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HK CHPP Logo 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
Committee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簡 Eng
 
  主頁 > 主席報告 >
主頁
主席報告
預防指引
疾病及健康資訊

 

 
 
主席報告


主席報告 (2020年3月24日)

同心抗疫 : 2019冠狀病毒病

鑒於新型冠狀病毒擴散的風險趨於嚴峻,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強烈呼籲全體教職員及同學採取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的健康建議,以保障自己及他人的健康。

  1. 時刻保持個人和環境衛生,對預防個人受感染和防止病毒在社區擴散至為關鍵。個人層面上,市民應在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乘搭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逼的地方逗留時佩戴外科口罩,並必須時刻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
  2. 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與他人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尤其應減少外出及避免聚餐或聚會等社交活動,以減少接觸沒有出現病徵的感染者的機會,並減低社區出現群組個案的風險。
  3. 在家居環境衛生方面,市民應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把清水注入排水口(U型隔氣口);所有地台排水口在不使用時應蓋好;如廁時亦要注重衛生,先將廁板蓋上才沖廁水,以免散播病菌。
  4. 應避免所有非必要的外遊計劃。
  5. 對於正接受家居檢疫人士及同住的家居成員,請遵守衛生防護中心的家居檢疫指引

由3月23日起大學已修訂工作安排,各部門/單位只提供有限度服務,直至另行通知。為減低感染及傳播疾病的風險,請各位保持警惕,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及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

有關更多資料,請參閱:


主席報告 (2020年3月5日)

2019冠狀病毒病 (COVID-19) 海外疫情資訊及更新呈報準則

因應新冠肺炎在全球多地爆發,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CHP)提醒市民切勿前往出現2019冠狀病毒病病毒廣泛社區傳播的湖北省,以及如非必要不要前往內地其他省市、伊朗、意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倫巴第及威尼托地區)和韓國。

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勸喻各位盡量避免外遊,如要前往出現2019冠狀病毒病病毒社區傳播的國家/地區,應避免與發燒或有呼吸道病徵的人士有密切接觸。如果不可避免與他們接觸,應戴上外科口罩,並繼續佩戴直至回港後14天。

因應各地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新疫情,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已更新相關呈報準則以加強對懷疑個案的監測。醫生如發現任何病人符合下列條件,應通報衛生防護中心作進一步調查:

  • 出現發燒或急性呼吸道感染徵狀或肺炎;及
  • 於病發前14天內內符合下列其中一項條件:
    1. 曾到訪出現2019冠狀病毒病活躍社區傳播的地區;或
    2. 曾與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病人有密切接觸。

有關更多2019冠狀病毒病的資料,可瀏覽:


主席報告 (2020年2月5日)

網上遞交健康申報表及自我醫療監察表

校方已經採取措施,要求同學/教職員根據適用情況下填寫健康申報表及自我醫療監察表。

網上健康申報表自我醫療監察表現已開通,學生/職員如未能透過此方法遞交表格,請與舍監/上司商議其他方法提交表格。

個別書院/學院/單位或有其他要求,請學生/教職員留意相關通知。醫學院的學生/教職員將依照學院已公布的安排繼續填寫表格。


主席報告 (2020年1月26日)

大學啟動「緊急」級別應變措施

就政府將本港應對「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的應變級別提升至「緊急」,校方已相應在校園啟動「緊急應變級別」,並會加強校園的感染控制措施。

為預防感染,各位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大學亦會實施一系列的「緊急」級別應變措施,包括:

  1. 全校人士應佩戴口罩,尤其在人多擠迫之處,例如公眾地方及校巴內。
  2. 呼籲本地宿生回家住宿。需要留於宿舍的同學,必須填寫健康申報表14天自我醫療監察表。若出現發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需通知舍監,以安排醫療介入及向大學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資訊統籌員匯報。所有學生宿舍暫停訪客到訪。
  3. 宿舍及公眾地方的清潔提升至最高級別。
  4. 大學保健處設立發燒診所,並於1月29日起運作。

如有查詢,請致電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資訊統籌員3943 6436 (辦公時間) 或發送電子郵件至 healtheducation.uhs@cuhk.edu.hk

要進一步了解大學相關部門的預防措施,請參閱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的緊急應變級別網頁

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的 預防指引網頁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的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網頁


主席報告 (2020年1月23日)

「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的最新情況

截至2020年1月22日中午12時,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共接獲135宗符合呈報準則的懷疑個案。97宗呈報個案已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已出院,餘下38宗個案仍然住院,包括2宗對新型冠狀病毒呈初步陽性化驗結果個案。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及海外衛生部門的資料,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午9時,全球個案總數有579宗 (中國內地:571宗,其他國家/地區:8宗) 。中國內地的571宗個案中,95宗為重症個案,17宗為死亡個案。其他國家及內地省份(包括廣東,北京,上海,浙江,台灣,泰國,日本,韓國和美國)有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個案,但現時未有證據顯示這些國家/地區可能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社區傳播。

鑑於最新情況及風險評估,衛生防護中心會加強對懷疑個案的監測,並更新「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的呈報準則,大學保健處會遵循呈報準則及密切監察校園內出現傳染病的情況。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繼續留意最新消息,並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建議在校園採取適當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1. 校方已加強在全校清潔,校巴、洗手間、公眾地方及宿舍亦已增加每天清潔次數,前線保安、校巴司機和物業管理處職員在工作期間亦會配戴口罩。
  2. 健康申報和自我醫療監察(由即日開始)
  3. 校方已啟動監察機制,所有懷疑或確診個案必須向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資訊統籌員滙報,校方會因應情況作出部署。

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建議大家注意良好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預防肺炎及呼吸道傳染病: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 妥善保養排水渠管和定期(約每星期一次)把約半公升的清水注入每一排水口(U型隔氣口),以確保環境衛生;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及
  •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

外遊時應注意以下預防措施:

  • 避免在可能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傳播的國家/地區與發燒或有呼吸道病徵的人士有密切接觸。如果不可避免與他們接觸,應戴上外科口罩,並繼續佩戴直至回港後14天;
  • 避免到訪醫院。如有必要到訪醫院,應佩戴外科口罩及時刻注重個人和手部衛生;
  • 避免接觸動物(包括野味)、禽鳥或其糞便;
  • 避免到濕貨街市、活家禽市場或農場;
  • 避免近距離接觸患者,特別是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的患者;
  • 切勿進食野味及切勿光顧有提供野味的食肆;
  • 注意食物安全和衛生,避免進食或飲用生或未熟透的動物產品,包括奶類、蛋類和肉類,或食用可能被動物分泌物、排泄物(例如尿液)或產品污染的食物,除非已經煮熟、洗淨或妥為去皮;
  • 身處外地時,如身體不適,特別是有發燒或咳嗽,應戴上外科口罩,立即通知酒店職員或旅遊領隊,並盡快求診;及
  • 從外地回港後,若出現發燒或其他病徵,應立即求診,主動告訴醫生最近曾到訪的地方及有否接觸動物;並佩戴外科口罩,以防傳染他人。

如有查詢,請致電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資訊統籌員3943 6436 (辦公時間) 或發送電子郵件至 healtheducation.uhs@cuhk.edu.hk

要進一步了解大學相關部門的預防措施,請參閱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的嚴重應變級別網頁

健康促進及防護委員會的 預防指引網頁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網頁:


主席報告 (2020年1月6日)

政府就武漢出現肺炎病例群組個案啟動嚴重應變級別

政府一月四日公布「對公共衛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預備及應變計劃」,並對武漢出現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啟動嚴重應變級別。在嚴重應變級別下,「對公共衛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對市民健康的即時影響屬於中等。大學保健處會密切監察校園內出現傳染病的情況。

要預防肺炎及呼吸道傳染病,大家必須時刻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外遊時尤其避免到濕貨街市、活家禽市場或農場。若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病徵,應佩戴外科口罩及求醫,並向醫生報告其外遊紀錄。

請各位注意以下預防措施: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 物品應常用稀釋的1比49家用漂白水(以1份含5.25%次氯酸鈉的漂白水加49份水)徹底清洗,再用清水洗淨。
  •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

有關最新資訊,請參閱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的網頁:



 

 
 
 
聯絡我們 | 網頁指南 | 免責聲明 | 私隱政策
香港中文大學2021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