的方法,把教導學生作為家校協作的基礎,提昇教師的專業技巧,避免跟家長產生不愉快事件。

是次培訓成功之處在於帶引教師全面地去處理學校的教育服務,家長是成員之一,家校協作是元素之一。

在第四及第五次的培訓活動期間,校長跟研究小組有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會談,內容涉及學校、人事、教育、家長等等﹝談話內容需守秘而不便透露﹞。校長心內有一個藍圖,故此他能善用研究小組成員作為資料及支援的提供者。從校長的面容,帶出的話題和坦誠的分享,研究小組感到一份強烈的信任,與此同時,研究小組亦感到校長的自我肯定和責任感。每次商討的事項,校長都會跟進,再與小組交代,有時更會商量下一步的跟進行動。

校長有著全盤計劃,接下來便是和小組商議策劃如何落實培訓和發展的細節。

第五次的培訓主題是上述過程的結果。校長和研究小組都感到一般為分派成績表而安排的「家長日」需要改善:希望家長輪候時間不會太長、會見班主任的時段不會只得三數分鐘、家長只會見班主任,而班主任所任教的科目並不是家長所特別關注的,因此未能提供家長所需的資料、教師一個接一個的會見家長,有些會談比預期長,教師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也沒有、教師辛勞了一整天,但卻感到收效不大,不夠時間跟難得一見的家長詳談。為了針對上述的情況,校長和研究小組初步構思了一些方案,並暫定了一個模式,於培訓日介紹給教師,聽取他們的意見及作修改。培訓日安排於一所酒店的會議廳舉行,參加者都感到環境較舒展,酒店提供的茶點和美食也使人更提神,間歇離開學校環境,有刺激思想的作用。

教師大致接納採用校長和研究小組提議的家長日新模式﹝附件2.6﹞,教師關注的技術上安排,副校長及負責行政的教師都在席間提出了解決方法,而留下來要研討的是教師的準備工夫和克服對新嘗試所產生的焦慮。研討以分組討論、角色扮演及培訓員解答來進行。

在帶引教師思考「家長日」的目標,幫助教師「再次反省教育及考試的意義」後,培訓員聆聽了教師的憂慮,包括擔心同時面對全班的家長時,不懂得回應家長,家長可能不太友善地質詢教師,萬一變成眾家長「公審」教師或全場不作聲時,教師會感到難於處理。培訓員從教師的心理障礙﹝教師本身的自信和視家長的意見為惡意的批評﹞、教育理念﹝教師應視家長為教育服務夥伴,因此要就有關教學和學生學習情況跟家長溝通﹞、專業態度﹝持謙恭的態度,視家長為學習對象,做足準備工夫﹞和處理研討交流的溝通技巧等方面和教師進行研討。

教師對是次培訓的反應非常正面。他們感到「有實際幫助」,「好!使我﹝教師自己﹞安心了很多」,「學習了很多對答的方法及態度」,「在家長日前編好講稿」,「接見家長的技巧也是人際關係的技巧,可改善我﹝教師本身﹞個人與人相處或面對衝突時的技巧及方法」。

校方安排了一個非常豐富的家長日:有書展、有學生習作展、主題計劃活動展板,課室內有不同成績的學生習作樣本﹝當然是不記名和已做好守秘工夫的﹞以供家長參考。家長能會見任教主科的教師,也可以跟同班的家長交談和聽聽其他家長的提問和意見。

教師和家長的反應非常好。他們肯定家長和教師單獨會談的重要,不能廢除這個方式。但一個學期有兩至三次的家長教師會交流機會,他們認為每次的方式可以不同,況且全班家長的集體會談並不是完全代替了個別會談,有需要的話,教師或家長可以主動相約會談。是次的培訓和家長日當天的經驗開啟了教師的思路,容許更針對性、更彈性和更多元化地處理家長日和其他方式的家長會談。

第六次的教師培訓主題是「課室管理」[附件﹝2.7﹞。選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教師對這主題的興趣,二是感到要做好課室管理才可教好書,才不至錯誤地要求學生和家長,例如:學生上課不留心時,把責任歸咎於學生,同時亦要求家長多加管教,而忘了自己要先下工夫。

大多數資深的教師皆可掌握到課室管理,是次的培訓活動有助他們整合一下他們採用的方式,加以探討和分析為甚麼他們的方法可行,背後的教育理念是甚麼等,從而有助同工在這方面的增長。對教齡稍淺的教師來說,是次培訓活動是一個很好的「取經」機會,培訓員帶出以「提昇學生的自尊感」為主線的理論架構,有助教師掌握思考據點,從而發揮課室管理技巧,而不是著重於有形而忘掉理據的「招式」。

教師亦欣賞當天介紹的實用技巧,例如:跟學生訂定課室規條、張貼簡短提示、用簡單手語作師生溝通、每次下課時,讚賞表現恰如其分的一兩個學生,並清楚指出他做了些甚麼因而獲得讚賞。教師的回應是:「這些方法是可行的,只是以前不懂得使用」,「非常樂意去嘗試」,「曾嘗試蔡太﹝培訓活動主持人﹞的建議,在課室中不再叫出違規學生的名字,反而留意表現好的學生,並用不同的方法使當事人及其他學生知道教師的欣賞。這個做法非常奏效。」

舉行過第六次的培訓後,學校進入為學期完結而忙碌的時段,直至暑假的前一天,才能安排多一次的培訓活動。期間,校長不斷跟研究小組聯絡,討論和策劃與研究計劃有關事宜。

第七次,亦即是最後一次的教師培訓活動,主題自然離不開檢討。研究小組原定的檢討活動需要半天,但校長感到不足,他希望「家校協作」的推行不要隨著研究計劃完結而告一段落,反之,好好利用時機,引發教師積極的向前看,為來年﹝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一年學年﹞作好準備。因此,最後一次培訓活動用了一整天,主題分兩大項:一是「檢討參與研究計劃及該年的家校協作情況」,二是「策劃來年家校協作計劃」﹝附件2.8﹞。

當日教師表現得輕鬆有勁,部份原因大概是到了一個學期的最後一天,沒有甚麼要急速處理的事項,不像平日那般緊張,可以全心全意參與培訓活動。活動的策劃亦著意以同樣的氣氛進行:教師間的互動時間多些和長些,配以一些小玩意作為引子,再加上紀念品,確能引起愉快和毫無防衛的全情投入的作用。

教師在現場填寫了工作紙《反思與前瞻》,在「付出」的一欄,絕大多數的教師都填上「時間」和「精神」。有些寫上「勇氣」、「思慮」、「愛心」、「耐性」和「努力」。列出的都是當教師的專業元素。換言之,對一個稱職的教師來說,關顧家長和發展家校合作的工作並不是在教師的屬性和品質上有額外的要求。

在「收穫」的一欄中,個別教師填上不同層次的回應,主要的有:「明白學校與家長合作的重要性」、「起初有抗拒,直至了解含義,才恍然大悟,積極工作」、有提及某一次培訓的得益,例如:「陽光電話很奏效」,「提高與家長溝通的技巧」、也有提及自已整體性的專業知識和技巧的提昇,例如:「眼光擴闊了」,「個人成長」、亦有不少教師感到改善了與家長的關係,對教學也有獲益,如「課室管理新招數」。教師還肯定加強了與家長溝通和了解,自己對與家長的交往更有信心,「Impossible mission make it possible」,「受家長嘉許、欣賞」。

特別受到教師肯定的經驗是「新生輔導」和「家長聯絡網」的安排。他們感受到與「以往實在有很大的不同」,「家長的反應也很好」。

b)    專業知識及經驗交流

校長有鑑於教師的工作量重,而且學校首次著力推展「家校協作」,校長未知那位教師對這方面的工作有興趣或有特長,因此,校方除委派副校長主力聯繫「家長教師會」外,未有委任任何教師或組織「家校協作發展小組」專責家校協作的發展。校長計劃自己親身接觸家長,跟研究小組並肩工作,有著第一手的經驗,多一年對家長和教師的認識,教師也經驗了一年較有系統的培訓,然後才再進入下一步的人手部署。

教師的工作非常緊張,除安排培訓的機會外,研究小組難得有機會跟教師交談,只有三兩次跟個別教師交流的機會。校長卻善用小組的專業知識,時與小組成員商討家校協作事宜及一些其他校務,可見校長能體會到家校協作跟學校其他環節是緊密關連的。

 

上一頁 | 下一頁 


* 自有引用、轉載或翻印報告內任何資料,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