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工會運動,從來不是幹事們的獨腳戲。假若缺少 會員的聲音,這不過是小圈子的閉門派對。由這一期會 員通訊開始,我們將不定期訪問本會會員,從他們參與
工會的故事,否想工會所謂何事。
文:鍾曉烽
「幾時入會?鬼記得咩咁小事!」後來向工會幹事查詢,這位政政系副教授,原來已是十年會齡的會員。每當幹事找他幫手,馬嶽從來「無托手踭」,而在上學年,更加入學術自由關注小組,研究及監察校內、外學術自由的狀況。
工會幹事認為他是模範會員。訪問前,從幹事口中聽到不少馬嶽參與或支持工會活動的軼事。其中一次,他為職工盟一個座談會擔任講者。席間有人抱怨白領不感覺自己是工人,與工會保持距離。「中大都有工會,你(馬嶽)都無入喇。」這位教授即時大呼:「我也是會員嚟呢!」還即時掏銀包找出員工總會會員證驗明正身。
訪問時問他這些細節,他卻說不記得了。那些讓幹事很感動的參與,他統統覺得是「好小事」。
正常不過的異類
身為實任副教授,馬嶽大可不理工會事。他卻說:「對我嚟講,呢啲都係好正常嘅參與。」加入組織,是本分。這種積極參與的心態,在他還是本科生時早已植根。曾經參與《中大學生報》和新亞學生會的工作,馬嶽笑稱參與這些學生活動,起初只是「八卦」。
事事關心的背後,是一種事事關己的信念。就參與工會來說,「很多工會處理的事務都和各中大員工的工作環境和條件相關,如果唔理,好多嘢就會變差,最終吃虧的是自己。」他記得在科大工作時,一位外國同事主動求問,如何參與校內的僱員組織。在這位同事眼中,加入組織是權利,更是義務。「外國同事覺得身為僱員參與工會組織是應有之義,這個應該跟他們在比較民主和強調參與的環境中長大有關。」
香港工運之難
問及在香港推動工運的困難,馬嶽首先指出,香港缺乏積極參與的政治文化。長久以來,不論是藍領還是白領,香港人都不相信工會,不認為集體爭取可行。馬嶽強調,這不單是工會運動的處境,香港公民社會和社運界,亦一直面對相類的問題。
「香港嘅社會運動,經常都係透過大量嘅『自我剝削』去完成,直至沒有人可以被剝削,組織就會自動死亡。」所謂自我剝削,就是會員在工作以外的無償參與。馬嶽說道:「香港工運嘅最大障礙,正正係工時太長。試諗吓,一星期做足六十粒鐘,仲要傾工會嘅事?」
確實,筆者所認識的好些員工總會的幹事,都是在極長工時下,開完無償OT還要與校方開會,見個案,傾策略,對外聯絡,以至活動set 場,出通訊。可謂無限燃燒。
馬嶽指出,中大本身就欠缺對工會有利的制度條件,「校方根本不重視諮詢,架構上相當集權和由上而下」。再加上沉重的生活壓力,工會運動遂變成「小圈子」抗爭,不同場合只會遇上「熟口熟面」的同事。馬嶽認為,將來的工會運動,應有更多不同的員工出來牽頭,達至廣泛動員,攤分工運成本,才能更有效與校方周旋。
「結集才有力量」
至於很多人已不再相信「工會」這回事,這位幹事眼中的積極會員認為,工會要發揮它的社會功能,正正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工會是否唯一集結工人力量的模式,當然可以也值得討論,但能否改變不公的現況,關鍵仍是在於『結集』所帶來的力量。」
編者按:馬嶽在透問中提到,「員工總會」的名字,或會讓中大同事誤會。「很多人覺得這是基層員工的工會,與教師無關。」相反,校內另外的兩個職員組織「教協」和「職協」,驟看起來,有明顯的服務對象,分別針對教學人員和文職同事,雖然兩者同屬廣義的「工人」。
原來這令人混淆的名字當中有段故事:
員工總會在2003–2004年的減薪風波中成立。2004年初,眼見原有員工團體未能代表員工抵抗減薪,一批積極員工遂決定自行成立工會,希望在校內發展真正能代表員工的工會,以作長期抗爭。籌委會以「香港中文大學職工會(籌委會)」的名義進行活動,包括集會及約見校方高層。其間,有原有工會多次抗議籌委會名稱令人誤會該些活動為該會舉辦,甚至在一次集會前發聲明澄清及譴責籌委會。
籌委會不以為忤,實在工會的名稱很難有很多變化。及至工會登記程序最後階段,職工會登記局表示收到另一工會的反對,認為「香港中文大學職工會」的名字與其名字太相近,是混淆視聽。籌委會遂再討論,既然新工會以「不論職級,共同追求公義」為理想,就起用了「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這個名字,而我們的確以團結弱勢創會,不但關注基層員工權益,2012年也成功為校內的教學主力導師爭取正名為講師,同時積極關注教研人員的評核問題,舉辦問卷調查與座談會,積極要求校方改善評核機制。一句話:
員工總會是所有中大同事的工會,追求公義,不分職級。
去年員工總會進行了一次全校問卷調查,希望全面了解同事的工作狀況,結果顯示同事普遍工作壓力大,缺乏工作肯定,晉升機會微,尤其文職同事,除了隊伍龐大,晉升機會少以外,考核的過程也艱辛漫長。早前我們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座談,讓他們現身說法文職升職之路如何舉步維艱。
(陳燕遐整理報導)
同事甲: 我哋文員升職要考四科,中文、英文、IT和工作效能管理,簡直考狀元咁!IT深到呢,我工作上根本用唔到啊!
同事乙: 咪就係!文職同事負責的工作咁唔同,你可能要識用PPT,我可能成日要用英文溝通,佢可能要電腦好叻,個個工作崗位要求唔一樣,點可能一個統一考試決定邊個可以升職邊個唔得?我電腦唔叻唔識做PPT,但係我協助整個部門暢順運作,同事都依賴我,但係我考試永遠兩科合格囉!咁既考試根本不能反映同事的實際工作能力與工作需求!
同事丙: 你永遠兩科合格,我考咗幾年,今年終於4科合格,都係升唔到啊!
同事甲: 真係好挫敗,日日返工好似鐵甲萬能俠咁,但係竟然話你唔得,唔夠quali升職!咁我日日做開個啲咩嚟?有時真係好激氣!
同事丁: 係啦,唔係話搞分化,升到職個啲,做既嘢同我做既完全一樣,點解你覺得佢有工作能力啲可以升職,我冇?真係好易製造猜疑,破壞工作間的和諧關係。
同事戊: 其實問題出在升職考核過程唔透明囉,升職quota唔知,幾多人爭一個位唔知,考完成績唔知,考唔到又唔通知,淨係部門有升職名單,冇名即失敗喎,喂我仲要自己去問上司升唔升到?升唔到咪瘀到爆囉,真係好唔尊重!喂見工唔得都有信通知啦,做咗同事反而話之你!
同事丁: 打上去問成績也只有pass/fail,咁我點改進啫?
同事丙: 合格咗都唔穩陣架,因為人哋可能高分過你,幾多分可以升呢,又唔知,總之要升職就要不斷考試,合格咗都要考,真係仲慘過考A-Level入大學!次次我都好大壓力唔想考,唔係呃你,為咩啫……(同事一邊笑一邊眼濕濕)
同事戊: 你唔使眼濕濕,我有個同事做嘢好得,成個部門都鍾意佢,年資各樣嘢都夠,老闆都保佢架,考哂試,但係最後聽講話人事處話部門編制冇咁多一級位,冇得升。個同事咪走囉,咁後生,又有能力,冇前途既工作,做乜要留响度?留唔到人才架中大!
(大家為中大不珍惜人少議論紛紛)
員工總會曾就上述情況與人事處討論,人事處指會考慮優化制度。中大是七千多同事的僱主,同事感受到尊重,看到工作前景,才能盡心盡力為中大服務。我們認為校方應該:
1. 提高升職考核的透明度,讓同事知道升職名額、考生人數,以及計分準則、比重等;
2. 改善晉升機制,不應過分依重考試,應參考其他因素,如同事工作表現、部門推薦等;
3. 主動通知同事晉升考核結果,以示尊重;
4. 重視才人,彈性處理編制。
本會會繼續跟進事件,並向各會員報告。
本會第十三屆會員大會暨第七屆理事會選舉已於2016年8月16日順利進行。會員大會當日通過了第十二屆會員大會會 議紀錄、2015–16年度的工作報告及財政報告,委任馮繼遠擔任核數師,並進行第七屆理事會選舉,即場亦選出監票員。
工作報告下載(
http://www.cuhk.edu.hk/cuegu/download/2016_AGM_workreport.pdf)。
當日舉辦了兩場講座,分別為請假系統及安排最新資訊(物業管理處副處長(行政)黎可頌女士主講)及人事信息系 統講解(人事處培訓經理周偉榮主講)。
會員大會投票共79人,有效選票79張,0張廢票,參選者共11位全部獲選,當中9位續任,2位新加入的理事為張明 意女士及蘇玉仙女士,任期兩年。是次亦有2位理事卸任:李國棟先生(物業管理處;已離職)及莫少文先生(物業管理處),本會感謝他們過去的支持和貢獻。
職位 | 姓名 |
---|---|
總幹事 | 曹藝林(醫學資訊技術中心,信任77票,不信任2票) |
會 長 | 劉善雅(生物醫學學院,73票) |
副會長 | 陳燕遐(自學中心,75票)、
杜德文(物業管理處,74票) |
財 政 | 鄭小珊(學生事務處,77票) |
秘 書 | 林綺琪(鄭承峰通識教育研究中心,73票) |
理 事 | 張明意(哲學系,73票)、
翁愛明(新聞與傳播學院,73票)、 蘇玉仙(哲學糸,74票)、 溫運南(物業管理處,68票)、 溫玉文(物理系,68票) * 理事會除總幹事一職外,其他崗位均是互選產生的 |
核數師 | 馮繼遠(信任71票、不信任2票) |
大專聯代表 | 陳燕遐(信任71票,不信任2票)、
曹藝林(信任71票,不信任1票)、 劉善雅(信任71票,不信任1票) |
成立十三年,截至本年十月,本會會員人數為889人,2016–2017年度新入會員為107人。可惜近年離職的同事甚多,如今年便有68位同事因離職而離開本會。本會感謝會員的長期支持,承諾繼續積極參與校政、捍衛同事的合理權益及為會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如欲邀請未入會的同事加入本會,請到本會會室索取入會表格,或於網站下載: http://www.cuhk.edu.hk/cue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