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金文從「
肉」,「
攸」聲,或從「
食」為意符,本義是乾肉。古書常常假借為「
修」,表示整治、修正。
46 字
詳解: 金文從「
肉」,「
攸」聲,或不從「
肉」而從「
食」為意符,本義是乾肉。「
脯」和「
脩」都是乾肉,分別在於「
脯」是切成薄片的乾肉,「
脩」是捶薄後加上薑、桂等香料的乾肉。《說文》:「𠋛(脩),脯也。从肉,攸聲。」段玉裁注:「〈膳夫〉大鄭注曰:『脩,脯也。』按此統言之。析言之則薄析曰脯,捶而施薑桂曰段脩。後鄭注〈内饔〉云:『脩,鍛脯也。』是也。〈曲禮〉疏云:『脯訓始,始作卽成也;脩訓治,治之乃成。』修治之,謂捶而施薑桂。經傳多假脩爲修治字。」
古代孔門開學之際,學生要送十脡(即條)肉乾(稱為「束脩」)給孔子,作為見面禮,所以後來「束脩」、「脩金」用來表示送給老師的謝禮或酬金。《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包山楚簡》255:「脩一𥸡,脯一𥸡」,意謂一箱乾肉,一箱肉脯。《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76正貳:「脯脩節(䪡)肉」,這裏講述四種肉,包括一、切成薄片的乾肉(「
脯」);二、捶薄後加上薑、桂等香料的乾肉(「
脩」);三、蔬菜和肉細切做成的肉醬(「節(䪡)」);四、新鮮的肉。
金文、竹簡通假為「
修」,中山王鼎:「越人脩(修)教備信」,意謂越國修治國之道,推行教化,具備誠信。《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5貳:「正行脩(修)身」。《睡虎地秦簡.語書》簡4:「脩(修)法律令、田令」。
漢帛書通假為「
滌」,表示洗滌,《馬王堆.老子乙本》第225行:「脩(滌)除玄監(鑒),能毋有疵乎?」意謂把鏡子洗乾淨,能沒有污垢嗎?又假借為「
滫」,是一種古代烹調方法,用植物淀粉拌和食物,使之柔滑。《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241行:「亨(烹)肥羭,取其汁漬美黍米三斗,炊之,有(又)以脩(滫)之」。意謂烹煮肥美的黑色母羊,把熬出的肉汁浸泡三斗甘美的黍米,用火燒炊,再用淀粉攪拌,使之柔滑。《禮記.內則》:「滫瀡以滑之。」
768 字
相關漢字: 肉,
攸,
食,
修,
脯,
滌,
滫