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分享

網誌園地


醫療新領域:醫在瘟疫蔓延時   (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20年06月11日

新冠肺炎雖然沒有打垮我們的醫療系統,但衝擊還是不小。 公營醫療系統由於要全面備戰,暫停了很多非緊急服務。但這個措施也令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由於醫管局的使用率已經飽和,過去數月累積的非緊急手術,可...

新冠肺炎雖然沒有打垮我們的醫療系統,但衝擊還是不小。

 

公營醫療系統由於要全面備戰,暫停了很多非緊急服務。但這個措施也令輪候時間進一步延長。由於醫管局的使用率已經飽和,過去數月累積的非緊急手術,可能需要數年才能解決。再加上經濟不景,市民負擔能力下降,以致醫療需求由私營流向公營系統,使公營醫療百上加斤。

 

醫療服務停擺也衍生了其他非傳染性疾病的問題。以腸胃科為例,由於很多內視鏡檢查被取消或延遲,拖延了胃癌和腸癌的診斷,以致近期癌症發病率不升反降,令不少患者病情惡化。很多老人家由於擔心受到感染,即使有病也不敢到醫院求醫,以致一些嚴重的急症如心臟病、中風等延誤了診治,錯過了治療的「黃金小時」。

 

此外,很多醫療用品和藥物的生產地因本國的抗疫需要,將醫療物資界定為「戰略物資」,限制了出口。加上供應鏈因運輸、物流業服務停頓而受到影響,供應減少、需求上升勢必引發醫療通脹,以致醫療成本進一步攀升。

 

在私營醫療方面,由於大家都重視個人衛生,大人改為家居工作,小朋友不用上學,減少了社區感染的風險,流感高峰期也提早結束了。私家診所受疫情影響,求診人數大跌,一些以服務內地病人為主的醫療機構,服務需求的跌幅甚至超過九成,有個別醫療機構甚至因而倒閉了。另一方面,由於擔心公院內有新冠肺炎病人,很多產婦擔心院內感染,改為到私院分娩。產科服務因而成為私營醫療的「逆市奇葩」。

 

從正面的角度看,疫情令公私營醫療服務此消彼長,也為進一步發展公私營協作製造了契機。

閱讀更多

醫策縱橫:私營醫療的抗疫角色   (馮康醫生)(刊登於信報)

2020年06月09日

COVID-19全球大流行,我們成功抗疫。但是,6月頭,各國的疫情還沒有靜下來,美國每天的死亡人數過千,英國也超過三百,巴西的數字更不斷上升。另方面,南韓發現有新的社區感染群組,香港持續幾天重現本土個案。疫症還...

COVID-19全球大流行,我們成功抗疫。但是,6月頭,各國的疫情還沒有靜下來,美國每天的死亡人數過千,英國也超過三百,巴西的數字更不斷上升。另方面,南韓發現有新的社區感染群組,香港持續幾天重現本土個案。疫症還沒有過去,大家不宜掉以輕心。

 

在抗疫最緊張的時候,公立醫院的病毒檢測、隔離病床、深切治療病床等服務都極度緊張。香港抗疫靠的全是公共醫療,私營醫療沒有什麼有組織的參與。疫症導致私家醫院除產科外,病人數目大幅減少。近期,有私家醫院和診所為健康人士進行病毒測試,總算在抗疫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角色。

 

私營醫療在抗疫過程中,其實可以做得更多。新加坡政府在組織基層醫療醫生參與抗疫方面,最富前瞻性。基層醫療醫生都是私家醫生,他們在社區裏為社群進行病毒檢測和醫學監察,教育民眾認識新冠病毒,讓公立醫院集中資源處理最高危的懷疑感染者和確診病人,值得學習!

 

此外,政府如果能夠及早向私營醫療以合乎成本效益的方式購買非緊急性服務,可以大大減少醫院管理局累積排隊等候診治的病人。私營醫療以抗疫為重,合理定價,可以加速為這些病人診治。疫症期間,公立醫院癌症的治療沒有中斷,輪候時間得以很快縮短,其他非癌症的病人卻要苦苦等候,輪候的時間長了許多。

 

最後,不少私營醫療集團在疫症期間大力發展遠程醫療,以視像為病人診治跟進病情。這種嶄新的診治模式,對慢性病人尤其方便。

 

政府如果能夠改善有關的政策,參考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促進遠程醫療在醫療體制內的角色,可以減少疫症發生時對病人的影響,也可以長遠減少公營醫療服務的負擔。

閱讀更多
1590607921_Tr-1280w

醫療新領域:新常態   (馮康醫生)(刊登於 AM730)

2020年05月28日

隨著各國新冠病毒的疫情逐漸紓緩,封鎖措施陸續解除,不少人都在討論社會將會出現甚麼變化,會不會有「新常態」。 2003年SARS之後,香港人生活上有了幾個看來微不足道但重要的變化。第一,大家一起吃飯會選擇使用...

隨著各國新冠病毒的疫情逐漸紓緩,封鎖措施陸續解除,不少人都在討論社會將會出現甚麼變化,會不會有「新常態」。

 

2003年SARS之後,香港人生活上有了幾個看來微不足道但重要的變化。第一,大家一起吃飯會選擇使用公筷;第二,冬天流感季節很多人都懂得病了就戴口罩;第三,大家進出醫院診所都習慣洗手。這些都是很好的習慣,某程度上幫助了我們這次成功抗疫。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後,各國因應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習慣,作出不同的反應,成效各異,有優有劣。可以見到,以下三方面的公共衛生政策最為有效:(一)快速廣泛地進行測試、檢疫緊密接觸者和隔離確診者;(二)減少從其他疫區輸入的風險,這不單指在海關的封鎖進出,更包括保護像老人院這些高危的地方和社群,防止病毒輸入;(三)執行社交距離,限制群眾聚會和活動,而最重要的,是全民在公眾地方都要戴口罩。

 

這次疫情紓緩之後,社會將出現甚麼「新常態」?我最希望見到是每年流感季節,有更多的人打流感疫苗;不要等病,所有人在公眾人多的地方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時候都戴口罩;政府能夠發動和組織基層醫生參與防疫,廣泛地在社區為市民作快速檢查和測試,在基層醫療和社區層面監察及防止傳染病的傳播,減少公立醫院的負擔。

閱讀更多
WhatsApp Image 2020-05-26 at 22.10.20

取得入伙紙了!  (馮康醫生)

2020年05月26日

5 月 26 日,我們取得入伙紙,新醫院的建築工程基本完成。由 2017 年1 月 21 日開始打樁工程,到取得入伙紙,歷時 3 年 5 個月,共 1220天。工程進行中,經歷過一場火災、一次社會動亂,還有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導致進度...

5 月 26 日,我們取得入伙紙,新醫院的建築工程基本完成。由 2017 年1 月 21 日開始打樁工程,到取得入伙紙,歷時 3 年 5 個月,共 1220天。工程進行中,經歷過一場火災、一次社會動亂,還有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導致進度稍有延誤,但總算順利達至工程最後和最重要的里程碑。

 

取得入伙紙後還有 7 大重點的工作要做:(1)完成收樓程序,並儘快修補工程缺失 (defects) 和完成合約後補工程項目 (post-contract works);(2)裝置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直線加速器等大型醫療設備;(3)籌備取得衛生署醫院營運及其他有關的執照;(4)完成醫院及相連資訊系統的設計、安裝和測試;(5)招聘開院所需的醫護及其他人員及建立醫生網路;(6)確定定價收費及相關保險產品的設計和推廣;及(7)測試病人流程和所有運作系統。

 

7 大重點工作中,以第 4 和 6 項的挑戰最大。我們以智慧醫院為定位的醫院資訊系統,除了核心醫院臨床運作系統外,還大大小小連結近 80 個其他資訊系統。工程的複雜性和難度,比起建築一座 600 床 10 萬平米建築面積的醫院大樓還要大。設計和建立資訊系統的難處,是即使到了最後的測試和應用階段,還有機會出現系統相沖、對接不上、軟件錯誤 (bugs) 的情況。此外,更要確保私隱和保安系統沒有漏洞。所以,沒到最後運作,我還是戰戰兢兢。

 

至於第 6 項,我們為此制訂了全新的策略和設計,稍後會在 Facebook 以【定價收費】系列詳談。無論如何,建築工程完成,開院的日子也可以定下來。計劃明年一月,醫院開始投入服務。

閱讀更多

醫療新領域:走出防空洞   (胡志遠教授)(刊登於 AM730)

2020年05月14日

最近喜歡閱讀二次大戰時倫敦和重慶市民生活的歷史。兩個戰時首都有相同的經歷: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度過被敵人瘋狂轟炸的歲月。人民由此培養出堅毅不屈、繼續日常生活,一起度過難關的「大轟炸精神」。 回到...

最近喜歡閱讀二次大戰時倫敦和重慶市民生活的歷史。兩個戰時首都有相同的經歷: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度過被敵人瘋狂轟炸的歲月。人民由此培養出堅毅不屈、繼續日常生活,一起度過難關的「大轟炸精神」。

 

回到香港,這個被國際朋友譏為「Failing state」和「Idiots」的地方,最近被殿堂級科學期刊《自然》雜誌評為全球抗疫典範。但最近重新出現零星個案,反映我們共同建立的「抗疫防空洞」,未能完全阻擋病毒的侵襲。

 

第一輪空襲總算捱過了,但是社會經濟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這場人類和病毒的世紀大戰,還在拉鋸階段。一些國家的確診數字仍在創新高,除非我們永遠待在防空洞裡,否則一旦走出去,便要有迎戰的準備。

 

疫情爆發可以很突然,政府需時分析數據、聽取專家和持分者意見,反應未必能跟上疫情。可以預見,香港人的執生精神將在往後疫戰中起重要作用。即使走出防空洞回復日常生活,也須保持警覺,在高危的弱點堵塞抗疫漏洞。工作地方、長者院舍、學校、食肆等,是否已為下一場空襲做好準備?進入夏天,即使是抗疫經驗豐富的香港人,在大熱天時戴口罩也是新挑戰。要活出大轟炸精神,要靠港人的團結精神和集體智慧。

閱讀更多
2461643_54f826ea45e957e2e906a06511081474_620

醫策縱橫:抗疫與經濟   (馮康醫生)(刊登於信報)

2020年05月12日

踏進5月,歐美疫情有放緩的跡象,幾個疫情嚴重的國家,似乎都過了頂峰。各國的政府紛紛策劃逐步解除封鎖令,放鬆保持社交距離和留在家中的要求,恢復經濟活動。在美國,許多地方的群眾更加在政客的鼓勵下,上街遊行...

踏進5月,歐美疫情有放緩的跡象,幾個疫情嚴重的國家,似乎都過了頂峰。各國的政府紛紛策劃逐步解除封鎖令,放鬆保持社交距離和留在家中的要求,恢復經濟活動。在美國,許多地方的群眾更加在政客的鼓勵下,上街遊行,爭取自由。「不自由,毋寧死」!

 

COVID-19對經濟的嚴重打擊毋庸置疑。在停止商業及社交活動的封鎖令下,全球經濟陷入休克狀態。許多國家首季的GDP,出現雙位數字的下挫。香港最新公布的數字,首季GDP按年收縮8.9%,私人消費開支、出口及與旅遊業有關的服務業急劇惡化,估計第二季會更加嚴重。有經濟學者認為經濟不景會持續到年底甚至更長的時間。

 

綜觀各國的抗疫政策,有三大方向:(一)以群體免疫為方針,保持經濟活動,避免封鎖措施;(二)以行政命令停止商業及社交活動,鼓勵家居檢疫,達至社交隔離;(三)積極進行病毒測試、緊密接觸者檢疫、受感染者隔離。不同的國家地區,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政策選擇,造成不同的效果。

 

以倫敦為基地的《金融時報》,以首天出現3個死亡個案作起點,跟進每個國家的疫情曲線。可以看到,在疫情開始約30天後,各國確診及死亡個案都會到達頂峰。在30天的轉折點,英美意法西的確診人數都遠遠高於同階段的中國,跟着緩緩下降,反映社區裏持續的感染風險。因此,歐洲國家在恢復經濟活動方面,都小心謹慎,循序漸進,盡量避免出現第二波的疫情。

 

反觀美國,曲線好像到了高峰,但並沒有下降,現在許多州政府冒失解封,後果實在堪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